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63期:2018.02.11

一、主題文章:我給太太當「小工」

胸懷大志的他,為求夢想,放棄了如日中天的事業,專務修行。在前進的路上,不知不覺與初衷漸行漸遠。待到終於心甘情願,大材小用的回歸家庭,那是一番怎樣的心路歷程?

二、問答集錦:怎樣活才正確?

每個人都想活得精彩,然而那些活得精彩的人,是因為什麼才讓人欣賞和讚歎的呢?只要將人生最終極的方向能抓穩,人人都能擁有充實幸福的人生。

三、禪院軼事:耕而讀,樂而活(下)

「耕讀樂活」七日的動禪,進行到第四五天,面對逃無可逃的極端疲累與時刻來襲的內心氣血的考驗。最苦的當下,一次次啟動覺知,驀然回首,耕讀的奧義竟化作醒悟的種子悄然入心。

四、園丁故事:「悌」的故事——歐馮均產

明朝時歐公池的妻子馮氏,不顧公公重嫡輕庶、欲多分家產給她家的意願和家族舊規,不僅不樂享其成,反提出「分割家產應嫡庶同權」。關鍵時刻,無視舊規,非要吃虧,馮氏到底是智是愚?請欣賞這個今天仍會觸動心弦的「悌」的故事。

我給太太當「小工」

作者:陸宜觀儒

那天剛立志說要練習對太太的「謙」,功課就來了!

從中嶺山回到家後,就和太太「堵」上了,她希望我進她的工作室幫忙打理,但我覺得自己很不在行,而且有點大材小用,所以很不情願。不過知道自己要練習「謙」,所以儘量保持態度溫和,沒有和她正面「開撕」。

過了幾天,在我出去辦事時,她打電話給我說她在山下,準備把工作室搬過去,問問我的意見。當時我心裡馬上動盪不安,當下看著那一波波,心想:「如果太太不是很在乎我,那她不可能打電話和我商量,以我對她的瞭解,過往她基本都是先斬後奏的。」當下和太太說我馬上過去,和她當面談。

一路上,我仔細思考這一年多的時間她對我的好:一個人撐起家庭所有開支,教育孩子,支持我定期去臺灣學習……心中頓感慚愧。難道我所謂的「夢想」就那麼重要嗎?

當初之所以放棄原有的事業,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想回歸「家」,因為自打母親去世後,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將來有一個自己的家。拼搏了十多年後,事業是有了,可家庭卻瀕臨崩潰的邊緣。想來,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於是盡力去挽回,最後有了現在的生活。

然而才過一年多的時間,我又開始慢慢忘記了曾經的初衷——有一個溫暖的家。經過近段時間「九德」的學習和沉澱,特別是擾而毅這一德,簡單的說,就是動盪的環境中,依然可以安順,並且能夠堅持到最後達成目標。講師舉的幾個案例更是讓我恍如大夢初醒。莫忘初衷呀!我毅然決定全力以赴協助太太,放掉所謂自己的「理想」,齊家方是修身第一步。世界不缺我一個搞教育的,但我的太太缺一個好丈夫!

那天真正為太太做了一天的 「小工」,真實體會到她的不易,心中頓時很心酸。下班抱著太太說:「這一年你辛苦了!」她也感動地說了聲:「你終於明白我為什麼對你沒耐心了吧,因為一天下來真的太累了。老公,有你真好!」……

「擾而毅」,我在路上!


 

怎樣活才正確?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問題:張講師好,我的朋友圈裡的女性都篤信女人當自強的觀點,也即女人要身材更美、更有錢、能力更強的觀念,但是我本人才貌一般,我對禪學很感興趣,家人說我不思進取,並說我學習的是偽心靈雞湯,女人要怎麼活才算正確呢?

張講師答:一個人如果很美,又很有錢,又很有能力,那當然是很好的事情。但難道只有很美,很有錢,然後能力很好的人,才能擁有幸福快樂的日子嗎?難道必需像這樣的人朋友才會多嗎?不如抬起頭看看你周圍的朋友,仔細檢視一下那些真正受朋友歡迎的人,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因為有錢所以我喜歡她?還是因為她很美所以我喜歡她?還是因為她做人很好、講義氣所以我喜歡她?還是因為她能體諒我所以我喜歡她?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世上有能力的人我也看很多,若是一個人有能力,他做人又很謙虛,那必定是很受人歡迎的了。但如果一個人有能力,但做人卻非常高傲、瞧不起人、不幫助弱小、只會欺淩人,那麼將會是一個非常可悲的事情,他走到哪都會惹人討厭的,這樣的人空有一身能力,還快樂得起來嗎?當然一個人如果長得漂亮,那也很好,但若是心量狹隘,那還不如一個長得普通,而心量寬闊的人,給人感覺會更舒服一些。一個人活在世上,能夠多體諒人,多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這就是一個最有價值、最受歡迎的人了,而不必要外在有多美,或裝得像土豪一樣多金,每天想方設法在別人面前炫耀一番,然後才能受人歡迎。這種人就算受人歡迎,那簡直是天天為別人而活,久了連自己都覺得虛偽的不得了。

生活要踏踏實實才安穩,你需要過著一個不愧對人的生活,過著一個體諒別人的生活,過著一個真實的生活,這才是真正輕鬆快樂的生活。實際上我們每天生活上需要的物質不會很多,但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一直都很多,人的欲望永遠沒有止境的,痛苦、虛偽也就是從無止境的欲望中生出來的。仔細看看那些欲望滿腔的人,整天營營碌碌,能打從內心裡得到快樂的卻也沒有幾個,再仔細聽聽他們說話的內容,不是名就是利,把自己弄得現實而膚淺。

生活就是要給自己創造更多的安樂、更多的真實,有時間的話倒不如花點時間看看聖賢留下的經典,學習聖賢隨遇而安、樂在其中的精神。當然那些聖賢豪傑身旁也總有很多人說他們笨,說他們自命清高,說他們所學的是偽心靈雞湯!這些都沒關係的,他們說他們的,我們過自己的充實生活。何必活在他們的價值裡,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要對得起天地良心,問心無愧,真實無偽,這才是每個人最安寧的歸處。

生活要踏踏實實才安穩,你需要過著一個不愧對人的生活,過著一個體諒別人的生活,過著一個真實的生活,這才是真正輕鬆快樂的生活。實際上我們每天生活上需要的物質不會很多,但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一直都很多,人的欲望永遠沒有止境的,痛苦、虛偽也就是從無止境的欲望中生出來的。仔細看看那些欲望滿腔的人,整天營營碌碌,能打從內心裡得到快樂的卻也沒有幾個,再仔細聽聽他們說話的內容,不是名就是利,把自己弄得現實而膚淺。


 

耕而讀,樂而活(下)

作者:曹紅

(接上期)

耕讀第四第五日,雨不停下,有時堆草,有時挖石,勞作從早到晚,和雨聲一樣,絲毫不得停歇。晚上分享體悟時,學子們不約而同,情緒低落。外境,對我們內在的影響,不言而喻,有或多或少的影響。那兩天,我的脊背上被汗打濕,腿上雨衣遮不到之處,被雨打濕,整日冷冷濕濕貼在身上。漫山的雨,無可逃遁,胸中升起的氣血,像風過山谷,陣陣湧流。無處可逃時,只好用起講師的心法,回來觀照黃庭一竅裡的那股氣血。看到那股本來清靜的氣上,攀附著此刻的情緒。登峰造極的疲憊,身體在濕冷裡的難忍和畏懼,在四面雨聲陰霾裡的心有戚戚。在時刻的內觀中,接納心的那種沉重隱忍,和身的疲勞濕冷。漸漸看到這五味雜揉中,有一種清明,它時刻都在,如靜水深流。像撥開滿山的枯枝零落,看到堅實的山體一樣,心裡忽然自在許多。《心經》裡說,觀自在,就是當下的這種狀態吧。

明天過來,天氣晴暖,走下好漢坡,開始挖石。所謂好漢坡,是出工時還能輕緩地下坡,收工時,那陡峭的坡度,讓本來酸痛的腰腿,接受一天裡最後一次沉沉的考驗。前幾天,出工去砍草的那個山頭,路長,坡陡,大家走得氣喘。正元師兄說:「有一次問講師,爬山怎麼樣不喘?講師說:『一般人會著意於踏地使力的那條腿,為啥不關注放鬆的那條腿?』」大家一試,果然好很多,胸膛口火熱的氣血鬆緩一些了。

挖石,大家三三兩兩,按照之前的方式,運作起來。書院的菜地,都是開山擴嶺而來,如前幾日我們在另一個山頭砍草,也是書院準備再增加一些田畝。砍去密織生長的雜錯草木,開平山地,再覆蓋和入堆肥的泥土,所以山石很多。一畦菜地,兩人相互面對,一層一層挖開土 ,找土層下的石塊。腰是痛的,腿是酸的,心是有些緊的,所以,動作是慢慢悠悠的。愈是如此,感覺愈是不堪疲憊之苦。有摩托機車的聲音,講師一下子就站立到了跟前,一襲寬鬆布衣。大家立刻肅然,只是低頭勞動。講師巡視一遍地頭,立馬看出效率不高的原因。於是逐個指導,從運鋤頭的方式,到如何挖土,撿石,才能無漏網之石。我和同伴挖到一塊很大的石頭,講師趕來,提著一根粗長的鐵撬。試一試,一下,兩下沒能撬出來。圍著大石,講師從各個角度,撬一下,再撬一下,感受他從丹田裡使出來的力量。此時的講師,棉質的衣褲,泥漬斑斑,但依然充滿禪師的威儀。講師說自己「穿上禪服是禪師,脫下禪服就是農夫」。

我一時有點恍惚,想仔細把他和那位講經說法的禪師聯繫起來。我就是緣於聽過他講解的《六祖壇經》,而起念想親見這位明師的,從而來了中嶺山。先是經年前的一日初讀《六祖壇經》,甚為相應。後來有緣聽到講師的詮述,深感直指人心原來如此,對於一直無處而入的明心見性,也一窺真貌,有了修習的方向。此刻,講師撬出了大石,我們繼續挖土搬石。土 ,一捧一捧在手,運入簸箕,細細感受泥土的質地和溫度,原來,和大地最親密的連接,就是以這樣深深俯向大地而耕作的方式啊。當下,心生虔誠和溫暖,手腳麻利很多,胸膛裡有鬆緩深長的熱和溫暖。在這體力極度消耗的時分,而忽然生長出來的氣力,彷彿從未知的身體深處,地下泉湧一般迅疾而來。在無知無覺時,就滋養全身,深徹綿長,源源如縷。

耕讀七日,回頭看時,一晃而過,只有自知,當時是一天一天,和日子相捱而過。每一日,都懷有好奇,對於明天的來臨,喜憂參半。明日,或許,會有心性上的突破?明日,自己胸中的一竅會有什麼樣的發生?講師或瑞穗姊常會問大家:「今天,是樂活多還是苦活多咧?」我們懂得是一種提醒,醒示大家在最苦的當下,覺知那苦的情緒,與之和平相處,也體悟心性裡那如如不為外境所動的清靜,在苦裡回來找到最深湛的快樂。我好奇地看著每一個明天,每一個下一刻,除了不斷回來觀照胸口的氣機,好像,並無啥了不得的感受。

七日一晃而過,晚上,齊聚講堂,聽講師答疑解惑。講師靜靜聽大家的提問,回答時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七十多歲的羅媽媽,連日來和我們一起,輾轉勞作於田間山地。她問講師以什麼樣的姿勢站樁是正確的?講師於是給大家演示,但見講師布衣禪服,側身而立,目光炯炯,白日握鋤耕種的雙手,此刻結印覆於下丹田,膝緩緩屈下,和腳尖在一條直線。每一位學子都眼神發亮細細看,回憶到此,我彷彿重回中嶺山黃庭書院的大講堂,親見講師慈悲的容顏,眼睛和心間有深而微的暖熱。

關於「耕讀」,講師在第一天,和之後喜馬拉雅的直播互動中,都有他獨到而入世的見解:

耕讀是一種最有詩意、最美好的文化。

耕:就是在各行各業上,付出自己的心力。

心是否安寧幸福?所以要耕心田。古代的人遁入空門,一輩子在耕耘他的性命。

用嘴巴朗讀古人智慧的經典是讀;用眼睛看,觀察一個事情,理解一個事情也是讀。

耕,所以養身;讀,所以明道。

讀而廢耕,饑寒交迫。耕而廢讀,禮義遂亡。

從黃庭書院回到家鄉已兩周有餘,重回生活的一畝三分地頭,每日工作,家事,靜坐,站樁,讀誦經典。有一日夜晚靜坐,眼前一直浮現一條寬闊的河流,奔流著滔滔之水。初起心中有些微微悸動,後來只是靜靜看著那河水一路奔流。彼時,腿痛漸漸劇烈,心中由腿痛而生出不適,但是河水在繼續流淌,好像自洪荒而來。於是依然靜觀,觀到腿的麻和痛,觀到心開始自在,觀到河水依然奔流,觀到激盪的河流深處有一股深靜的力量,一如我們的心性。原來,日日在山中,每一日的耕作付出,當時只道是平常,在無知無覺裡,醒悟的種子悄然落入心地間。


 

「悌」的故事——歐馮均產

【原文】

馮氏問翁,嫡庶之別。服等產均,歐父大悅。

明歐公池妻馮氏,順德人。公池有兩兄,皆庶出。父分產,欲厚公池。馮氏請曰:「嫡子庶子為父母服,有差等乎。」歐父曰:「皆三年。」馮曰:「三子皆翁所生,服既無別,分產可有別乎?若是非妾所願,亦非後人福也。」歐父嘉歎而從之。

父母愛幼子,常情也。況公池又為嫡子乎。父分產欲厚嫡子,而馮氏乃以嫡庶服之無別,明分產之不可有厚薄。馮氏此言,知禮達義。對於翁則孝,對於夫則悌。誠可以為後世法矣!

【白話故事】

明朝時有一位叫歐公池的人娶了一位非常賢慧的妻子馮氏。歐公池家是大戶人家,父親除了有正室外,還娶了妾室。歐公池有兩個哥哥,都是庶母(妾室)所生。兩個哥哥各自娶妻成家,兩位嫂子間也不怎麼來往。兩位嫂嫂都是不願意多幹活,還想多吃多佔的想法。但是自從新媳婦馮氏進家門後,這三位妯娌之間居然往來起來了,家裡的氣氛也變得越來越和諧。

馮氏做了什麼事情讓以前連話都說不到一塊的兩位嫂嫂和睦相處了呢?馮氏進門後,她常主動和兩位嫂子拉家常,見嫂子們時還常常不忘帶上公公婆婆的問候和關心,讓嫂子們感覺到公婆對她們的愛護。公公婆婆專門留給她自己的好吃的、好穿的,她也都分給兩位嫂子。於是,漸漸地兩位嫂子也慢慢轉變了,開始和馮氏一樣注重晨昏定省,向公婆請安問候,關心公婆的起居生活。這樣一來公婆非常欣慰,逢人便感歎:「娶到這樣的兒媳婦,真不知道是多少輩子修來的福氣。」

歐公池的父親一向都非常疼愛小兒子歐公池,一是因為歐公池是他和正夫人所生的嫡子,在家族裡最受重視。二是歐公池從小機靈可愛,長大後更是比他的兩個哥哥明理懂事,因此得到更多的寵愛。歐公大人對小兒子也沒有白疼,歐公池的確非常孝順父母,結婚前都是由他親自來照顧父母的生活。

馮氏進門快滿一年時,他的公公看到最小的兒子歐公池也終於立門戶,且夫妻和睦,就想到自己年紀大了身體越來越弱,為避免自己過世後,產生家產糾紛,想及早定好分家產的事情。而且他覺得小兒子為人誠懇厚道,自己去世後分家產時小兒子有可能爭不過兩位哥哥。無論從家族規矩還是從自己的意願,他更希望把家產多分一些給作為嫡子的小兒子。於是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給小兒子歐公池,歐公池聽了父親的想法後說:「感謝父親為我多考慮,您的心意我領了,就怕兩位哥嫂知道了要鬧意見,這樣反而會讓您和母親煩心……」父親回答說:「這份家產主要是我和你母親從年輕時努力積累下來的,本來按照祖宗規矩就是要重視嫡子,我想給嫡子多分一點家產,合情合理,沒他們說閒話的份兒,就這麼定了。」雖然看到父親心意已定,但為了更周全,歐公池覺得這件大事,想聽一下馮氏的意見。因為自己的妻子馮氏一向比自己要通達人情世故。於是,他對父親說:「自從馮氏她來到家裡,處理事情一向圓融公正,哥哥嫂嫂再也不像以前老是找事,也開始學會孝順您和母親了。馮氏為人公正,為了事情更圓滿,也讓父母更放心,我想聽一下她的意見。」歐公大人認為小兒子說的有理,便派人把兒媳馮氏請到跟前,並把分家產的想法如實跟她說了一遍,問她有什麼意見。

馮氏說:「既然公公那麼信任我,那就寬恕我直言了。請問父親,按照我們當朝的規定,父母去世後三年,嫡出和庶出的兒子為父母服喪的時間,有沒有分別呢?」「沒有分別,都是服喪三年。」歐公池的父親說。馮氏接著說:「三個兒子都是公公親生的,既然服喪的時間沒有分別,為何分起家產來卻有分別呢?假如這樣分,不只我不情願,恐怕這樣做也不利於咱們家子孫長遠的福氣。」

父親聽了馮氏這樣一番話,心裡一驚:這樣大氣的女子他還從未見過。兒媳馮氏雖是晚輩,但是她說的很對,分家產一碗水端平,更利於維護家族長久的安寧和氣。之前鄉里的確有不少富裕的大戶人家,因為一家之主偏愛某個子女而導致財產分配不均,最終落得後代子孫不和、矛盾重重的困局。兒媳馮氏的話一下子提醒了他,他讚揚馮氏識大體,並吩咐說就依她的想法等他百年之後,將家產均分給三個兒子。於是,不分嫡庶,均分家產的家族大事就這樣定了。

馮氏針對分家產做的這個特別的提議,簡直是百年來這個家族沒有過先例的。哥哥嫂嫂知道了之後,出乎意料且無比感動,對弟媳馮氏心存感激。同時他們對於父親,也反省懺悔他們以前做過的那些不符合禮義的事情,並立志從此改過。於是,三兄弟從此更像一家人,更加和睦了。馮氏的做法真是對公婆盡了更大的孝道。

由於三兄弟團結一心,歐公家的家業變得比以前更興旺了。鄰里也有不少家族看到了歐家的變化,紛紛效仿他們分家產的方法。漸漸地鄉里各家的親情關係越來越好,呈現出一片和諧的氣象。

馮氏遠見卓識,打破了舊有常規,在分家產的關鍵時刻,不在意少分家產,提醒丈夫尊重其他兩位哥哥,均分家產,圓滿了兄友弟恭的「悌」道。這樣做其實不僅利於後代兒孫長久和睦相處,也利於家業的興旺綿延。

在那個時代,馮氏雖為女子,卻銳意為先,踐行了古聖先賢提倡的「齊家」的思想。當今因受近代西方金錢第一的拜金主義價值觀影響,我們社會的親情情變得日漸冷淡。因此即便在今天,馮氏替丈夫體恤兄長、均分家產的做法也是難能可貴的,值得我們每一位現代人去效法。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一冊悌篇《歐馮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