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一悟,就悟到了說:所有的學問原來是指在你的良心上,不是在外面,原來根本都在我們自己的身內,從身內再由觀照自己的心,而心體悟到了我們的性命,身心性命原來是一元的,它是一個根本。
什麼叫開悟?就是悟者吾心,悟,就是我的心,我的天良,那個心是直的,豎起來的,我的天良、我的本心,看到我的心是什麼做的,原來是一團氣,在哪裡呢?
原來在我的胸口,所以王陽明指著他的弟子說,你的胸中有一個聖人,我們也常常說,你的胸中必有一物,或說一個人應該胸懷磊落,為什麼都指著胸來說呢,而不是指著你的腿、你的腳、或是你的手,而是指著你的胸?
就是因為那些人都能體悟到,你的七情六欲、還有我的深度安寧都在胸中,對我的內心那股氣毫不抵抗的時候,能夠觀其自在的時候,就像我的手敞開了一樣,對它毫不用力,完全放任我內在氣機的自然,那才叫開,開了我的心就叫開悟。
把你的心得所有貪嗔癡愛的枷鎖、抵抗、造作,全放開,終於看到裡面的自在,而從此解脫了你的煩惱,而從此連結了性命的修持,這個情況之下,叫做開悟。
或者可以說“皇天不負苦心人”吧,如果一個人在學問上非常的專心研究心學,他為人相當的正直,一心一意想要為天地立心為生靈立命,我想老天爺是不會辜負他的。
你說,誰托夢給王陽明呢?這又何必計較?總而言之,老天爺給他一線生機,讓他智慧大開,有所啟迪,然後把這樣的智慧留給後世,這對誰都是非常的好。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絕對不會有一人對這個事毫不在意,也不用心,這個人也不正直(歪七扭八),然後老天爺托了個夢給他啟發了什麼心性,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天助自助者”,就算是這麼平凡的我們,只要真正的發願,好好用心在自己身心性命上的學問,好好地精進,終究有一天也會像古代的很多禪師一樣就在一霎那之間或者在十年二十年後就有一天有開悟的契機。
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壽命很長,卻完全不明真理,那壽命長又有什麼意義呢?那就跟酒囊飯袋一樣,多吃一些食物浪費一些米糧而已,其意義又在哪裡呢?一個有智慧的人追求自己生命的真理,更去體會宇宙之間的真理,這兩者是一致的。
當人的身心性命的真理被開發出來,人走在返本還原的道路上,他的真我的生命是脫離六道輪回的,與宇宙同壽的,所以他用極短的人生歲月爭得千秋萬世的永恆基業,這不是更重要嗎?所以,在人世間,你活一百歲也好,我活五十歲也好,甚至顏回只活到三十三歲,這是一樣的。
孟子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長壽短壽不是重點,有沒有改運、好運、壞運也不是重點,有多少錢也不是重點,有多少朋友也不是重點,重點就是有沒有把自己的性命修好。古聖先賢就是修好自己的性命,不斷往前進,老天叫我什麼時候回去,那就回去吧,這也沒什麼好計較的.重點就是在生命結束之前把自己的生息性命返本還原,這個是有智慧的人所做得一輩子裡面最重要的事情。
你好。這個一個人在追求一個學問呐並不一定能夠得到大多數的人的認同啊。尤其是學問越真要得到認同就越困難,那麼雖然是如此,但是我們這個認定了道路認定了一個真理,那就好好的去練習,好好去追求啊。
不論人家呢,別人能不能認同啊。論語只是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人家不瞭解我啊,甚至有很多誤會,但是一個君子總有一些雅量有寬闊的氣度,不會為這些這個挑釁的言詞而感到難過啦感到生氣了。
因為他們不瞭解我們,並不是我們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那你說怎麼可以知道你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黃庭禪,假如你是一直想用腦袋一直繞啊繞黃庭禪,那你就走錯路了,黃庭禪所教你的一切都是直指人心,就觀照黃庭一竅內的真相,所謂的真相就是即使是貪嗔癡愛我總要也要知道它是貪嗔癡愛正在發生,然後我要出離這個貪嗔癡愛,出離這個煩惱,那我就得觀照這個氣機的實相就在黃庭裡面發生,在黃庭裡面體會。
你不知道你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黃庭禪,那就是沒有掌握,因為你一掌握馬上就能夠明白。什麼叫掌握呢?就是氣的實相,當你觀照氣的實相包容毫不抵抗的時候,身心是輕鬆的,如果你說你是實相,但是身心還是煩惱的,困苦的,那麼這就是沒有掌握這個心法的精髓,那你說怎麼辦呢?
就只有練習多上課,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你在我面前辯,你還是得不到精髓的,這是因為只有練習,才有辦法進步的。
你好。一個幽深的學問啊總會有很多令你想不懂的地方。黃庭禪的缺點這個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深呐,那為什麼有點深呢?因為他不是一直邏輯一直想一直想就能夠明白的,他是必須去感覺,去體驗,去直接在這個黃庭一竅的感受上,去磨練啊去揣摩。
他不是在腦袋裡面一直轉一直轉就可以的,那麼你會說你怕你走彎路,怕所學的跟黃庭禪有出入,那要怎麼樣驗證呢?我想要你多讀聖賢的書。
嗯,這個我們有編列需要常常讀的經典,有初五有二五,那現在初五的呢應該現在就應該開始讀了,就是每天都讀一點聖賢的書啊,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嘛,你三日不讀書,然後整天在那邊苦思空想,那對自己呢,這個,反而產生了很多的不良的想法哦。
那聖賢的學說多讀一點,他每次都會糾正我們錯誤的道路,所以我想這個是沒有一個什麼名人在身旁,然後呢你又不至於走偏道路的一個非常正確唯一的辦法。
正如你所說,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他不知道有痛苦,而實際上他並不是真的不知道他有痛苦,每個人都知道在生活上沒有很多的困難,每個人自己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有很多的情緒,自己有很多的無奈和很多衝動,這就是所謂的痛苦,我不覺得說有誰他不知道有很多的痛苦。如果每一個人真的沒有痛苦,那我們應該恭喜他的了,他是一個幸福的人,不管他以後能不能覺悟呀,能不能超生呀,或則在六道輪迴,就是在六道輪迴裡他沒有煩惱,也是幸福的,最多值得祝福的。
我們之所以要修行,出離六道輪迴,是因為痛苦和煩惱這件事情,如果沒有痛苦和煩惱,那就六道就六道嘛,那怕什麼!到哪一道都那麼自在那不就得了嗎?有什麼好怕的?
但往往不是這樣,而進入到那道知道那道的痛苦,到這道知道這道的痛苦,所以才有所謂的處理煩惱。那所謂的覺悟,不在追求覺悟的道路上吃苦,可見得就是這個煩惱,你的煩惱還是一樣的困擾著你,你知道有一個方向我要追尋,起碼這一點比那些醉生夢死的人高一等,但是,你無法處理煩惱的這一點跟醉生夢死的人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如果強調有一點我起碼知道有一個方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可以追尋著值得鼓勵的.在踏踏實實如何利用心法方面用功夫,你才會真正得到所謂追尋的覺悟之路的這條道路的好處。
要不然的話,他只是一個空泛的名,誰不知道要向上,各位對不對, 要向上,他向上卻不知道要修行呀,他不知道有沒有真正進入修行這大課題呀!
所以覺悟之路的痛苦和眾生的痛苦是一致的,沒有高明到哪裡去,我們唯一更加清晰的是,雖然我們在痛苦之中,但我們知道了有一條出離苦惱的路,這條路是值得追尋的,那我就要鼓勵你呢,踏大步一點,踏踏實實的知行合一的真正的去落實解脫煩惱掛礙,出離生死苦海的這條的道路上踏大步一點。
你好!三教的道理基本上是一樣的,那麼佛家呢有些咒語,有的人念《大悲咒》、《往生咒》啊,有的人念《心經》,有的人念《金剛經》啊,這些都可以的。那麼儒家呢,就很少人在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少人在念,還有呢這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也是很重要的,但也很少人在念。這主要是教育的方向不一樣哦。
雖然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是教育的方向、入手是可以不同的,比如說儒家是比較進入社會的綱常倫理,在實際的生活的層面來教育大眾,它要教育大眾的是一種時機的應用、人跟人相處的自然的法則,怎麼樣處理事情呢是更有益的,減少傷害。這個儒家呢就是從這個五倫上面來著手,我想如果你要問咒語啊,那五倫就是他們的咒語吧,那你說其他的各教都有咒語是不是都有同樣的效果呢?我們說萬法唯心啊,你從這句話去理解,各種咒語無外乎強調我們的一個誠心,不論你念什麼咒語、你要回向給誰誰誰,這個真正啊這些鬼神啊願意接受到的話、體會到的話就是你的那一份誠心啊,如果我們沒有那份誠心,一直不屑的態度,你去念念看嘛會不會有沒有效果,所以那個呢就沒有效果,效果就是在於我們的心。
有的呢用比較玄奇的方式入手,比如咒語,你聽不懂,那聽不懂呢你怎麼念呢,你就用梵音在念,其實你念的這個梵文在印度其實是白話文啊,對我們來講是一種玄奇的梵音。各位如果,比如說日本人、或美國人吧,來念我們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他根本不知道意思,他就隨著我們念隨著我們念,就變成他們的咒語了,他就覺得非常玄奇,很玄奇就有一種崇拜感。各位,太平實的東西失去一個崇拜感,雖然它有落實的感覺,但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就缺乏一種崇拜感、一種玄奇感,那缺少了玄奇感之後你的嚮往就會減分。
所以儒家的學問呢,如果你的認識、你的意念上不是放在落實在社會、落實在國家、落實在家庭、落實在人性上、人的生活上,如果你不是這個觀念的話,那你會覺得儒家的學問實在是了無新意啊,一點都不高深啊。但是如果你把儒家的學問一點一滴用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高深的不得了。那引導人啊總是有一種比較尚玄好奇啊,有一種需要莫名的高尚的一種崇拜啊,那這些咒語對他們來講就有一個很好的吸引力,那有些人啊他就是要能夠實幹興邦的啊,那儒家的學問對他們就有吸引力。
因為各種不同的眾生他們都有這種需求,所以啊老天就派三教的聖人下來,去創立各種不同的教門,去吸引各種不同需求的眾生,然後最後呢萬法唯心,殊途同歸,這個是老天爺的用意啊。
你好,覺知跟觀照是一回事,只是形容詞不同,就好像生活中一切形容詞雖然不一樣,但是意思是一樣的。“覺知”啟動你的感覺,“知”是感覺,知道的知,用你的感覺去感覺身體裡所有的感受,感覺不僅僅是專指情緒;“觀照”、“內觀”也是一樣的意思,“觀”是覺察,觀察。
如果我們往外,就會用觀察個什麼,“觀光”就是“觀”,往內能不能觀呢,也可以,用這樣的字眼,對於一般的人比較好接受,“觀照”的“照”就好像手電筒一樣照射,燈能破千年暗,身體裡面我們是看不到,但是往裡面去感覺的時候,感覺就清晰了,感覺一清晰,就不容易被情緒帶走了,就好像一燈破了千年暗一樣,就是覺察,就是覺知,我們用“覺察”不太清楚是往內還是往外,但用“覺知”就知道往內,“觀光”時時觀外面,而“觀照”就是往內,就是一個燈照暗的地方,不然就不會叫照。 “覺知”、“覺照”、“內觀”“反觀覺照”都是往內去感覺的意思,沒有什麼不同。
你好!至於您所說的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我想不論是什麼耳根圓通還是眼根圓通,還是六根圓通,反正所講的不外乎就是一個心意而已。萬法唯心,不是眼耳的問題,不是鼻舌的問題,這些根呢最後都要觸及到他的心意。而他的心意就在哪裡呢?就在心輪。就是黃庭禪所謂的黃庭一竅。內心的枷鎖,內心的執著,如果你透過內心的觀照,最後終究你會發現呢,就是在胸口心輪裡面一丁點氣血變化所編織出來的情緒感受。
而這情緒感受說起來不外乎就兩大類嘛,一個貪或一個嗔,一個善或一個惡,是好的或是壞的,是喜歡的或是不喜歡的,簡單的說,就正向的跟負向的。把它區分成正向的和負向的,是一般凡夫俗子的區分法,你要從中獲得究竟解脫呢,就是不分別取捨,這個在佛經裡面已經說了很多,究竟對誰不分別取捨呢?就是正在變化的那一股情緒的能量。
凡有感覺必有感受,凡有感受必有位置,一有位置你用手去摸,心裡有動盪的時候必定就在胸口的這個位置。當你懂得怎麼樣把對胸口的這些氣血的執著,把它給觀透了,拿下了,放下了,什麼叫放下?任其變化,我一點都不跟它攀附,我不受它的影響,我呢,保有我的自在,不受胸中的氣血的變化的時候,已是六根圓通的啦,那何止是耳根圓通呢。
這個我同意,想把問題弄明白很好,但是不能夠把它弄得更複雜,博學而反約!博學的目的是為了要尋找那個根本,把它整合到最簡單,讓大家都能受益,而不是去分很多的名目,然後把大家搞得迷糊啦。
沒有錯啊,就如你所說的。一般人的死就是死嘛,假修行死也是死嘛,這個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人生立了一個志向,希望過更正確更有益的生活,希望有一個更美好的藍圖,這個就是所謂的修行,並沒有什麼不好。
可能很多人反而對修行這兩個字反而執著了,好像幹個什麼特別的事情。其實修行就是把以前沒有做好的事把他更正為做好,把三綱五常給做好,這個就是所謂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所應該做的事。
那麼再更深度一點的修行才會談到性命的問題,這個所謂性命的問題就是講真正的法身,人的身體呢是會腐朽的,而那個不會腐朽的真正的生命啊,人死了之後會有一團氣跑出來,就是所謂的靈魂。
這一團的靈魂屬陰,以後就當鬼;純陽呢金剛身以後就當仙佛去了;那麼半陰半陽就來當人呢,陰陽和合的呢就可以當大佛了,所以這個是有差異的。那如果知道這一層的學問的人呢,他希望呢既然人生壽命這麼短,那我應該為更長的壽命做一點什麼東西,那既然肉身是假的,那真正的生命我卻未曾替他努力過,豈不是白費了這一輩子的光陰嗎?是因為這樣的想像,有這樣的認識,有這樣的相信,所以才會想說好。
那肉身有肉身的這個部分,那我就要把生活過好,過的更美好,把三綱五常把它給做好,法身的部分我也希望他更美好,我也希望他過的更正確,所以也就有所謂的修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練虛還無,也才有這方面的功程的努力。
那現在的人有的是有神論有的是無神論,那這個是各有自由,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科學這麼進步,他既無法證明仙佛的存在,也無法證明仙佛不存在,不是這樣嗎?有這種特殊際遇已經是可以知道另外空間是有神有鬼有仙佛的,那他自然會有一段努力啊,他會有另外的看法,他會有另外的打算,他會想修行。
那打死也不信的人呢,那他就想,那早晚是一死嘛,對不對?貪不貪汙也是一死嘛,對不對?一了了之大家不都是扯平了嘛,對不對?講那些道德不就是沒用了嘛,那乾脆及時行樂不就好了嗎?也有一些弊端了啊。
當然也有人是無神論,但是他也不會怎麼樣,他還是會想把人給做好,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即使是世上死了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那及時行樂又何妨呢,不是這樣嗎?那如果人死後他的法身還在,根本沒完沒了,那就應該去思考一下那那個法身處在什麼狀態下,什麼樣的情況對他最好,那我現在的短暫壽命能不能為他做點什麼,如果你會這樣想,就是一個大智大慧的人了,不是嗎?
所以假修行的人跟普通人死了沒什麼兩樣,那真修行的人死了之後和普通人是天壤之別啊。
這個緣份啊或者是有前世的姻緣註定啊,但是在一般的為人行事上,一般我都不做這麼想的。我們所想的就是誠懇待人,我們珍惜每一位朋友。
那如果是一個適婚年齡,那麼我們也是誠懇待人,或者我們可以試著交往,或者我們可以試著約會。你就是當做我們是累生累世都不曾見過面也好,就現在第一次見面。我想跟他經營一段姻緣,就這麼想。我想不是比較少包袱嗎?對不對。那就不必去想說以前的債還欠不欠在那裡的問題。
我覺得這個思慮太多,反而讓自己無從下手,然後也會讓自己感覺動輒得咎,老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那這又是何苦呢?對不對!我們把每一個認識的人每一個緣份都當作是第一次認識,那我們就不必再顧慮於前,我們好好地經營現在,把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想這個是對我們目前比較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