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個修行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體跟用的問題,就是我認氣血的自在,這個是一個觀自在的一個基礎,就是我們建立起我們有自在本領的一個基礎條件。
但是這只是體不是用,用呢就是我可以去用這個氣血,比如說,我們要去上陣殺敵,你總不能說我看著氣血自在,這個人是軟趴趴的,所以說我現在要去跟人家比武,或者說有敵人來侵入我們的村莊,來殺我們的婦女,那你去迎敵。
你要不要提振你的士氣呢?這個時候要用鼓啊,用各種方式啊,來激勵士兵裡面的這股正氣,這個時候提起這個氣的時候我們就是要用,用這股氣。
那一般人呢,他的內在充滿貪嗔癡愛,他內在的氣一動的時候,他不是貪就是嗔,不是憂鬱就是躁鬱,他不是憤怒就是恐懼,,他是被氣給用了,被氣給綁了,,是因為氣一動,我們就被綁了。
所以我們就要反過來做這個教育,就是說,你要解脫這個捆綁,你要怎麼辦呢?你要有觀照氣機實相的能力。為什麼呢?因為確保這一項的時候就是你不被它帶走,等你有可以不被它帶走的能力的時候,我會教你怎麼用這個氣。
所以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喜,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怒,說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都可以用的,聖人是至情至性,不是無情無性的,聖人不是對著人都不知道怎麼發慈悲,不知道怎麼去憐憫一個人。
或者是他看到另外一個人欺負一個人,看到外敵來殺燒虜掠,欺負我們的百姓,我們也不會生氣,聖人不是這樣的人。聖人是可以用情緒,不被情緒所用的人,而這之間呢跟凡夫俗子一直被情緒所用是不一樣的。
這兩者怎麼樣能夠從凡夫俗子被情緒所捆綁反回聖人的至情至性呢?中間要有一個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就是氣血的實相,觀其自在,不對它分別取捨的這一個基本的訓練,而這也是心法的基礎點。
道德經有一些出出入入,有一些版本,因為道德經總共八十一篇,有的人認為只要七十八篇;另外有人叫做德道經,有的人叫做道德經;然後也有人覺得順序不對又把它重編。
不過我覺得我們就以市面上比較流行的一般的道德經為版本,或多或少有人參差不齊有差異也沒關係。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瞭解道德經的精神,倒不一定說要八十一篇,照這樣編,即使有時錯亂,但是這一句話就已經講到核心,這一句話就已經這樣美了,就只是一句話或一小段來欣賞它,它的原意是依然不會丟失的。
各位:我就這樣來舉例,比如說《論語》吧,《論語》從第一篇到底二十篇,第一篇裡面就有幾十條呀,各位對不對?這一條擺到下一條前面或甚至跳到下一章,我覺得都不會有影響。
為什麼?它的其中的一小段就已經完完全全明白它正在講人生的一個小範圍,一個小觀念;它放在哪其實影響都不大的,所以你不必太介意這個有關版本的問題。
重點是一句一句在身內身外好好的去咀嚼、去體會,我想這個才是對你是有幫助的。
義,這個字,義者宜也 , 就是不讓一個事過由不及,因為時間的變遷,環境的變遷,地位的變遷,那麼必須在進退上有所轉變,態度也好,方式也好,都要有所轉變。
那麼轉變是為了什麼呢?為了成就人,幫助人,我們做任何改變就是為了成就人,幫助人。
比如說,有個逃犯,從你面前逃過,後面的員警追上來問:“你有沒有看到一逃犯啊”,那麼這個時候你要老實地講啊,你不能說萬一我講了他被抓關起來怎麼樣?此時,正義、法律,員警會維護,這個時候呢你要講實話,逃犯從這邊經過,殺人犯從這邊經過。
這個時候,你可不能仁慈啊,維護一個正當,維護一個受害者的權益,這就叫做“義”。
那有的時候要說謊,比如說,有一個人從你面前逃過,後面有一個強盜拿著刀子追,他說“你有沒有看到一個人從這裡面經過”。你要說沒有,這個時候你要騙他。
所以,有的時候要撒謊,有的時候要騙人,為的什麼呢?為的是保護正義,這個叫做“集義”啊。
那剛剛這個狀況比較大,那比較小的狀況,日常生活中,比如說這個小孩子很懶散,這個小孩子很無賴,很耍賴,整天無法無天,不給他一點顏色看看的話,不知道收斂。
這個時候,需要怒目相視也好,必須稍微體罰也好,這樣他才有辦法收斂,以後才不會放浪不羈,無所不為。那如果你一直懲罰小孩,就會變成虐童,就會變不義。
所以,這個在日常生活裡這些都可以集義啦。比如說,你一個朋友在你面前不斷嘮叨,一直埋怨誰,埋怨誰,一直埋怨,你可以制止他,你告訴他,這樣做沒有任何益處。
他有他的缺點,我們有我們的缺點,我們以誠待人,我們看看,如果以誠待人不行,我們就跟這個朋友絕交嘛 ,我們不跟他交往了嘛。整天嘮叨的話,傷人傷己傷心又傷氣氛,然後又於事無補。
我們不是在那邊整天跟隨著它翩翩起舞,他埋怨你也不好意思講,你不敢跟他抵觸,又覺得他的話呢在那邊飛揚,這個呢就是一個沒有義氣的人。
一個有義氣的人,滿腔的正氣,不怕誰,也不欺負誰, 讓事情歸於和平,歸於寧靜,歸於正道,這就是一個集義的人所做的事。
您好,這個在傳習錄裡面學生問:當我感覺很寧靜的時候是不是叫做未發之中。王陽明先生是說,那個呢是氣在寧靜,不可以把氣的寧靜當成未發之中。
那麼王陽明說:“專注的是什麼呢?就是去人欲存天理,這個呢才是功夫。
那麼呢,在氣平靜的時候,去人欲存天理,這固然是“中”,那氣動起來的時候,還可以去人欲存天理,就是我們所說的觀照氣機的實相,然後再清淨的實相上建立起心德,這心德也就是還原仁、義、禮、智、信原始的風貌。
所以對修行來說,王陽明說得是正確的,不管這個氣寧不寧靜,在《中庸》裡面,把氣的寧靜歸於“中”,把氣的奔騰又能去人欲存天理把它歸之於“和”。
那一般的修行人有個弊病就是追求寧靜,喜歡追求寧靜也就是代表氣在動的時候他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的情緒隨之奔騰,好惡隨之奔騰,這裡面藏著很多的病根在。
所以氣靜的時候觀靜的氣機實相,動的時候觀氣的動的實相,這個是修行一個究竟的法門。
那為什麼我說氣靜的時候不可以把它看為“中”,是因為裡面呢還有好惡在,這麼回事呢?這個就是當我們的情緒還沒發的時候,但是仔細的觀照,黃庭那一點點的氣機脈絡裡面,常常也有絲絲微微的一點點的好惡攀附在裡面。
這個在我進階的課程裡面有很多次的不斷地練習,大家可以看到未發之中原來氣也不是靜的,這樣的一個觀照在王陽明的《傳習錄》裡面,我是認為他把氣分為靜跟動。
但是氣的靜態下,竟然還是動的,這個王陽明裡面沒有說明,是觀照沒有那麼清晰,還是學生沒有問到,這個呢就不可得之。
那既然是靜的狀態下黃庭裡面的氣都是動的,那就還是有微微的好惡在裡面。
我想你這情況,第一個就是要多讀聖賢書,我們最近在提倡讀經,多讀聖賢書的人,他身中就有一股正氣古人說啊“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原因就是因為三日不讀書,三日沒有聽到聖賢的話,那種正氣滿腔的那種正氣已經全部消退了,因為什麼?因為平常一個人在世界上就是私欲滿腔,人如果沒有私欲那又怎麼會意念紛飛呢?對不對?
你所說的這個衍生出很多想法,走了很多彎路,不外乎就是兩個字嘛——“私欲”就是想滿足自己私人的欲望,如此而已嘛,那聖賢的道理裡面都告訴我們朗朗直直的一條路,不走彎路,不愧對自己的良知。然後它會出現在必要的時刻呢。
你又常常讀書就有那些字有那些語言、滿腔正氣的話會來提醒你,我們現在都不讀書,我們所想到的、我們所看到的都是電視上那一些明星所講的,這個,這個古人叫做藝伎,現在叫做明星,所講的都是一些俏皮話、挑逗人心的話,不是什麼聖賢的話。
那麼在古聖先賢的文章裡面可以對我們有很好的薰陶,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學習對內在的觀照,特別是對癮頭的觀照,這是很重要的。
你所謂說會做一些不對的事、傷身的事,會跟著欲望走的事,不外乎就是癮頭嘛,觀照就是針對這兩個主軸:一個是“貪”,一個是“嗔”,那癮頭是屬於貪,。
當然我們講課多半是講“嗔”,但是“貪”其實在生活上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只是在我們的課程裡面不會把它排入為課程的原因就是因為對於一個新人他正是尋求要貪的東西,你又要把“貪”拿掉,他的抗拒性是非常大的。
那他想要拿掉的是“嗔”,那我們就順其所願把“嗔”拿掉,他當然是願意接受這個教化的。
所以一開始我們就是以“嗔”為入手,但像你這個情況呢,就是要以“貪”為他的入手,為主要的觀照的標的,那麼,跟著這個黃庭禪的”寬兩秒,心自在“,慢慢地練習啊,就是會有進步的。
你好!一就是唯一的根本的意思。在世界上學問、博學很多很多,就是為了找出唯一共同的根本,把它找出來。
宇宙中唯一共同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道,就是天理,在我們身中叫做天性,或叫做本性。
《道德經》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天都還是因為一,所以陽氣上升而為天?地得一,陰氣下降,而為地,非常博厚,非常靜謐、安寧。神得一以靈,神因為有一而是那麼的靈驗。
“谷得一以盈”,山谷得一長養萬物。人呢?我們是一個小小的人,得了一就我們的本性,我們裡面的種性,或是生命的道,生命的天理,它的造化是宇宙的永恆,是一樣的奇妙,所以如果人能得一就能成聖,成佛。
道不容易說明,為表示它是萬物共同唯一的根本,就用一這個字來代表。
古代的數據裡面,看到一不可輕易放過,比如說“惟精惟一”的一,就是本來最淳樸、最原始,我的生命最根本的意思。
你好,堯舜還有大禹都是一心為公的大聖人, 從禪修來說他們都是大禪師,各位,你去讀一讀堯的傳記、舜的傳記,那真不是大佛祖下世他是做不出那些事情來的,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他們。
堯傳給了舜,那是因為很多大臣都告訴堯要傳給他的兒子,他沒有傳給他兒子,在堯以前也有很多的賢者是傳給別人,也有很多聖者是傳給自己的兒子,那堯傳給了舜並不是自己的兒子,是因為他的兒子是一個很不可靠的人。
後來到舜,舜也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因為他衡量了一下,他的兒子也不可靠,他要傳給更可靠的大禹。後來大禹為什麼傳給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叫啟,為什麼傳給啟?那是因為他的兒子是一個非常賢良的人。
本來大禹是準備要傳給別人的,但是當大禹過世之後,所有的臣都自動地到大禹的兒子那邊去辦公,有事情都自動地跟大禹的兒子報告,而不跟大禹所指定的人報告。
所以這一下子風氣之下,實際上是因為大禹的兒子非常英明,不是大禹傳給了他的兒子,實際上大禹沒有傳給他的兒子,他想要效法堯舜,他要傳給一個別人,實際上大禹也知道他的兒子更賢良,但是他為了怕人家說他家天下,他是傳給了別人。
可是這個天意該要變為家天下的時候,就出了一個大禹的兒子是這麼英明,所有的臣根本就不願意到大禹指定的人那邊去,之後就變成了這個局面。
而後啟是因為大禹傳給他,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到最後是自己的兒子啦。時運走到這兒,這些群臣在他的兒子啟要過世的時候跟他講要傳給自己的兒子,如果剛好啟的兒子也是稍有德性,那麼在經過兩代之後就變成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已經養成之後,儼然就變成要家天下。
當然公天下是最好的,找一個有賢德的人,但是你要知道堯找到舜不簡單,舜要找到大禹也不簡單,那是千千萬萬裡面才找到一個,對不對?也要有機緣,不是每個人想找就找得到的。
那麼家天下來看起來是私心用事,但是家天下有個優點,各位,我們現在讀現代教育的人了,把古人都想得很自私、很笨,實際上家天下也有無法取代的優點,什麼樣的優點呢?大家可能都沒有想過 ,就是這個天下是我們家的,那我就不用貪汙了,各位對不對?
我是傳給我兒子,我兒子傳給我孫子,我貪汙要幹嘛呢?全天下都是我的財富,他會好好地去經營,他不會像現在的政客把國家榨幹,四年或八年,或者十年,把他榨幹,把財富通通藏在我的私家,然後傳給下一任管他國家死活呢。
各位,你看美國奧巴馬上任的時候,他的債務大約將近十兆美元,奧巴馬下任的時候,現在正要下任,債務是二十兆美元,現在十九兆八,他下任時一定到二十兆的,你看接近增加了一倍。
這個就是因為它不是家天下,如果今天是他傳給他兒子,他兒子傳給他孫子,他肯這麼搞嘛?他是不會這麼搞的,他會貪汙嗎?他不會貪汙啦,貪汙給誰呀?全天下都是我的財富,各位這個其實它是有優點的。
那麼你會說他的兒子不良呢,他兒子不良,可是他兒子可以派很多國家的棟樑之材來輔佐他。這個十六字心法是古聖先賢都有的,自從變成家天下之後,就變成修行的人才有,而不是天子的專利了,這個時代的轉變,老天是公平的,有時候是在天子有十六字心法,有的是在大臣,有的是在販夫走卒,這不一定的。
你好,讀經的次序我已經編成初五、二五、三五,初五就是現在要開始入手的人所必須學的。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四字書,傳習錄雖然是很好,很平易,但是它如果沒有四書的基礎,甚至還要尚書、禮記的基礎才有辦法觸類旁通。
所以不要把它看得太簡單,還有傳習錄中所談的良知,良知這兩個字看起來容易,要深邃的在身中體驗可沒那麼簡單。
你好!易經是萬經之王,再沒什麼經比它更周全啦。為什麼呢?易經是一部準於天地的經,怎麼是準於天地呢?就是它裡面講的道理,就是老天爺生天生地生萬物,造這個宇宙的一些根本大道。
那麼可以用在人事上,也可以用在科學上,也可以用在過去,也可以用在未來,這是一個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的一部經典。
那麼不論是四書也好,五經也好,佛經也好,都是在人的心性上加以琢磨而已。易經不只是在人的心性上琢磨,它的範圍可以與天地準,可以準於天地,這是宇宙間非常偉大的一部經典。
你好!很難得看你這麼認真的在誦讀著這些經典。有這些基礎之後,接下來你所要做的是應該去貫穿它的意思。
那麼貫穿它的意思,有些經論我已經都有講過了,你可以參考我所翻譯過的這些經論來做一些基礎。
然而我所翻譯的基礎,還有一個主軸,這個主軸就是直指人心的一個心法,因為任何的經典都講心,這個心怎麼樣放下,心怎麼樣應用,有體有用,心的體用就在黃庭禪的課程裡可以得到全面的指導,可以細心的去體驗。
如果我們今天讀經典不依照我們的心,就等於失去了主軸,如果我們今天讀經典,不去貫穿它的意思,無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那就跟馱經之驢就差不多了。
你看那個驢子後面拖了一部車,車上帶了一卡車的經,不能應用,不能化為心性的自由自在,那麼這個經就只是在卡車上而已,馱經之驢,驢還是驢對不對。
我們今天讀了這麼多的經,不要拿去開始心生高傲,你看我讀這麼多經,你看我讀20萬字,你看我倒背入流,那又怎樣呢。好多人提倡說讀經千萬不要懂意思,那就等於跟提倡馱經之驢是一樣的,人人都來當馱經之驢吧,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辦法。
經典告訴我們怎麼生活,怎麼應對進退的背後,是教我們一個心法,這個心法就存乎一心,就在心裡面的那一團氣。
在這裡修煉,我想這是一個很核心很核心的重點,如果你能回到這個很核心的重點,然後洗心滌慮,把你的心頭洗乾淨,純純潔潔的心去待人接物,那我想這個人生會過的非常精彩和有價值。
你好,當然念念經讓心情陶冶一下也可以哦,黃庭禪是稍微比較深度一點,比較困難一點的學問,也許對待人處事不一定有立即的幫助。
那麼待人處事的幫助不如讀讀《論語》《孟子》,我想幫助會比較大,總而言之就是一種為人好的心,一種善意。一種將心比心。我們做什麼事之前先考慮一下別人的得失。
如果我們有這種心,然後我們先培養不虛偽,不造作,坦白,磊落,這什麼意思呢?我有什麼,我就說什麼?我有口才,我就儘量做有意義的事,我沒有口才,我就說我拙於口才。
我有錢,我就儘量去做有意義的事,我沒有錢,我就說我兩袖清風,家貧四壁,沒有辦法跟你們這樣揮霍,但是呢?我能交到你們這些朋友我感到很高興。
這個不要打腫臉充胖子,這個不要在你女朋友面前裝著你什麼都行,你只是表達你的誠懇,你帶給她的是一種開朗愉悅,我相信你感情一定會很順利。
做事業,我們做一個人家的員工,我們盡心盡力,我們八小時裡我們不愧對我們的老闆,我們不會做一個業務員,在背地裡上下其手,我們就算離開了人家的風評,總會說我們是個磊落的君子。
你只要做到這樣,有好機會,人家一定會找你。你想要事業無成都很難,所以想要改變一切,從做人開始陶冶起,我想這個才是真正有根本的做法。
你好,站樁的時候是屬於比較動態性的,我所謂的動態性是裡面的氣血更動盪的,這個時候如果想利用時間旁邊放一個講解的經典,是勉強可以的。
但是靜坐的話呢?不適合,因為靜坐需要更深度的精進,要更靜謐,如果放著經典來聽,因為我講課的時候難免也有語調的抑揚頓挫,那麼也會影響著你的情緒,氣血也會有高低起伏,我想這個是阻礙著我們煉精化氣的這些進展,這並不是真的很好的。
那麼,經典要有高效,我覺得你最好朗讀原文,朗讀原文最開始的時候,不需要懂他太多意思,但是要朗讀到什麼程度呢?就比如說,《論語》也好,《孟子》也好。朗讀起碼有二十五遍,二十五遍之後呢,你就可以聽我怎麼解釋它,那這個時候聽到每一句,就會貫穿整部經典。
因為整部經典裡有關於相同類型的,那些字句就會被你給貫穿起來,就會觸類旁通,再來,就是實踐,這個實踐,經典不外乎教你怎麼樣光明磊落的心性,怎麼樣恢復你的良知,怎麼樣從煩惱掛礙中解脫出來,這個無非就是從黃庭一竅。
這個就是我們黃庭禪所講的內心這一竅,在兩乳之正中裡面的一團氣血的所有的變化,跟所有的攀附。
有的學了黃庭禪的初階就有具備這樣的一個基本的認識,之後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邊聽經典邊觀照你的內心,這個進步就會非常快。
再加上我們在家庭人倫,在公司,在我們的職業場所,每天總會跟無數的人應對進退的這種接觸,把握每個當下懷著為人好的心,誠信正直的去做人。
假如能把它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就算你沒有讀這些經典,沒有人敢說你沒有讀經典的。因為經典所講的就是一個良知,一個光明磊落的氣節品格而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