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這個曾子有沒有素食,我不曉得,但是他用酒肉侍奉他的爸爸,就算是我吧,我今天有素食,我父親是不在了,如我父親在的話,我侍奉他,如果我父親他吃葷,我還是一樣,我會依他的飲食習慣,為他準備他所要吃的,就是他如果要葷食,我還是會準備給他葷食吃的。

這個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修行從本身做起,那麼如果他看到我們修行是正確的、有好處的,他心悅誠服來跟我們一樣的飲食就最好。

那你一個人想修行,你一下子要命令全家人要跟你在一起,要跟你一樣,那等於是跟他們作對,這非但不能修身也不能齊家,對誰一點好處都沒有。

所以就像有時同學問我說,我是一個家庭主婦,我全家都吃肉,我一個人吃素,我必須煮飯給他們吃,我到底要不要煮,那你是不得不煮的,這是你盡人兒媳婦、盡人的妻兒、妻子應盡的本分,至於修行則是從自身開始做起的。

張講師答:

你好,一個學問要講得上智下愚都各蒙其利啊,這是不簡單的事情。朱熹的學問雖然沒有講到究竟處,但是他對於一般的學生,一般觀念的學者,起碼也可以豎立一個端正的品格。所以也不能夠把他說一無是處。

只是如果想要學習更高遠、更正確的話呢,那麼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對於大家想要追求一個究竟的學問的話呢幫助會比較大。

不過世界上一向是這樣,曲高和寡。這個陽明先生的學問雖好,就是曲調太高遠了,所以一般的這個百姓跟不上。

那麼既然如此的話,那們就要承認這個事實。就是有高遠理想的,思緒能夠跟得上孔孟的、跟得上王陽明的,那就往王陽明《傳習錄》去進修嘛。

如果他覺得沒有辦法感受,他比較偏重於邏輯的解釋,戒律、應對進退的要求,這方面跟從朱熹的解說,也是會有一些收穫的。

張講師答:

你好。我想人是這樣,人有比較之後才知長短,不表示孔子其他的弟子都不賢良。不過如果跟顏回比起來,那真是有不小的落差。顏回這個人,他也是非常正直的人。他能夠侃侃而談的人,他不是卑卑喏喏的人。他也不是不犯錯,但是一點就通,一說就改。

我們看我們社會上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很多脾氣毛病,對不對?這個顏回就是讓孔子覺得,唉呀,怎麼挑不出他的脾氣毛病來呢?你說他軟弱,他有時候又非常的正直剛強。

你說他太過剛強,他又有時候非常的謙卑。你說他自卑嘛,他該氣宇軒昂的時候氣宇軒昂。你說他自傲,他該謙虛的時候是如此的謙虛。所以呀孔夫子愛不釋手。

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所指的是除顏回之外,他還有這麼多很好很好的弟子。所以他盛讚過很多弟子。

各位如果你讀《論語》的話,他有時候會稱讚這個弟子的優點,那個弟子的優點。有時候會指責這個弟子的缺點,那個弟子的缺點。所以優點就說優點,缺點就說缺點。

顏回什麼缺點呢?只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幫助孔夫子成長。為什麼呢?因為弟子有缺點的時候,會激到孔夫子,孔夫子在解決的過程他自己學問會得到增長。

孔夫子就曾經感歎過,唯一只有顏回無法讓我成長。這種疼惜的表情溢於言表啦。

張講師答:

你好,不及門,那個門啊指的是權貴之門,不及門就是他跟他一起在陳蔡絕糧的這些弟子,平常都不是喜歡攀權附勢的那種人,所以在這種危困的時候,這些弟子實際上是沒有什麼權勢可以攀附,沒有什麼可以求救的地方,反正甘之如飴就是受困啊,就是準備很單純很清白的接受這樣的一種逆境,一種災難。

這個就是《論語》當時孔子在事後回想的時候,他就說跟從我在陳蔡絕糧的弟子都是那些清清白白的,平常就不攀權附勢。

這有一點讚歎了,有一點安慰,做人做事就是要清清白白,即使在這個時候,該用的時候也沒有小人權勢可以找,那你就乾脆認了,我覺得我教出來的學生就是要這種品格,大略是這個意思。

張講師答:

你好,孟子原文的“直養而無害”,所指的是養吾浩然之氣,而不是說用在小孩的教育上,跟外在是無關的。直養而無害完全是一個內化的,是在自己的身心性命裏內化的一個學問,與小孩的教育方法是毫無關係的。

張講師答:

您好!這個一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要看他的上下文才有辦法分別,那麼所謂的良知在孟子的解釋裏面是不學而知、不慮而知,這個才叫做良知良人!什麼叫不學而知,那他就跟學問無關。

如果跟學問無關的知除了覺知的知那請問還有什麼知呢?對不對?所以致良知是找回內在一份真實的實像的感受,根據上下文才有辦法知道這個意思,還有根據我們的一些常識,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個知之是讓他跟上來,讓他自然的跟上來,讓他自然做得到,但不是用邏輯的去告訴他。

就好比這樣吧,像我這樣的年紀玩到這些手機,好多功能我都很頭痛,那旁邊的人要跟我講很多原理然後讓我去懂得操作他,去操作一個什麼程式,未免也太困難了吧!對不對!我哪能夠懂這些原理, 聽到頭都痛!

他告訴我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第三步怎麼做,我終於給他設定成功了,這個就是讓我用由之的方式而不是知之的方式,所以從上下文的連接我們大略可以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因為什麼?

因為一個中國字代表很多意思,那很多意思你怎麼去敲出其中的意思來,比較吻合上下文的意思,這當然跟我們的生活經驗有關的,而且上下要對比,要能夠貫通前後,而不是單單獨獨這個字你喜歡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

張講師答:

你可能誤會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說,喜怒哀樂如果已發的時候它不能達到和,它是不能解脫,也代表這個人喜怒哀樂未發的時候,實際上它是不能掌握那個中,不能掌握那個不偏不倚的氣機實相。

我是反諷的意思。跟中庸的意思是一樣的,中庸是說喜怒哀樂未發的時候要叫做中,要能夠感受到內在的那個中。不偏不倚,誰知道呢?你知道!你去覺知它叫做“良知”,叫做“致知”。雖然你現在喜怒哀樂沒有發,你覺得沒有發,但裏面到底是不是中,你沒有仔細觀察還是不能瞭解的。

張講師答:

你好,這個行有餘力的時候就多練習觀照,如果你正在工作的時候無法集中,你就好好工作,騎車的時候無法集中觀照,你就好好騎車,千萬不要分心,行有餘力的時候再來做觀照。

張講師答:

你好!弟子規很好,把一個小孩該學習的東西,這個本末巨細靡遺說個清楚,那為什麼有的人說不好呢?因為這些人覺得它不適用,為什麼不適用呢?因為解釋的人都是能夠舉一些古代的例子,跟現代的生活無關。

如果你讀了弟子規舉例的時候能夠舉一些現代生活的案例,尤其是小孩子生活的真實樣貌,真實面臨的問題,那麼這樣呢就會讓這個學問更加的切身,重點不是在哪一個大德所做的著作,而是在於你要體會這個原文的精神,把它落實在生活裏面,而不是只是拿來背誦。

張講師答:

可以這麼說,“敬”這個字啊,可以生出一百個美好德性出來,你只要對人對事對物都有敬,比如說你對你的職業是敬重的,那你絕對不會怠惰,絕對不會常常遲到,你絕對不會在你的職場上上下其手、拿回扣,對不對,這很簡單。

如果你對你的朋友有敬,那你絕對不會開玩笑開得過度,絕對不會去貶損人。所以一個“敬”,可以生出千千萬萬種美好的德性來。所以“敬”做得好,做一個君子,那是當之無愧的。

張講師答:

這個有言者不必有德,就是說,說得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他不一定是真正有德性的人。虛偽的人很多,在這個世界上。

勇者,不必有仁,這個蠻幹的人很多啊

,很暴躁的人很多啊,你看那些這個非常盛怒的人,他很勇敢,他拿刀都殺人,對不對,什麼都敢做,但是他有仁慈嗎?沒有啊,大約是這個意思。

張講師答:

您好! 這句敬語:”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就是畫出世間就是我們心中黃庭這股氣血,就像個潑墨畫,氣血在揮灑在湧動,就像一個潑墨畫一樣,它可以畫出你的愛恨情仇,畫出你的憂鬱,畫出你的遭遇,畫出你的狂喜狂怒,這個氣可以感覺,但是看不到。

如果把它想像成可以看的到,那就像揮灑的潑墨畫差不多的,各種人世間的情緒都是氣血在編織的,氣血的變化在編織的,所以五蘊呢都是從裏面生出來的,它是無法不燥的,沒有什麼心情它燥不了的,貪嗔癡愛,你的嫉妒,你的寬宏大量,你的慈悲,都是從裏面生出來的,

所以這色受想行識 五蘊隱藏在我們身中的這些情緒,都是從氣血裏面檢驗出來的. 那麼”如心佛亦而” 就是說做佛呢,萬法唯心,從這個心做出來的,” 如佛眾生然” 那麼修成佛的人,它的內心也是一股氣血,眾生也是有一股氣血,只是眾生沒有從氣血覺悟實相而已。

那麼”應知佛於心,體性皆無盡”,就是最能夠千變萬化的,就那個心,心能夠做佛,佛也是心做的,心與心量有多寬大,意志有多堅定,它的佛果就有多高,這兩個心和佛幾乎是同一詞. 這個話寫的很好.

我常常和學員講說,你的內心就像一個調色盤,你想要調什麼都可以,顏料是自己擠進去的,你想讓現在開始憤怒,你就可以調成憤怒,你要讓自己寬和,你就可以調成寬和,你的心先做主宰,就是你做主宰,調色盤的顏色是誰調的,就是你調的.這意義和這首詩有點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