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陪孩子讀書的「菩薩」
陪讀,是很多家長心中的痛,從碎碎念、到拉鋸戰,甚至各自的情緒潰堤……家庭中因為孩子讀書而上演著災難連續劇。這位媽媽,因有了「九德」——寬而栗的練習,讓陪讀變成了提高修為的階梯。
二、問答集錦:修與不修,誰更幸福?
紅塵滾滾中,那些隨性而為,自由的吃喝玩樂的人似乎很幸福。但為何先賢一再告誡人身難得,鼓勵立志解脫、吃苦修行呢?修與不修的人,經歷的煩惱都是一致的,但結局有怎樣的不同呢?
三、園丁故事:「義」的故事 ——韓文救荒
明朝某年,南京一帶因自然災害糧米欠收,發生了饑荒。奸商們趁機囤積米糧,賣高價獲取不義之財。韓文面對百姓挨餓、社會動盪的危險局面,挺身而出,用他的機智,解救了百姓,也讓一場潛在的暴動消於無形。今天一起讀一讀這個被百姓傳為美談的「韓文救荒」的故事吧。
陪孩子讀書的「菩薩」
作者:陳松
想必很多做媽媽的,都有不堪回首的陪讀經歷。某日晚上,我帶剛上小學的娃娃讀拼音,她一直不是很熟練,過程中我一直焦慮著……內心一個緊,一個抗拒,完全陷入情境。
讀到一個詞:putao(葡萄)。她很慢地,吃力地輕聲念著:p-u-pu,t-ao-tao,緊接著很大聲地連著讀:「菩薩!」
我心裡騰地一下一股熱浪竄上來:「嗯!什麼?」
她一下很委屈:「媽媽,我念的是對的呀,第二個字確實是輕聲啊……」
看到她眼淚汪汪的樣子,我一下子意識到自己剛才在情緒裡面了,我在生氣:一個「葡萄」,為什麼明明是分開讀都讀對了,合起來就冒出個「菩薩」!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拼音,讀了這麼久還是不會!看到那個言,我發現自己的習性跑出來了,我的完美主義又開始強加在別人身上。返觀自己,先把關節鬆下來,去想想女兒的好。她雖然讀錯,但不是態度問題,她雖然吃力,很慢,但是一直很認真,讀了大半個小時,都沒有說要放棄,而且也注意到第二個字是輕聲,說明整個過程是用心的……是我自己不容錯。
然後再看看她委屈又有些害怕的樣子,心一下軟下來,突然又覺得這個錯誤真的很好笑,感覺到心頭慢慢鬆開了。於是我放慢語速,微笑著對她說:「對的,注意到輕聲真的很棒了,我們再來試一遍……但這次,注意它的聲母,好不好?」女兒又吃力地一字一字的:「p-u-pu,t-ao-tao,葡萄。」當發現之前拼錯了,她自己也禁不住破涕為笑。
事後,對照《尚書•九德》的「寬而栗」,我反省跟孩子的互動中,包括跟家人,我一直都是用「栗」字太多。「寬而栗」,內心卻沒有個「寬」字做底盤。看不到家人的優點,對自己苛刻,對別人也苛刻,把全家的氛圍經常弄得很緊張,說到底是心中的溫度不夠,「寬」中有「栗」才是中道。今後從多想想家人的優點,多看他們身上的「五顆心」(註)開始,讓自己心的底盤先寬闊、柔軟起來,再來陪伴和教育下一代。
跟孩子在一起,就想著是牽著蝸牛散步吧,其實,是牽著自己這頭「蝸牛」在慢慢進步……
修與不修,誰更幸福?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請問張講師,一位志向做覺悟者,卻不斷在覺悟的路上吃苦的人,和一個不斷在生活中任由輪迴,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的痛苦,並且毫無想要覺悟解脫想法的普通人,哪種人更幸福?
張講師答:如你所說,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他不知道有痛苦,這看起來很幸福。然而實際上他並不是真的不知道他有痛苦。真實的生活中,每個人都知道常有很多令他不愉快的情緒發生,每個人都能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有很多的無奈和衝動,這就是佛家所謂的煩惱。我不覺得世上有誰不知道自己有很多的情緒在煩惱著他。如果有一個人真的沒有煩惱,那我們應該恭喜他,他必是一個擁有幸福的人了。不管他以後能不能覺悟,能不能超生了死,即便他依然在六道裡輪迴,只要他能了無煩惱,那不論他到哪裡,必也是幸福的了。既然他那麼幸福,那又何必另有所求呢?
今天我們之所以要勸人修行,勸人出離六道輪迴,那是因為痛苦和煩惱困擾著每一個人。如果沒有痛苦和煩惱,那就六道就六道嘛,有什麼好怕的呢?到哪一道都自在不就對了嗎?有什麼好怕的呢?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真實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各自有各自的煩惱呢!各自有各自的無奈!所以經典才會不斷地勸人要覺悟苦海,要出離煩惱。
而你所謂「在追求覺悟的道路上吃苦」,這種人知道自己有煩惱困擾著自己,但他起碼知道有那麼一個出離煩惱的方向值得努力追尋,光這一點就比那些醉生夢死的人高一等了!然而他尚未掌握到出離苦海的心法,因此在追求的過程中依然常常感受到情緒的困擾而痛苦,這痛苦則和那些醉生夢死的人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我要強調一點,這種人起碼知道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可以追尋,這實在是值得大大鼓勵的了。接下來他只要踏踏實實地在研究聖賢心法上用功夫,他終究會得到覺悟者所獲得的大自在。這比那些終日言不及義、醉生夢死的人要明智得多了。
所以覺悟之路上的痛苦,和眾生生活中的痛苦是一致的,沒有誰能高明到哪裡去,但這兩條不同道路走得越遠,差距就越大。今幸有人身,有智者不可不慎。
「義」的故事 ——韓文救荒
【原文】
韓文請餉,生死為輕。負罪發廩,米價以平。
人當凶歲,米穀歉收。巨富奸商,若居奇貨,以待高價,不義孰甚。韓文請發軍餉三月,戶部難之。則自願受罪,竟發廩十六萬,米價因是以平。其真心救荒如是。宜其享耄耋之年,親見諸子貴顯也。
明朝時有一個名叫韓文的人(1441—1526),字貫道,山西洪洞人,他是明代中期的大臣,也是宋朝有名的宰相韓琦的後代。
韓文的名字為什麼叫「文」呢?關於他名字的由來,有一個傳說。據說他生下來那天,他的父親做了個夢,夢見一個穿著紫衣的人,抱著宋朝著名宰相文彥博(見註①)的像來到他家。醒來後,韓文的父親覺得這是個好兆頭,所以給他取名韓文。韓文果然不負眾望,寒窗苦讀,成績優異,進入朝廷做官,升至南京的兵部尚書。
有一年,南京一帶的莊稼收成不好,穀米比平時收得少了很多。那時不像現在交通和物流都很方便。現在如果哪裡缺少米糧,馬上可以用火車、飛機調撥,甚至還可從外國進口,所以不會因某個地方糧食欠收造成太大的饑荒。但在明朝,若是收成不好,就意味著那一帶的百姓都要忍饑挨餓,甚至丟掉性命。饑荒持續了一陣子,百姓沒有米吃,連路邊的野菜等能吃的東西都拿來充饑。因為米少,米價已經比平時貴了許多倍。米價上漲,是關係到百姓每天生活的大事。若以現在的米價作類比的話,平時1斤3元,米荒的時候,1斤就會賣到10元、20元甚至50元了。米是百姓每天每頓飯都不能缺少,米荒就會引起所有人的恐慌,造成大家哄搶買米,於是導致米價漲得越來越高,到了很離譜的程度。這樣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米,將陷入可能被活活餓死的的危險中。
而偏偏這種時候,那些沒有良心的商人們,卻將此作為一個發財的好機會,囤積了大量的穀米,就是不肯以平時的價格賣出,反而標出比平常貴出十倍甚至更高的價格,而且還天天提高米價,完全不顧百姓受餓的苦難。
韓文瞭解到這個情況,心急如焚。他很有遠見,不僅看到廣大百姓正在受著饑餓的煎熬,更看到其中蘊藏著的危機:因為當老百姓覺得沒有了生路,就會反抗奸商們的壓榨,發生流血衝突發生甚至暴動。韓文為此寢食難安,他多次嘗試跟那些奸商們溝通,讓他們以大義為重,降低米價,但都被拒絕了。商人們都見利忘義,認為有這麼好賺取暴利的機會,堅決不容錯過。而且,奸商甚至還想讓韓文想辦法調撥米糧,跟他們一起趁機發財,被韓文嚴詞拒絕。
韓文見到情勢危急,趕緊寫奏章向皇帝說明情況,要求從各地調撥糧食救急。但是,在那個年代,等皇帝看到了奏章,國家下令各地撥糧救濟支援南京,也要一兩個月甚至更久,根本來不及。如何解決這燃眉之急呢?身為南京的兵部尚書的韓文,急中生智,想到了借用朝廷軍餉!軍餉裡面有一部分就是糧草,軍隊用的糧草是國家早就準備好並專門劃撥的。暫時借用朝廷軍餉裡米糧,是最快的調劑米價、救濟百姓的方法。所以他向管理軍隊的戶部緊急請求:預先發放三個月軍餉,用其中的米糧放到市場裡去壓平米價。但是軍餉是專門提供給軍隊用的,屬於軍隊專用物資,一般不允許流入市場。所以管理軍餉的戶部官員收到韓文的請求後回覆說:「這我可擔當不起哦。萬一皇帝怪罪下來,這可是要掉腦袋的呀!」。可是韓文繼續義正詞嚴地爭取道:「救荒如救火,急不可緩。要是地方上百姓饑荒的情況鬧大了,社會就會動盪不安,到那時即便調用大量的軍隊,也很難平息暴亂以及百姓內心的不滿。而且到那時疾病和仇恨,就會像星星之火一般蔓延開來,局勢可就更難控制了!所以這次借用軍餉的事,假使皇帝怪罪下來,我韓文一個人承擔,與各位無關!」戶部官員聽他這樣陳述,被他敢於擔當的義氣所感染,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管理軍隊糧草的戶部即刻發放了倉米十六萬擔。韓文立即組織軍民把這些米糧按平價投放到市場,於是高價米再也沒人買了,米價很快就平穩下來。這讓當地百姓歡欣鼓舞,民心也很快安定下來。百姓們也決心省吃儉用,團結一心,共度難關。這一帶的生活和治安都慢慢恢復了平靜。
韓文在危急關頭,一心想著百姓,敢於擔當責任,盡力想辦法解救危難。他不僅用智慧讓百姓免於饑餓,也穩定了社會大局。後來,韓文將這件事報告給了皇上,皇上看到了他救濟百姓、穩定地方大局的苦心,並未責罰他借用軍餉一事。
韓文做官一直公正廉明,後來曾因得罪了皇帝身邊的宦官(太監)劉瑾,而一度丟掉官職。但蒼天有眼,最終韓文冤屈得以平反,官復原職。他清廉忠義的為人也被家族奉為榜樣,他的子孫多有成就。
韓文終年八十五歲,諡號忠定。他敢於擔當、借用軍餉救荒的故事,被後世傳為美談。
註1: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的四朝宰相,被封為潞國公,享年92歲,諡號忠烈。他和郭林宗、介之推被推崇為介休三賢,是鼎鼎有名的治國名臣,為後世敬仰)。
(文字來源:改編自蔡振坤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初集第三冊 義篇《韓文救荒》)
(圖片來源:北京妙音動漫藝術設計有限公司《中華德育故事》) 義篇《韓文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