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中庸首章釋義】10.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張慶祥 講師

【中庸首章釋義】10.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道在天下,天下萬物何其多,山中那棵樹裡的造化是否中和,你有辦法去主宰它嗎?沒有辦法的,也不需要的,因為它本自中和了!路旁那株草裡的造化是否中和,你有辦法主宰它嗎?沒辦法的,也不需要,因為它本自中和了!

天地萬物都是靠著自己的本性,自己身中氣機造化的中和之道,而成長、而開花、而結果的。你看那蘋果樹自然結出蘋果來,芭樂樹自然結出芭樂來,但擁有尊貴佛性的人們,有沒有自然的結出佛果來呢?沒有!天下萬物都已率性,都走自己該走的造化之路,都結自己該結的果實,天下萬物都率性,只有人類還沒率性!只有自以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出了問題!只有人類連本性都無法維護!

因此,世界早就中和了,世界早就中節了,全世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致中和」的,還沒中節的,還沒有走上應該走的道路,還沒有結出該結的果的,只有一種東西,而那一種東西他們自稱為萬物之靈!

但我們並非一無可取,回想一下我們的價值,也是非常特殊的,你知道為什麼這麼多的萬物都中節,而只有人類不能中節嗎?這是因為人類身中所存在的氣,比起萬物精純,比起萬物靈敏,因此我們比起其它生物聰明,這就是我們稱為萬物之靈的本錢!

但我們把這無比靈敏的氣給正用了,還是給誤用了呢?除了少數的覺者以外,我們這些眾生都把它給誤用了!我們把老天爺所賜予那丁點靈敏無比的氣,純淨無比的性,用在不對的路途上!我們身內的氣機一動,我們便立即誤以為我們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愛都已在動了!我們把這心頭上微微的氣機起伏,化成自我的綑綁與枷鎖的能量,化成人與人之間隔閡與戰爭的能量!然而那股氣的真相,只是黃庭內一丁點氣機的微微起伏而已!這點真相聰明的人們卻很少看透,而那少數看透的人,我們稱為「覺者」,稱為「明心」的人。

「致」是盡力的達到,慢慢的達到。「位」是回到自己的本位。這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說若是能夠漸漸達到氣機造化的中和,天地間所有的萬物都能夠得到應有的長養與化育了。

然而天地萬物本來就中和,現在只剩下人還沒有中和而已,因此這句話是講給人聽的,要「致中和」的是人類,而不是其它的東西。因此句中的「天地」,指的是自身內的小天地,而「萬物」所指的是自身內的一切氣機造化。

因此「致中和」這件事可以靠別人嗎?我的中和歸我管,你的中和歸你管,我替代不了你的中和與否,你也替代不了我的中和與否。就像吃飯一樣,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性命各人了,覺者只能教導你,但不能替代你的。因此每個人都必需靠自己的力量往內觀照,觀照什麼才是你的性真?這才能幫助你有所覺悟。

但這個主題實在不好說明,因此子思教導我們從喜怒哀樂來檢視起。而檢視喜怒哀樂,其實是在檢視你的所有情緒;檢視你的情緒,其實是在檢視你的氣機的起伏;檢視你的氣機的起伏,其實是在檢視你是否在胸中變動的氣血上,產生好惡分別的攀附,以及你的性是否被妄心給扭曲了。

保持你對實相的定力,讓這個氣機的起伏,單獨存在於它自在的動靜來去而已,不要讓它攀附分別好惡的心思,也不要讓它變成情緒衝動的意義,於是隱藏在本性中的奇妙造化便得以展開,這就叫做「君子慎其獨也」。而此時周身八萬四千個毫毛孔竅無不各歸其位,各顯其性,故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仔細的想想,一個人的人品高下,幾乎完全都受我們內心的情緒所控制,就像一個喜怒無常的人,或是一個貪慾很深的人,或是一個很善於嫉妒排他的人,這些人不是給人一種令人頭痛,或人品低劣的感覺嗎?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受到自己胸中一丁點氣血起伏的控制而已!因此這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其實它的力量非常非常的巨大,所以《中庸》說「莫現乎隱,莫顯乎微。」因為它的影響力再大也不過了!

一個人的人格是什麼來影響的呢?不就是你的情緒、慾望嗎?我看到很多聰明絕頂的人,但是到這個公司人家也請他走路,到那個公司人家也請他走路,因為請他走路的老闆說,這個人的人格有問題,不然就說他的情緒有問題,這種案例在社會上總是層出不窮。

我還曾看過這樣的報紙,有一個人他很有錢,但是他就很喜歡偷東西,他偷東西不是因為被生活所迫,而是因為他偷起來有快感,他沒有偷的時侯就會顯得非常的無聊,於是他不斷的偷!簡單的說,他只是受到胸中那點「快感」與「無聊」的控制。

是什麼東西控制著他不得不偷呢?是什麼東西讓他不去在乎人們對他會懷著什麼眼光,父母是否會對他痛心疾首,這一切他都不在乎!這個禍首,竟然只是胸中一丁點微微起伏的「氣」而已!人們真的很聰明嗎?

為什麼我們要受那一丁點毫無意義的氣血所控制呢!這樣的枷鎖,若不開始學習返觀自己的本來清真,哪有離苦得樂的一天呢!這個課題真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呀!想要解脫煩惱束縛的人,能不對它正眼看待嗎!

今日人們已經把胸中微微起伏的一點氣機,演變成我們的情緒能量、演變為我們的需求能量、我們的貪嗔能量、我們的恐懼、憂鬱的能量。於是造就出無可自拔的煩惱來,這都只是在胸中氣機起伏時,攀附好惡知見的結果而已!何不開始學習觀察它,讓它存在本無意義的原貌呢!畢竟它只是一丁點能量的起伏而已呀!畢竟氣血的起伏就像水的起伏一樣,本無貪嗔等意義的呀

子思教導我們解脫的良方,那就是「君子慎其獨也!」只是讓氣機起伏存在應有的本質,存在那個毫無意義的本真,存在自性的本來樣貌,就可以得到解脫!這與六祖覺悟之時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清靜」不是異曲同工嗎?《金剛經》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也是一樣的意思嗎?

「氣」這個東西,我們生也好、死也好,沒有一秒鐘可以離開它的。當我們這個肉體拋開後,我們的美貌失去了,我們的軀殼都失去了,而這股氣依然是鬼神的生命主軸所在。當鬼當神也還有情緒的,這依然他們賴以解脫的課題所在。

有人會問:「佛那裡有情緒嗎?佛是很平靜的!佛是很慈悲的!」但平靜與慈悲算不算內心情緒的一種呢?當然也是的。況且佛是憑什麼來檢驗他的情緒是否平靜,以及居心是否慈悲呢?就是靠他對心頭一丁點氣的覺知呀!不然怎麼感覺他的慈悲呢?

再回想平常你憑什麼來檢驗你的情緒到底是激昂的?還是平靜的呢?就是靠覺知身中氣機的起伏有多大呀!因此這氣就是我們真我生命的主軸,這是天命之謂性的所在,也是道的所在,可離非道也,我們無可抗拒的,生生死死都還在的!

因此觀察它的本真就是觀察「本性」了!凡夫因這氣的形態而產生罣礙,而聖者因觀察氣的本來自在而得到解脫,懂得讓我們的氣存在它自然的起伏造化,不加任何分別攀附,便是「率性」了。而率性的當下,便是得證自身之道的當下!便是「修道」的當下。時時持守這種自在的人,才有資格說「道在日常生活中」的!

「修道之謂教」,為了教導這種直指人心的正知正見,所成立的團體我們稱為「教」。宗教的教化,就是以此為主軸的。所以聖人成立宗教的教化,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它教導我們由內心放下所有的執著,走向人生的正途,教導我們圓滿人生的真義,教導我們過得自在解脫。自古以來的創教者,一直都有著這樣的使命,也都尊重其它教派也有相同的使命,宣揚相同的真理。

但今天我們可能身在某一個教中,然而所做的一切教育,若失去怎麼引導眾生去照見自己本自清靜的天命之性,不懂得怎麼去觀照自己的煩惱根源,以及教導他們究竟的解脫之道,反而不停的往外追尋,不停的錦上添花,不知道如何往內去「慎其獨也」,那麼這個教存在,就變成一個普通的行善團體而已,因為它已失去古人創教的最大功能了。少了這個直指本心本性的教育功能,不論做多少善行義舉,古人都叫它為「術流動靜」了。

由於《中庸》的這句「可離非道也」的指引,使我們對於生命的主軸有了新的認識,並且我們確知,我們可以藉由最粗淺的喜怒哀樂,就可以來檢驗無比精微的天命之性!這真是子思給予眾生的最大貢獻所在!

例如待會喝茶的時候,喝下去,嗯好喝!有一種心情,馬上觀察那個好心情的感覺在哪裡發生?它是由什麼樣的氣所組成?喔!原來是黃庭中的一丁點「氣」所經營出來的,最重要是馬上覺觀察你有沒有「慎其獨也」!有沒有讓那本無意義的氣機演變為貪嗔痴愛的動力?再喝一口,嗯!看著胸膛發生一丁點變化,是比較緊,或是溫度比較高…,要記得「慎其獨也」,要記得「離一切相」,只看它暢然的原貌。

待會一個人坐在這裡,感覺無聊,無聊也是一種心情,一樣練習往內覺觀,心情是什麼組成的呢?喔!原來是心頭內的一丁點「氣」所組成的。然後仔細檢驗自己有沒有「慎其獨也」?有沒有任其自在?

改天父親叫你陪著他去爬一個無聊的山,你雖然很想孝順,但是路程中內心不斷的發出聲音說:「唉!怎麼來這種地方,都是斜坡!要走到什麼時侯!回家不是很好嗎!」你的心情一直從黃庭中冒出來,日常生活是不是像這樣?

改天媽媽說「小明去幫我買一瓶醬油!」「才不要!你自己去喔,我已經十八歲了,我有自主權,你搞清楚喔!」現在小孩都這樣,做一點小事,動不動情緒就上來了,他已經十八歲了,然而他頂嘴的功夫一流,卻還未曾學會如何觀察自己的黃庭,看看當下內心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這個學問學校裡沒有人教,社會上也沒有人教,就算跑到宗教裡也沒有人教!連「直指人心」怎麼指都指不出來!真是非常感嘆!古聖先賢所遺留下的經典精髓,以及中華民族「執中精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竟然沒有人來宣揚!

現在縱有「黃庭禪」這個小單位,想要自不量力的怒舉螳臂以擋車轍,但一路上走來,卻倍感孤獨維艱,知音難尋!真可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性理心法,只剩下那些雕藝品可充數了!真可嘆如今有人要再現數千年前「直指人心」的教化宗風,一路上卻只聽到處處有「外道」兩字相嘰!真可嘆處處有人花幾十億的眾生錢,去蓋一座座富麗堂皇的殿堂,但卻沒有看到有人,願對無聲無臭的性理心法,做出具體的宣揚與奉獻!

如今的眾生們已經習慣不斷的往外追尋,沒有人關心什麼是我內在的本心本性,也沒有人確知什麼是我當下這一秒的本心本性!現在縱然我們的喜怒哀樂已經發了,但我們不知怎麼觀察它的中不中節。我們往裡面看,都是嗔恨、討厭、不耐煩的聲音,我們不知道怎麼讓它回到清真的本貌,後我們不知道如何讓它「慎其獨也」!我們不知道怎麼「率性」!我們不知道如何「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怪這項性理心法的推展,是那麼的舉步維艱!於此,這些年來我真的是感觸良多呀!

如今我們藉由《中庸》短短的一篇文章,大略的瞭解了生命的本源,並藉由「黃庭禪」的禪修方法,以「直指人心」的方式,教導各位返觀自己的心海,點開自己的心燈。希望藉此為古聖先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盡一份力量;也為再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露一線曙光;又為整合分崩離析的五教歧見,找到可以相互尊重與認同的大本;也為解脫眾生的煩惱痛苦,找到釜底抽薪的根本辦法!歡迎有志者一起來努力。

諸位學者若懂得以《中庸》第一章中所闡釋出來的性理精義,貫串到第二章、第三章、一直貫到最後一章。將裡面所談的大小事情,小到一個起心動念,大到像「哀公問政」的治國之道,全都根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基本主軸來思考,定能貫穿全篇大意的。

如果我們翻開史書,裡面描述著誰跟誰對談,後來談得誰心裡很高興,所以做了一個什麼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或是你看到誰去向誰諫言,然後惹怒了對方,最後人頭落地…,仔細想想那人是為了什麼東西,讓他做了重大決策?又是為了什麼東西,讓前面的人人頭落地?這都是因為「心情」的好惡而已啊!我們甚至可以說,整部歷史就是由各種人物的好惡心情所寫成的呢!你說「心情」這兩字不重要嗎?

而心情是什麼東西做的呢?不就是黃庭一竅內微微起伏的氣呀!你以為它很小很不重要嗎?你看那歷史上某國揮兵大舉入侵,只是為了一個「貪」字,或是一個「恨」字,貪是不是一種心情?恨是不是一種心情?一丁點心情就可以使人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來的!

那麼心情什麼做的呢?還是胸中一丁點的氣而已啊!因此古人所做的教育,都是以這個「氣」字為主要的核心,其中尤其以「內心」一竅內的氣機為教育的最要處!因為心頭一竅內的氣能否「中」?能否「和」?不僅能影響個人,也足以影響全人類的安危呀!你說這個主題不重要嗎?

有了個認識之後,你就能瞭解《中庸》首章之後,為什麼一下子談修身,一下子談鬼神,一下子談國家,一下子談祭祀了。用這個基本概念去讀《中庸》其餘的每一個章節,你必能感受到古人的用心那麼的良苦,而結構是如此的精美!而不會總覺得上一句與下一句毫無關聯了!

保持這種「直指人心」的知見為主軸,覺觀這一個章節所要表達存在每個人胸中「喜怒哀樂」的「發」或「未發」的機微,便能洞澈聖人之所以著書立說的苦心。同樣以這種「天命之性」的認知,再去讀《道德經》、《金剛經》、《心經》…,你馬上就能觸類旁通左右逢源了!你立即就能相信,千門萬戶原來一家親的道理了!

這個以本性為主的基本知見,就像千經萬典的一把萬能鑰匙一般,這把鑰匙不是只交待在子思的身上,也不是只交待在如來佛的身上,也不只交待在老子的身上,這個性命的真機,老天爺早已把它交待在每個人的身上了!此刻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把萬能鑰,只要你懂得從觀察黃庭一竅內的機微入手,每個人都可以解開千經萬典中最深、最不可解的性理之迷!每個人也都可以為自己打開通往天堂的芝麻之門!

祝您因悟得自性的本來清靜,而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