認識黃庭禪

心在哪裡

圖

01.修行最重要的第一課…心在哪裡?

「心是什麼?」、「心在哪裡?」若解得開---要深入修心的領域,乃有個確實的把柄可以握持!若解不開---修心的課題便茫茫然無從入手了!

「黃庭」是人身的感應中樞,它是人身之中氣機感應最為敏銳多變的一個位置。當人們的六根與外緣接觸的時候,黃庭中都會昇起一些微微的氣機起伏與變化。例如我們眼睛看到亮光,心情也必為之開朗,這個開朗的感覺,就是在黃庭的氣機起伏中所上演的。

自有史以來不知有多少的高僧大德都在談心,然而包括這些高僧在內,得其心要者卻寥寥可數!這是為什麼呢?只因在這修心的路上,有兩個最為糾葛難破的謎題尚未解開:「心是什麼?」、「心在哪裡?」這兩個問題若解得開,要深入修心的領域,乃有個確實的把柄可以握持!這兩個問題若解不開,修心的課題便茫茫然無從入手了!

「心」這字是個不易瞭解的東西,它的定義在經典中常因所指的方向或階段不同,而有大異其趣的解釋。例如佛陀在楞嚴經中說:「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顯然這段話所說的心,指的是一塵不染、自在無礙的心了。

然而在同一部經典中,卻又告訴我們:『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猶如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如來佛的意思是說,在修心的一開始,最重要的是要我們在自身中「審詳煩惱根本」!若不能把心的罣礙處找出來,那麼要從哪裡開始修持你的心呢!

02.古往今來「心」的定義

般人所說的"心"大略常有幾種不同的定義,才不會因所指的定義不同,而造成人與人之間,或宗派與宗派之間,常有雞同鴨講的誤會發生!

不少人看到前後的這段段話,便在內心產生很多疑惑,如來一會兒說心無所不在,一會兒又說要把那個煩惱的心找出來看個究竟,既然心無所不在又要怎麼找出來呢?這兩段話不是矛盾嗎?然而實際上這兩段話所指的是修心歷程是不同的,其定義不宜被我們混為一談。

因此想要探究"心在哪裡"的問題之前,必得先瞭解一般人所說的"心"大略常有幾種不同的定義,才不會因所指的定義不同,而造成人與人之間,或宗派與宗派之間,常有雞同鴨講的誤會發生!

.心的定義一:以「腦中的思慮」為心

眾所皆知,人們的思慮是由腦中所發出的,當我幻想這個情景,腦中就出現這個情景;當我幻想那兒情景,腦中便出現那兒的情景。計畫這事也在腦中,計畫那事也在腦中。所以在這個定義下,人們便指著腦中的思考為心了!

.心的定義二:以「意念專注之焦點」為心

當一個人想到這件事,便說他的心在這件事上面;想到那件事,便說他的心在那件事上面;幻想這兒,便說心在這兒;幻想那兒,便說心在那兒。因此在這樣的定義下,人們不是說:「我的心沒有一定的方向!」不然就是說:「我的心無所不在」了!

.心的定義三:以全身的「覺知」為心

當一個人的覺知在手,他便說心在手!當覺知在腳,他便說心在腳!因此在這種定義下,他也會說:我的心「無所不在」的!

.心的定義四:以「氣」為心

仙佛的法身遍滿太虛,因此他的覺知亦遍滿太虛,這與眾生拘限於小小一個身軀中的覺知是不同的。就如孟子所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因此在佛經中所謂「心無所不在」,或說「心不在裡,不在外,不在兩邊及中間」的說法,所指的是因法身遍滿太虛,故覺知也遍及太虛的說法。因此在這種定義下,經典便說「心無所不在」了!

又因為佛的法身是由一股純陽浩然之氣所組成的,而氣上充滿著真覺,因而古聖賢才會講出「心即是氣」的字句,密宗金剛乘中有「心氣合一」的提倡,孟子有「志一動氣、氣一動志」的說法,孔子也說出「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樣的經典名句來!這些都是以「氣上的真覺」為心的定義下的產物。

.心的定義五:以「情感」或「煩惱」為心

當人們說「我內心好感動」時,或「我內心好歡喜」時,常不由自主將雙手懷抱著胸膛;當人們說「我好心痛」,或「我好難過」時,也常不由自主的搥著胸膛;當人們說「我好心酸」時,也不由自主將手指著胸膛;當人們說「捫心自問時」也不由自主將手捫著胸膛…

可見得人們有各種情緒,各種感動時,都是在我們的胸膛方寸中的一點氣血起伏所發出來的。古人所說的「人心」,所指的便是我們胸中那個感應情緒起伏的方寸之地,而這情緒的發生地也是所有眾生「煩惱罣礙」的所在了。有疑者可在情緒發動之時,以手觸摸胸中心情起伏的地方則自知矣!因此若以「情感」或「情緒」或「煩惱罣礙」或「七情六慾」為心時,那麼這個心便只在胸膛「黃庭」一竅之中了!

.心的定義六:以「無心」為心

當一個人了徹聖賢的解脫心法,對黃庭一竅中的所有氣血起伏了無罣礙時,則周身之氣皆同浩然,亦同自在,只有真覺,了無攀附,此時便會發出「無心」的讚嘆了!因而如來佛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中也才會說出:「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這樣的話了!

03.「修心」指的是修哪個心---「煩惱根本」

教聖人所要我們修持的心、所要掃去的三心、所要飛去的四相,究竟指的是哪個定義下的心呢?而眾生所急欲放下的,又是在哪個定義下的心呢?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一個簡單的「心」字,在經典中竟包含著那麼多重的深淺意義,因此若不進入深度的自我體察,怎能分辨得出你現在所讀到的這段經文中所說的心,到底指的是哪一個定義下的心呢?這也難怪世上那麼多追求真理與解脫的修行者,對於這個簡單的「心」字,永遠摸不著頭緒,永遠有茫茫然無從入手的感嘆呀!

那麼修行領域中,各教聖人所要我們修持的心、所要掃去的三心、所要飛去的四相,究竟指的是哪個定義下的心呢?而眾生所急欲放下的,又是在哪個定義下的心呢?這答案當然是指如來佛所說的「煩惱根本」呀!

而如來所謂「煩惱根本」所指的是哪個定義下的心呢?細觀人們思慮時不一定煩惱,專注時不一定煩惱,覺知時不一定煩惱,幻想時不一定煩惱,但唯獨「胸中泛起情緒的起伏」時,人們便陷入欲清靜不得清靜的煩惱枷鎖而無法自拔了!

04.三教經典「心、氣」證解

驗這『心』與『氣』的關係,正是三教聖人之所以覺悟、之所以解脫的重點所在!

那麼心(煩惱罣礙的發生地)到底在哪兒呢?內觀要從哪兒觀察起呢?事實上早見諸各教經典:

.如來佛在圓覺經: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妄想乃是攀附在氣上的),非實心體(人們妄念紛紛實是氣血作弄的結果,),已是空華(妄相攀附的結果,並非內心真想如此)。

可見如來佛早已向我們說明,這『氣』字才是內心的罣礙來源!

.圓覺經:

此身畢竟無體,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煩惱罣礙都攀附在氣上),假名為心。(凡夫錯認心頭的一股氣血為心)

由以上這兩段,在在都證明如來佛認為『心』與『氣』根本脫不了關係。

.王陽明/傳習錄:

性善之端,須在『氣』 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發出滿心善念時,覺觀自己胸口,必有一團溫暖的氣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即是氣也。(同理類推) 言下之意,王陽明經過一生格物之後認為「心」與「氣」脫不了關係!

.孟子:

『志一動氣,氣一動志。』

志就是心,心與氣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字,卻被拿來湊在一塊,顯然亞聖也認為『心』與『氣』相互影響,不可分割!

.莊子:

無聽(覺察)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孔子教導我們,想要解脫心上的煩惱,其訣竅就是覺知微微的氣機起伏。可見孔子認為要解脫『心』上的煩惱其關鍵就在這個『氣』字上而已。

由以上各教聖人的經句可以見得,體驗這『心』與『氣』的關係,正是三教聖人之所以覺悟、之所以解脫的重點所在!

05.「心即是氣」---黃庭

情發於黃庭,其所產生的煩惱痛苦也由黃庭承受。當正覺提起,妄情亦止於黃庭,其心靈之清明也由黃庭驗之。

沒錯,佛陀曾說過「心無所不在」,但其本意是說,凡氣之所及之處,皆是真覺所及之處,故曰心無所不在。聖賢仙佛修成正果,氣可出入自在,隨處遨遊,且其法身充塞太虛,因氣之無所不及,故真覺亦無所不在,故曰「心無所不在!」然凡夫氣僅止於一身形骸之內,則其覺知亦止驗於一身爾。氣未充能充塞太虛而自言心無所不在者,妄語也。

對於修行的過程而言,妄情發於黃庭,其所產生的煩惱痛苦也由黃庭承受。當正覺提起,妄情亦止於黃庭,其心靈之清明也由黃庭驗之,故於修行的過程中檢驗煩惱罣礙時,我們便說:「心在黃庭」,或說「煩惱根本就在黃庭」了。

且看「聖賢實學」 這一本書中的一段引證:

元神在黃庭內。極活潑。毫無拘束。極昭明。毫無昏沉。識神亦生於黃庭。滅於黃庭。時而活潑。又時而拘束。時而昭明。又時而昏沉。

黃庭在何處。在血肉之心下。內腎之上。正脾胃夾中處也。黃庭夾居脾胃。脾屬土。因土之色黃。故曰黃。此穴是神明之舍。虛靈之府。元神之家庭。故曰庭。此穴乃脾胃夾中虛懸一穴。故儒曰腔子。又曰衷。腔字從肉從空。乃肉之空處。衷字以衣包中。皆脾胃夾中虛懸此穴之義也。因脾為土。土為地。故儒曰心地。此穴約廣寸餘。故儒曰方寸。又曰寸衷。此穴其形似田。故儒曰心田。道曰中田。以此穴居中也。此穴上通心。下通腎。此穴居中。中字用口。象此穴之形也。口中一直。象心腎相通之路也。故儒曰中。又曰心中。言真心居此穴中也。此黃庭諸般異名之義也。

由以上經典已充份說明,修行過程的妄心,實生於黃庭,人們誤以黃庭一竅內的起伏為心也久矣。故觀心必以觀察黃庭一竅內的真假為本,學者返觀自身便可驗之也。

06.觀自在、破煩惱根源

人稱之為「心頭」,儒家把這個地方稱「方寸」,佛家把這個地方叫「靈山」,老子把這個地方稱「黃庭」。

因此如來所說「審詳煩惱根本」這句話,是要指引我們在修心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要由檢視發生情緒罣礙的戰場「胸膛」來進行修心工程的起步呀!

人們的思緒,常受胸中一丁點氣血起伏所罣礙,真可謂胸中氣血一動,周身百骸皆動矣!自無始以來,眾生誤以胸中的些微動靜為煩惱束縛,誤以「黃庭」一竅中的小小起伏為心,這真是人類史上最大的迷惘,也是困死古來無數英雄好漢的癥結所在呀!

這個煩惱罣礙的發生地,古人稱之為「心頭」,儒家把這個地方稱「方寸」,佛家把這個地方叫「靈山」,老子把這個地方稱「黃庭」。它是天地人交感的中樞所在,也是元神所居之家庭,這地方不僅是「煩惱」的代名辭,也是解脫的淨土,更是修煉精氣神的凝結之所!

07.黃庭絕學---「直指人心」

由「審詳煩惱根本」而證得「無心」之自在,經由觀察「妄心」而證得「本心」之教法,指引眾生解破煩惱罣礙的真相,直入心源性海之根蒂。

人們既然誤認「黃庭」一竅內的氣血起伏為所有煩惱根本的所在,那麼在修禪過程中所謂的「心」,乃以黃庭一竅中的煩惱根結為主要對象。因此在修心的道路上,只有以觀察黃庭一竅內所發生的一切真相為起步,方符合如來所謂「直指人心」之真諦,也才符合心經所謂「觀自在」的妙義所在了!

黃庭書院創辦人張慶祥先生,一本先聖「直指人心」之教義,跨越宗派之限制,成立中華黃庭禪學會,宣揚經由「審詳煩惱根本」而證得「無心」之自在,經由觀察「妄心」而證得「本心」之教法,指引眾生解破煩惱罣礙的真相,直入心源性海之根蒂,這也正是書院開辦「黃庭靜禪研修班」之本意

 

 [認識黃庭] 
[心在哪裡]
[禪修基本觀念]
[禪修心法九問]
[禪修解脫真意]
[禪修課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