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跨越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頭腦與內心看起來很近,但對於擅長用腦的人,要感受內心,卻是世上最遙遠和艱難的一段路!真正的了悟始於內心,希望作者的經歷能給有類似困惑的朋友以有益的啟迪。
二、問答集錦:[性空]能用於日常生活嗎?
佛法無邊,道法通天,然而這些高妙的法與凡夫的日用倫常有什麼關係呢?傳承中華古文化的儒家聖賢們,從古至今,都在將[性空]之法,圓融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三、禪院軼事:處處皆有禪
上山行禪是什麼樣子的呢?這次我們就跟著這位同學的行腳,一覽中嶺山行禪的景象,看看這滿滿的收穫,如何得到的呢?可說是……有了學習的心,處處皆有禪。
《跨越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作者:黃莎
我是一個注重邏輯分析的人,舉凡邏輯不通的統統不入我眼。剛接觸黃庭禪那會兒,自己便在頭腦裏構建了一個有關“黃庭禪”的理論體系,有著“應該是怎樣”、“因為怎樣,所以怎樣”的各種認知。起初,這些理論來自講師的著作,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與分析,每次練習“有所成效”,就會無形中加固這個理論體系,認為“就是這樣沒錯”!可是,每當身中感受或別人的分享與這個理論體系相違背時,就會煩惱不已,然後又會墮入“拼命想”的境地,去重新理清、刷新這個理論系統。所以,那段時間,雖然隱隱覺得黃庭禪是一門可以解決我情緒問題的不錯的學問,但煩惱罣礙並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諸多由於“認知不斷被打破又不斷修正”而導致的煩惱不已的心情……總結起來,那時候自己的模式就是:黃庭一旦有所發生,就立馬上升到頭腦裏去分析思考:為什麼這樣?和我原來知道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因為多用腦,少了與身中感受的聯結,所以在生活禪中聽著大家的細膩分享,就會覺得很迷惘,不知所云,也會在大家的分享中不斷去“思考與分析”。好比在小隊輔培育中,瑞穗姐帶我們體會坦蕩磊落的感覺,那個中午,自己躺在床上就一直想:“到底什麼是坦蕩磊落的感覺呢?”又有一次說練習“歡喜心”,自己就會琢磨“到底什麼是歡喜心?會很開心嗎?”這樣的問題……這都是我過往只用腦不去感受的真實事例啊!
幸運的是,張講師體恤如我一般愛上腦者練習的辛苦,為大家開示了“心息相依”的練習方法,找不到內心的同學,可以通過呼吸找到內心。進入心息相依的練習後,一次一次透過呼吸去感覺黃庭,慢慢地,我可以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內在的氣機活動了,與內心有了越來越多的聯結。氣機的展現有它自己的模式,而我的感受每一次都是那麼的不同,才發現以前的練習都只是在情緒裏打轉而已。
那段時間,我頭腦“理論體系”裏儲備的許多認知,都在身上如此真實地被體會到!那些冷冰冰的理論好像變得“活”起來!我切身體會到,原來氣血只是氣血,而自己對氣血的好惡才是心情的關鍵!心上有貪嗔好惡的時候,腦袋裏的各種小聲音就開始浮現,原來這就是對我影響至深的習性模式,而當我好好回到身中,感受到能量毫無意義時,腦中的小聲音就沒有了,我們就是這樣常常被欺騙的呀!還有,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居然可以那麼快地影響身中氣機的造化!靜坐中,在強烈感受的當下還能有一份寧靜喜悅,歡喜心原來是不挑氣血的,存心與立志可以引領氣的方向……這些原來用思維邏輯很難分析透徹的事情,就這樣很簡單地被解開了,而方法只是,踏實單純地回到身中的感受上來,看清氣血的形態,看清自己是如何被影響、被欺騙的啊!
可是,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上腦”的強大習性常常會跑出來,黃庭一旦有所發生,自己還是會慣性地跑到大腦去分析,然後煩惱不已,可是,只要輕鬆地將腦袋裏的緊繃放開,單純回到身中來,去感受能量的真實,腦袋裏的小聲音就會逐漸安靜下來。正是通過這樣不斷的練習,愛上腦的這塊大冰川已經在慢慢融化了,對我的影響力越來越小,現在我已很少再為此困擾啦!
當然,腦袋並不是不可以用,而是要正用。我是個比較有條理的人,不喜歡不明就裏、糊裏糊塗地學習或做事,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去疏理和總結,當練習有所得的時候,就會回顧“是怎樣練習得來的”,這樣在分享的時候也可以給別人一點參考,又或者某一次練習不到位,就會想“下一次應該怎麼做”,這樣對之後的練習也有很好的幫助。
頭腦與內心的距離看起來很近,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講,學習放下頭腦、傾聽內心的聲音,卻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曾經的自己,很擅長在頭腦中推演,如今終於深切地體會到,真正的安寧與滿足,是超越任何思考的!回想自己從腦袋回到內心的這個過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多在各種心情的當下“啟動身中的感覺”,如此,當下即跨越過這世間最遙遠的距離了。向內去覺知,我們不需要用推理去分析每一種感覺,而是要在內心裏真實地去“感覺”!講師已經講得非常透徹,而我們只需將他所說一點一點化為身中的動詞,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祝福大家!
「性空」能用於日常生活嗎?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學生問:
「性空」是什麼境界?能否應用於日常生活?
張講師答:
「性空」的這個「空」字,指的是一個人對他的內心正在興起的大小感受,沒有一點貪嗔好惡的分別知見而已!而不是他的外在沒有作為,也不是肢體上故作鎮定、不講話、不動作,也不是腦袋中沒有一點點的思想,更不是對外在對錯不作任何分別,這些都是大錯特錯!
一個人對他的內心正在興起的感受不起貪嗔好惡的知見叫做「空」!這時不代表他的內心毫無感受,也有可能正澎湃激昂呢!只是任那能量自在的去生滅,不作任何分別,不作任何阻擋,這叫「空」。當人的內心一空的時候,也正是心體明淨的時候。經典說「明心見性」,「見」是“顯現”的意思,心一明,性就顯現。心一空,本性裡的真正造化反而能夠完整地呈現,所以叫做性空。這種空不是徹底的頑空,而是空裡有個真正的本性在造化,空裡有個真,所以叫“真空”。
看看古往聖賢,看看孔孟他們的行儀,終身只講求一個正道,只講求一個真心。他們收斂起自己的私心,把自己的得失放到最低,眾生的得失放到第一,任那境遇如何地反復考驗而永不退志,而成就聖人的非凡人格,這就是聖人將「性空」、「真空」表現在日常境遇中的完全風範。試想,若不是內心有個真空在,如何能在各種境遇的磨煉下,仍然悠遊自得呢?
性空正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的,要不然,你的性空要用在什麼地方呢?你只用在靜坐的那一點時間裡嗎?那麼性空對人間來說,根本就變得毫無價值了啊!人常說佛法無邊、道法通天,佛道雖空遠,但若要論起如何把高遠的佛道用於日常生活中,那麼最為鮮明、最不脫離人倫的「性空」,正是儒家了。
處處皆有禪
作者:賴莉雲
從中嶺山回來,馬上參加緊張忙碌的小樹苗志工工作。今天總算一切安靜下來,要好好整理思緒。中嶺山的行禪,收穫良多,要好好釐清,慢慢消化。
在中嶺山的十幾天裏,每天所做的是:砍樹枝、割蘆葦、開山路、割草、撿石頭、搬石頭、打石頭……真真不可思議。剛開始,根本毫無章法,亂七八糟,講師說“有那麼難嗎?”給我示範了正確的方法,可是我笨,山上又荊棘叢生,總之第一天是笨手笨腳只會添亂。事實上,講師的示範已經在教我們心法了,一要抓根本,二要有技術,就是體用兼賅的意思,譬如割蕨草只要一把抓住根部,按45度角瞄準,用丹田力手握鐮刀鬆鬆地順勢而下,它們便應聲而落,方法對頭非但人不累而且不傷鐮刀,真神奇。砍柴亦如是,當我嘗到一點點掌握方法做事的喜樂滋味時,突然明白,為什麼從前那些樵夫會一邊砍柴一邊唱山歌,幹著粗重的活還那麼的心境快樂,也明白了“皰丁解牛”的真意。這些都是我在幹了好幾天之後領悟到的一點點真味。
打石頭更是不得了!剛開始我是連一把小鎯頭都舉不起來的,錘了幾下就手臂酸了,只得暫停下來,待氣機順了再來。後來按著前輩所教的方法,用丹田力;再後來,不可思議地,我居然能使用大大的大鐵錘,紮好馬步,用丹田力高高地舉起大鐵錘,用意念瞄準目標,隨著呼吸順著拋物線鬆鬆地落下來。特別喜歡高高舉起大鐵錘時,腰部用力全身往上一提鐵錘一顫的那種感覺,好威風凜凜,我感覺自己真像一個標準的樵夫,太好玩了!總之在中嶺山無論幹什麼活都很帶勁都會有所悟。
還有借力,譬如砍藤條,懸在半空中的藤條用鐮刀怎麼割也割不斷,但如講師所示範的,只需把它放在樹幹上輕輕用鐮刀一砍應聲而斷,這是借力。就如我們平時做人、做事,也要運用身邊的一切條件,如此借力便可事半功倍。原來,事事物物皆有理,皆可為師,均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一個人若在勞動中懂得總結經驗,那麼我想離成長之路便也不遠了。
最考驗人的是中午兩三點鐘太陽甚猛的時候;還有傍晚臨近五點的時候,疲累感來了,那個時候最容易想偷懶,就盼著講師喊一聲“休息啦!”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往內觀照,就是那些東西牽絆了我們生生世世,迎著惰性,懷著喜悅心繼續幹活。
每日勞動,每日被太陽曝曬,每日大量出汗,竟十分暢快,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彷如回到了幾千年前的農耕社會。尤其荷鋤歸來,看到山上志工們用心準備的色香味俱全的素菜,心花頓開,吃起來是那麼的甘香。
總結感受呢…在中嶺山,效率是很高的,講究的是又快又好。舉凡做事,不論何事,都要瞻前顧後,先要有一個目標,然後要有次序,也就是大小先後輕重緩急,然後要有方法,當做這一切的時候,內心要保持輕鬆喜悅…行禪中的學問,真是一輩子都學不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