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家裏的事,其實與修行有關。處理不好到處都有阻礙,處理好了事事都成助緣。作者在處理家事中,體會到了一種無為而治的積極心態。
二、問答集錦:夫妻之間也需要敬嗎?
夫妻之間,要如何敬、要誰來敬誰呢?這是古人給我們的束縛還是其中另有深刻的含義?且看張講師的解答。
三、禪院軼事:節儉、惜物~
在生活細節中,事事檢點存心,方能養德。“節儉、惜物”的心,這次不是從經典中聽到,而是在禪院,看到了講師自然的力行,著實讓人感動~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作者:霍承顯
夫子說:家是落實一切德行的道場。立德莫先於孝悌,齊家莫大於夫婦和順。自修習黃庭禪以來,不斷自我醒覺,抱著言傳身教的態度,自家庭開始落實簡單的禮儀,更希望建立良好的家族學習氣氛,讓小孩自幼受教。可無奈老爸總是喜愛麻將,沒事就往麻將桌上跑;媽媽一如既往的節儉…小弟還是遇事不愛思考,臨陣脫逃;更鬧心的小弟家的孩子教育,快五歲的小孩眼看著心眼越來越小、自信全無,只能透過哭鬧釋放一些情緒……
我真的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嗎?
難道我看到的問題他們都看不到?或者視而不見?
春節,一家人歡聚一堂,歡樂之餘柴米油鹽不免磕磕碰碰,對弟弟一家的行為抱怨很大,就連過年訪客的禮品都要從我們備的裡面拿,且連招呼都沒有打一個,實在讓人對他們家的做事方法無奈。覺得這樣裡外不分的做法,在社會中怎樣行為立世?心裡不免生氣、擔憂!
怎樣讓弟弟家樹立綱常,便成為心裡的一個課題,大小先後想了好幾天,覺得為他的長遠著想,應該做些什麼!可父親在的時候,長兄是做不了弟弟主的,就把這種擔心向父親透露了。父親思考了兩天便找弟弟談話了,談什麼不得而知,我想無非是讓他們學會自立自強,言重了可能還有分家的想法,斷了他的依靠等…以後的兩三天裡,弟弟除了睡覺就是睡覺,好像斷了線的風箏,夢想在他的生命裡消失了一般,真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我知道這個決策對他的撞擊力有多大,也按捺不住找他說了一些曉以利害的話,可收效甚微。
剛好禪修群裡發的一篇分享文章,講的是一個富人為了修行把錢財沉江的故事,旁人問他為何,他答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看來並無意義的一篇文章,在太太的解釋下變得豁然高妙起來。想想我們家庭的成長過程,自我立業以來,家裡大小事務好像都是我的份內一般,包括弟弟的事業、孩子教育等,我都不自覺以一個家長的身份,對其進行教育引導;從弟弟的反應看,他的內心該積聚了多少不如意啊!這一切不都是我“多事”的結果嗎?禪修講究度人,度的是他的心,而我度家人,幫的全是他們的生計。更不敢想父親在我的“強勢”中是何種滋味,打麻將應該也是自然的消遣辦法了;母親心痛兒子,看我勞累自然更加節儉……這時我才明白,我,真的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臨行前一天晚上,一家人一起聊天,父親終於也跟弟弟聊了起來,有了上面的感悟,我自然不敢亂插話了。父親講得興起,把他的人生故事如數家珍,弟弟聽得高興,眼睛逐漸有了神采…到最後我問及弟弟兩口子的打算,他回答只是想多賺一點錢。這是一個社會底層勞動者最簡單不過的想法,而我卻為他規劃了遙不可及的事業(雖在我看來簡單異常),心裡真是慚愧萬分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講的不是不聞不問,而是保持為他人好的存心,在他的人生路上點撥即可;更講的是在心上不多事兒,不違逆氣機的自然狀態,有了這樣的體會,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相信自己的大家庭一定更加融洽。
夫妻之間也需要敬嗎?
學生問:
請教講師,夫妻之間也需要存著一個敬意嗎?如果需要,那麼該如何去培養這種敬呢?
張講師答:
敬是一種美德,對任何人都要心存敬意,不是嗎?何況是你的另一半呢?
《孔子家語》第四章,叫“大婚解”,大婚解就在說明諸侯去迎娶他的新娘的時候,那是一件何等慎重的事,他必須盛裝親自去迎娶,每個細節都要用最豐厚周全的禮數,爲什麽?因為這個被娶過來的女人,以後要幫他主持家務,要幫他生小孩,幫他延續香煙,幫他打理祖宗的祭祀所需,幫他示範國母的威儀,這個女人對他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怎麼可以不對她獻上最高的敬意呢?所以他必需盛裝親自去迎接,用盡最豐厚盛大的禮數,這態度簡直就像古聖王去迎接一個賢人來主持國務是一樣的,所使用的都是最隆重的大禮,由此可知,夫要不要敬妻呢?當然要的。
而妻要不要敬夫呢?古人說“夫唱婦隨”,就是以夫為君,妻子自居於輔佐的臣位的意思。臣的本份是聽君的指令,並且適時地給予君上好的意見,君臣各盡其職,等事情成功,臣要把功勞歸給君上,就像《道德經》所說“功成身退天之道”,這種默默奉獻卻不居功的心量,才是無上的美德。
中國人這種臣聽從於君、婦聽從於夫的美德源自於哪裡呢?就是源自於《易經》,《易經》就是講天地陰陽的自然之道。在天地的自然之道裡面,陰的活動永遠跟隨著陽的引導,才能走向有益的方向,而陽雖能引導,但若沒有陰的輔成,也不能成就任何功效。
舉個例子,這陽就像導彈裡的導引系統,而陰就像導彈裡的火箭,兩者缺一不可,必需相輔相成。所以陽也不能瞧不起陰,陰也不能瞧不起陽,陰陽必需要互敬,夫婦必需要互敬,互相的感恩,才能成就家庭的基本教育,造就家庭的一團和氣。
現代的教育使得每個人都唯我獨尊,每個人都只看自己的利益,甚至用在另一半的身上也是這個邏輯,根本不把另一半放在眼裡,這也正是現代社會離婚率會居高不下的原因,想改善這個現象,就讓我們從敬你的另一半做起吧!
節儉、惜物~
作者:鄺衛屏
沒參加過志工行禪,等於沒上過中嶺山。參加志工行禪才瞭解,禪是拿來用的,不光是嘴上說的,是體驗黃庭心法和長養精氣神的最好途徑。
這次上中嶺山,又是一次學習的極好機會。
上午,幾位志工準備午飯,瑞穗讓我準備一道菜,我準備做傳統的羅漢齋。於是很快把冬菇、木耳、竹蓀等從櫃子裡拿出來,分別取一些來浸泡,當我正抓起一大把冬菇的時候,聽到瑞穗說,不要做得太多,以免浪費。我才想到還不知道有多少人吃飯呢,趕緊問一下,幸虧瑞穗提醒。
中午吃飯時,瑞穗向我們講了一個生活小故事,有一志工在家用昂貴的沐浴露,好心也買來給禪院志工用,結果放洗澡房很快被用完;其實買者用者皆不宜。中嶺山是道場,是修行的地方,不是享受的地方,節儉是修行人應有的品德。
這一番話讓我黃庭內掀起一陣波瀾,想起做菜時因為擔心不夠吃而大手大腳,沒有計劃,差點造成浪費;在內地生活禪,準備素食晚餐,很多時候都會有剩餘,女兒多次向我提出,我還未當回事,因我認為那是為大家。
修行人應該節儉!讓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盲點,習氣不分年紀,何況像我這把年紀的人,業力重,習氣更多!更加要時時注意,比別人更要加倍努力,改脾氣,去毛病。想到這裡,黃庭內那股有點模糊的氣血,突然變得淸晰, 讓我又一次看淸前進的方向!
行禪的第二天下午,在中庭配合講師刨木頭,有機會跟著講師學習,心裡既興奮又有點忐忑不安,怕自己笨手笨腳做不好,也感受到黃庭內不安的氣血湧動,有些不知所措。
講師讓我幫著扶推木頭過刨機,做著做著,漸漸地,心慢慢地放鬆下來。我以為把木頭放在機器上就可以了,卻看見講師每次都認真把每根木頭上下左右都細細看,有時還用手摸摸後,才把木頭過機。我心裡納悶著: 講師為啥這麼做呀?但我不敢問,心想講師這樣做,肯定有理由。
直到看到講師拿著鐵鉗把木頭上的一支細小的鐵釘拔出來後,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來講師是怕木頭上有鐵釘,容易把機器上的刨刀弄壞。頓時,黃庭內一股敬重的熱血在湧動,從講師細微動作中,看到了他對物的愛護和對工作一絲不苟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修行者學習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雖然跟班勞動時間短暫,卻是受益匪淺!感恩瑞穗!感恩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