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觸碰七八識】02.現在我要引領你試著用手去摸摸「末那識」!

張慶祥 講師

【觸碰七八識】02.現在我要引領你試著用手去摸摸「末那識」!

現在我要引領你試著用手去摸摸末那識!首先我們要瞭解「末那識」是什麼?末那識是你的「內心」!而內心的主要功能是表達你的情緒、感情,內心的情感才是代表著你內心真正的意思,因此末那識也稱為「意」。只是這個「意」與第六意識的「意」有所不同,一個是腦袋的理智,一個是情感的所屬,也就是內心真正的聲音。

那麼「內心」的位置在哪兒呢?當一個人說「摸摸你的內心」時,大家會摸哪裡呢?感覺一下,當你有任何情緒的時候,感動的時候、傷心的時候、不安的時候、戀愛的時候…你會往哪裡去觸摸那個久久不能自已的感覺呢?你會發現,每個人總是往胸口的正中央摸去!因為每當你有情緒發生時,總是從那兒所發生悸動的,這一點只要仔細的覺察自己一陣子,便能明白的。

也就是說你那內心的忐忑不安,你那內心真正的渴望、真正的聲音,總是從「黃庭」的一點點氣血動盪中所發出來的。因此末那識在哪兒呢?答案就在胸口的正中,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黃庭」一竅之中。現在我就依照佛經的定義,來解釋第七識「末那識」:

經文:「唯識論所說的第七識,末那識譯為意,意有思量(分別好惡)之義。然而第六識名為意識,有何分別?彼(第六識)為依此末那之意而生之識,故曰意識,即依主識也。末那識以第八識為所依,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法二執之根本(我執與法執的所在),是持業識也(一切無明、造業的所在)。」

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就叫做「意」,那麼第六意識不也是「意」嗎?為什麼有兩個意呢?因為這兩者都會發出意思,只不過一個是腦中理智的意思,而一個是內心真正的意思。好比想事情的時候腦中有個意思,而有情緒的時候內心也有一種意思。所不同的是,一個是理智的思考,一個是內心的好惡情感,故不同。第七識的“思量”是分別好惡的意思,指的是喜歡或討厭的那種情緒。

「彼為依此末那之意而生之識」的「彼」字,指的是第六意識,為什麼第六意識是依著末那識而生的呢?日常的經驗告訴我們,你的腦袋瓜常常在想什麼?要往哪個方向想?一般都是被自己的好惡情緒帶著跑的。當你內心討厭一個人,腦中整天想的都是很厭惡的情節;當你內心喜歡一個人,腦中整天想的都是很喜悅的情節。第六意識簡直就像是末那識的傀儡,所以說第六意識是“依主識”,第六意識它常常是依附著內心的好惡,來作為思考方向的。

所以誰才是第六意識的主人呢?答案是「末那」!也就是說,末那識的力量遠比第六意識要大得多了。人們一直以為腦袋瓜裡的想法是主角,一直在對治這個想法,那是大錯特錯的看法,找錯主角了!

佛經說:「末那識以第八識為所依。」那麼應該第八意識才是最後的主角,如此一來末那識又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呢?這點就在下文中解釋到了:「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法二執之根本,是持業識也(一切無明、造業的所在)。」末那識常因第八識的作用,而在胸口黃庭一竅中興起氣血的波浪,又在這氣血波動同時,攀附上貪嗔好惡的思量習性,這樣的好惡習性,便是「我執」與「法執」發生的根本所在,也是人們的內心升起無明及造業的地方。

從這段文中我們知道,“我執”在哪裡發生?在末那!“法執”在哪裡發生?也在末那!簡單的說,所有的“無明”都發生在哪裡?在末那!業力在哪裡造下的?也在末那!佛經中既然說到第七意識是攀附“我執”及“法執”等無明知見的所在,也是人們產生無明去造下累世業力的地方,那麼也就代表,只有從末那識的攀附知見下手,才能去除我執、法執、無明,及解除所有業力的繼續發生。

也就是說,在八識中,末那識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前六識及第八意識的力量,而成為一個修行人,不得不專注努力的焦點。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愩高我慢的時候、忌妒的時候、憎恨的時候,在哪裡發生這樣的感受呢?在末那!末那是持業識,真正讓你產生無明,讓你造業的是哪裡啊?是末那識!不是眼睛讓你造罪,眼睛無罪;不是耳朵讓你造罪,耳朵也無罪;眼耳鼻舌身意都無罪!只有哪裡才會產生無明?哪裡才會造罪?只有末那!造罪的不是前六識,也不是阿賴耶識。

這就是為什麼黃庭禪的課程,從一開始就叫你把腦袋瓜的想法都放它去飄,別理它,也別和它打架,因為腦袋中的想法根本不是主角,胸中那股衝動的感覺才是令你不能自已的主角,可惜的是人們一直找錯主角,一直在沉迷、在改造第六意識的想法裡打轉。可是,每當情緒衝動上升時,那些理智的想法一點也發揮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