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第四章

張慶祥 先生

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氣之清者謂之「神」,「神」指的是人人本自具有的神性,不是指外在的神明。神就是本性中奇妙的造化,也可以說造化之精純神妙者。如此來說,一棵樹、一株草裡也有自己的神,不然怎麼行它特有的造化呢!而人身裡有沒有神呢?當然有的,不然怎麼行佛性的造化呢!

造化為什麼稱為神?好比一個胚胎變成嬰兒的造化過程,想細的想想,那造化可真是神了咧!簡直是妙不可言!萬物都靠陰陽二氣的奇妙造化而生生不息,那造化有神妙不可言喻之處,所以我們稱為「神」!因此你有沒有神?當然有!這神在自己身上我們就稱為「性」。性清靜了才稱為神,性動濁了雖然還沒死,也活像個鬼了!

人的神性有其自然原始的造化特質,這個特質在未受貪嗔情識污染之前稱為「清」。但人的心意紛紛,卻使它擾亂了,使它的神性偏離了應有的造化軌道,因此稱為「濁」。就像我們的心受到某件事情罣礙的時候,身中那份清明太和的氣機感受馬上就不見了。所以人們的神由清變濁,是誰使然?是心識所造成的!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感到神昏氣暗,睡到十點都不會飽,頭腦很重,常常遲到,這都是因為神性漸漸由清轉濁的緣故。一個人氣如果很清,精神會很好,一到該起床的時間就睡不著,整日神采奕奕。人的氣一濁就昏昏沉沉,怎麼睡都睡不飽,做什麼都沒精神,整日無精打采。

老君說「人神好清」,為什麼說人神是好清的呢?因為它在清靜的氣機中最容易展開它的神性,又只要它的造化神性一展開,就能去濁留清,就能使自己的氣愈來愈清純,這便是神性的特質,故曰「人神好清」。

然而這個良善的功能被誰破壞呢?「而心擾之」,是被我們的妄心給破壞了。至於心如何牽擾去濁留清的神性?如何使你的神性變得昏昏濁濁、變得與鬼日近,這是怎麼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下一句…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人心好靜」是指人的本心,在還未受後天情識污染之前,身中氣機只是盡情的生滅起伏時,並未攀附任何愛恨情仇等意義上去,也無煩惱痛苦等罣礙,故曰:「人心好靜」。但這個靜被什麼東西給破壞了?老子說:「而慾牽之」,被攀附在氣上的「慾」給破壞了!

老子說是慾牽擾了心,而心又牽擾了神。這個「慾」使我們神性中的奇妙造化散失了大半,陰氣代謝不掉,陽氣不能保存,久了就顯得神昏氣暗。若是一個人的元神具足,造化的動力充足,身中的陰陽代謝暢旺,久了自然神清氣爽。但這個造化功能被什麼東西給破壞了呢?被「慾」給拘累了。你會看到嗜慾越深的人,元神奔散越快,濁的氣愈來愈重,整個人顯得重濁昏沉。

什麼是「慾」呢?「心」上加一個「欲」,簡單的說,就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那個「要」!「要」、「不要」都算慾!那是一種「我很想要」、「我沒有要到會難過…」等慾望;當然也包含著種種「不要」的意念在內。

你說「要」、「不要」都算慾,那麼對明天的行程做一個計劃表,這也算慾嗎?不算的,因為你在計劃之間,沒有慾望來襲時的那種強烈衝動,也沒有慾罷不能的煩惱牽絆,這種念頭通通叫「無念」!對帶好惡情緒的念叫「無念」,不叫慾!這個觀念一定要辨別清楚,經典才看得懂,也才不會在研究聖賢心法時,墮入頑空之病。

當我想要一個東西,想到心裡會難過、會衝動、會有情緒,那麼胸中心頭一竅(黃庭)內的氣血就開始動盪,好像群魔便亂舞了,因此周身的神氣便開始飄散。至於內心在罣礙時,為什麼神氣會飄散呢?這也是本性中自有的功能,這點每個人都可以在自身中體驗看看,確實是如此的。

比如一個人連續三天生悶氣,你就會發現整個人的精力會不足,氣色也會走了樣!或是當你盛怒之後,整個人會覺得非常疲累,有時連腰都會酸,背都會痛。可見人們的慾心一動,就立即能耗散我們身中這一股浩然之正氣。時間再久一點,你會變得晚上睡不著,白天卻起不來,這就是你那安定的精、氣、神已經散失大半的證明了。在你身中造化的主軸就是氣,氣散失了,造化必然遲滯,你的精神必然失調。

好比一個人要得到健康,最起碼就是血液循環要流暢,如果你的血管變小了,血液的流動只剩下百分之六十,請問這個代謝效率還可以維持你的健康嗎?我想能維持不死就不錯了!我們身中的浩然正氣也是一樣,氣散失了、變少了,整個神性的代謝造化功能也遲滯了,去濁留清的功能也降低了,清的留不住,濁的必然增加,所以就愈來愈無精打采,愈來愈昏昏沉沉,這是自然的道理。

有這種情況的人一定常常遲到,上班情緒也會不太好,雜念很多,煩惱很多,因為氣一不足就飄盪,氣飄盪也等於心情在飄盪,所以心情常常不太好,心情不好又會產生很多渴求,很多「要」與「不要」,就這樣走入惡性的循環而無法自拔。這些看起來好像不相干的事,其實都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若你懷疑這點,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你的身、心間的交互關係兩三天,就可以明白了。這種觀察自我內在身心總總變化的學問,就是古聖先賢所謂的「內觀」。觀察你被周圍事物刺激的時候,你身體的氣血怎麼變化?而氣血變化時,心情是否跟著變化?觀察一段時間,你自然會楔入主題的。

例如:明天你上班,騎車或坐車到公司的路程中,仔細的觀察自己心情變化有多少回,而每一回的心情變化,身內的氣血是否跟著起伏,仔細的觀察,你會發現無數個當下,氣血變化竟是這麼的豐富,且與心情間的關係是這麼的直接!這點要留待您仔細的觀察一陣子,以能明白這個真相的!

總之,心會擾亂人的氣血、精神,這絕不是個理論而已,而是非常確切在你身中發生的事實。好比聽到一句話你覺得不入耳、不服氣,那當下胸口的氣血發生了什麼變化?不服氣時必有一個感覺在胸中變化,那個感受讓人不舒服,不然你怎麼知道你不服氣?這不是你在頭腦裡面想著「不服氣」三個字而已,事實上這三個字你並未想像,然而你內在有一個非常不舒服的感覺正在發生,是那個感覺代表你的不服氣,是那個感覺讓你不舒服。所有的情緒都是這樣,情緒並非只是一個想法而已,最重要的是一種動盪的感覺。

很多人聽經典,聽了幾年都聽不懂,就是分不清楚「思想」與「感受」的差別,結果離開經典所要表達的主題卻愈來愈遠。就像這個「慾」字,它所述說的只是內心的一種感覺,一種心情,而不是一個思想而已。這個內在的真相,只有在自身中實際檢驗的人,才能得到確切的把握。

為什麼人的心會擾亂我們的神呢?前面說,天地是大道所生的,日月是大道所運行的,萬物是大道所長養的,男女是大道所生化的…,那麼請問大道是什麼?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可見道就是「陰陽」;因此我們可以反過來說,天地是誰生的?是陰陽生的;萬物是誰生的?也是陰陽生的;日月是誰來運行的?還是陰陽;而你是誰所生化出來的?還是陰陽!這天底下的任何萬物,大到天地,小到一粒質子、一個分子,都是陰陽所造化出來的,當然包含你!

愈來愈有意思了,你的生命既然是陰陽所生化出來的,那麼你的「心」是由什麼所組成的呢?還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離了陰陽道不成,甚至連你的心、你的性、你的命,也都是陰陽所組成的。

今天我們的眼睛能夠看,正是因為陰陽本自具有的感知功能;你的舌頭能夠嚐味道,也是因為陰陽本自具有的感知功能;今天我們的心能夠思考、能感覺,所憑藉的是什麼呢?也正是陰陽中本自具有的感知功能。

說得再簡單一點,你的心就是氣,你那內心中的所有情緒、貪嗔痴愛的變化,即是心頭一丁點氣機的起伏變化而已。那麼存在你那心中的「慾」,不也是心頭一丁點機氣的起伏變化所造成的嗎!

我的恩師 馬祖曾說:「心即是氣」、「心的變化即是氣的變化」等至理名言。若未深切的反觀,忽然聽到這話,大家都想不懂!然而仔細的反觀自己的身心變化,這道理是非常明白易懂的。

陰陽裡面的感知功能稱為「心」,陰陽裡的造奇妙化稱為「神」。神當然也是陰陽所組成的!「而心擾之」,心可以擾亂神,為什麼心可以擾亂你的神?因為心是陰陽做的,神也是陰陽做的,因此它們彼此間是相互影響的。心一動,陰陽就動了!神當然也動了!

為什麼你的心足以破壞你身中那奇妙的造化,因為身中的造化就是陰陽的造化,心一動把陰陽給牽動了,那奇妙的造化當下立即就破壞了!那陰陽本有的造化性質若是沒有遭到破壞,或是重新顯現出來,佛經中都稱為「見性」!見性就是顯現出那陰陽原始的造化形性質來,造化之性完美無缺的意思。

人類應有的造化,在本性中早己具有,人們返本還原的造化,也在本性中早已具有,能夠喚醒這個本自具有的造化機制的人,我們就稱他為「見性」的人。見了性就是全了天賦的造化,如此才能往佛的路上邁進,所以佛家說:「見性成佛」。

然而本性被「心」給擾亂了,而心則是是被「慾」給牽累了!心不先清明,則性無以顯現,所以佛家說:「明心而後才見性;見性而後成佛」,「明心」就是把那心中的「慾」都認清、都拔除,擾亂性的因素拔除之後,才能見性,這是聖賢一貫的修行脈絡,這便是修行的次第。由此也可見老子所提倡的修行理論,與釋迦牟尼佛所提倡的,實際上完全一致。

很多人聽到這裡常常有個疑惑,難道人的心不能有什麼思考嗎?可以的,思考、計劃事情的本身不叫做動心,也不會破壞本性的造化;只有胸中氣血有「慾牽之」的時候,才稱為動心,才會破壞本性中的造化。這一定要分辨清楚才行。

「慾」就是夾雜情緒的衝動,譬如:我想要一台車,我朝朝暮暮想著一台車,得不到時心裡就好煩,好衝動!這就是「慾」。如果只是腦中想著「我想要一台車」這並沒有慾;但是我要一台車,想到沒有要到不行,我覺得沒有這台車子很沒有面子,為此我覺得很難過…這樣樣便是「慾牽之」的當下了。反過來說,當我有一台名貴的車,所以在別人面前我感覺倍感尊榮,得意洋洋,這樣也是「慾牽之」的當下了。

我所要表達的是「慾」是一種情緒,是胸中的一種衝動,是一種不能自已、不能釋懷的感覺…那個胸中的感覺才叫「慾念」。然而那股感覺的真相,只是一股氣的變化,一種能量的變化,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一種感受的變化。

「慾」是一種好惡的感覺,對著無意義的氣血活動,竟攀附了好惡的意義,這就是「慾」。這種感受會演變成我們的情緒,情緒常常牽動,我們就會感到疲累,因為它牽擾了我們的神性,損失了我們的元氣,更會不斷牽擾我們的心思,造成更多的情緒。因此我們不要老是誤以為煩惱的元兇是腦中的想法,其實真正的元兇是胸中的「感受」。

當你要一個東西、渴求一個東西的時候,反觀你的身體必有一些衝動,那個衝動致使你必須要、你很想要…,那個感覺在你渴求任何東西的時候都會出現,那個感覺才稱為「慾」。

反之當我內心產生抗拒、不悅、厭煩、憂傷…的時候,身中也必有一股股感受衝動正在昇起,是它使我久久不能自已,那個衝動也稱為「慾」。這「貪嗔」兩者的形態雖有一點差別,但都離不開氣的消長形態而已。

仔細的反觀自身,您終究會發現,所謂的「慾」就是一種能量的衝動,而所謂能量的衝動,就是氣在胸中的一丁點變化而已。而那氣的變化本無意義、本無煩惱,但那氣的變化的當下,卻被你誤判為具有貪嗔意義的衝動,你不是因此墮入抗拒不已,就是墮入貪愛不已,這才是罪與煩惱的根源。您若能在自身中經驗到這個事實,將「慾」與「氣機的真相」比對出個究竟來,煩惱的當下即刻獲得解脫。

因此想要尋求解脫的人,必需要開始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什麼叫慾?為什麼我說慾是攀附在氣上?為什麼心跟氣有關?你要常常觀察身心的關係,例如你疲憊的時候,你要觀察身體的什麼地方使你有這種感覺?你餓了的時候就觀察,那個想吃的渴望在哪裡發生?除了胃部有感覺以外,其它什麼地方有衝動的感覺?身體用什麼形式傳達給你這麼渴求食物的慾望?

想上廁所的時候就觀察,那個使我我迫不及待一定要去的感覺從哪兒散發出來?你一定覺得膀胱有一點脹,但只有這樣嗎?你要自己找答案,這個答案我給你是沒有用的,你必須親身去經驗。

當你昏昏沉沉快睡去的時候,那個昏沉感在哪裡?從哪裡發生?你躺在床上在身體上一區區的找,你先動動手,手很睏嗎?不會!你動動頭,頭很睏嗎?你說對啊,頭很睏,在哪裡?左邊還是右邊?比較看看,這是我多年前常做的事,當你覺得有一種渴望、一種心情,你就動動這邊動動那邊,常常往自身上觀察,這就是內觀你的本體的開始。

清靜經在第七章中,老子就會講到內觀的重要,及內觀的方法了。內觀就是觀察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受變化,與起心動念之間的關係。這學問你所憑藉的就是你的感覺、感受。去感覺你是如何將本無意義的氣機變化分出好惡的?這點你得先看出一個眉目,起碼你要知道「慾」在身中究竟是長什麼樣子,再進入清靜經的下一章才能切入主軸。因為下一章說:「能遣其慾,而心自靜」,能夠遣除他的慾,心自然靜下來了。你如果連「慾」攀附在那兒都分不清楚的話,就無從體驗起了。

也許你會說,慾望是什麼?我還要你講嗎?我從小活到這麼大,我還不知道什麼叫慾嗎!這話可別說得太滿,那可未必盡然!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人知道自己身中慾望的真相呢!當你仔細的觀察,你會發現就連這個最簡單的慾念:「我好想擁有那個東西哦!」你未必知道發出這個念頭之前,胸中到底先發生了什麼變化!

你會說:「就只是我想要呀!」是嗎?那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他還在腦袋裡不斷的對自己說「不行」!但是最後還是去犯錯了!這是他想要嗎?其實它不想要,但是「理智」戰不過「衝動」!最後主宰它的,往往是胸中「衝動」的那一丁點感覺而已。

再例如說:「那人講話,聽了真煩!」碰到這種情況,先不要去分析他為什麼令我很煩,也不需要著找一些好聽的道理來轉疑自己心中的那個不快。因為這樣總是在「時時勤拂拭」,沒完沒了的!不如乾脆直接觀察那個「煩」在我身上的什麼位置發生呢?你想都不用想就會說「在心裡」!但心在哪裡呢?摸摸看!用手去觸摸那個不快的感覺,你就能摸到「胸口」了!

而此刻胸口裡面發生了什麼事令你如此的難過呢?是什麼感覺令你「好煩」!你會說裡面好煩,但這樣等於沒有說出答案,裡面到底是什麼感覺讓你覺得煩呢?這些是你的功課,你要在自己身中體會觀察,才能知道「慾」是什麼?

慾在身中是什麼真相?經過不斷的觀察,你終究會發現,「慾」一動的當下,也就是胸中氣機在暗潮洶湧的當下,這是同一剎那的事。你的胸中有一股氣在縈繞的時候,你的思維便會隨著這一股氣而開始飄動不已。除了少數的智者能夠跳脫這個氣血波動的控制之外,絕大多數的眾生都會跟著氣血的起伏而翩然起舞,而不能自已。

對於眾生來說,胸中的氣一動就代表慾在動,慾在動就代表心在動,心一動則不僅只有行為會偏差,連內在的「神性」也一併被牽動,神性一動則周身的先天造化完全被擾亂了,這就是眾生無法走向天堂之路的原因所在。

這個「慾」字在你身中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種思考而已,好比「我很喜歡這個人」,這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個思考,不是頭腦說“喜歡吧!”你就會喜歡的;但是當喜歡的感覺纏住你的時候,縱然你腦袋不斷的說“不喜歡!”但你的內心依然喜歡得不得了!

因此「慾」是一種在內心衝動不已的感覺,而感覺的激盪起伏,其實就是一股氣機在激盪,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一股“能量”在變化而已。然而能量不論怎麼變化,它本不代表任何意義的!而眾生對方寸中那股能量變化的看法產生了問題,他們把某種形態的能量看成喜歡,又把某種形態的能量看成不喜歡,當六根接受到外物的訊息,而在內心產生些微能量變化的同時,眾生們就不停的對無意義的氣機,攀附上無限的貪嗔好惡(慾)的分別知見,並且願意終身受那一丁點能量變化及錯誤知見的操控,這是天下眾生早已根深蒂固的習性模式了!

然而心中會有陷入慾的時候,也有無慾的時候。我們所要治的是「慾」,而不是「無慾」的部分。因為沒有慾的部分本來就不會牽擾人,也不會牽擾到我們的神性,它當然可以自由存在的。這個差異你一定得分清楚,才不會修了半天,慾沒除掉反而修成一身的完空執著。稍加觀察,你就能分出他們的不同,也才能瞭解這個主題對於你的日常生活影響有多大,危害到什麼程度。

當然很多人覺得「慾」這個字還不簡單,慾就是慾念、就是慾望,這樣就可以一語帶過,何必講那麼多!但這樣的解釋對於你的實修又有什麼幫助?還有大家在修行的一開始,每天都在研究怎麼樣沒有慾,怎麼樣使慾望消退,我說這樣雖然好,但不夠根本。因為想要有所進步,一開始你就要耐住性子慢慢反觀,你得要先瞭解什麼是慾,看出你的慾在胸中是什麼真相?它在哪裡?怎麼發生?一天大概發作幾次?大半屬於哪種類型的慾?它每次來多久才散去?你多半用什麼方法對治?能不能在當下得到解脫?有沒有符合「如是觀」及「無為」的經意,有沒有究竟?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這些根本的問題,如果無法在自身中驗證出個眉目來,想要看懂任何一部經文,講實在話,你只能做白話翻譯,至於真正的內涵,根本無法瞭解的。就像清靜經中的「慾」字,指的是胸中的氣機、胸中的衝動能量,而你說的「慾」,只是慾望兩字,或是腦中的一個想法,絲毫沒有交集,經讀得再多,修得再久,也沒絲毫效用的。

但這過程中,也許你會像一些學員一樣,剛開始觀察時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慾望,覺得自己很完美!但是觀了幾個月後慢慢發現「我的慾望怎麼這麼多!都是那個張慶祥害的,教我什麼觀察,才讓我變成這麼多慾!這麼醜陋!」我曾經接到幾通這樣指責的電話,說他沒學黃庭禪以前本來是很好的,學了黃庭禪以後,怎麼自己變這麼醜陋!我說醜陋不是我造成的,你本來就這樣,只是你以前沒有仔細的自我觀察而已。

修行就像在為自己治病一樣,一開始要先找出自己的病,這是好事,絕不是壞事,隱藏自己的病情才是無可救藥。看到自己不淨的慾是如此的多,看到自己的內在是如此的鄙陋,這就像是找到病因一樣,這才是踏上修行的第一步。

前面我們已經瞭解,心中那些「要」與「不要」的衝動都算慾,「喜歡」與「討厭」也都算慾,凡是有貪嗔好惡的對待感受都算!你說:「很討厭!」你嘴巴說很討厭,那不叫討厭,討厭是在心中充滿一個感覺、一種抗拒,那個才叫討厭、才叫慾。

大多數的人都很怕人家批評,而這也代表喜歡人家褒獎。但如果人家褒獎你,你又說沒有啦!又開始扭捏,因為你會害羞,害羞時又有一種討厭感浮上來,我討厭被眾目睽睽所注目,我們就是這樣子,一天之中心情起起伏伏到底有幾回!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信手拈來都是慾的影子,這對待之害是這麼的無孔不入,人心幾乎是時時刻刻都在被牽擾,我們的神性幾乎沒有完好的一刻!為什麼說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因為清楚慾望是什麼的人很少,而能藉由反觀去認清的又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