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中庸首章釋義】0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張慶祥 講師

【中庸首章釋義】0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前面講過,「中」就氣機生滅起伏的最基本形態,但這個「中」較為靜謐隱微,也較易被人們所忽略,因此對於初學來說並不易檢驗,然而檢驗氣血的動態卻是比較容易,一般來說,初學較易以此作為入手。

在觀照「內心」之前,讓我們先從觀照四肢開始吧。例如我現在問你「此刻你的手掌中有什麼感覺?」這麼一問,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在說什麼!他可能會說「沒有什麼感覺!」但事實不可能沒感覺的。為了讓初學有一個具體明白的東西來做為觀察的主軸,那麼我們可以想辦法讓手中那氣機起伏稍微變大一點,以便於觀察。

好比現在舉起你的雙手鼓掌五次,然後把雙手輕輕放在膝蓋上,此刻請你觀察兩隻手掌中,顯現出來的感覺是什麼?我想大半的人會說現在裡面麻麻的、或熱熱的、或說有脈博的感覺…等等,是不是這樣呢?而那個與未鼓掌前相較,多出來的那份感覺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氣」或「能量」了。

其實在未鼓掌以前,那些感覺也隨時都存在的,只是那時它比較小,對你也不會有任何妨礙,因此沒有人把它當主角來看待罷了。但當我們鼓掌幾下,刺激它的動盪,那麼我們便很輕易的,可以發現這個主角的存在,並加以觀察了。

要記得,那份麻麻的感覺、忽生忽滅的感覺就是「氣」!這股能量是組成一切萬物的最基本原素,它是一切生命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主角!當然也是你那情緖的主角!全身不論哪個角落,任何一分一秒中,只要你返觀它,它必然存在的。即使當了佛、當了鬼之後再返觀,那份感覺也依然還存在的。只有這個「氣」字,才配稱是天下萬物之「大本」所在。

現在知道主角是誰了,那麼要觀察它的什麼呢?先別急著觀察內心,因為那比較難懂!先觀察你此刻的手掌吧!當你鼓掌後觀察手掌中所激發出來的氣機起伏時,你很輕易的發現,這些感受中,並沒有喜怒哀樂及貪嗔癡愛等意義夾雜在裡面。仔細欣賞它,它就只是麻麻的、熱熱的、它很暢然、很自在的,而這份清真的感覺完全來自天然,沒有一點貪嗔知見的作祟,此時手掌內的這份氣機,已經處在《金剛經》所謂「離一切相」的狀態中,也是已經處在《中庸》所謂「發而中節謂之和」的狀態中了!

看到這裡,剛才鼓掌的雙掌中的感受,也已經漸漸恢復原來的常態了。若是你從鼓掌後感受的激昂,一直觀照到它慢慢的消退到平常的靜態,你便能清楚發現所謂「平常的靜態」裡面並非沒有感覺,而是依然充滿著感受,只是氣機起伏比較小罷了,而這種平常靜態的氣機感受,就是《中庸》裡面所謂的「中」!它是造就一切萬物的常態根本,所以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又因為這份感受在未發時,裡面毫無貪嗔情緒的意義,故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因此「中」與「和」的差異就是一個是平常的靜態,一個則是有了起伏的動態,為了區別它們的不同,因此一個叫「中」,一個叫「和」,但中與和兩者都表示這氣機內,不夾雜著任何好惡情識的污染,這一點則是相同的。

現在你會說,喔!原來「中和」並不難懂嘛!對的,並不難懂!只是子思所謂的「中和」,指的並不是手掌或肢體其它部位內的氣機實相,而是特指「內心」的位置裡,喜怒哀樂等情緒不論發或未發時,依然都能保有氣機實相來說的。

而這「內心的情緒」,它們主要是發生在身中的什麼位置呢?透過一陣子的觀照,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身中的這個真相,這答案就是在我們胸膛兩乳的正中,這一竅《黃帝內經》裡稱它為「膻中」而古修行人則稱它為「黃庭」,這也就是我為什麼以「黃庭禪」這三個字,來作為這個「直指人心」的禪學名稱的由來。

一個人若能在黃庭一竅的氣機動靜中,皆能保持不夾雜一絲一毫好惡分別的實相正見,這便是如來「正等正覺」的當下!也是《中庸》「率性」的當下,更是得到「天下之大本」的當下!但要在黃庭一竅的氣機動靜中,保持不分別取捨的正知正見,稍有返觀練習的人便可以發覺,這真是一件不簡單的學問呀!

又為什麼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呢?「達」是從這裡到那裡,「達道」是能夠以著自身的造化,從這裡走到「道」的彼岸,回到大道的懷抱中生生不息的意思。 而這份生生不息,所賴的就是身中這股陰陽二氣,在互相的推盪變化中,所造就出來的造化奇蹟。

什麼是「造化」?為什麼幾年前看這一棵樹,是這麼的小,而過幾年再看到這棵樹時卻嚇一跳!長這麼大!這幾年在樹皮裡面,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激烈變化呢?那個慢慢變化的自然過程就稱為「造化」!而這萬物身中的造化,是靠誰來推進呢?就是靠陰陽二氣反復的消長推盪。這股氣在萬物身中,每起伏推盪一循環,造化就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因此我們才能看到萬物這些奇妙的變化。

今日存在我們身中的本性也是一樣的,我們的生命為什麼能生生不息的往前推進呢?為什麼我們的佛性能有得到淨化的機會呢?為什麼修行者的法身,能日以繼夜的往更純淨的道路上推進呢?其所依靠的正是保持自身中那股氣機的實相,使它在實相中一動一靜、一起一伏間,相互的起伏推盪所造就出來的。

然而這氣的動靜起伏間,是否符合天性中自然的運動節律,便是我們能否「率性」?能否圓滿一身之道的關鍵所在!古智者不斷在身中返觀覺照的目的,就是為了檢驗周身的氣機動靜鼓盪間,是否能完全出於無心,完全出於本性的自然而已。若能藉由返觀覺照,而悟透了這個「天下之大本」的清真本來,便是佛家所謂的「見性」了。

然而這返觀覺照到底要怎麼檢驗呢?由於氣機的靜態比較隱微,並不容易觀察,但氣機若化為有起伏的動態時,則因為較為明顯而易於觀察,這一點同樣適用於肢體感受及黃庭感受的觀照中;但若把觀照黃庭一竅的氣機動靜,拿來與肢體的氣機觀照作比較時,觀照黃庭氣機的難度,顯然要比觀照肢體時的難度要高得多了!

就像剛剛我們的雙手在鼓掌後再來觀察,就容易多了。觀察情緒也是一樣,平時叫你觀察黃庭一竅中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謂中」,很多人都會感覺有所困難,他們會說我觀不到什麼,但若在情緒微微已發的時候再來觀察,則較為具體明白。

觀照黃庭內情緖的發動,那股能量卻沒有一絲絲好惡分別的意義夾雜於其間,此刻它已中了天性動態的節,動而依然中節,故稱為「和」。而在喜怒未發時,那股能量是靜而中節,故稱為「中」。

世上萬物的身中都像這樣,它們的生命都是由這股氣機所鼓盪造化出來的,他們的生命都是依靠那股氣在「中、和」之間來回推盪,才得以生生不息,才得以往下一個里程碑走去。

簡單的說,氣在平常休息的狀態時叫「中」,氣在運動起來的狀態時叫「和」。而造化是一種動態,因此要由這個狀態造化到下一個狀態,由此岸造化到解脫的彼岸,其最大的功臣是氣機動態時的「和」,而氣機靜態時的「中」則是休息的時候才用得到的。就像由高雄要走到台北一樣,能讓你到達台北的是身體在動態的時候,而靜態只是休息時才用的。要走到彼岸的過程也是一樣,所依靠的是氣機的動態,因此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子思用「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句話,主要是要告訴我們,氣機在身中變成動態並不是壞事,因為氣機不動則造化必定遲緩難行,氣機動了造化才得以展開。因此當我們在往內觀照時,應該要學習欣賞身內氣機的動盪起伏,在動盪起伏間還依然不升起任何好惡取捨的分別知見,與它和平相處,如此才能使修煉的造化功程,以最快的速度向彼岸的前進。

但這功程難就難在這與生俱來的中和性真,會在人們胸中的方寸之地,氣機一動的當下,立即在習性的助長下,攀附上滿滿的好惡知見,而使往彼岸的造化全部毀於一剎那,而走向六道輪迴的造化路線!

真可以說是:成也是心、敗也是心。佛家有句話說「萬法惟心」,就是在形容黃庭寸心的重要,法身造化的成敗,全都操控在它的手上。也因此,觀照的工作,便要以觀照黃庭一方寸的氣機實相為首要工作,而其餘則非重點所在,這便是佛家「直指人心」的教義所在。

就像方才簡短的體驗中,你會發現手掌中的感受本來沒什麼情緒的,縱然它內在的氣機有時動有時靜,但它本自安然,實際上你的情緒在這個地方是攀附不上去的。 仔細的內觀我們周身的氣機起伏,並非每個地方都可以攀附情緒上去的。最後你會發現周身的氣機起伏中,最容易攀附情緒意義的地方,只有一方寸的大小,而這一方寸的分別知見,又足以擾亂全身氣機的自然,使你離「率性」之道越來越遠。

你終將發現,全身只有「黃庭」這一方寸內的氣機變化,會演變成人們無盡的情緒與煩惱,只有這一方寸內的實相失守,才會擾亂我們周身的氣機自在與天然!它的位置就在我們胸膛兩乳正中央,深度約皮下兩三寸的一個氣場。這也是佛家「心輪」的位置所在。

我們的本性不論如何的精妙,造化不論如何的俱足,但只要「內心」這一竅的中和失守,周身的天然造化便蕩然無存了。這一竅是吾人喜怒哀樂的發生地,也是中節與否的檢驗點,它是我們身心性命能否得其自在的總源頭,也是三心四相的生滅點。

因此自古智者修行,都以覺悟這方寸一竅內的「中和」真相為本!六祖所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所覓感無不通。」指的就是這個地方。

什麼是中和呢?「中」這個字,是身中氣機靜態的造化模式。這個基本形態就存在萬物的本體裏面,任何一棵樹裏面都有,一株草裏面也有,一隻猴子,一隻狗、一塊石頭、一把火、一個鬼、一個仙佛裏面都有的。萬物身內的造化,都是以這種氣機形態做為基礎的。當然人的身中造化,也是以這種基本形態為本的,因此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然而這氣的造化,會不會永遠都只是維持在靜態而已呢?不是的,例如春夏時,萬物的氣機鼓盪將會比較動盪高昂。但是看看這氣機轉變為高昂的時候,萬物只是任這氣機去產生高昂的變化,而毫無一己的知見干擾於其間,因而能使得造化又快速又正確的往前推進了一步。

反觀這世上的萬物,唯有人類會在自身胸中氣機有起有落的時候,讓它演變為貪嗔癡愛等情緒的意義,來扭曲全身的造化,來破壞我們的本性。如果其中有人,能在胸中氣機有了動態的變化時,仍保持不攀附任何好惡意義的真知,任其自在的升起滅去,安然的欣賞於其間,這就是《中庸》的「率性」,也是佛家的「見性」的當下!只有這個氣機的天然動態,才是天下萬物促成造化大幅前進的真正動力,因此子思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然而我們可以一直走而都不休息嗎?那麼你可能永遠也到達不了目標的!因此走久了必要休息下來,休息夠了必定要把握時間動起來;動久了必要靜,靜久了必要動;中久了必要和,和久了必要中,這兩者一行一歇,一動一靜,才能達到彼岸,因此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本性自有自己的節度,本性有什麼節?本性隱藏在氣中,就像水性藏在水分子裡面是一樣的。氣有靜態,也有動態,靜態安於靜態的造化實相,動態安於動態的造化實相,除了氣機的實相之外,不再加上別的好惡攀附,只是讓這氣機的起伏「單獨」的存在,這就是一個君子修持的樞機所在,所以說「君子慎其獨也!」這個「獨」字就是維持於氣機動靜的單純原貌。

當氣靜時也是「獨」,當氣動時也是「獨」,當氣在肢體也是「獨」,當氣在心頭也是「獨」。當宗一個人獨處時也是「獨」,當在很多人面前時也是「獨」,時時檢驗身中氣機純淨的實相,這才是所謂「君子慎其獨也」的真義。

為什麼只是觀察一個「氣」字,可以證得「天下之大本」?因為萬物都是由「氣」字所構成的。這氣字是構成萬物的能量所在,以其流動稱為「氣」;以其為萬物所共有故稱為「道」;以其具足萬物造化之規則故稱為「性」;以其總是展現出有條不紊的次序故稱為「理」;以其有益於一切萬物故稱為「德」;以其足以生生不息故稱為「仁」;以其裁制有節故稱為「義」;其充沛則成萬物之「精神」,其消散則成萬物之「凋萎」。這天地間最為博大精深的字眼,全都已具足於一個「氣」字之中了。

古人說「積陰則沉,積陽則飛。」因此人能積陰則成鬼魂之陰身,能積陽則成仙佛之法身。純陰是氣、純陽也是氣、污染是氣、精純也是氣、中也是氣、和也是氣、未發是氣、已發也是氣;天地之間有什麼東西能夠逃出這「氣」字的造化之外呢!

所以要論起什麼東西是「天下之大本」呢?真是非這個「氣」字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