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微笑~不是一蹴而就的練習題
微笑很簡單?別急著下結論,對著鏡中的自己笑笑,沒準你會心驚:那個皮笑肉不笑的傢伙是誰?作者久經練習,越練越嘆服,這功課著實不簡單吶!
二、問答集錦:該怎樣制定合理的計畫?
做事有計畫,執行力夠強,是否就有開掛的人生?未必呀。人這一生,有的事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好好落實,而有些事,隨遇而安就好。什麼才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大計畫?
三、禪院軼事:天真自然,踏實前行
習慣上腦的她,單純地回到內心,親近感受,原來「鬆」是這樣,原來「心中有他人」是這樣的感受!禪修的高空族,著陸有法,這必經之路,請您親自來感受。
四、園丁故事:「廉」的故事——【虞願見石】
南宋的虞願為官清廉,德行深厚,使得物類皆有感應,一條蚺蛇、一塊越王石……神奇的故事流傳至今。
微笑~不是一蹴而就的練習題
作者:河清
寬兩秒的第一個功課是微笑。我已是N多次收到這個功課了。可是,這回我不得不非常恭敬的、戒慎恐懼地接此「微笑」,真的像是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就會扭曲或打碎「微笑」一樣。因為歷經了多次的練習,我深深體會到微笑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微笑,也不是一道一蹴而就的練習題。講師說:在實相基礎上培養笑,新的德行就慢慢建立起來了;發自內心的微笑,足為千門萬戶心法的總綱。可見,真正的微笑~不簡單!
實際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場。微笑的練習,在沒有情緒的當下,也會提醒自己要含著一個微笑,不論是在站樁、靜坐,還是做事情,與人應對等等,但最終發現我的微笑都流於表面功夫,經不得考驗。譬如站樁靜坐吧,站著站著坐著坐著,身體的氣機變化了,酸脹麻癢痛甚至更強力的揉搓呈現了,此刻我微笑的臉就自然換成一張忍耐的苦瓜臉;與人應對,得得失失,心情千變萬化,我的微笑也隨著得失的心境淪陷了;有益的但卻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練習逆著習性帶點微笑去做,做著做著那個煩躁就上來了,一而再再而三,我的微笑消失了,牛脾氣出現了,抱怨來了~
我記得初階課程有個寬兩秒的練習,三個人一組,不論自己做的如何,只要對方認為小組中有一位同學做得不到位的,小組就必須重新練習,直到過關。我體驗過,一次不過關,沒所謂,微笑還在;二次不過關,胸口有點緊,動作開始有點不自在;三次不過關,我的眼神已經開始在責怪組裡的同學了,榮辱得失之心在發酵;四次不過關,滿腦滿腔都充滿了埋怨,黃庭堵成一片,微笑早就不知跑到哪裡去了。沒辦法,要想走出困局,不死在當下,只好放下榮辱得失,再次寬兩秒,真實的練習,真誠的祝福。心中有了溫度,喜悅就在當下,解脫也在這樣一念之間的轉變。
沒有情緒,也許我們都能微笑;當處在惡劣環境下有情緒發生的時刻,我們還能保有這份微笑,寬寬闊闊地觀照我們身中氣機的實相而有所作為,這才是我們腳踏實地要練習的方向。
該怎樣制定合理的計畫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學員問:講師您好!我們總是喜歡去為自己制定計畫,但往往許多時候都事與願違,內心總有個聲音說:今天我要做多少?幹些什麼事?很多時候都堅持不了最後就放棄了,請問怎麼改變這種狀態呢?
張講師答:人生有些事只要隨遇而安,而有些事則是要事前計畫,一個有價值的計畫當然值得好好的落實,但如果這個計畫可有可無,那麼要不要落實都可以的。
那麼,什麼東西是有價值而值得我們好好去落實的呢?《弟子規》裡面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在家裡要能好好實行孝道,在外面要能尊敬他人,行為自律而信實,對所有的人都懷著愛護的心,對有仁德的人要多親近學習,等這些最主要的事都做到了,如果你還有餘力的話,那時可以再多學一些文章來豐富你的知識。這段話把人的一生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什麼是次要的事,講得可說是充分明白了。
人生之所以要為自己制定計畫,因為那是重要而長遠的事,人的一生最該做的計畫便是把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些給做好,這是待人處世的基本條件。這些如果做得來,我相信你進入社會,不僅能為自己負責,也能為別人挑起重責大任了。很多人生的道理,都隱藏在這些看似簡單的德性裡面了。
執行簡單而有益的處世態度,才是你的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大計畫,至於其它學業、事業雖也重要,但與這相比都算是次要,次要的事只要隨遇而安,盡力而為也就是了。
天真自然,踏實前行
作者:倪捷
趁著春節假期,趕上七日耕讀體驗營的後半段,這是第四次參加,可是次次都是「醬油班」(不能全程參與耕讀體驗被戲稱為醬油班)的成員,算的上是很忠實的「醬油粉」了。可是,其中的收穫並不因此而打折。
到達的第一天晚上,大家圍坐在一起總結這一天的體悟,初來乍到的我,一臉茫然看著大家分享。當志工分享到「法語」時,我的臉上寫了個大大的問號,什麼是「法語」?我晚來幾天是錯過一個億的節奏嗎?
學姊把講師關於法語的這一段解釋分享給我們:
「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聽說不修就是說一直聽佛法,一直聽道理,但就是不做。就像《論語》裡面孔子說:「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法語就是已經正確到不能再正確的話,說了大家就能夠懂、都會點頭的那種話。「能無從乎!」說出這樣的話來勸你,你能夠不點頭嗎?你無法不點頭,問題是你做不做?那就不一定了,對不對?能不能成功不在於那句話對不對,那句話已經再正確不過了,沒有比那句話更對的了。「改之為貴」,說到了我們的痛處弊端處要改,能改才是最珍貴的,而不是珍貴在於那一句法語。
咀嚼其中的深意,漸漸明瞭,我不就是常常法語一大堆嗎?平時長篇大論一套一套,可是真正在自身落實的又有多少?
習慣了用腦袋去辨別,可是靠腦袋無法細細去體會經典的精神,要「用心」才行。回到內在,用「心」感受大家分享時,提著的心漸漸鬆了下來,透過絲絲縷縷活潑地傳遞開來。同樣是好奇於同學們前幾日的耕讀收穫,當腦袋用力地往外去探索,和內心輕鬆地帶著好奇,原來有這麼大的不一樣,口頭禪也可以穩穩地著陸。
正是因為這樣,重新體會講師說的「耕讀」二字的含義:
耕,不是只有耕田,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口心田;
讀,也不只是讀書,而是能反復咀嚼生命在天地間的暢然。
那天去廚房切酸菜,志工切了個樣品給我做參考,就去忙別的事了。我很認真地照著示範切完了筐裡的第一卷酸菜,看著切成顆粒狀的成品,唔,還不錯!可是內心卻感覺有一絲的不確定:要不要去問問志工?繼而又生起另一個念頭:剛剛已經給我示範了,再問會不會顯得多餘啊?……正當我猶豫時,剛好志工經過餐廳,於是請她幫忙確認一下成品是否可以。志工嘗了一下我切的酸菜葉,叫我自己也嘗一嘗,告訴我說:「你看,如果切的再小一點,口感是不是會更細膩一些?」按照她的建議嘗試了一下,果然效果不一樣哎!
切個菜就有這麼多的學問,切的粗細大小,就會影響到菜的口感。平時手快腳快,對於自己下廚做飯向來只是做到煮熟了、能吃就好,不會考慮別人喜不喜歡吃。之前在廚房幫忙,總是看到炒菜的志工請大家嘗鹹淡,以大家的喜好為先,原來「心中有他人」是細微地於在在處處去深入、去落實,也終於明白了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做事不是有做就好,而是要去「做好」。
接到新的任務,和另一個志工上最遠的東院去照顧土豆,這才知道,做一個農夫真不簡單!
在迷濛的山霧裡,看著眼前這稀稀拉拉的土豆苗,志工說:「原先種下的土豆苗被山羌吃掉了,這一批補種下不久,就趕上山霧頻繁的時節,所以土豆生病了,要給它們加一些肥,灑點營養液,看它們能不能挺過來。」我不禁心想,這些土豆可真是命運坎坷啊! 還有,農夫種菜,學問可不小啊,要懂天時、地利還有植物本身的特質。即便是對待生長如此不易的土豆(按同伴的話說,這些土豆像是沙漠中努力生長的植物),依然要想辦法讓它們找回原來的那份生機勃勃,其中的態度與用心真的需要我好好學習呀。
耕讀行禪轉眼結束,回到喧囂的塵世中,無比懷念這十來天簡簡單單的生活。行禪中有太多的發生,提醒自己老老實實地回到主軸上去練習,因為踩著高蹺永遠無法真正體會到著陸的踏實。還記得上一次去中嶺山行禪前抽到的一句講師禪語:天真、自然、踏實,產陽氣。
謹記於心,踏實前行!
「廉」的故事——【虞愿見石】
【原文】
虞愿清廉,海邊有石。乃往觀之,雲霄無隔。
南宋虞愿,為晉安太守。郡出蚺蛇,膽可為藥。有遺愿蛇者,願受而放之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還床下,復送四十里外。經宿,更還故處。海邊有越王石,常隱雲霧中。相傳惟清廉太守乃見。愿往觀,清澈無隱蔽。
許止淨曰:「一念慈心,遂感物類有依依不捨之意。然則所謂毒蛇者,人自毒之耳。石能判貪廉,此何殊於指佞草耶。如此可寶貴之物,何以無聞於天下。豈以清廉絕跡,如珠之遠徙交趾乎。」噫!
【白話故事】
南北朝時候,南宋朝有個清明的官員,叫虞愿(426—479),字士恭,會稽餘姚人。
關於虞愿,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小故事。據說他小時候,庭院裡有棵橘子樹,橘子一般秋天結果子,可是有一年,竟然在冬天結了果。家裡的其他子孫小輩都爭著摘取,唯獨虞愿不去摘。家裡人對此感到奇怪,問他原因,他說:「橘子應該給長輩們先享用,而且沒有幾個,我就不要了。」大家看他這麼小就沒有貪念,對長輩有恭敬心,都嘖嘖稱讚。
有一年,皇帝建造了一座寺廟,極其奢侈。皇帝本來想在廟裡建一座當時最高的塔,要十層,但因為難度太高,最後改成了兩座,各有五層。然後,皇帝得意洋洋地對大臣們說:「我建這座寺院,是個大功德!」虞愿卻對皇帝諫言說:「陛下,您建造此寺,用的都是老百姓賣兒賣女、典當老婆的錢, 佛菩薩如果有知,應當悲哭,哪有什麼功德呀?」在場的官員聽了這話,大驚失色。大家心裡都明白,但誰都不敢對皇帝這樣直言相諫,而虞愿卻能指出皇帝貪功德而損害民生的過失。皇帝聽罷,果真大怒,但念及虞愿一向辦事公正有方,功勞不小,所以皇帝叫人把虞愿驅趕到殿外而沒有做更重的處罰。虞愿從容而去,神色不變。後來,皇帝覺得,如果要國家長治久安,的確需要這樣的直諫之人來導正自身的言行,所以就又召虞愿回去做官了。
虞愿在晉安做太守時,當地出產一種蚺(rán)蛇(是一類體型巨大的蛇),它的膽可以入藥,非常珍貴。當時有很多人給虞愿送禮,全都被他拒絕了。於是有人就把這種蚺蛇當作禮物送給虞愿。虞愿本來不想收,但轉而一想,如果不收,別人就會把這條蛇殺了取膽。他覺得這蛇可憐,就暫且收下,然後叫人把蛇放到二十里外的山裡。沒想到,一夜工夫,那條蛇竟回到了虞愿的床下,並且安安靜靜地躺著,不像要傷害人的樣子。虞愿又叫人把那條蛇送到四十里外更遠的地方,過了一個晚上,那條蛇仍舊回到虞愿住的地方。虞愿覺得這條蛇非常有靈性,就對牠說:「我明天還要叫人把你送回山裡,你不要再回到我這裡來了。這裡不安全,很多人都想殺了你做藥。你好好在山裡生活吧!」於是,虞愿第三次差人把蛇送到更遠的山裡,那條蛇才沒有再回來。
虞愿這種既廉潔又慈悲的行為,讓人們非常驚歎!那條蛇一定是聽懂了他的話,明白了他的心意。
當地海邊有一塊神奇美麗的石頭,叫做越王石,一年四季總是隱沒在雲霧裡,即使天天守候在那裡,也看不到它的真面目。相傳,只有廉潔、正直、不貪的清官才能夠清晰地看見它。虞愿聽說過這個傳說,但沒放在心上。有一次順道路過,隨從們提議去看看,於是他們就去了。這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籠罩的雲霧散去,露出了越王石的真面貌,清晰、光潔,奇特的形狀令人讚歎不絕。隨從們都說,這是因為虞愿太守勤政廉潔的緣故,大家才託他的福看到越王石。看來這塊石頭很會判斷人品呀!
就這樣,虞愿的廉政和傳奇的故事,被世代傳揚,看來人心是可以與萬物相應的!
許止淨曾評論說:「一念慈心,可以感格萬物,令其有依依不捨之意。那些稱蚺蛇為毒蛇的人,是他們自己心上有毒吧。石頭能判別一個人是貪還是廉,這與能辨別忠奸的指佞草一樣有靈氣,可是,為何如此寶貴的石頭沒能聞名於天下呢?因為清廉的人幾乎絕跡了,就像海裡的珠寶會因為官員貪婪而遠遠地遷徙到交趾(今越南)一般。令人感歎啊!」
改編自蔡振坤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初集第4冊 廉篇《盧愿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