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孟子知言】01.什麼是真正的「言」呢?

張慶祥 講師

【孟子知言】01.什麼是真正的「言」呢?

孟子原文:

公孫丑曰:「何謂知言?」

孟子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事;發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這段文章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章,談到「不動心」的章節裡。在這段文章之前,孟子先是提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在解說了如何養浩然之氣之後,接著再補充了這段知言的說明。為什麼孟子談浩然正氣,要先提到「知言」這個主題呢?可見這個「言」字,對於能否養得起浩然正氣的關係非常重大,故而孟子要特別加以申論。

什麼是真正的「言」呢?「言」者”心聲”也。對自己內心所發出的聲音,不論是好是壞,是正是邪,都瞭如指掌,叫做「知言」。「知言」就是瞭解自己當下的存心是正是邪,進而有機會掃除心內的無明,走向光明正大純潔無暇的坦途。

有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突顯「知言」的重要性。美國曾經針對八千多位中學生做了一項心裡測驗及調查,這些受訪的學生裡面,百分之七十一的學生作過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學生常打架,百分之三十五的學生在商店裡偷過東西。而品德測驗的結果,卻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孩子,覺得他的品德良好!在這個活生生的真實例子裡面,可以看到這些孩子對於自己內心時常發生的不淨心思,簡直可以說是毫無所知!如此一來這些孩子還有進步的空間嗎?因此「知言」的功夫對於一個人的人格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也正是佛家「明心」的基礎功夫之一!

然而孟子所謂的「知言」,指的不只是觀照出自己的心聲與習性,也包括能體察出他人的心聲與習性。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簡直就是無明,豈能修得了自身;不能知別人的言,也就無法辨別是非曲直,豈有智慧可言。例如從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便可以知道誰好誰壞、誰忠誰奸,也可以知道誰在收買你、吹捧你、誰在貶損你、抵制你、誰是君子君而不黨、誰是小人黨而不群、誰是益者三友、誰是損者三友…分辨得出這些是非曲直,凡事清楚明白,這才是智慧。佛家所說的智慧,便是孟子的「知言」的效應。

這個「言」字不止代表心思,當然也包括語言、舉止、行為在內。例如一個眼神也是言,當你說了一句話,惹得有一個人怒眼瞪著你,這眼神也已經明確的表示出他不喜歡你的心聲了!然而他的嘴巴卻說:「沒有啊!我哪有不喜歡你!」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到他的內心根本不喜歡你!這個內心的想法透過他的眼神,早就表露無遺了,任他嘴巴再怎麼說喜歡你,此刻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了。

所以從根本處來說,真正的「言」不是他在說什麼話,也不是在他的眼神、也不是在他的動作,真正的言只發生在一個人的「內心」!在他未說話,未動作之前,這個聲音就已經先在他的內心迴盪已久了!一切的「言」都是發自內心,心裏面的聲音、感受、念頭,才是真正的「言」!

公孫丑問孟子什麼是「知言」?孟子用下面這段文章來解釋「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事,發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這段話裡面最重要的是「生於其心」這四個字。由於這四個字的指引,我們便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謂詖辭、淫辭、邪辭、遁辭等等的「言」,指的不是一個人嘴巴所說的話或肢體做的事,而是指內心的聲音。內心一有貪嗔好惡的剎那,才是「言」的所在!「言」是發自心上的,這一點要先確定方向,才不會使這段文章的解釋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