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29期:2017.03.01

一、主題文章:從黃庭處,一輪明月冉冉升起

從小爸媽嫌自己不夠好的時候,就會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別人家的孩子」在我們心中地位崇高,他(她)們一定無所不能吧。然而,這位一直被優秀光環籠罩下的「別人家孩子」卻為我們道出了她不為人知的辛酸經歷。

二、問答集錦:分享好的學問,也會不禮貌嗎?

想讓更多人受益,而充滿熱情地分享黃庭禪,卻受到朋友提醒,心有困惑。本想請教如何分享黃庭禪的良方,卻聽到了創辦人意想不到的忠告。

三、園丁故事:「禮」的故事——【德言對經】

這是一個距今大約1500年前的真實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瞭解到,古人宣導的「禮」,其實並不是表面的規矩或者要求,而是發自內心對人對物的恭敬感恩。懂了「禮」的內涵,外在才能活潑應用。無論是生活的應對細節還是國家大事,都很有幫助哦!

四、禪院軼事:處處有禪

從學習敬重土地,到全身的腰酸背痛;從發現內心的抵抗,進而感受到放鬆不抵抗的行禪樂趣。行禪最有意思的,就是無論幹什麼活,都有可「觀照及練習」的機會,都能當下體會到禪的喜樂。

從黃庭處,一輪明月冉冉升起

作者:何婉筠

我是一個比較早熟的孩子。由於獨處的機會比較多,我總是會想很多問題——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應該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怎麼樣才能幸福呢?

從小,為了不讓身邊的父母長輩擔心,我總是給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對自己很不滿意,逐漸把自己逼得很死,慢慢地形成了內心深處的自卑感,然而偏偏在外還特別要強。一來二去,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是被同學和鄰居誇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各種各樣的讚美一直在我耳邊縈繞,但每次我都只能低頭苦笑,連連推託——因為我從來就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幸福。

很奇怪吧?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考上了名牌大學,長得也沒有很差,身邊也有一群知我懂我的好朋友,身體也沒有缺陷……爸媽特別重視培養我的「感恩」之心,每當想起這一些的時候,我內心是暖暖的,但我依舊壓抑不住自己內心的苦悶。從高三開始,我就莫名其妙養成了一個習慣:我需要在每週哭一次,在安靜的夜裡靜靜地宣洩,哭完才能正常學習生活。長久以往,我就形成了另外一些習性:走路時必須戴著耳機,且必須低頭快速走;與別人辯論時,鼻子酸得難受;別人不論對我做出什麼樣的評價,我都很不自在;我的心裡會有各種各樣的底線,一旦觸碰到,這個人就被我打進了「絕交圈」……漸漸地,我的內心蒙上了一層灰,自覺地與他人劃清了界限,警惕地看著身邊的人,遲遲不肯敞開心扉。

之後,我有幸接觸到了黃庭禪,在去年國慶期間去蘇州第一次上了初階課程,開始練習寬兩秒,配合上站樁與靜坐以養氣。在剛拿到這些法寶的時候,我內心充滿了自信心——這下子,這些負面情緒就攔不住我了吧!

然而,現實給了我一個大巴掌。雖然我堅持每天站樁靜坐,配合上吃素,也嘗試在負面情緒當下練習寬心自在,結果總是被情緒帶跑了,還時常覺得「心絞痛」。有幾次痛得厲害,自己實在忍不住,還特意跑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也沒檢查出什麼結果來。

當下我就有懷疑:寬兩秒這個東西真的可靠嗎?為什麼我怎麼都寬不走我的情緒呢?當我向同修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們就對我說:「這不是真的寬兩秒啦!非要寬走情緒不可,根本就不是真的自在啦!」這下,我突然被點破了。講師所教的根本不是這種「時時勤拂拭」的方法呀!在聽課的時候,還自以為聽清楚了,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卻還是習慣性地採取了以前的方式,非得用轉移法不可,那我怎麼可能會有進步呢?

雖然立志了,但想要完完全全接納、包容情緒的這股能量,真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為了讓自己多體會、多練習,那段時間我便總是堅持出去跑步,心情越不好就越要出去跑,就讓心在那裡悶著,強迫自己邁開腿。一下兩下,我慢慢感覺到心裡有個拳頭般大小的「石塊」,隨著自己的動作而在胸膛中到處滾動,讓自己的胸腔隆隆地痛,我忍不住皺起了眉頭——這時候我就明白,練習的機會來啦!我將速度慢下來,跑到安全的小路上,輕閉雙眼,拿起其中一隻手,放在自己的黃庭上,敞開胸膛,清晰地感覺心中的「石頭」,看著它到處亂滾,感受它帶來的痛楚,仔細觀察它亂竄的感覺……慢慢地,等我眼睛張開、重新跑步的時候,我發現心中那塊「石頭」好像變小了;接著跑,我還能清晰地感覺到它在裡面敲打自己,但已經沒有辦法影響自己了,眉頭鬆開了,做到了與這種感覺和平共處。這一次成功「投籃」,讓我歡喜了一整天,感覺自己終於真正自在了一回。

人生在世,歷事練心的機會到處都是,有些「考卷」還特別難。每次感覺都快過不去的時候,我又突然想起自己就在刀口上,連「心絞痛」都曾試過了,有什麼可怕的呢?來吧!儘管來吧!

就這樣,我的生活突然變得順利了起來,自己的笑容也多了起來。以前那些自認為觸碰底線的話語,如今已經沒有能耐將我的笑容奪走;做志工時,面對不瞭解自己的人所說出的一些話,慢慢地自己應對得更加自如;面對父母時,以前總是冷冰冰的我,也開始做到躬身禮敬,看著內心升起一股暖暖的敬意而微笑……

從黃庭處,一輪明月冉冉升起……

練習一段時間後,宿友們突然跟我說:「你真的變化很大誒!以前看你回宿舍,總是帶著很沉重的怨氣,現在回來總是開開心心的,哪怕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我們好像都看不出來了呢!」寒假回家與父母團聚後,爸爸媽媽對其他親戚說:「這一次她回來變化很大,身體好了很多,對我們兩個明顯態度也好了很多,恭敬了許多!」一個幾年沒見的老同學在微信上對我說:「你怎麼現在打字老喜歡說『哈哈哈』,以前的你可不會這樣啊!怎麼做到這麼開心的呢?」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內心是溫暖的。原來,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些改變,在他人眼中是這麼明顯呢!

要練出一顆成人成己的心,就要堅定地在這條正道上走下去。還有很多的習性毛病等著我去改正,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美好等著我去發現,古聖先賢還有很多經典等著我去研習,我哪有時間灰暗、沮喪、逃避呢?我今年才22歲,人生大路才剛剛開始,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帶給大家幸福的人。

感恩黃庭禪,讓我的內心從此邁向光明。


 

分享好的學問,也會不禮貌嗎?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學員問:講師,您好。我在瑜伽館中向學習瑜伽的人分享幸福的訣竅,聽眾有收穫。可朋友提醒我在瑜伽館中分享黃庭禪,也許會發生瑜伽的學員改學黃庭禪的情況,這樣一來瑜伽館就不會提供分享的機會了。請問分享的過程中什麼是可變的,什麼是不能變的,該怎麼做才對?

張講師答:在別人學習的地方,不斷地分享黃庭禪,這並不禮貌,也不厚道。私下你與朋友交往,怎樣分享都可以,可是到了人家公開的學習場合,就要敬重別人的學問,自己要謙下,要多肯定他們的好處,而不要在那兒自吹自雷只是講你的。現在各宗各派的紛爭,都是這樣來的。

假設我本身信佛,有一天到道教的地方去,就要說道教的好處;假設我是道教,有一天到佛教的道場,就要說佛教的好處。這不是虛偽,是誠懇待人,是將心比心。我們黃庭禪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我們不用跟人家搶客戶,不用拉幫結派,在是是非非中爭取來的,我們一個也不要,我們不缺這一點人。如果你真心要幫助黃庭禪,就不要替我在外面得罪人了。人生在世,要真誠地待人,希望每個人、每個團體都好。


 

「禮」的故事——【德言對經】

德言開經,輒先祓濯。束帶振襟,危坐苦學。

【原文】

唐蕭德言,字文行。明左氏春秋。太宗時,曆著作郎,弘文館學士。晚節學愈苦,每開經,輒祓濯,束帶危坐。妻子諫曰:「老人何自苦。」曰:「對先聖之言,何複憚勞。」詔以經授晉王,封武陽縣侯。卒年九十七。

歸有光曰。廣東陳元誠。平生未嘗讀書,一朝自感激,取四子書終日拜之,忽能識字。夫儒家經書,本是修淑身心,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百世師。經書所在,古聖賢嘉言懿行所在也,可不敬歟?

【白話故事】

蕭德言,字文行,是唐朝太宗時期的人。他從小就用心研究和練習詩書禮儀,尤其精通《左氏春秋》,先擔任著作郎,就是專門掌管和編修國史的官,後來又升做了弘文館學士,負責幫國家掌管書籍、教授學生。無論身為百姓還是擔任高官,他始終都言行謹慎,尊禮守法。年老的時候還被唐太宗封為武陽縣侯,教晉王(太宗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讀書學習。唐太宗非常重用蕭先生,鄉親鄰里也稱讚他,可見蕭先生的學識和品德都很高。我們也回到大約1500年前的唐朝,來瞭解他從小到大的故事吧!

蕭德言出身在一個很重視教育的家庭,父母在他小時候就請了先生(就是現在的老師,所以「先生」是一個我們中華傳統裡的敬稱)教他讀書。他非常好學,無論對先生還是其他人、事物都很恭敬。有一次他早起讀書遇到問題,思來想去都不明白,就急忙拿著書來到老師門前想趕快請教,可是看到門沒開,才知道天色還早。為了不打擾老師休息,他就安靜地站在門邊等老師出來,直到老師來開門了才問安請教。老師看他小小年紀就心中有他人,很開心,不由得誇獎說「真是懂禮的好孩子!」(原來,早起向父母、老師、長輩躬身禮敬,表達問候是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好習慣,所以華夏幾千年來一直被稱為禮儀之邦。我們一起加油,堅持向長輩問安的好傳統吧!)

德言從小特別喜歡研究《左氏春秋》(也稱《左傳》),非常認真地跟著老師誦讀和抄寫,並且把裡面的聖賢教誨化為行動。有一次他正在村子裡邊走邊專心背書,鄰居的小朋友們追逐玩鬧中搶了他的書跑遠了。德言好著急,可是追也追不上。這時,正巧遇上鄰居家的老奶奶拿著一封信四處找她的孫子來讀信,可是她的孫子也不認識信上的字,奶奶又著急又生氣。德言趕緊上去幫忙讀信,老奶奶聽到遠方家人報平安的消息很開心,批評其他孩子太頑皮、不好好讀書。鄰居的小朋友們都覺得很慚愧,也決心要多用功學習聖賢的學問。德言很開心地用《左傳》裡的名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鼓勵大家努力學習。(如果你的書被其他人搶走了,會不會很生氣趕緊找家人先告狀呢?我們能像德言一樣心量寬闊、毫不計較地先去幫忙嗎?)

德言一直保持著知禮守儀、恭謹好學的好習慣,後來考上了狀元,就是在全國科舉考試中得了第一名,被國家任命掌管國史,負責修撰過去時代的歷史。他做了國家的官,依然持守美德,回到家鄉見到鄰里長者和小時候一樣謙恭禮讓。看到家裡年幼的弟弟們貪玩,亂扔物品,亂放書籍,就語重心長地給他們講東漢陳蕃的故事。陳蕃少年時所居住的房間很雜亂,當他父親的老朋友薛勤勸告他要注意整潔時,他竟然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意思就是說他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要為天下百姓的平安幸福做大事,不屑於做打掃房間的小事)。薛勤反駁他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是說打掃房間的小事都做不來,又怎麼能為天下做大事呢?弟弟們聽了德言講的這個故事,幡然醒悟,不再亂放物品了,開始用心讀書,而且還變得孝順父母、勤做家務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一直流傳至今,提醒人們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把身邊的小事先做好。我們也從收拾自己的書桌和房間做起吧。

後來德言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教育孩子想寫出端正的字,要筆墨端正、心存恭敬、他還常常帶家人拜祭祖先,並教誨後代子孫說「人生在世,不守禮儀就無法安身立命,做人一定要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

德言擔任國家官職時盡心盡力敵傳播古聖先賢的立法、教化百姓。就像唐朝有名的忠臣魏徵一樣,只要對國家、百姓有益,他不在乎個人的得失,朝堂上他常常向皇上忠言進諫。

蕭德言到了晚年,感歎時光易逝,更加刻苦地研究學問。每逢要打開聖賢的書(比如四書五經這類的經典著作)誦讀學習的時候,他一定會先莊重地梳洗乾淨、束好衣帶,端端正正地坐好(有沒有見過古人的衣服,長袍長袖,就要束好衣帶才能整整齊齊,蕭先生這樣端坐,也就是現在成語說的「正襟危坐」的意思)。他的妻子勸他說:「鑽研學問是好事,但是您已經老了,可以隨意些,何必這麼麻煩,這麼自尋苦吃呢?」蕭德言告訴妻子:「我要學習追隨古聖先賢的教誨,哪裡能害怕這點麻煩辛苦呢?」

德言年紀很大的時候,還被唐太宗皇帝委任成晉王的老師,教晉王讀書,引導晉王踏實地學習聖賢經典並落實禮儀。後來,皇帝封他做武陽縣的侯爵。蕭德言九十七歲高齡過世之前,一生不懈怠地讀詩書、習禮儀,勤實踐,並樂在其中。他的事蹟給人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引領了美好的社會風氣,為國家興旺、百姓安康做出了大貢獻。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三冊禮篇《德言對經》)


 

處處有禪

作者:過菁

時間過的很快,不知不覺,五天的行禪已經結束了好幾天了。回想起中嶺山的一切,內心暖暖的,一股熟悉的感覺浮上心頭,彷彿行禪是昨天發生的事情,五天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每一天都很有收穫,很多事情都讓我觸動很大。

對土地的敬重&放鬆

跟著志工到北院鋪菜圃四周圍的反光塑膠布,這層反光塑膠布的作用是防止雜草生長。剛開始,還沒有做的時候,我想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嘛,只要把反光塑膠布在菜圃的兩邊釘好就可以了。但是實際做起來卻沒有那麼輕鬆。因為菜圃之間的過道很窄,臺灣的志工再三提醒我:要走田梗,種菜的地是不能橫跨的。我也才學會要對土地有一份敬意。於是就在這狹小的田梗間,反反覆覆的站起又蹲下,來完成鋪布的工作,不一會兒就腰酸背痛了。幸好夥伴經常提醒我:要注意肩膀放鬆,在越是酸痛的時候越要放鬆,每次都歸零。我試了幾次,確實好了許多,原來講師講的放鬆這麼好用的,這麼用上的時侯,才知道自己平時都掛在嘴邊成口頭禪了。

挑戰自己的極限,在忍無可忍的當下放鬆自己,接納氣血

因前一晚睡的少,所以第一天下午烈日下的行禪對我是個很大的考驗,挑戰我體能的極限。下午是到南院施肥、攪拌土、鋪乾草肥。烈日下,我的汗水如雨水一樣流下來,頭痛的很厲害,真的有快被烤成肉乾的感覺。尤其是運輸草肥的時候,刺鼻的燒焦味道刺激我的鼻粘膜,無數的小飛蟲向我撲過來,剛開始內心很緊很抗拒,後來乾脆停下來,放鬆自己,把全身的關節由內往外的鬆透,做了幾次寬心自在。烈日下,仍然流汗,但感覺到在寬鬆中的內在依舊有一股活力,同時身體的疲勞很快得到了緩解。

低心下氣&心高氣傲

一日早餐後,瑞穗姊帶我們做了一個練習,讓我們分別用兩種不同的心境來向對面的同修行禮我自己感覺很傲慢的時候,氣的形態立即很浮躁,飄飄的,腰都彎不下去,整個面部表情是僵硬的。當我自己氣沉靜下來,謙卑下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很恭敬的向同修行禮。低心下氣氣是沉入丹田,心高氣傲感覺人都要飄起來了,很浮躁。感謝這個練習,讓我體會到了低心下氣與心高氣傲的區別。

默默做事,各守本位,認真的做事情態度

在中嶺山行禪的幾天中,能遇到很多內地和臺灣當地來行禪的志工。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山上志工做事很有規劃,很有效率,能各守本位,話很少,做事情認真。相比較自已的馬馬虎虎,真有點慚愧呀。這幾天跟著志工上工,讓我學習了他們認真做事的態度,這也是我回家後需要持續練習的地方。

這次行禪,短短的五天行禪時間實在太短了,下山時候非常依依不捨。中嶺山的素食真的太好吃啦,山泉水很甘甜,還有中嶺山的很多很多都讓人流連忘返。很感恩能有這樣的幾天時間上山行禪,這段經歷對我來說太重要,太寶貴了。我會以這次行禪為起始點,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