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禪辭典

名詞解釋:

「相」是在感受上所攀附的對待的心念,外在的境遇現前時,內心卻產生一個罣礙的感受與之相應就叫相,所以「相」不在外,而是在內。

人們的意念趁著氣血感受萌生的同時,加上自己的價值觀、看法、貪嗔,這時被氣血感受所操控出來的分別罣礙,便叫做『相』。

換言之,若內心沒有激起一點罣礙與外緣相應的話,則謂之『無相』。例如胸中氣血一起時,而竟攀附高貴的相、卑下、得失、榮辱的罣礙,這些在氣血上所攀附的對待罣礙稱為「相」。「相」是在本無意義的氣血上攀附知見,故相不在外物,而在心;心不在想法,而在胸中氣血上的攀附。因此是否著相,要在黃庭一竅的氣血起伏上檢驗方有著落。

名詞解釋:

萬物皆離不開陰陽不測的造化規則,那個神妙不測的變化規則,乃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大體,是萬物的共同生機所在,我們稱它為「道」。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即是氣,氣即是創造宇宙的一股總能量,氣裡面那個變化無窮的規則,創造了萬物,化育著萬物。那個規則就是「道」。

北海老人曰:

「道」也:以覆冒萬物而言,則謂之「天」。以主宰萬物而言,則謂之「帝」。以真實無妄而言,則謂之「誠」。以萬物共由而言,則謂之「道」。以無所不理,各得其理而言,則謂之「理」。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物謂之「物理」,在事謂之「事理」,是「理」也:以賦畀而言,謂之「命」。以稟受而言,謂之「性」。以應酬萬變而言,謂之「心」。心之所之謂之「志」。心之所憶謂之「意」。感於萬事,而生喜、怒、哀、樂,謂之「情」。千名萬號,不可枚舉,究其本,莫非「一理」之流露也。

名詞解釋:

理者自然之序,非出於人為造化。陰陽二氣萬物造化消長之時,那個依序不紊的造化次序即是理。

類比之,凡事符合大自然的造化之序,我們即說「有理」,在人事上我們也以符合順當的處理常式為「有理」。然宇宙之大,氣無所不在,故造化無所不在,亦即自然之理無所不在,於物有物理,於數有數理,不單只在人事應酬上求事理也。

養真集: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

名詞解釋:

紙經是為了表達真經而設的,真經只在本性俱足的造化規律中。

六祖曰:「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假外求。」因此金剛經所謂「受持讀誦」「受持」是領受、持定本性,「讀誦」不是句句不離,而是心心念念不離本性,這才是真正的「受持讀誦」!

 

黃庭禪辭典

[一字] [二字] [三字] [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