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280期:2018.08.01

一、主題文章:回爐淬煉,反求諸己

兩個寶貝,三代同堂,居家生活的人間煙火,送給她許多焠煉內心的好題材。每每靜下心來,用上一個法寶,平凡的生活,總能呈現出美妙的天倫之樂。

二、問答集錦:為何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

為何修道人多如牛毛卻大多無法成道?成道的關鍵是什麼?本篇揭示了修行的根本方向與原理,立志於修行之人,一定要認理為真,以免操勞一生,一事無成。

三、禪院軼事:找回內心的家

第一眼,她給人的感覺有點沉悶,難以相處,如今卻變得開朗活潑,充滿生機,打坐站樁相當堅持。她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以下是我們的訪談,一起來認識她吧。

四、園丁故事:「孝」的故事——【堤縈上書】

漢朝淳于意突然面對肉刑之災,悲歎家中沒有男丁,只有五個女兒,無人能助。在這危難的關頭,小女兒緹縈卻用她的孝心和勇氣,挺身而出,不僅改變了父親的命運,還在刑律發展史上都留下了印記。一起來看看這則發生在漢文帝年間的傳奇故事吧!

回爐淬煉,反求諸己

作者:曹培芝

自從2014年11月結緣黃庭禪,跟隨講師的功課指引,一路走來,收獲了更健康的身體狀態和能夠自我解脫的心法——寬兩秒。去年以來,因為生二寶,各項功課練習和生活禪都擱下了,幾次自己努力想回到學習上來,都淹沒在帶倆娃的瑣碎中。這次禪院發起的「回爐淬煉」,對我來說真是太及時了。

(一)微笑

微笑,順境下很容易做到,當氣血來襲時,在想要面對氣血微笑對之,彷彿面部肌肉被千斤般的力氣拉扯一般。

晚飯時,喊寶寶來吃飯,剛開始語氣還是柔軟的,喊了一遍沒有來,兩遍還沒有來,第三遍,感覺語氣中的力道加重了,第四遍似乎是使出全身的力氣在吼,而孩子卻睜著懵懂的雙眼看著我,好像看個外星人一樣看著我。我才覺察到自己剛才有多麼用力,手摸著胸口,感覺力量一下下衝撞著內心,衝到喉嚨想要繼續吼,衝到手腳,有想要動手動腳的衝動。放鬆肩膀,想到講師說的,就想像自己的胸口是個海綿,由著這股氣血在裡面鬧騰,看它會怎樣。我就這麼看著它起伏衝撞,不去拉扯它停在某個位置。這時想到自己的小孩,有時也這般迷糊亂撞,不由地笑起來。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微笑著輕輕牽起他的手,邀請他一起去吃飯。小傢伙竟然歡喜的蹦躂著跟著就來吃飯了。

笑得出來的生活才美啊。

(二)孝敬父母

自打大寶三個月以後,公婆就住過來給我們搭把手。生活背景,年齡,飲食,生活觀念等等有很多的差異,總是在日常中不時響起一些摩擦的聲音。

有了大寶後,我開始學習黃庭禪,現今有了小寶,漸漸能靜下來看到公婆的嘮叨,有時甚至是強迫家人的一些做法中的愛心。之前我一般都是忽視、裝聾作啞或者怒懟回去,現在想想是多麼的不敬不該啊。

天氣熱了,先生買了西瓜回來,切了一半吃了,剩下一半婆婆捨不得吃,一直留到晚上睡覺前,她過來讓我去把那個瓜吃了。我馬上心裡一緊,怎麼又這樣?自己吃就好了。話沒有出口,肩膀放鬆,看到婆婆的好意,笑嘻嘻地說我不能吃,那個太涼,而且切開以後放了這麼久我也不愛吃的。您吃吧,不然明天該壞掉了。

婆婆推辭了一會,最後還是留在那裡,等到我家先生下班回來,又如是這般讓先生吃。聽到他們娘倆在客廳為互相推讓西瓜而「小有爭執」,心中無限感恩,我何德何能,遇到這麼體貼的家人。

(三)養父母是養其「心」

一天,我下班回家,見婆婆不在家,便開始做飯,直到晚飯做好還是沒有回來。後來公公接了電話也出去了,好像是婆婆在外面和別人發生了爭執。我便先給大寶弄了點吃的墊一墊肚子,順便等公婆和先生回來。過了有個把小時,家人陸陸續續回來,可是婆婆坐在外面走廊裡,公公讓她回家她也不肯,還是很激動和公公爭論。我瞭解了一下事情緣由是一件小事,婆婆的處理方式太過激,而且可能會讓自己出現危險。一邊聽,一邊默默寬兩秒,看到先生和公公其實是因為擔心婆婆才一直說她。雖然對婆婆的做法不認同,可我看到她蹲坐在門口樓梯邊上,情緒還是很激動,感覺很心疼。我走過去攬著婆婆的肩膀,邊拉她起來邊說:「不管誰對誰錯,我們也總要先吃飯吧。孩子們等的肚子都餓扁了」。感覺婆婆肩膀鬆了下來,半推半就一起回家了。

這次的經歷讓我體會到,孝敬父母也要先關「心」才能處理事,心上通了,事情是很容易說通的。

(四)規矩

給大寶買了一個大件套樂高積木,有2500多片,對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是有難度的。之前大寶每次拿到積木都是要夜以繼日的一次性完成,這次的工作量比較大,知道一天一夜也完不成,就事先商量好每天拼一些,分十幾天完成。昨天看著拼接工作接近尾聲,還有兩天就要完成,正好爸爸有空陪他,我帶著小寶睡覺。可是等我一覺睡醒,發現他們不在床上,聽到客廳的說話聲。

瞬間,內心蹦出上百條言:爸爸淨搗亂,陪一次就要壞了我和大寶的約定,這樣怎麼行?睡得晚了,對身體不好,難道爸爸不知道嗎?我現在馬上去吼他們回來睡覺?……在我迷迷糊糊沒顧得上寬兩秒的時候,大寶欣喜地推開門,喊道「媽媽,媽媽,快來看,我們完成了」。我敷衍地嗯了一聲,準備繼續睡。可是大寶過來開心地拉我,說快來看看呀!對上他渴望的眼神,我起來到客廳,先生不好意思地對我笑笑。我看到他也很累了,但是仍然想努力陪陪大寶,想想自己不是也要練習微笑嗎?放鬆肩膀,打開眼睛,寬寬鬆鬆地去欣賞他們的作品,由衷地讚賞他們的作品。先生在一旁表情明顯也鬆下來了(是很擔心我被吵醒了發飆吧),自豪地眨著已經熬得泛紅的眼睛。我抱起大寶,祝賀他完成了這件大作,不過爸爸也陪得累了,現在必須要休息,明天才能好好地玩這件積木啊。大寶點點頭,跟我一起回去睡覺,一分鐘不到,就睡著了。

雖然也有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觀照不來,會按照原有習性模式走過去的時候。不過按照講師指明的方向,一件件小小事中的幸福,越來越多的點綴在生活中。我相信只要繼續在主軸上踏實地練習、練習、再練習,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為何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心善但毅力不那麼強的人也能成道嗎?為什麼成道人如牛角,什麼是成道的關鍵品格?是觀照的功夫嗎?

張講師答:你說心地善良的人,但是沒有堅強的毅力,能不能成道?這好比一個心地很善良的人,他沒有爬山的毅力,那麼他能登上山頂嗎?你再怎麼善良,你不願意邁開登山的步伐,再怎麼善良還是登不到山頂的!如果我們把成道比喻為一個山頂,心地善良的人也得實際上去邁開登山的步伐才行的。不過心地善良的人總是能隨時種下善因,來世會得到更多的善緣,因此存善心做善事並不是沒有效果的。

那麼為什麼修道的人如牛毛那麼多,而成道的人卻如牛角那麼少呢?原因是因為能認清修行真理的人太少太少了,修道的人大多想要靠多積一點功德來成道,或是靠多積一點功德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有的則是希望能夠通靈,想要有超能力來看見一些別人沒有看過的東西,有的想要得到神明賦予什麼玄奇的法力。可是卻很少人知道,修行只是為了恢復自己的本來性命,修行是以著不分別取捨的本來心法,去催動本來的造化之性,去完成本命裡面的撥陰取陽、返本還原的造化工程,去成就金剛不壞的法身,修行只是為了恢復「性心命」三個字,而不是其餘。

但可惜的是很少人能認識這一條修行的真理,所以整天都在積多少功德裡下功夫,或是在念幾次經文裡下功夫,或是在得到多少玄奇顯化裡下功夫,最後弄得一事無成,臨終時手忙腳亂,對自己毫無把握。沒錯,心地善良非常重要,行善積德也非常重要,但是返本還原的功夫卻是要在自身的性心命裡去下功夫才有用的,修行要在「性心命」三個字裡得到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不然修行的人再多如牛毛,成道的人總是少如牛角的呀!


 

找回內心的家

作者:明琪

第一次參加完初階後,覺得聽不懂,到了第二次參加複訓後,才發現:原來我是個「不開心」的人耶。我記得那時候印象很深刻,在生活禪時抽講師的卡,有一句話觸動到我:一個開闊的心,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

以前真的不是從內心很自然地微笑出來的~哈!真不知以前是怎麼過的耶。

我以為自己是一個很活潑的女孩子,上完課才意識到以前都是用壓抑的、逃避的,不是從內心開心出來的,意識到這一點時,當下很慌,後來慢慢觀照才看到自己的真相。之後又聽到講師說「多吃點苦呀」等等。然後就試著挑戰自己,決定吃點苦,所以在站樁、打坐方面,就一直去加強自已,然後慢慢的、慢慢的……心情呀、整個情緒,緊繃的感覺都有鬆開來。

Q:學黃庭禪前後的改變?

以前較會昏昏沉沉的,做事容易累,學黃庭禪後,儘量每天練基本功,工作也比較不累,就算真的辛苦也很累了,但隔天精神依然很飽滿,覺得太棒了!哈,有嘗到甜頭。

Q:講師說多吃苦,一般同學只是聽過而己,為什麼對你來講,你會很深刻地烙印並落實?

因為我個性比較不服輸,就想要嘗試、挑戰。好比打坐站樁,喜歡挑戰身體,挑戰內心,看能到什麼狀況。做完之後,無形當中,好像有進步。不過真的去吃苦時,剛開始是會抱怨的,但愈吃苦,就會愈敞開來,吃苦愈多,身體上的反應好像讓我更受益,然後發現,頭腦好像會比較清楚、明辨是非,哈,不曉得是不是開智慧了。

以前很害怕跟講師工作,但就是要這樣,才較容易看到自己的氣血,覺得打擊真的很大,並不是因為被罵而打擊大,是看到他們的工作態度,或是在被教導時的態度,會讓我省察自己就是……沒有尊重或是心不在焉。就是多吃一些苦吧,不要把自己保護得太好,下雨就下雨吧,有時不要穿雨衣,淋淋雨也不錯呀。

年紀愈大,愈覺得不能都空空的,不甘願就只有這樣子,所以看到什麼就去學什麼,只要是好的,都會去練習和學習,去做個改變,然後能進步和放下些執念,感覺自己愈來愈好。

你說我做得很開心嗎?哈,有時侯也是要勉強自己,好的,你就去勉強吧!壞的,就儘量去修正它,既使沒有更好,也不致於會壞下去。

在行禪中,就是不斷地做、做、做,然後從中就會看見,就能修正自己。

Q:上山當志工,有什麼樣的想法、初衷?

本身就喜歡公益活動,之前參加別的單位,會讓我覺得很假,有一些人會看你的能力或工作,拿來當比較或說嘴,來這邊就很單純。然後,讓別人來提點自己的缺點。知道自己是要向善的,所以被點出來,也覺得很安全,在其他單位多半人都是偽裝缺點、鞏固優點。雖然在這裡自己也會包裝,當別人點出來,一樣會覺得丟臉,但和別的單位的丟臉不一樣。在這邊是可以學習、練習的,就是這一點讓我持續不斷地想來。

一直以來就覺得自己是個做得還不錯的人,所以在以前被指點,心裡會覺得:啊不就是這樣子嗎,這次行禪被指點,就真的仔細去反省,去看自己,自己也想要進步。既然想要進步,就持續來啊!

然後看到講師很用心去經營,去鋪一些路讓我們走,我們也因此少走些冤枉路。有那麼好的地方,我們自己也要努力,重點是把自己一些習氣毛病去掉的話,自己舒服,別人也舒服。希望透過做事達到內心的養成。若能自然心中有他人那就太幸福了,這是我想追求的,算是一個目標吧,哈,我就喜歡這樣。

Q:開心地說回到內心的家,是什麼狀況?

多半是遇到一些不好的境遇,才會很慌地找……我的內心在哪裡?沒有安定感!一直學習黃庭禪到現在,真實感受到:我的家,就是在內心耶!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摸著黃庭)就會摸到自己的家,往內觀照,回自已的家,回到自已的避風港,就會很開心:哈,我的家就是在這裡。

對於家的定義,以前若遇到一些不如意,就會想爸爸媽媽,覺得委屈會想要哭,想要回家。現在也是會想家,卻是想到他們年紀大了呀,現在的想和以前的想,是不一樣的。甚至對於負面情緒,現在也許會哭個幾下,回到內心,好像眼淚流不下來,不像以前會哭不停呀。現在,回到內心有了力量,讓我有能力面對那個不如意的事情。

Q: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變得更好,是讓自己能分辨是非,讓自己的身體精氣神更好,精氣神好的話,頭腦也較清晰,整個身體、心靈都會開心呀。我也可以帶領我的小孩,因為不想讓他們走得那麼辛苦,所以想要讓自己進步一點,或是做給他們看。即便他們現在還不能瞭解,但也會看到媽媽有所改變呀。

所以問我會不會很後悔太晚接觸黃庭禪?會!但回想一下,若沒有經歷過以前的那些事情,而來學黃庭禪的話,會覺得好像「不甘心」或是「放不下」,或是沒有習題可以練,感覺要積累到一個程度,有福份才能接觸黃庭禪,真的不是那麼簡單接觸黃庭禪耶。


 

「孝」的故事——【堤縈上書】

【原文】

淳于少女,名曰緹縈。上書贖父,悲泣陳情。

漢淳于緹縈,齊人,太倉令意之少女也。意有五女,無子。會坐法當刑,詔逮繫長安。 臨行,罵諸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緹縈聞而悲泣,隨父至長安。上書,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罪,俾得自新。文帝憫其孝,詔除肉刑,意遂獲免。

秦定叟謂人家父母,生女不喜,只為「緩急非有益」五字。但生男未必有益,顧用情何如耳。若緹縈者,雖謂之有子可也,能存緹縈之心,則為緹縈不難。即不為緹縈,亦相去不遠矣。

【白話故事】

漢高祖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恒當皇帝的時候,一改父親的風格,恭儉仁厚,以德化民,海內安寧,人民安足,開創了輝煌燦爛的「文景之治」。

當時,西漢的齊國(在今山東淄博市),有一位複姓淳于,單名意的人,是齊王府的倉庫主管,人們稱他為「太倉令」。他有五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心中無限遺憾,畢竟在當時,沒有兒子是件大事。據說淳于意會些醫術,有人說他因此持才傲物得罪了一些人,也有人說他為一戶病入膏肓的富貴人家治病,但病人不久即逝,於是怪罪於他。一天,他被一紙訴狀告到官府,說他貪污錢財。他因此鋃鐺入獄,他曾在朝為官,按當時的法令,要被押到京師長安執行肉刑。

「肉刑」是什麼?當時肉刑有三種: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是非常殘忍、令人痛苦的。更可怕的是甚至無罪的親屬也會受到牽連。

淳于意悲憤交加,更讓他難受的是這人命關天的關鍵時刻,家裡沒有一個男丁,只有一堆女眷,手足無措,相擁而哭。淳于意被押往長安的日子臨近了,可是他們家人卻想不出解救的辦法。淳於意已經心灰意冷,無奈地感歎:「唉,生你們五個女仔有什麼用啊!只知道哭!緊要關頭卻沒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場!」他的幾位女兒聽說父親的這種想法,很是難過卻非常無助。只有家中最小只有十五歲的緹縈,眼裡閃現出堅毅的眼光。她很不服氣:憑什麼父親認為我們女子無用呢?我一定要想辦法,解救父親!我要陪伴父親去長安,一路上照顧他。事在人為,我一定能想出解救的辦法!她堅決地把想法告訴了家人,儘管大家都很驚訝且擔心,但也沒其他辦法,只好同意讓她跟著去了。

臨淄相距長安兩千餘里,緹縈輕裝簡行,一路上不辭勞苦照顧父親,還積極跟押解人員打聽情況。當她和父親得知漢文帝為人比較仁厚,作風儉樸,重視民意,准許百姓有冤情可以直接奏章申訴時,父女倆彷彿在絕望中見到了一絲希望。

來到舉目無親的長安城後,淳于意馬上被羈押入獄。緹縈孤身一人,感覺到非常無助。可是,她要救助父親的信念,幫她克服了巨大的恐懼。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她託人寫了一份奏章,鼓起勇氣,敲響了皇宮外設置的「路鼓」。守衛見她一個小姑娘,居然敢來敲鼓申訴,又好奇,又佩服。奏章最終竟然真的送到了漢文帝手中。漢文帝聽說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姑娘呈遞的奏章,也非常關心。奏章上寫到:「我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為官清廉,但因為人耿直得罪了一些人,因過失入獄,被判有罪,被押解到京師接受肉刑。我知道他犯了錯,應該受到處罰,但如同其他受肉刑的人一樣,他如果失去了手足,就失去了悔過自新的能力。我皇慈悲,是否可按罪行輕重分級處罰,讓人有能力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為了替父贖罪,我情願給官府做奴婢,希望求得讓父親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讀了這個奏章,陷入了沉思。他覺得這個小姑娘說得有道理,也被緹縈的孝心深深觸動。他聽說過舜帝在位的時候,若有人犯罪,便在他的衣服上做記號,或讓犯人穿戴與眾不同的服飾,以此作為對他們的懲罰和羞辱。懲罰雖不重,可百姓卻沒有再去犯法的,這是多麼高明的治國啊!漢朝當今的法律中設置了三種殘忍的肉刑,即黥刑、劓刑和刖刑,但作奸犯科的行為卻屢有發生,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德行不足以服人嗎?若不對百姓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使他們走向犯罪。《詩經》上說:道德修養很高的君子,如同百姓的父母一般。現在有人觸犯了法律,尚未對他們進行教育,就施以肉刑,即使他們之中有人想改惡從善,卻也沒有機會了。

於是,文帝便給御史大夫下了一道詔書,要他修訂有關律法,廢除所有罪犯的肉刑,改為打板子。

緹縈為一介女子,年僅十五歲,卻敢於在父親遇到危難時挺身而出,不畏艱辛,陪護父親,積極尋找救助的辦法,最終上書感動漢文帝廢除了肉刑。她的這一孝行不僅救出了父親,也幫助百姓免除了肉刑之苦。這份孝心與智勇雙全的精神不令人敬佩嗎?試問即使是男子,有幾位能有她這樣的勇氣?漢文帝仁德愛民,聽取了緹縈的建議,成就了這樣的美談。

後世有人感歎為人父母都是不喜歡生女兒,認為女兒在緊要危急的時刻派不上用場。可是生了兒子也未必有益啊。若孩子能像緹縈一樣,就如同有了兒子一般。只要孩子能存緹縈這樣的心意,則不難有緹縈的行為。即便沒有做出與緹縈相仿的行動,也不會相差太遠的。

淳于緹縈這位小姑娘,不但是中國孝道的典範,而且推動了當時的刑律的進步,在中國刑律發展史上,她也是做了不小的貢獻呢。

(改編自蔡振坤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二集「孝」篇【堤縈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