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禪辭典

見性

名詞解釋:

性是與生俱來的造化本能。顯現與生俱來的造化規則,那一刻便稱見性。

見性的重點是見『現在』的性,而不是一昧的空談見到什麼光,或照見幾世的什麼面貌才叫見性,或說成佛之後才是見性。

好比每一棵大小的樹木皆有其性,神木有神木的性,小小的苗亦有小苗的性,然而神木的偉大並不是在成為神木之後才偉大的,若非小小的苗日日持續著應有的造化,若非這苗時時照見它自我的本性,又怎能日日的造化而成為參天的神木呢?所以說『見性』是在小小的芽時就已經見性了!而不是等到已經開花結果,或等到成為參天的神木以後才叫見性!

一時的禪定只是見性的經驗而已,見性須由斷續一直精進於連續,直至時時刻刻永不退轉,真氣自然漸漸凝結,日漸茁壯,始可稱為穩定的見性。

黃庭

名詞解釋:

「黃」是五色之中,以此比喻心境上的天然無染、不墮分別取捨的意思。「庭」是元神所居之所。人身一股五元未判真氣的感應中樞,該處是元神所居之家庭,故稱為「庭」。

「黃庭」是人身的感應中樞,它是人身之中氣機感應最為敏銳多變的一個位置。當人們的六根與外緣接觸的時候,黃庭中都會昇起一些微微的氣機起伏與變化。例如我們眼睛看到亮光,心情也必為之開朗,這個開朗的感覺,就是在黃庭的氣機起伏中所上演的。也就是說人們一直誤以黃庭的變化為心情與煩惱的根源。因此要談解脫煩惱罣礙的課題,便不能忽略這竅的觀察。

黃庭的位置就是在胸口正中深度約兩三寸的地方,然而它並非一個有形的器官,而氣機起伏的感應位置。不只是生時如此,人死之後,做鬼也還有一個陰身,做佛也還有一個法身,不論陰身也好,法身也好,也都還存在著這樣一個情感的感應中心,而這個感應中心仍然深深的影響著鬼神的思維與安寧。因此所謂「胸口正中」只不過是依人身來指個大略的位置而已,而黃庭實際上的意義,乃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做神也好、有肉體也好、無肉體也好,都永遠存在著的一個生命氣機感應中心,因此檢驗黃庭的位置要以感覺為主,而非用尺寸去畫出個定點。

內觀

名詞解釋:

「內」是在己身之中,亦有直達根本之意。

「觀」是覺察,如隔岸觀水,也是觀其自在。

「內觀」是觀察身中一切的真相與自在,猶其是指心頭一竅內的真相。

無為

名詞解釋:

『無為』是無所於忤,而非沒有作為。不忤其性,因其自然,氣血當起,則任起去造化;氣血當落,則任落去造化,是謂無為。人們常誤以無所事事,任其潰敗為無為,此因循苟且之徒,非聖者所謂無為也。

無念

名詞解釋:

「念」是罣礙攀緣之意,指的是情緒的罣礙,而不是腦中的想法。「無念」不是沒有想法,也不是沒有知覺,而是沒有罣礙。

人們的罣礙與衝動只在情緒,而情緒起於黃庭一竅內微微的氣機起伏,在這原本無意義的氣機起伏上攀附意義與罣礙叫「動念」。無念就是在黃庭一竅的氣血上不攀附意義,不在氣血上起知見,而不是腦中沒有念頭。

腦中可以有想法,就像仙佛清明的智慧一般,思慮非常聰慧,但在本無意義的氣血起伏上不攀附貪嗔痴愛等妄見。更簡單的說,不攀附相的念頭叫「無念」。是不攀附妄相,而不是沒有念頭。所以六祖在解什麼是無念時說『無念者,於念而無念』,故知無念並非腦中沒有念頭。

頑空

名詞解釋:

以「不能有想法、不能有感覺」為「空」是為大錯,此空冥頑不靈,壞亂智慧正法,自以為是無可救藥,故激之以「頑空」!

了道祕錄曰:「苟或以一無所知無能事,就是頑空。」

祖壇經曰:「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而眾生卻誤以『一念不起』為沒有絲毫念頭!因此靜坐時都在這個錯誤的知見上空努力,此乃大錯!這種現象經典中謂之「頑空」,或「無記空」。

正念

名詞解釋:

氣血本無意義,它的實相只是自在的起伏生滅,裡面沒有善惡、有無、正邪、苦樂憎愛等意義存在。

頓悟入道要門論:

學生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師父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念」字指的不是腦中的想法,而是氣上所起的攀妄,在氣上不起攀妄,而不是沒有毫無思想與感覺)

問:「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菩樂等,即名正念。」

空無

名詞解釋:

「空」與「無」指的是沒有虛妄,而不是連真實的本性都沒有了。「空」是本性以外的攀緣空了,「無」是本性以外的罣礙無了。

六祖曰「無名可名,名於實性」,意思是說經典中的所有字句,包括空無兩字,也都是在形容一個本性而已。因此,當這些虛妄都空無了之後,還剩下一個真實不虛的本性在,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為了避免頑空者的誤解,佛家又以「真空」這個詞來補正這種可能衍生的錯誤,意思是說妄相「空」了之後,還有個「真」性存在。但這個詞又常被頑空者給誤解了,以為「比空還空」叫真空!真是苦了這些落筆的聖賢,不論怎麼寫,都有大出意料的誤解。

無相

名詞解釋:

「無相」不是把紅色看成沒有顏色,也不是把方形看成沒有形狀才叫無相,而是在內心對於外物的存在不妄攀對待罣礙,謂之「無相」。

「相」在心上,不在物上。六祖曰:「無相者,於相而離相。」因此無相是在相中得的。

格物

名詞解釋:

窮究心頭一竅內的氣機感受真相,把影響心情罣礙的關鍵因素徹底釐清,便叫格物。

格物所說的「物」,指的是心上物,而非外物。這樣才能與誠意正心相聯貫。例如古人說“心中必有一物”的物,指的是心上物。心上物是心頭一竅內的感受,也是情緒,或說是心頭一竅內的一丁點氣機的起伏。

致知

名詞解釋:

對於胸中罣礙著起心動念的一丁點氣機起伏,徹底瞭解了它的真相,走出它的迷惑,其知由迷而得正,所以叫「致知」。

在大學中「致知」兩字之後緊接著誠意正心,可見這個「知」字,主要是指對內心的知,而非對外物的知。

誠意

名詞解釋:

每一個腦中所發出的念頭,皆本於黃庭一竅內的實相,毫無攀妄,謂之誠意。

 

黃庭禪辭典

[一字] [二字] [三字] [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