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第十一章

張慶祥 先生

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士」是古代讀書人,或追求道德學問者的通稱。「上士」是比喻最有智慧的學問追求者,這種人總是在根本處下功夫,其餘的枝暢末節看不在眼裡;「下士」是比喻那些捨本逐末者,或那些在聲色皮毛裡追逐的人。

◎上士無爭:

爭是計較,無爭就是沒有爭勝心,不計較高下得失。人與人之所以「爭」,大都是由計較高下得失而來。只有從內心裡了無對待,才能真正的無爭。你看那兩三歲的小孩在划拳,贏也高興、輸也高興,一點也沒有受到輪贏的綑綁,這就是「無爭」。

但兩個小學生在划拳就不太一樣了,輸多了就會有點生氣了。而兩個成人喝酒划拳,划到吵架的,也有划到相殺的!在辦公室裡也常看到兩個人互不順眼,一句來一句去,刺激來刺激去,想讓對方難看!可見那爭勝的心,年紀越大綑綁越深。

「爭」是對待的一種,「對待」是人類最大的敵人,可以說人類所有的煩惱來源,就是「對待」這兩個字而已。對待可以涵蓋很多,例如:美醜、高下、好壞、是非、彼我…,舉凡可以對立得出來的字,都容易形成我們的爭勝心。有了爭勝的習性,內心就常有氣血夾雜著好惡知見的產生,人們也因此而感到欲清靜不能清靜。

上士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能讓步,但他看清了「對待」這個騙局,不僅認清世事本無高下,更因認定內心的氣機不論怎麼活動也本無好惡的意義,他的內心不受氣血起伏所綑綁,所以能打從心裡無爭。

◎下士好爭:

次等智慧的人較易與人爭強鬥勝,但爭勝也不一定會顯現在表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好人,面對人時外表很平和,可是私下常常嘮嘮叨叨、常常滿腹的委屈!這樣雖然看來很謙讓的人,但這不是真的無爭,這依存在著「好爭」的成分在。能夠吃盡苦勞沒有委屈,或是力爭到抵而無怨暴,順逆不著於心,這才是「無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上德不德」是說上等德行的人,雖然做了很好的事,卻不自以為很有德行。別人給予他很多的推祟與褒獎,他總是一如平常,一點也不會有所得意。最有德行的人表面不一定很謙虛,而是發自內心的平常,叫做「上德不德」。

而「下德執德」是指下等德行的人,只要做一點對的事,就自以為很有德行、很有程度。這是「淨相」執著非常深重的人。

古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上等德行的人心地磊落坦蕩,而下等德行的人總是計計較較、哀哀戚戚!這都是爭得失、爭聲名的執德的心態所造成的;這個社會上大家總是追求鶴立雞群,追求出類拔萃,這「好名」的心態堅不可摧,就是這裡所說的「執德」。

從小的教育就教我們,在這個世上要追求出類拔萃,追求與眾不同,追求得到大家的肯定…等,等到這夢想實現了,就開始擺出一副德貌,顯出一副有程度、得意洋洋的樣子。這種自以為是的心態,就是這裡所稱的「執德」!

這個「德」字是凶義,不是吉義,是自以為有德行、很高尚的意思。或是看到他人有一點不合禮數的舉止,就心生鄙視、就不屑。心經把這種貪執叫「淨相」。我們應用清靜無著的方式去打拼,而不是用這種「執德」的方式去打拼,然而眾生陷入這個自以為是的圈套,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這是長久以來,整個社會價值觀所造就的共同錯誤,因此淨相比垢相還難治。

例如:貪求名譽是不好的事,這是很容易懂的。但追求出類拔萃、追求被眾人肯定,到底裡面有沒有隱藏著貪求名譽的成分呢?實際上大多數的人在努力的追求一個高遠目標時,心中常隱隱約約懷著好名的貪執在裡面!也就是想要讓人家看得起的心理。

你會問說:「盡力的在社會上努力,追求更超越、更美好的生活,不應該嗎?」這當然是應該的。譬如:專心的研究科學,這可以讓社會更好,當然是應當的,但在這個努力不懈的過程裡面,不要隱藏著邀名、邀功、邀利的心在裡面作祟。

很多人窮一輩子精力去追求一個目標、一個什麼獎,甚至還有人用盡各種巧詐的手段要去獲得,這就隱藏著不淨的因素存在了。這到底是在貢獻人類,還在偷名?你也聽過大學教授偷學生的著作,或抄別人的著作來達到創作來提升自己,這就是「下士好爭」與「下德執德」的手段。

因此在所謂有志節、有程度、有勇氣的表象下,常常是夾帶著好名、好位等不為人知的不淨心理存在。想指出這類的病,卻又惹得大家振振有詞的反駁,所以說「執德」是特別難治的病。

常看到人們用得理不饒人的態度,來批評一些犯了一點點過錯的人,以便顯示自己的正義感;或是有些自律甚嚴的人,對於別人的一可點錯誤,便顯現得無法容忍,滿臉的不屑,這不也是過了頭嗎!

為什麼老君叫我們不要執德,要放下?原因是當我們在執德時,情識也正在奔動,周身造化也正在改變,你正以這種貪執的方式,在殺傷你的生生之性,雖然這種貪執義正辭嚴,但依然是走向消亡之路,不是走向返本還原之路。執著「德」與執著「不德」的情識皆傷本性,所以修行要學習在你的內心上,把「德」與「不德」的執著皆放下,因為它們都是對待,皆傷本性。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抓住不放稱為「執」;洗不掉、脫不開稱為「著」。執著不須要經過思考,你的潛意識裡面自然反射出來的意向。執著在哪裡發生?在感覺上!感覺好或不好,你早就非常堅信,根本不用想,一剎那間,你就已反射出你內心的貪嗔了。感覺對了什麼都對了,感覺壞了什麼都壞了,人類的一切思想行為,都被內心的感覺給控制了,脫不開、洗不掉,故曰「執著」!

像年輕朋友碰到另一半,他不一定要長得很帥或很漂亮,但只要感覺對了進展就快,感覺不對無論他再怎麼帥,家境再怎麼好,縱使有十個百個來促成,不來電就是不來電。來電、不來電差在哪裡?感覺!心中的一股感受,那感受是什麼組成?氣血!所以說內心氣血所造成的感覺才是執著的根源,你對黃庭氣血的看法產生了執著。

執著是人人都有的,但有些執著並不傷害你的本性,有些則會。我們所要去除的,是對於有傷害的那部分。什麼是有傷害的?什麼是無傷害的呢?有一對夫妻鬧離婚,法官問他老婆為什麼要離婚?她說:「我實在受不了他」。「為什麼你會受不了他?」「因為他每次擠牙膏都從中間壓下去,每次都得我去收尾,這幾年我實在是受夠了,所以我要跟他離婚!」

實在講,就算牙膏從中間壓是不好的,但這種執著本身卻不傷性,若是你看得開,管他從哪裡壓、從頭壓、從尾巴壓,壓的一條爛爛的也行!只是條牙膏嘛!但他老婆是下一個要使用的人,每次拿到爛爛的牙膏就氣得要命,每天一看到就氣,一想到也氣,當那股氣上了胸膛時,讓它痛苦得不得了!這個案例究竟誰的執著比較急著去除呢?對胸中的好惡執著,才是第一要務呢!

有一種藝術家自認為某一種打扮才像個自由自在的藝術家,他可能一輩子綁一條馬尾,說這樣子叫做瀟灑自在,若是叫他把馬尾剪了,他便渾身不自在。反過來如果街上所有的人都綁著一條馬尾,我想他馬上會去剃個光頭,因為這樣叫與眾不同,此時若叫他再綁個馬尾,他便全身不自在!

在我看來這想法也不怎麼自在,因為他一輩子就是要與眾不同,僵化得不得了!他們所貪執的,只是跟你我不一樣而已,和我們一樣時,內心就不自在了,這個不叫自在,這叫被大眾所綑綁,被大眾綁去紮馬尾,又被大眾綁去理光頭!說起來根本未曾有過真正的自由。

自由乃是一種內心的解脫,不是來自於外在的與眾不同。我們有時可以從一些人的言行舉止,知道他內心有了某些貪執,但有的時候我們又沒有辦法從一些人外在看似保守的行為模式,來認識他內心其實是非常的自由。你看這個人一成不變的保守風格好像很執著,可是他的內心也許是很自由、很有彈性的,是無入而不自得的;也有可能這個人外在不斷的變來變去,可是他的內心卻是一重重的綑綁,他只是執著在變來變去而已。

所以貪執貪執「不德」也是綑綁、貪執「德」也是綑綁。你說:「那麼我要何去何從?」沒那麼困難,問題不在外,只是不要因為外在形式的變或不變,而牽擾你的心、傷害你的性。在內心氣血上是否存著知見,有沒有傷害到你的本性,這才是唯一判斷依據。

但我到底有沒有傷害你的生生之理,誰知道?只有你知道!你怎麼會知道?要觀察!如果你不學習觀察自己的本性,你怎能知道它現在到底有沒有遭到了破壞?所以在修行之初,學習如何「反觀覺照」,這對你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

只有透過觀察,才能瞭解自己的執著。你不須要先了解別人的執著,重點是要了解你的執著在哪裡?病得有多重?這得從哪裡看起呢?從觀照黃庭一竅的攀附開始!內心氣血起伏時,對待知見就隱藏在裡面了,垢相淨相全部跑出來了。

太上老君舉出執著的兩大端,一個是以「爭」字以來比喻垢相,另一個是以「德」字來比喻淨相。一個真正有德性的人,不只是胸中的垢相污染不了他,就是對著淨相也不起絲毫貪執的。如此他的心性才能夠真正的悠遊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