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的湧動是一股熱潮,像海潮一樣升上來然後降下去。不是跳動,跳動是心臟的感受。心臟距離你的內心很近,所以心跳如果加速的時候呢他的餘波會震動到黃庭沒錯的,但是黃庭屬於好惡的那個部分,他是一種熱潮。
你好,正念氣血也會動。那我們對氣血如果有攀附,攀附好惡那麼或我們對氣血有助長、有壓抑、有人為的造作,一概統統稱為邪念;那我們對氣血是鬆弛任運的,不分別取捨的,是觀其自在的,那統統都可以歸類為正念。
修煉這個心法呢,就只檢驗自己對於氣血有沒有造作、沒有攀附,無論他動不動。
這個觀照的觀,就是去感覺,去欣賞,好比我們去觀光,就是一個去欣賞;去感覺各地的風土民情,去欣賞它,就是觀;帶著這個心情去感覺你的身心所有的發生就是觀。觀自在是看各種感覺、看各個能量的自在。
那麼,全身都可以去觀、都可以去感覺,這個感覺是人的生命本具的知覺。這個王陽明說“致良知”,這個良知就是這個最純粹的感覺,那麼你說這個觀是什麼呢?眼睛去感覺就是能看,耳朵感覺就能聽,眼識、耳識,那個“識”就是感覺。
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的感覺,所以有六識。第七識叫做末那識,就是內心的感覺,這個末那就是心。心跟意不同,意根是指頭腦,心識就是我們的黃庭內的感覺。全身的氣叫做阿賴耶識,“識”也是感覺,叫八識田。
識就是感覺,全身都是感覺,凡有氣所在的地方都是感覺。人死了之後肉體沒感覺,但出來的那條靈魂還是具足了感覺。
所以感覺為生命的主體的顯現最明白的部分,而我們的心意、我們的七情全部都是由這個感覺所彙聚的。這個感覺呢,分為八識,而主宰著我們內心情緒的無名的,是第七識叫做末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黃庭
對一個覺者來說,靈性跟財富是沒有衝突的,但是對於這種把靈性跟財富結合的課程,它是巧妙的運用了一個技巧,一般的眾生就是貪財,既想要擁有靈性的修持又貪財,所以就把靈性跟財富的課程把它結合在一起了。
說是說靈性跟財富可以在一起,畢竟那是覺者的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一般人在學道之前,要先學怎麼樣的“捨離”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不得不去賺錢,但是我們的內心對錢是沒有一點貪執的,我們會把錢用在一個正確、正當的方向,而不是不斷地在鼓吹賺錢的欲望,我想對初學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安排。
您好! 這個古人說閑時莫論他人是非,這個話呢指的是你,是在勸你,不是讓你拿來作為多麼樣的高標準去評判別人,你只要點點你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往別人身上去指證.
說氣的實相是無善無惡的,這是從氣的體來說的,不是用。在用的時候,這個氣流動起來所產生的七情,而七情就是它的用。當有七情的時候,就會有善有惡。
我們怎麼樣能成為聖人呢?根據天地同德,就是要往善的方向去發展,這是因為在人的本質裏,如果沒有一點我私攀附在裏面的時候,它不論發出的是“仁、義、禮、智、信”的那項,都是善的。
但有了個人的私欲私心攀附上去的時候,才形成了一個惡,然而要仔細分清它是“仁、義、禮、智、信”就有點困難了。我們說向上的,或向善的,或為人好的,這樣就可以統括這一切,總而言之,做學問不是一個體而已,重要是有用,這個佛性不是無善無惡而已,而且可以有善有惡。
一個正人君子,做事光明磊落,你看看,古代多少英雄豪傑,光明磊落,哪一個幹不了大事啊?幹得了大事不是因為他的城府深而是因為他有智慧,你交的這是什麼朋友呀!
不論靜中、不論動中,我們只跟我們的本來、我們的良知來連接,不跟任何東西來連接。
良知是什麼呢?就是一種光明磊落、廓然大公,一種懂得將心比心,一種懂得去體恤別人,懂得去造福別人、造就別人,即使自己吃一點小虧也沒有關係的。
能夠這樣光明磊落,在你的內心裏沒有一件事不可告人,這個人就是跟本我連接;如果藏著一丁點的我私我見,不可告人,就是跟小我連接。
看起來你是蠻聰明的人。如果辦個法會可以把他超度到西方的極樂世界的話,那所有的人都不用苦修了嘛。就是存一筆錢給兒女,然後告訴他,等我死的時候,給我辦個法會,把我超拔到西方,我要跟如來佛在一起。不就好了嗎?
法會所謂的超拔,指的是在地府裏面的祖先的亡魂,讓他盡速的去投胎轉世,了結他的因緣,然後呢,他日有機會,再幸得人身,能夠好好修行。大略是這個意思。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說的是學好比較慢,學壞很快的哦。你看教一個小孩子要學壞,一下子脾氣變得很壞,變得很虛華,這個很容易啊;你要讓他慢慢的開始約束自己,這個是非常困難的。
總而言之,意思是說,這個心理的心魔要好好的管控,千萬不要讓它有出頭的機會;那麼也可以這麼說吧,心中的正見就是道,邪見就是魔。那麼在我們對內心觀照的時候,只看著氣血的實相的時候,就不去分它是什麼正見還是什麼邪見,我們觀照它的實相的時候呢,這兩者都不能夠對我們有任何的影響。
先確立了這個能力,就是有觀照實相的能力,能夠有跟氣血的實相和平共處的能力。那麼接下來我們的心就有了自由,有了自由了以後呢,智慧就會顯現開來,所選擇的就全部是正見,這個時候就是明心見性了。
這個仁、義、禮、智、信都是本性所具有的,但是因為我們後天氣稟的蒙蔽,習氣的蒙蔽,那麼有的人在仁的部分蒙蔽多,有的在義的蒙蔽多,那每一個人蒙蔽多的部分不太一樣,或是還保有原來特質的部分呢那一項強也不一定一樣。
那麼這五德呀仁、義、禮、智、信做哪一德都可以生生不息,你只要把哪一德做好了,它都會生出下一個德,因為,比如說仁呢,仁屬木,木是生火呀,那麼禮呢是屬火的,那火做好的可以生土呀,那信呢就是土呀,它這個是相生的,哪一項做好的它都相生,哪一項做不好呢它都會相克。
所以你說從義做呢?還是從禮做呢?還是仁來做呢?還是把信做好呢?都可以,哪一個都可以入手。那孟子說:‘集義所生’,他這個義呀,義者宜也,做一個有正義有道義的人呢,必定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呢,充滿正氣的人。
實際上說義呢也已經包含了仁義禮智呀。所以做仁也是義,做禮也是義,做信也是義,仁、義、禮、智、信都是義。
通常我們指的老天,宇宙真宰,就是指造物者。你說仙佛跟他是一類嗎?這麼說吧,如果我們把造物者想像成一個人,那麼我們平常一個小小的一條生命,就是你我,就是這個人裏的一粒細胞。
那你說仙佛是什麼呢?成佛的也不過就是這個上帝裏面的一個細胞,每粒細胞呢陽氣非常強,裏面的氣非常的純,它呢走在永恆的道路上,上帝本來就永恆,人都有佛性,只要和聖賢一樣都可以修成,都是可以跟宇宙一樣的永恆,而我們一個普通的人呢,就是有陽氣有陰氣的一粒小小細胞,他不能永恆,他生生滅滅,週期非常短,差異就在這裏,請不要以為仙佛就是上帝,那差距可不是一般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