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06期:2019.04.21

一、主題文章: 敬公婆

她與公婆,原先只是表面和氣,其實內心對立。如今婆媳間有了歡聲笑語,形同母女,是什麼促成了這幸福的轉變?

二、問答集錦: 對缺點該欣然接納嗎?

有的人主張全然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缺點。聽起來很高竿,但這是「不分別取捨」的真義嗎?超贊的問答句句在理,指向清晰,讓人不致誤入歧途。

三、小樹苗:萬靈丹

一招可以通殺各種習氣毛病?是的,她稱之為「萬靈丹」。在小樹苗的課後陪伴中,每一通和家長孩子的電話,都讓害羞的她倍感壓力。且看這靈丹妙藥如何給她加持。

四、園丁故事:「悌」的故事——【公藝百忍】

中國歷史上有個九世同堂的大家族,900多口人和睦相處,聲名遠播,讓皇帝都非常好奇。皇帝詢問治家秘訣,家族掌管人張公藝道出了其中的秘訣。

敬公婆

作者:陳洪

一次次複訓,一次次重複寬兩秒功課「敬重父母」。徹底改變了我對婆婆的態度。現在用母女來形容我倆的關係恰如其分。就是可以互相說說不是,但從不介意的那種。

以前我們只是表面上的和氣罷了。因為在自己家,爸媽比較寬和感性,總是把人往好處想,家中充滿歡聲笑語;公婆比較理性保守,接觸人時總有諸多提防,家中常常悄無聲息,總覺得我和他們格格不入。在很多事件處理上也都不同,記得十年前汶川地震,黨員響應國家號召捐出一個月的工資給災區,爸媽和公婆的做法反差很大,從此我對公婆的那個「敬」就不見了。

學習黃庭禪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開始時都按講師的要求在做,和公婆同住一個社區的時候, 每天上班前我會買好菜,晚上回家阿姨把飯燒好後,我給公婆打電話,請他們來這邊吃飯,家裡也有兩位老人的尊位,叮囑孩子爺爺奶奶動筷後才能吃,席間找話題和公婆聊,飯後從不讓他們洗碗,讓二老去樓下散步……

為什麼外在在做事,但那個敬就是出不來呢?內心冷冰冰的,一點也不長養。一次次地練習,一次次迎上去,隨著養氣功課和讀經的堅持,我好像有點摸清自己的狀態了:

首先為敬而敬,雖說表面敬順,但內心是傲慢的,拒絕一切幫助。

其次淨相嚴重,永遠陷在「好的」「壞的」「高尚」「自私」的對待之中,我總是把自己放在俯視別人的角度上,不停批判:「嗯,這是對的。」「不,那是錯的。」講師說:「『淨』是高尚的,『相』是執著的。自認為高尚的對的,但事實是一種執著,對人對己為害不淺。」我告誡自己:「你可以自己淨啊,但卻要求別人如何如何,做不到就批判,就是在殺伐自己和他人的本性。」捫心自問,批判當下,對自己和別人有任何幫助嗎?一點也沒有!

現在我住在靠我父母比較近的地方,平日裡會向公婆晨省昏定,也知道老人家的性格很難改變了,當電話那頭提及觀念不一樣的話題並且態度強硬時,我總會在好惡分別上來前的那麼幾秒預判到,提前放鬆肩膀,敞開胸膛,一邊感受到內在一股股湧動,一遍靜靜地聽她說完。很奇怪,最後感受到的完全是他們盼著我們好的善念,雖然我的行事說話還是老樣子,但內心的感覺真不一樣了,像是被親媽數落的孩子,雖撅著嘴但心裡有個溫度在,有一種想要親近的感覺。

有次假日邀請爺爺奶奶來我們小家吃飯,結束後,我和孩子送爺爺奶奶去公車站,他們說:「起風了,送到大門口就好了……」望著兩位漸漸遠去、蒼老的背影,我有點哽咽了。他們只是遲暮殘年相依為命的老兩口啊,他們處處為我們著想,能不麻煩就不麻煩我們晚輩,我以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言?《弟子規》上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公婆從不討厭我們,恰恰心裡裝著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吃過苦,一些老觀念和我們這代人不同,我就這樣不理解他們,我心眼好小啊。講師說得對:「不在氣上練,行善、做惡都還不知道呢!」

懺悔是進步的開始,敬重公婆從內而外做起來,練就自己的誠意和正心,我也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我發現,當我和婆婆在廚房哈哈大笑的時候,也就是先生最放鬆幸福的時候。原來幸福是會傳染的。


 

對缺點該欣然接納嗎?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講師您好!面對缺點,當用寬兩秒拿掉自己的榮辱得失心的時候,是不是還要去接納自己的缺點?就好像您說的,世上是有美醜的,而我們能做的是看清我們對美醜的執著,不被那股氣血帶走,然後再去包容自己的缺點。

張講師答:所謂的缺點,好比說:我常說謊、我會賭錢、我常暴怒、我喜歡嫉妒、我對人沒有雅量,這個叫做缺點。這些缺點要立即改正,而不是去接受它。趕走缺點就像要拔掉在你背上的刺一般,沒有說跟它和平共處的,就是儘快拔掉它。但是有一些缺點,你可以說它是缺點,也可以說它不是缺點,比如說:我長的不夠高,長的不夠漂亮,講話速度比較慢,動作慢,跑不快……這是天生的,是無法改進的,這不叫缺點,那麼我們就欣然接受。

可以改的缺點,我們就應該立即改正。你那麼想改,但是為什麼就改不了,只因為當下被內心的一個氣血卡住了,被一個心情卡住了,被一個七情六欲把你卡住了。這時候你就要回到黃庭來觀照內心的氣血,觀察它是怎麼把你卡住的,它是怎麼操控你的。當你能夠對這個正在興風作浪的氣血不分別取捨的時候,它就沒有力量,你就可以好好的來改正你的習氣毛病了。所以講經說法,是有內外之別的,說「不分別取捨」時,講的是你要對自己心裡的氣血不分別取捨,而對外在的事物則要保持敏銳,知道事物的差別,不是樣樣不分別取捨的。


 

萬靈丹

作者:小豬佩奇

之前每次參加小樹苗說要交心得,我都拖著拖著就忘了,好像無話可說。這次拖著拖著,覺得不寫不行,良知不答應,像是在譴責我不知感恩,不懂珍惜點點滴滴的收穫。難怪身上的毛病總是如地上塵,今日掃去,便沾沾自喜有了一份亮堂。明日、後日……每日都沾沾自喜曾有過的明淨,怠惰於往心地用功,於是在這得意中再次蒙塵。

黃庭禪的初階課程和小樹苗志工交替著參加實在是太爽了。在我的理解中,前者學體,像公式定律,後者學用,像應用題。在禪修班裡慢慢提高對內在的覺知,在小樹苗的各種令人措手不及的境況中看到自己的習性毛病。神奇的是,千百位志工有千百種毛病,解決的方式居然是殊途同歸的,初階課裡張講師闡述得不能更完善了,《傳習錄》裡一句話講完了:去人欲,存天理。其實這讓我很安心,我已經發現自己太多毛病了,但彷彿得到了一顆萬靈丹,就是太難消化了,待我細細品嘗……

初嘗這顆萬靈丹的滋味,是我硬著頭皮完成小隊老師的任務——每週打電話回訪小樹苗後發現的。以前不少人給我的評價是「高冷」,後來我才知道那是我因為害羞尷尬而不知所措的偽裝,雖然這幾年學了黃庭禪「冰山」開始融化了,但在不太熟的人面前,我還是比較內向的。想到要和家長還有小樹苗聊電話,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要聊啥啊?家長不友好怎麼辦?小朋友說的話接不上如何是好?第一次撥出電話前,估計掙扎了半小時吧,看著時間晚了不能再拖了,才「強恕而行」按下通話鍵。毋庸置疑,沉溺在緊張中的我果然聊得很尷尬,匆匆掛斷後還心有餘悸。第二次撥打電話依然糾結,只好寬兩秒了,往內一觀察才發現,心裡像是個水庫,等待對方接聽時的每一個「嘟」聲都像水位上漲了一個刻度的警報聲,隨時都要潰堤似的。

用手按著內心,我試著卸下肩膀和胸膛的力量,心頭的浪潮依然澎湃,不過剛才那個控制著我的身體令我坐立不安的神秘力量彷彿褪去了,居然感覺在澎湃中有種淡定了。這句話寫出來我自己都覺得矛盾得想笑,卻又是騙不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有趣有趣。

當然,和小朋友通話的過程中,緊張一次次突襲我。有位小樹苗總是用沉默回應我,一開始我有點生氣和尷尬,這孩子咋這麼不懂事不理人呢?感覺到心頭一緊,我繼續寬兩秒,突然靈光一現,我問道:「是不是我問的這個問題讓你不知道回答什麼呀?」孩子低低地「嗯」了一聲。

「平時別人問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你也常這樣沉默呀?」

「……嗯。」

「你知道嗎?你不說話我剛才特別尷尬,我猜你也是吧!哈哈」

「……」

「其實尷尬的感覺也沒什麼可怕的,我教你一個絕招吧。當你遇到尷尬得說不出話的時候,就放鬆你的肩膀,摸摸你的胸口,然後老老實實地告訴別人,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怎麼說,或者答應別人一聲『好』。如果你總是不搭理人,以後別人會誤會你不夠禮貌的,但我知道你是有恭敬心的小樹苗,只是有點容易害羞。絕招你可以用起來!」

「…………好。」

我突然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自己的情緒是多麼大障礙,切斷了心與心之間的連接,造成了多少誤會與偏見。無須苛責他人,反求諸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了。寬兩秒的第三與第四步驟,能量自由的基礎上做成人成己的事,立馬可以帶我們從自己糾結的小心思裡跳出來,去理解與感受他人,彷彿小人兩秒鐘變君子,嘿嘿。只不過下一個情緒來了,總是一不留神就被打回小人的原形。

以前常聽說得到什麼的加持,那一刻我覺得像被天理加持了,加持了一種心中有他人的胸懷、感受旁人的智慧與溫暖他人的力量……天理人人自性俱足,真是廉價又珍貴。明明人人都有,可是鮮少人能致其良知復其天理。能跟著張講師學習古聖先賢的經典真好,就像考試前居然有人從宇宙那麼大的考試範圍裡給你劃好了重點,給了你題庫,做得來多少,便考得幾分。格除心上的一物,就像撥雲見日。造物主是慷慨的,你格或不格,天理一直像太陽一樣在那裡,至於要選擇暗無天日的牢籠,還是明媚晴朗的光景,任憑你我拿主意,私欲或天理孰留心底。


 

「悌」的故事——【公藝百忍】

【原文】

唐張公藝,九世同居。睦族之道,忍字百餘。

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問其睦族之道,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餘以進。其意以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長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為乖爭。苟能相與忍之,則家道雍睦矣。

李文耕曰:「處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盡,然忍固爭之反,化之漸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結之便深,構之便大,一忍則無事矣。況相效於忍,有不和順者乎。張公治家,更有規範,然忍字固其得力處也。」

【白話故事】

現今,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很普通,若是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這個家就被稱為「三代同堂」;若祖父、祖母的父親或者母親也都健在,並且在一起生活,則被稱為「四世同堂」,是現代難得看到的景象。

可是歷史上竟然有過一個 「九世同堂」大家庭呢!九代共900多人,都住在一起,沒有分家。因而整個家族每天衣食住行都在一起,每到吃飯時間,全家擊鼓為令,聽到鼓聲立刻應聲到餐廳集合。男女分別入坐,老人在上座,晚輩在下座,兒童另設桌凳。難能可貴的是全家人謙恭禮讓,上下和睦,成為遠近聞名的榜樣家庭,受到周圍鄰里的讚揚。

這個九世同堂大家庭的好名聲,很早就傳到了皇帝那裡。從北齊的朝代開始,多次受到當朝皇帝的表彰。在古代,一個平民家庭能得到皇帝的表彰,是天大的榮譽。

到了唐代,皇帝唐高宗也聽到了這個九世同堂大家族的美名,唐高宗對此非常好奇。於是西元665年皇帝率領文武大臣和妃子等人去山東泰山的路上,就決定順道來這個大家族查訪。

當時掌管這個家族的人叫張公藝,他西元578年出生(北齊承光二年)活了九十九歲,親身經歷了北齊、北周、隋、唐四個朝代。張公藝從小就很重視品德學習,成人以後非常智慧明理,所以被推舉為家族的掌管人。

唐高宗來到張家後,果然看到張家人丁興旺,一派祥和,而且鄰居對張家也是交口稱讚。可是唐高宗想親自考一考張公藝管理家族的智慧,就想出了一個考題。唐高宗命大臣找來了兩個梨,當場要求張公藝將梨分給家族的所有人吃。兩個梨分給900多人怎麼可能呢?皇帝真是出了個大難題。可是,張公藝謝過唐高宗後,不慌不忙地讓人把兩個梨用石臼搗成汁液,並將汁液倒入了平日盛飲用水的大水缸裡,之後召集大家,給每人分一小勺。這下高宗皇帝親眼看到了張公藝的治家智慧,很是讚歎。接著皇帝就詢問張家的治家秘訣是什麼,張公藝請求用紙筆來對答。高宗皇帝命人給他拿了紙筆,鋪好紙後,張公藝竟在紙上連寫了一百個「忍」字。

寫好之後,張公藝稟告皇帝說:「我自幼接受家訓,要慈愛寬仁,我也沒有特別的才能,僅是自己誠意待人,但我一直強調讓大家都堅持一個『忍』字。因為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所以長幼有序很關鍵。如果沒有尊卑次第,家一定會很混亂。大家在一起相處時,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就會紛爭不斷。

這麼多代人生活在一起,衣食住行,對於長輩的奉養等等,難免會有不周全的地方,而對於年幼小輩的關照也會有想不到或攤分不均的時候,因此若彼此之間,總是互相責問,互相埋怨,不能相互包容禮讓,就會因一點小事引發各種爭端。這樣一來,大家就無法同心協力、相互合作了,就沒有人願意積極為家裡做貢獻了。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家財產不興旺,大家族自然無法維持。

因此,我們家的每個人,都遵從這個『忍』字,無論發生什麼問題,都盡力做到禮讓互助,因此大家能長久地和睦相處。」

張公藝的一番話讓唐高宗感動不已,立刻給予了賞賜,以示表彰。自此,張公藝和他家族「包容忍讓,寬以待人」的做人準則,成為後世的榜樣。他們家族的美名也傳播得更遠了。

李文耕曾評論說:「處家之道,不是一個『忍』字所能說盡的,然而『忍』原本就是爭奪的反向,遵從『忍』的原則,糾紛自然漸漸化於無形。但凡憎恨厭惡的發端,最開始都是很小的事情引起的,但累積久了,這樣的情緒就變得深切了,再一交錯盤結就變得更大了。所以當下能『忍』就會沒事了。所以大家若能彼此忍讓,哪有不和睦的道理呢?張公藝治家有方,雖得益於家規的確立,但是『忍』字才是他治家最得力的抓手啊。」

(改編自蔡振紳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第一冊悌篇《公藝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