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內心農場耕讀小記(下)
上山耕讀,讓她更看清自己的根器與氣質,明白了學道的關鍵。回到紅塵,欲念難消,又有了一番領悟。而腦中的很多混沌和疑問,透過經典學習,自然有了解答……
二、問答集錦:什麼是耕讀樂活的真正內涵?
耕讀樂活,看似農夫的專利,與我們這些忙碌打拼的都市人,有何相干?殊不知,這4個字,字字內涵深邃,直達生命的究竟目標,而世間最大的快樂,已然蘊於其中。
三、厚生集:放生,體會「天下之至柔」的入口
隨眾放生,卻體會不到那份對生命的虔誠與恭敬,獨自放生,又很在意周遭的異樣眼光。他是如何突破自我,體會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深意呢?
四、園丁故事:「恥」的故事——劉寬多恕
漢朝劉寬,溫仁多恕。被人錯怪偷牛,就任其將牛牽走;為官一方,責罰犯人輕重有度,立意使人知恥而後能改。他的作為會收到怎樣的成效?透過本篇,一起來感受德教的力量。
內心農場耕讀小記(下)
作者:木木
(接上期)
我開始練習,才開始承認自己是一個情緒很多的人。說好聽點太浪漫、多愁善感,說白了就是拖泥帶水、臆想紛紛嘛!從前只把內心風景當做風雲變幻,看得模模糊糊,練得也模模糊糊。於是每次有大的氣血來臨,就見風倒,毫無招架之力。心跟著氣走,氣跟著六根走,不曉得什麼時候,情緒已被那貪嗔癡三賊,深深勒索。
解鈴還需繫鈴人。當我們放下一切知見,格心物,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剝到最後,原來是空,而「空中妙有」呀!這是一道練習題。光說不練,不會懂得。
講師說,什麼時候來了一點感受,覺知心情來了,馬上轉化成氣血去看。把那個感覺看清楚,是貪還是嗔。即使很多念頭跑出來,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像個勇士,去面對它的真相——心即是氣。
忘了在哪看過一句話,「愚樸之人易得道」。過去常常怪於自己智慧不夠,反應慢又笨。腦子裝不下太多東西,又固守一隅。如今再來欣賞,這所謂愚樸,其實心裡就跟明鏡兒一樣,外面的得失利害,一切清楚明白,只是依然不去計較——內心的起起伏伏。
遇見大道之前,原地徘徊。找到方向之後,開始笨笨地努力。智慧當然會慢慢開,然而心中要並不以為意。換句話說,外緣念頭再怎麼飛轉,心裡依然「如秋潭浸明月」。如此,當外表雖然長大,或老去了,而內在卻一點點在溯源,回到了嬰孩那無知無識的一派天真。
於我而言,每次臨下山前,一切清明、安寧就會被打破。因為難得來一趟,臨別難免一番「繾綣難屏」。這次去機場的路上,忍不住暴飲暴食,以此平撫躁動的心境。上了飛機昏沉一會,醒來忽然有點明白,作為一隻菜鳥,想回書院的心,更多的像一種避世(事)的心。可是,書院要培育的是要有擔當的人啊!不是叫大家來樹下乘涼的。你只是貪圖當下一點清靜的享受。倘若沒有面對內在一點動盪不安的能力,也沒有對世事的體貼洞察,任你做什麼,也不會成功。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不是到底天生有多好本質,而是無論去哪個大染缸裡滾一滾,還能保持晶瑩剔透的本性——這才叫功夫吧。
回家之後,開始乖乖聽經典。發現腦中很多混混沌沌、不成型的疑問,都自然有了解答。《六祖壇經》裡說,學道不在於聽了多少經,跟在師父身邊多久,關鍵是師父教給你的有沒有練到。當然,能隨侍恩師左右自是十分有幸,若無法也大可隨緣好去。道理既已說與你聽,要不要做是你的事。否則,跟在明師身邊再久,不能返觀省察,也終一無所獲。「真正修行不在於在哪裡做什麼,而是內在要一直有所成長。」關於這場內心孤獨的馬拉松,講師常舉一例,大概是內觀就像種樹,當你稍有一線之明,便覺有所得,就像把剛種下去的樹苗又從土裡拔出來,如此反復,種下去又拔出來,請問這棵樹要怎麼長大?別提神木了。
據說,古時人根器深厚,一聽言下便悟,以心印心傳道。後來,人心卑劣了,祖師不得已,變著法子述說同一個道理,為了讓各種人得以有緣契入。如今呢,古人那「笑倚欄杆暗點頭」的悠悠滋味,還有幾人知曉?在去聖遙遠的日子,有幸得遇明師,卻任他說破嘴皮子,我們依然「用最謙虛的態度,行最傲慢的事實」……豈不是正應了虛雲和尚那句「即使給了他好飲食,狗也改不了吃屎」?!
這是近日來一點耕讀的收穫。為了把聽到心裡頭去的經典和教誨,老實記錄下來,以便日後省察。
什麼是耕讀樂活的真正內涵?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學生問:請問講師,什麼是耕讀樂活的真正內涵?您為什麼要提倡耕讀樂活?
張講師答:「耕」簡單的說就是耕種,農夫親自動手去翻地、播種、除草、收成,統稱為「耕」。民以食為天,自己要吃飯就得付出自己的苦勞去耕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這個「耕」字不一定指農夫而言,廣義的說,在這世上任何行業,只要是自己認真付出心力、苦勞,去換取應有的收穫,都可以叫做「耕」。
什麼是「讀」?一個人只要親自去付出,整個耕耘的過程都可以增長見聞,可以歷練心性,這就是「讀」。「讀」就是歷練,歷練出一個經驗、一個哲理、一個學問,甚至覺悟出自己的心性來,這才叫「讀」。把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哲學,運用在你當下的心性中,不斷地透過真實的生活去體驗、去內化、去印證,叫做「讀」。「讀」不只是閱讀,也不只是朗讀、誦讀。誦讀完了就丟,有口無心,這也不能叫「讀」啊!記得蔡琴有句歌詞是「讀你千遍也不厭倦」,我想作者這句話的意思可不是一直念他的名字而已,而是他心心念念正在回想與他相處的過程,那刻骨銘心的感覺就好像此刻正在經歷一樣,這才叫做「讀」。就好像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在研究一個學問,或在在體會一個禪法,這過程是那麼的渴望,不斷地絞盡腦汁去追尋、去體會、去揣摩,這個過程才叫做「讀」。《心經》你讀過多少遍?讀是讀個什麼,讀那二百六十個字嗎?還是想要讀出你的真心來呢?讀了那麼多遍,總是有口無心,跟你的心一點關係都沒有,那多可惜呀!
古人說要「用心」,但現在的人其實只知道用腦袋。心是感覺的領域,腦袋是思維的領域,兩者是不一樣的,好比說你煮的東西好不好吃?這要用你內心的感覺去衡量呀,要不然怎麼知道好不好吃呢?吃下去心裡舒服,你就會說好吃;吃下去心裡不舒服,你就會說不好吃,你在試吃時,所用的是腦袋的運算,還是感覺呢?這您得親自試試才知道,好比加鹽巴要多少才剛好,這不僅是要用嘴巴去試,更重要的是喝下去的當下,心裡舒不舒服才是關鍵啊!這個內在的經歷、內在的心境,才是「讀」的所在。「讀」字可深可淺,有好多重的意義。比如做人該堅持的義理,不斷地堅持,不斷地練習,永不放棄,這也叫做「讀」。而拿一篇文章來讀讀,是最表面的「讀」而已。
什麼是「樂」?貪圖安逸、滿足欲望的「樂」都非常短暫,不是真正的樂。因為這種樂忽得忽失,時有時無,失去時倍感痛苦,這種樂往往是苦的來源。一個人必需在浮躁、痛苦、煩惱的當下,竟能體會出隱藏在本性裡的安寧,那才叫真樂。
什麼叫「活」?能夠養得一身的浩然的正氣,精氣神暢旺無比,一身正氣身中暢行無阻,這才叫「活」!「活」字怎麼寫?舌頭旁邊生出個水。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正氣往往比較充足,這種人打坐非常容易定靜,靜極則生陽氣,此時這股陽氣化為舌頭下的甘露泉湧不止,這甘露不僅滋養著一個人的肢體百骸,更讓精氣神得以不斷地淨化昇華,讓這個人精神永遠暢旺,無論幹什麼事都覺得很帶勁,去哪裡都覺得有趣,像個小孩一樣,這就是「活」。「活」是叫你幹什麼都願意、都覺得心甘情願,都覺得很有趣。為什麼有人做一點點事都拖泥帶水,都覺得一點意思也沒有,這就是心快死了嘛!為什麼心會半死不活的呢?因為精氣神先枯竭了嘛!為什麼精氣神枯竭了呢?因為嗜欲嘛!生活無節嘛!結果必定是半死不活的。活跟死是相對的,好比我派小孩子去做個什麼事,那小孩總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這就是「活」。你看那小孩生活了無牽絆,動作很敏捷,舉止很輕便,做什麼都好奇、快樂,這就是活。如果一個人精氣很衰敗,身體很差,勉強做個活,最後依然是半死不活的。真正「活著」的人,就是早上起床很喜悅,一點也不昏沉,一想到今天可以做什麼事,就很開心,這種人不會怕困難,不會怕苦勞,永遠躍躍欲試,這就是「活」!
農夫耕田是非常踏實的學問,也是非常深邃的學問。因為觀察大自然的植物生長,是最容易體會「率性之謂道」的學問,這可是個大學問,不是小學問。孟子說:「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觀察作物的生長契機,使作物各暢其生,就是在率萬物的生生之性。能「耕」萬物的生生之性,就可以「耕」自己的生生之性。《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觀察大自然的生息之道,進而盡人合天,這便是修道的最高極則,也是世上最快樂的事。
放生,體會「天下之至柔」的入口
作者:徐挺
清晨再次來到河畔,將水桶內的魚兒緩緩地捧入寧靜河水中,看著牠們紛紛暢游而去,內心不禁湧起一股股暖意與酸澀。面朝藍天,觸摸黃庭,默默地懺悔,祈福,迴向……整個人也不由的釋然了許多。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雖然知道放生是善的,是好的,但之前卻因罣礙猶豫而沒有去做,其實是並沒有真正地認識體會到放生、護生的意義所在。說來慚愧,早在兩三年前就跟隨同修一起去放生過好幾回了,也知道放生是「無畏佈施」、累積功德的善行,但當初卻體會不到學長們放生時的那份虔誠與恭敬,尤其是自己去獨自嘗試時,更是覺得周遭總有旁人異樣的眼光,以至於都來不及發願、迴向,便匆匆地離去。
感恩在黃庭禪一路的學習中,總有家人般的學長給予溫暖關愛。讓我懂得唯有多養氣,多參加志工活動,多聽讀經典,多多練習「寬兩秒」,內心柔軟下來,心中就會自然升起慈悲。
放生的體會不深,就更需要去多體會,當被人圍觀的尷尬氣血上來時,我就鬆下來,看著它的樣貌迎上去。真切的放生體會,緣於一次家人突然患病住院,是一次次的放生、念誦解冤咒讓我漸漸懂得了生命的可貴與無常,望著危在旦夕的魚兒從我的手中歡快地重歸大自然的懷抱,我的內心充滿對生命的敬畏與感恩。我也更加體味到講師在《撥雲見日》一書中所述的「六道輪迴與人身難得」,這些牲畜、魚蝦等動物常常無助地淪為人類殺戮的物件,如此地蔑視生命,僅僅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盤中的那一丁點口欲罷了。講師更用心良苦慈悲地告誡我們:「六道中唯有人類的肉身才是成佛成果的載道之器,真修要趁早抓緊時間呐!」。而自己卻仍時常墮入習性中惰怠蹉跎,甚至彷徨打混。要懺悔曾經犯下的業障和虛度的光陰啊!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放生讓人心生憐憫,也漸漸地改善了我原本極易焦慮的情緒狀態。堅持運動、養氣、素食和微笑,這一切的改變也悄然的影響到了我的家人。如今家人們都接受了基本素食的理念,而且每天都會靜坐並適當運動,更有意識地親近自然,珍視生命,愛護環境。週末我們和孩子一塊去郊外放生、爬山,一家人也愈發地融洽和睦。
「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素食,就是我們日常可行的小小的放生,也是極好的落實「善本」之舉。如果能帶動身邊的親友一塊參與,更是累積功德的善行。行善,讓我的內心變得更加柔軟慈悲,亦使得整個家庭更加和諧安寧。
願天下蒼生少一些疾苦,願世間萬物各暢其生!
「恥」的故事——劉寬多恕
【原文】
劉寬示辱,僅以蒲鞭。失牛誤認,徒步歸焉。
漢劉寬,溫仁多恕。有失牛者,就寬車認之,寬下駕步歸。有頃,失牛者得牛送還。謝曰:「慚負長者,隨所刑罪。」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之。」州里服其不校,典歷三郡。吏民有過,但以蒲鞭示辱。
逯鄉侯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自責。見父老慰以農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夫人欲試寬、令恚,使婢奉肉羹,汙其朝衣。寬曰:「羹爛汝手乎?」人感德興,日有所化,餘取其以恥德化人者。
【白話故事】
漢朝的劉寬,為人宅心仁厚。他年輕的時候,掌管城中牢獄事務,雖有處罰犯錯人的權利,但卻從不濫用。對於別人的冒犯或過錯,他總是採取儘量輕卻能達到最大的效果的懲罰措施。他這種處處寬恕別人的舉動,反而讓那些犯錯的人深感羞恥,很少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有一次,有位百姓丟了牛,氣衝衝地出門尋找。結果這個人在路上看到劉寬駕車的牛,覺得和他家的牛長得一樣,便衝過去讓劉寬把牛還給他。劉寬深知此時不是講理時機,便卸下牛車,讓丟牛的人把牛牽走了。劉寬自己卻走路回了家。結果這個人回到家裡,發現自家的牛已被家人尋回,意識到自己的不講理,馬上牽著牛來到劉寬家向劉寬賠禮道歉。他不斷鞠躬,還說任憑劉寬處罰。劉寬見他如此真誠,就說:「東西有相似的,人也難免犯錯,既然你誠心改過,還及時送回了我的牛,今日之事我看就此了了吧。只希望你下次遇事不要如此衝動,應當查問清楚,方可採取措施,否則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那人聽後,很是感動,連忙道謝。
還有一次,劉寬的僕人不小心把菜湯打翻,直接潑到了劉寬的衣服上。僕人嚇得跪在地上,請求恕罪。劉寬的第一反應是走上前,問僕人的手被燙到了沒,確認沒事以後,才教導僕人以後要多注意,做事情要更踏實。
劉寬在處理政務生也是秉公執法,一心為百姓。他看到值得嘉獎的好事,總是首先稱讚屬下的功勞,而面對棘手的困難或者困頓的局面,又總是挺身而出,敢於承擔,將過錯攬在自己身上。他這種日常面對讓自己利益受損的事情首先想到的總是別人的作為,體現了孔子所說的「恕道」。鄉親們也都很敬佩劉寬這種寬闊不計較的心胸。人們都很信服他,也紛紛效仿他為人處世的風格,所以他所在州縣的百姓,大家心量都比較寬闊。
後來,劉寬做了三郡的太守,手下的官吏和需要管理的百姓人數都增加好幾倍。當屬下和百姓們首次犯了過錯,劉寬會用蒲草做的鞭打他們。因為這種蒲鞭打在身上不會太疼,正可藉此來讓犯錯的人從心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知恥並加以改正。但若真有人屢教不改,劉寬也會加大懲罰力度。他懲戒時秉持的原則是要讓犯錯誤的人能真正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是一種恥辱,並想從心上加以修正自己的過失,而不是僅僅是簡單地懲罰他們。劉寬常常教育大家說:「犯錯不可怕,只要能立刻改正,就代表此人有羞恥心,是有良知之人,是值得尊敬的。」這樣一來百姓們對於犯過錯並及時改正的人,同樣會表示尊重並平等相待。在劉寬的教導和影響下,犯罪和犯錯的人越來越少,當地的百姓間的關係也愈加和諧。
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可見作為一個人,羞恥心是一定要有的,這樣一個人為人處世才有原則和底線。劉寬為官注重通過培養百姓的知恥之心,讓百姓能夠自主地明辨是非,從而做事有原則,反而能達到真正的長治久安的目標。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四冊恥篇《劉寬多恕》)
(圖片來源:東聯影視動漫公司出品的大型系列德育類動漫《中華德育故事》《劉寬多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