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中文之美】忠

張慶祥 先生

【中文之美】忠

      “忠”的造字上面有個“中”,下面有個“心”,也就是“心”上放個“中”。“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心上有不偏不倚思想的人,便是對人對事能夠忠心耿耿的人。

       中–最適切有益的點
       “中”的字形是“口”中有一豎,這個“口”字所象徵的,其實是個圓,“中”就像一個西瓜被剖成兩半,好像要把這西瓜分給兩個人似的,左邊和右邊切得很平均,也就是無私、公平、正義的意思。如果這一刀切下去偏左或偏右,造成一邊大一邊小,一個拿得多、一個拿得少,這時拿到少的人就說你偏心、不公平,也就不能叫中了。中是不偏不倚、公平正直的。為了便於書寫,這圓後來就演變成一個口,中間依然一豎劈成兩半,這一豎頂天立地、無偏無私、公平正直,唯此才叫做“中”!

       中是不偏不倚,但什麼是不偏不倚呢?舉個例子,小孩要長大,需給他提供良好的營養,那麼你天天給他最高纖的、最高維他命的、最高蛋白質的,也不給他喝白水……這樣極端飲食的小孩,真的會長得更好嗎?不可能的!這種極端的吃法,營養消化不掉,反倒成為身體沉重的負擔,小孩肯定會吃出一身病的!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小孩整天只吃一兩種偏愛的食物,其它一概不吃,走入另一種極端飲食誤區,那肯定也會瘦巴巴的!所以要讓小孩的飲食調整在最有益、最適當、最平衡的點上才好,這個最適切有益的點,就叫“中”!

       同理,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一個適切有益的點,使自己調整在這個點上,不墮入過與不及的兩個極端,那麼凡事都有個“中”了!

       “忠”–心上有“中”
       心上有個中叫做“忠”。常態上,我們待人接物、與人應對進退時,心中應該有寬和、友善、不打擾人、不麻煩人的心思才是適當的。為什麼?因為對於人們來說,這種輕鬆、友善的心境,既能長養自己的精氣神,也能長養周圍人的精氣神,因為能長養身心,所以說這種做法是最有益的,是最不偏不倚的。心上放著讓凡事都適切、都對人有益的“中”,就是隨時都有成人成己的心,這就是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在天地間、在國家裡盡到的“忠”了。

       為人君者也有應盡之“忠”
       那麼為人君者如何盡忠呢?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的“忠”是下位者如何為上位者盡忠,然而忠是心上有個公平、正直、無私、正義的“中”,不限於下對上。所以,存著公平、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的心,不僅僅是臣的職責,為人君者更是迫切地理應如此,不然天下哪有安寧的一天!

       所以,為人君者應本著公平、正直、無私的心去奉獻,為天下蒼生謀劃可長可久的福祉;為人君者更該本著感謝、敬重的心去對待他的臣,因為這些臣都是協助他去安定天下的大恩人。心上隨時放著對臣對民的公平正義,這就是為人君者所該盡的“忠”!所以為人君的忠是為誰盡忠呢?就是為臣為民盡忠啊!這才是古人定義的君忠!

       為人臣者如何盡忠?
       那麼,為人臣者所該盡的忠又是什麼呢?為人臣者的職責,就是要公平公正地為百姓營造和維護一種最安寧、最快樂、最長久、最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百姓維護一種不會墮入過多欲望、又能充分享受人生的生活方式。為人臣者要能夠比他的君更早地看到國家可能面臨的困難,並提早加以解決;為人臣者也要緊盯著君上,發現他有什麼缺失,努力去匡正君上的錯誤,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夠為天下百姓營造長遠的福澤,避免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為人臣者所應秉持的公平正義,以及一個為人臣者所應盡的大忠之所在。所以,古人所定義的忠臣,並非為天子一人的私欲服務,那叫奸臣,不叫忠臣,因為那對天下百姓沒有一點公平正義可言。古人所謂的忠臣,指的是能秉著公平正義,輔佐他的君去為天下百姓造福的人。

       當然,現代的人會問:“如果我的君是個昏君,我還要對他唯命是從嗎?”事實上,古代的忠臣都知道,臣和君在朝堂上一起工作,其背後真正的目標,也只是為百姓謀公平正義而已,也只是為了引領百姓走向更長遠更健康的幸福而已!如果君上的作為能夠符合這個方向,臣就全力輔佐他的君;如果君上的作為與此目的相反,那麼臣就全力匡正他的君,匡正不了就拂袖而去!這就是古代的忠臣都知道的基本常識。所以,如果他的君是個昏君,一個忠臣會對他唯命是從嗎?絕對不會的!在古君子的定義中,會對昏君唯命是從的只能叫奸臣,不叫忠臣!

       人為天地之心,如何盡忠?
       對天地間的人來說,“忠”可以說是一個終極長遠的目標,是人人都該具備的基本德行與知識。為人類找一個可以使身心性命一天比一天更好的生活方式,因為這對每個人都好,所以我願意去配合,所以我願意去經營,這才是“忠”的本義。

       心上隨時放個“忠”的人,可以隨時根據環境變化而調整做法,以便讓人們永遠都把握“可以長養身心性命”的方向,所以心上有個“忠”的人,永遠不會是個固執不通的人。因為心上有個忠,正是心裡最懂得通權達變的人。世上唯有忠臣最能權變,絕不會固執不通守著一個昏君而不去匡正的。

       古人說:“義者宜也”,“義”就是做事情懂得適宜的權變,使事情不墮入極端,因此如果沒有“忠”,那就不可能會有“義”了。所以,“忠”在中華文化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字,千萬別再對古代真正的忠臣做無知的批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