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011期:2011.02.11

一、 主題文章:《我是一把破冰錘》

新年新氣象,這一篇文章,帶著積極的氣息,也帶來了新年的志氣。原來的生活似乎已經程式化太久,是時候拿出氣魄,勇敢的破冰了...

二、 誤會集拾遺:什麼是活在當下?

對於“活在當下”的誤會,是因為大家常常將“當下”看得重要,而忽略了要怎樣在當下去“活”!因而偏離了經典的原意...

主題文章:我是一把破冰錘

作者:王鐵

讀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篇文章到底要講什麼?哈哈,告訴大家:這句話是我現在鼓勵自己去做一些基本的、正確的德行很有用的一句“咒語”。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切,還是源自張講師講解的《論語》:這一次,打動我的是“泰伯第八”在CD第20片第二段中有這樣一句:

子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在上位的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自然而然就會升起仁愛的慈懷;在上位的君子不捨得老朋友,眷顧老朋友,老百姓待人處世就不會很苛薄。

張講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位的人如果能孝親、念舊,下面的人自然就會被沐化得敦厚、仁慈。

這樣說,好像離我們還是很遠。張講師進一步引申:這也是在教育我們事事不要責備別人,要反躬自省,只要從自己做起,那麼每一個人都能影響一方。

回到講師教的讀經典的辦法,把它想像到自己身上,才知道經典講的是什麼。這句話,把它用到自己身上,仔細想想,我才發現自己常常低估自己的影響力;認為自己什麼也不是,覺得自己人微言輕,改變不了什麼……如此的種種,其實都是在給自己找藉口,不願意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不願意從自己做起。

我這麼說,是因為張講師舉了一個舜帝作為普通人時影響全村人的例子,讓我一下聯想到我剛到公司時的例子,兩相對比,我發現,每一個人的影響力都很大很大。

舜帝的例子:舜帝還是普通人的時候,村子裡打漁都是年輕人佔著有利的地方,老年人因為體弱被擠到水流湍急、打不到魚的地方。舜帝每次打漁都是先跑到水流湍急、打不到魚的地方,如果發現魚多的地方,就請老先生過去打,自己再到其他地方去。剛開始,大家覺得怪怪的;慢慢的大家覺得不好意思;再後來,年輕人都主動把魚多的地方讓給老人。然後,慢慢的,魚多的地方都是老人了;村子裡的路上,如果有老人負重,也馬上有人幫他搬了。就這樣,由於普通村民舜的示範,影響了全村人,村子裡老人都得到很好的尊重。

我的例子:兩年多前,我剛調到國際部,是一個沒職位、沒經驗,完完全全的新人。我剛一搬進辦公室,感覺很吃驚:辦公室的氣氛很沉悶,很冷,讓人感覺很壓抑。當時我心裡很惴惴:這可叫人怎麼呆啊。我決定,不管怎麼樣,我豁出去了,一定要改變辦公室的氣氛。每天早上,我站在辦公室門口,準備好,然後衝進去,大聲說:大家好!然後,我買了很多零食,早間和下午茶的時候,在部門的群裡發消息,叫大家過來共享。剛開始沒人響應,我就主動分給周邊的同事。後來慢慢的,早茶和下午茶的同事就多了起來……在我到部門一個月左右,一次部門聚餐,笑鬧間,有位同事說:“我覺得某某到辦公室以後,整個部門都活躍起來了。”還有同事私下跟我說:“我覺得你到部門以後,我都開朗了很多。”當時,我是很開心,但覺得兩個同事說得多少還是有些誇張——我一個普通人,又不是領導,有那麼大影響力嗎?

想想舜帝的例子,也許當時的我真有那麼大影響力。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好的,該怎麼做,也都想做得很好。但,我們也大多缺乏勇氣去做。想想真是可惜,團體裡每一個人都知道怎樣做才好,也想團體更好,卻就因為少那麼一個開始去做的人,這個團體就往大家都不期望的方向發展了。所以,這時候,只要有一個人能去破冰,無論是誰,都非常有影響力。誠如《論語》CD中所說:“只要有一個人能真正肯去破冰,做一些基本的、應該做的,好的德行,實際上都非常有影響力。”

經典要去化成動詞,要去做做看。張講師勉勵我們:“說是這樣說,我們還只是聽聽,因為你未曾去實踐。到你的家裡,到你的辦公室,到你的朋友中間,到一個團體,你給他實踐看看,做一些最應該的事情……”;“做一個對的事情,只要你肯去做,抓到那個立足點,就確實會有很大很大的影響力。要回到我們的生活中去做做看,把這樣一個簡單的理念化成動詞,去試試看……”

嗯,我就聽話,照張講師說的做做看。回到家裡,打開門,不是一言不發的回房間換衣服,而是先跟大家說:我回來了;吃飯的時候,主動找找話題,和家人輕鬆的聊聊天;早上,電梯門打開,跟電梯裡面的人說聲早上好;先進電梯,主動為後面的人留留門,和他(她)說兩句話,幫他(她)按樓層號;跟掃地的阿姨打個招呼,出門時微笑著和保安點一下頭;在開會時主動攬下一項界限不明晰的工作;打球時,有人打得好一定喝彩;看到地上有垃圾,馬上撿起來……

當我沒有去做的時候,只是想想,會覺得好難好難,心裡也有很多小九九:多難為情啊!人家會覺得我有毛病吧?我跟人打招呼,人家不理我怎麼辦?這一次不做沒有多大影響,下次再說吧。我一個人做到底能有多大影響呢? ……就是這樣,我總是在沒開始做之前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不願意去開始。其實,真正去做了,發現沒有那麼難。 “為之,則難者亦易亦。”真正去做了,發現自己設想的種種難處都沒有發生,得到的回應也都比自己想像的好。可見,這全都是自我設限。而且,影響也真的開始發生,我才沒做幾周呢。昨天,電梯裡,一個下晚自習的小朋友沒有像以前那樣用戒備的目光看我,或是冷冰冰的看著電梯數字的跳動,而是主動的和我聊了幾句;家人間冷冷不說話的氣氛被輕鬆、融洽取代;和鄰居的阿姨見面,不再是冰冷的點頭,而是溫暖的幾句家常;辦公室裡有人需要幫忙時會有其他人第一個站出來……真的,周圍的氣氛都在微微變化,這些小變化,讓我感覺天都亮了幾分。

真正去做,發現做的過程並不難,難在開始,難在那個“破冰”。這個破冰也並不是難在做不到,而是難在被黃庭那個小小的“不願意”的氣血糾纏著,拿不出那個勇氣去開始。黃庭禪電子報第二期《義劍斬情魔》說得多好啊,我們開始不了的原因,不過是我們不願意開始,不過是我們捨不下那一點點貪欲,放不下自己那一點點陰私,拿不出那一點點“義”氣。所以,在我開始不了的那個當下,我用“我是一把破冰錘”這句話,當成“咒語”來鼓勵自己,拿出那個捨己為正的“義”,來破冰,去開始:

我是一把破冰錘,我衝在最前面,去砸開大家習以為常的冰面;
我是一把破冰錘,不管後面有沒有人跟來,我都要在最前面破冰;
我是一把破冰錘,我放下所有的不情願,第一個去做有益的事……

在每一個沒人願意去做的當下,我來打破堅冰,第一個開始做。看好是正確的事,不給自己時間踟躕,念一念咒語:我是一把破冰錘。然後,微笑著衝出去。

這段講解的最後幾句話,深深的打動了我:“……慢慢的,大家會去想:我應該可以為別人設想一點點,我應該可以改造一點點,這樣的團體就會很有希望。”對啊,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放下自己那一點矜持與不願意,來勇敢的破冰,去做一些基本的、應該做的、好的德行,一個個小團體就會因我們的一點點努力而變得溫暖、有希望;人人都來舉起破冰錘,勇敢砸下去,就會打開一個又一個美麗的世界;這些美麗的世界連成一片,整個社會、整個人類都會很有希望了。來吧,我們都是破冰錘,微笑著出發,敲開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誤會集拾遺:什麼是活在當下?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問:什麼是活在當下呢?

答:「活在當下」這句話人人會講,但試問活在什麼的當下呢?每個人不都活在當下嗎?這句話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大部份的人把這句話解讀為:清楚自己當下在做什麼事、專注做好當下的每件事、去感覺當下的每個動作、把握每個可以享受的時光盡情的去享樂…等。這些當然很好,但恐非聖賢說這句話的本意。為什麼呢?因為聖賢所關心的,不是你哪件事有沒有做好,也不是你有沒有非常專注的去做事或去動作,也不是只鼓吹你有沒有盡情享樂,而是你有沒有更「健康自在」 。

「活在當下」這句話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活」這個字,第二個重點才是「當下」這個詞。這兩個定義一錯,聖賢的意思就面目全非了! 「活」是過得更健康、更流暢、更自在的意思,這字很重要,也才是這句話的目的所在,但人們總把它當虛字一樣讀過,只注意「當下」而忘了「活」才是主角。又「當下」不能只解釋為此刻、現在、或這一秒而已,推廣其義應該是指當下所遭遇的任何正在發生的事件、任何境遇、任何順境逆境、當下身中所升起的任何好壞感受、及當下心中所升起的任何心念及苦樂情緒等,都是「當下」這兩個字所包含的範圍。

因此「活在當下」的正確意思,應該是:“不論當下自身處於順境或逆境中,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能只挑順境才自在);不論當下身體升起喜歡或不喜歡的感受,也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只在好感受下才自在);不論當下心中升起什麼氣血、什麼情緒,依然也有自在快活的能力(不只在正面情緒下才能自在)。”意思就是說,在任何逆境中、任何不快的感受中、任何負面情緒的當下,不需要花力氣去轉移、不需要花力氣去逃避、去改造,當下依然有自在快活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試想,當下一個逆境,你就必需急著應戰,必需急著轉移它,急著改造它,等改造到你認為滿意的樣子之後才能自在,那麼這個自在還叫「當下」嗎?這還有「活」可言嗎?有人為了改變他命運的遭遇,一花就是二三十年的時間不斷去經營改造,等改造成功之後終於心滿意足的笑了,這樣的故事在世俗的眼光中雖然可歌可泣,但以投資報酬率來說,就算這個最後的笑是稱心愉快的,是輕鬆自在的,也未免太短,而那條得不到自在的道路未免太長了吧!這種寄望在把逆境都改造完了之後才能得到片刻自在的方式,怎能叫「活在當下」呢!或是只能享樂而吃不了片刻苦頭的知見,豈有能力快活在每個當下呢!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死氣沉沉在當下、哀哀傷傷在當下、狂妄驕傲在當下、貪欲愛妄在當下…那個那個清明自在的本真早已死亡殘廢在當下,而卻朗朗上口的說自己是「活在當下」!人們對這句話的誤會豈不是深得很嗎!

「活在當下」是在痛苦的當下、在快樂的當下、在逆境的當下、在順境的當下,都能保有自在清明的本真,都能不被境遇、情緒所妨礙,任何你想像得到的當下都有自在快活的能力。高興時就自在於高興的當下、疲累時就自在於疲累的當下、哀傷時也有能力自在於哀傷的當下。

這種境界只有西方人提倡嗎?中國先聖先賢早在幾千年前不是說過「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嗎?在喜怒哀樂的當下就有太和的能力,不必等喜怒過後才太和。而這種禪悅心法六祖不也早已說過「煩惱即是菩提」這樣的話嗎?煩惱的當下就等於菩提禪悅,無二無別的,何需等平撫轉移之後才自在呢!若是需要去平撫改造,就是內心對它有個「怕」存在,光這點怕就讓自在清明的心死了,還哪來的「活」呢!逆境現前,甚至負向情緒現前,一點都不怕它、不必改造它,當下就能甘之如飴,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中庸不是說過嗎:「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個「素」字是潔淨無染的意思,一個君子只願把當下位置上的本分盡好,在當下的位置上施行他的道,歷煉他的道,而不願有非分之相。一個君子如果當下是富貴的,就甘願以著富貴去行濟貧的道;如果當下是貧賤的,就甘願在貧賤中歷煉自己廉潔的品格;如果出身在蠻夷地域,就在蠻邦做好行俠仗義的道;如果不幸遭逢患難,就在患難中行犧牲奉獻的道。君子是不論遭遇是好是壞,總是把握每個當下,盡力去樹立他的品格,讓他的品格「活」起來,也讓眾生的品格「活」起來,君子不會因為遭逢一點逆境就讓氣節死了,也不會等到環境都已經稱心如意之後才努力去做這些事,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這才是「活在當下」的真義。

翻翻古書你到處都可以發現,中國老祖宗早就把「活在當下」用更具體易懂的方式說得圓滿明白了,這豈是近代才出現的話題。 更惶論現代的人只看到膚淺的「當下」,而忘了最重要的「活」字,想要趕上古人高風亮節的品格,及深邃的內涵,恐怕路還長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