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40期:2017.06.21

一、主題文章:從身外之物,到胸中一物(下)

修行路上多少坑?才費力爬出一個,撲通,又掉進一個!這些陷阱,竟都源於一個原因,走出去的辦法,也只有一個,而這正是生而為人的真正價值。貌似離世的幾天行禪,為這小女子點亮了心燈,直面自己,踏實起航。

二、問答集錦:父母該怎樣陪伴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進入青春期,青澀難懂,父母心急想幫忙,卻無從下手。看似膠著凝重的一個局,該如何化解?智慧的老祖宗早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只要從一個字入手,一切都將迎刃而解……

三、厚生集:無聲的呼喚

帶著魚兒趕到湖邊放生,卻發現有兩條奄奄一息。牠們還能活過來嗎?懷著不忍,她盡心施救,隨後見證了一幕無聲而感人的畫面,激起了對自然更深的敬畏。

四、園丁故事:「悌」的故事——李勣焚鬚

照顧生病的親人,或為他們親自下廚,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為什麼唐朝的李勣為姊姊煮粥,卻能成為千古的佳話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的緣由吧。

從身外之物,到胸中一物(下)

作者:林婉蓉

胸中一物

終於明白了什麼是身外之物,知道了心法可貴,開始汲汲於練習。不知不覺,又跌入了下一個陷阱。

很多志工,千里迢迢上山來行禪。行禪其實就是幹活,在勞其筋骨中練動心忍性。我第一次去割草,身邊熱情的志工總會分享如何使對力,記得要觀照。後來我被派去割一畝菜,正悠然自得中,講師不知道什麼時候忽然出現在田間,厲聲呵道:「在那邊摸什麼!」我嚇一跳,然後講師大步過來三二下割完了一畝。之後我才知道,那些菜是趕著要送下山去的。

後來我聽說,跟講師一起上工的時候,講師從來不會叫人觀照,反而只會給人帶來更多翻騰的氣血,比如罵你——當你偏離了幹活的主軸,不見效益。瑞穗姊曾經分享:「不要拘限於心頭那一點起伏,格局才能大。」我當時心想:「什麼,不是要練心法嗎?不是要時刻觀察入微嗎?」後來又聽到一句:「講師曾經說過,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黃庭禪,那就是『心中有他人』吧。」聽得我心頭一震。

再去觀察山上的老志工們,總是默默無言。尤其廚房志工(大概我總是喜歡往有好吃的地方瞄),他們總是悄悄進來,然後一番雷厲風行,又悄悄離開,常常來不及跟其他志工說上幾句話。一邊做飯還要一邊收拾,一邊上菜還要一邊觀察,看大家吃得如何,需要添什麼,還要補什麼。最後等他們脫下圍裙,餐桌上往往已不剩什麼熱菜,人也走得差不多了。每次我吃得十分飽,路過廚房看到他們,心裡總是歡喜又慚愧。

一次晚餐之後,講師與眾人圍篝火夜談。一個年輕的志工,那天結束了長途飛行,傍晚剛到山上,進了廚房就沒停過,最後等她終於忙完從廚房鑽出來,路過中庭,才剛剛見到了講師,恭恭敬敬鞠了一躬:「講師好」。講師點點頭:「你來啦。」

我本來以為,她終於可以像其他人那樣趕緊找個位子坐下來,結果她又像股風一樣飄走了——去忙接下來的活。那時,我正在艱難地剝一個烤柳丁,心裡正叫苦:「為什麼有人可以幸運地拿到剝好的柳丁,而我自己被燙得笨手笨腳還要被念?」這個像股清風一樣的姑娘忽然出現又忽然離開,看得我眼睛都直了——她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自己,心裡好像有個什麼東西。

從前一直以為,很多不遠千里、費盡周折上山來書院的人,不外乎就是想親耳聽講師多說兩句,多看講師幾眼,或者讓講師多看自己幾眼,甚至來論道一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求」——求講師,或者求認同。

在這個「都唯恐別人看不見自己」的時代,試問有幾人,甘願無名,從白天默默無聞到黑夜?怕被他人輕慢嗎?怕被別人搶功勞嗎?怕發現其實沒有人在乎你嗎?怕被大家遺忘嗎?我只知道,至少君子是不怕的。君子不會忘記君子。

「只要在君子眼中,你做對了,小人心裡怎麼想,不必去管啦。」這是過去每次初階課裡,我都忽略過去的一句話,這次聽到如雷貫耳。才發現,原來過去有多少糾結,其實都是和心裡的小人過不去。正是中了孟子說「義襲」,心頭小人,揮舞著龍袍,大呼小叫振振有詞。曾經,外面的人一舉一動,一個神色,就可以讓我的心頭激蕩不已,而對於身邊那些淡如止水的君子卻常常視而不見。

有個年輕朋友曾經問講師:「總是看不清自己怎麼辦?」講師輕描淡寫說了一句:「總是看自己幹嘛,全部為他人就好了。」全心全意去為他人,說來容易,真的去做到有多難?我忽然看清腳下那個一次次絆倒自己的陷阱——為了認識所謂的自己,掉進很多怪圈,幽抑而無法自拔。如今有機會跳脫出來,發現生而為人原來已是最大的福報,而人之為人的價值就在於能夠為他人,為更多人做一點貢獻。一個人再偉大的使命,不過都離不開一顆服務大眾的心呀!

跨過了「自己」這道坎,從自私到了無私,稍能體會到這片刻的人,大概會禁不住感慨:原來光明與黑暗真的只有一線之隔。跨過了「自己」這道坎,看到原來胸中有一物,格去這一物,發現心裡原來可以有他人,有萬物,有天地。

格心物,致良知。最大的良知,大概莫過於「誠」。「誠」這一個字,真不簡單啊。當人的存心隨時與天地同,換句話說,就是能為天地盡孝的心。孟子說:「誠則靈,不誠無物」。我猜,大概「誠」也不是什麼奧妙的感覺,也許就像每天吃到嘴裡的飯,只是有一天,你吃著吃著忽然笑起來:「嘻嘻,原來青菜蘿蔔還有這般滋味呢!」

記得初階課的開篇提要,講師就說過:「我只能指引你方向,卻無力背你到那裡去。」以前好像從來沒聽過,現在聽到特別為之動容。要過自己這一關,最終也只能靠自己。終於開始省思,自己常常在順境中習慣了依賴,習慣了等待別人先伸出手來,總在美好的幻想中兜兜轉轉,最後才發現,你真的想走的大道,也只能自己去走。

任再多不捨,再多擔憂,賢人可以為你點亮心燈,為你指明方向,但誰也無能把你帶到彼岸。「老天已經把心的權柄完全交給你了。」忍不住低下頭,收回紛飛的目光。「那個開啟大道的按鈕就在你自己身上。」到底在哪裡呢?

中嶺山有雲瀑。每到那時,站在前庭,看腳下白皚皚一片,錯覺像一個水霧籠罩的碼頭,彷彿停泊著很多歷盡了風吹浪打的心靈船隻。很多人以為來這裡避世,直到一天雲消霧散,一切開闊清朗起來——發現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船長和舵手,來這裡恰恰為了遠離虛玄,深入生活。這不是回家的港灣,而是起航的地方。生命之舟,從此往復不息。


 

父母該怎樣陪伴青春期的孩子?

作者:張慶祥 講師

網友問:請問家長怎樣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怎樣做能和孩子互相理解。我孩子上中學了,回家常常說不喜歡老師和有些同學,不知道讀書為了什麼。請問該如何引導?

張講師答:您好,孩子在初中、高中這樣青澀的階段,連孩子自己也不太瞭解自己,你怎麼有辦法完全瞭解他呢?就算你今天活到了四五十歲,也不一定瞭解自己,又怎能完全去瞭解另一個人呢?做父母的對於小孩的態度,就是關愛著他、陪伴著他就可以了。這個時候為人父母要把心胸放得更寬鬆一點,用喜悅的心情,等待著孩子慢慢地成長。

古人在「五倫」裡面說到「父子有親」。也就是父母和小孩的關係要保持良好,最關鍵的就是這個「親」字。我們對孩子可以不需要太瞭解,也無法完全瞭解,孩子未必會把什麼話都告訴我們,但是只要孩子打從內心裡面知道,我們是真的是關愛著他的,他知道他有困難的時候,父母赴湯蹈火都會幫助他的,孩子對父母有這樣的信賴,這也就夠了。

我的孩子青春期時也很叛逆,他很有主張,常常覺得父母就是老頑固,他要做什麼父母都覺得不行,在家裡火氣很大,什麼事都要和你唱反調。正值這種叛逆期,見面的時候就別急著指正這指正那的了,那叫自討沒趣!因為你的指正不但沒效,而且讓家裡充滿火氣!這時候不如先退一步,把父子的「親」先培養出來。比如見面時先別指責了,而是對孩子說:「來來,今天我們兩個來下個棋吧」,或者帶他去哪邊走走,或者把孩子帶出去教開車,或約孩子去打一打撞球、打一場電動遊戲之類。做父母的不需要完全瞭解孩子,也不需要完全掌控孩子,你只要讓他知道說你對他很友善,很愛護他,很理解他,等「父子有親」建立了之後,孩子平常不願意告訴你的事,你不必強問,他也會告訴你。等這個親密信賴的關係建立了,其他的溝通才會有效。

至於他不喜歡老師,或他不喜歡同學。你可以陪他聊聊,但不一定要勸他一定要喜歡老師同學。你只是耐心地聽聽他的說法,讓他有一個傾訴的空間,也許從中可以找到循循善誘的機會。

做父母要明智呀,你不能夠命令孩子什麼,也無法強硬灌輸孩子什麼,這會讓父子相處變得很困難。和孩子溝通,不外是想引導孩子,使他未來在社會上待人處世能更遊刃有餘,在社會上做一個大家可以信任的人,做一個能自立的人。

千萬不要一直引導孩子長大後去做一個什麼人中之龍,去做一個什麼大老闆,去做一個什麼有錢人!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你只要讓孩子相信父母對他是愛護有加的,他相信在無依無靠的時候,父母一定會為他挺身而出的,孩子只要對你有這樣堅定的信心,他什麼話都會跟你說的。

不論現在孩子是什麼個性,不論他喜歡誰、不喜歡誰,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總是會碰到自己會喜歡的人。他現在不瞭解為什麼讀書,這是很正常的,不是嗎?就算已經為人父母的人,說實在話,回頭過去想想以前,你知道為什麼讀書嗎?像我以前讀的是機械,而我現在卻教禪學和國學,這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看起來以前所學簡直是在浪費時間。但我覺得不是這樣,難道人生不能浪費一點時間嗎?不能發呆一下嗎?不能學一點和賺錢無關的東西嗎?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過程,命運他要自己去選擇,做父母的就是盡力關心著孩子、陪伴著孩子成長而已。你只要帶著這樣的心,你就會發現很多問題你不用太擔心,時間一到困難就都會解開了。


 

無聲的呼喚

作者:李奕

 

 

 

 

 


 

「悌」的故--李勣焚鬚

【原文】

李勣在官,為姊煮粥,火焚其鬚,不用妾僕。

唐李勣,字懋功,本姓徐,太宗賜姓李,以功封英國公。初為僕射時,其姊病,勣親為燃火煮粥。風回,焚其鬚,姊曰,僕妾多矣,何自苦如此。勣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勣亦老,雖欲數為姊煮粥,其可得乎。

李文耕曰,姊妹出嫁,服降弟兄一等,然固我之同氣也。況父母牽掛,尤多在於女兒,愛父母未有不愛及姊妹者。李僕射為姊煮粥,焚鬚不顧,讀其對姊數語,愷惻之思,溢於言外,令人淒然生感。

【白話故事】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勣。他身為副宰相位高權重,平時裡公務非常繁忙。難得有假期去探望他的姊姊,這次去探望時卻發現他姊姊病了。他二話不說,立即決定親自照料姊姊。姊姊生病了,沒有什麼胃口,油膩的食物也消化不了。於是李勣就想給姊姊煮粥吃。

古時候是需要燒柴火來烹飪食物,不像現在的廚房有可以隨意調控火力大小,而煮粥的時候火候的控制非常重要,火大了,粥就會煮糊。火小了,粥就會煮不熟,米粒會很硬,難以下嚥。於是李勣需要時刻注意火力大小,他對著火爐吹氣,一不小心把火苗吹了出來,火苗馬上燒焦他的鬍鬚。李勣趕緊弄滅鬍鬚上的火苗,又緊接著煮粥,一心要給姊姊煮一碗好吃的粥。古人非常注重自己身體髮膚的保護,不允許有半點損傷,因為在看來身體髮膚是父母給於自己最寶貴的禮物。而一旦有損傷,他們就會非常傷心。但此時李勣只關心姊姊能不能吃上可口的食物,已經全然不顧他的鬍鬚被燒焦了。

姊姊知道李勣為了給自己煮粥而燒壞鬍子後,非常不忍心,就勸他說:「你的僕人、侍妾那麼多,何必自己這樣辛苦,親力親為呢?」李績立即回答:「您病得這麼重,讓其他人照顧,我不放心。您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給您煮粥,也沒有太多機會了。姊姊是我的長輩,小時候是您照顧我,現在就請讓我來照顧您吧。」李績是身居要職,家裡僕從也很多,但他對待自己的姊姊卻親自侍奉,與普通人沒兩樣,實在是難能可貴。

李勣給姊姊煮的只是一碗白粥,卻是盡心盡力去煮的。可我們現代人,生活十分便利,物資也非常豐富,但是我們常常理所當然地認為對待兄弟姊妹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贈與他們更多、更好的物質或金錢,往往疏忽了人與人之間最不可缺少、也最能打動人的是那顆真誠的心。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一冊悌篇《李勣焚鬚》)

(圖片來源:東聯影視動漫公司出品的大型係列德育類動漫《中華德育故事》李勣焚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