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12期:2019.06.21

一、主題文章: 初相遇

緣份不期而遇,從觀望、關注到親身經驗,作者用他的詩情畫意描述了一場相遇。真正的收穫,卻是在他踐行的時候。

二、問答集錦:因病被同學排斥該怎麼辦?

幼小的孩子有了憂心事:得了傳染病回家修養,如今即將返校,會不會被同學排擠?一起聽聽看,張講師怎麼說。

三、小樹苗:心中的暖陽

課前培訓,幫她釐清了做志工的目的,體會到教育的關鍵;與孩子的相處中,她學會了權變;和學長的互動中,她受益匪淺……來做小樹苗志工吧,真的很長養!

四、園丁故事:「悌」的故事——【鄒媖引過】

宋朝鄒媖,看到母親苛待異母兄嫂,挺身相護。後來她出嫁並有了孩子,卻因嫂子大意導致孩子重傷不治。面對喪子之痛,鄒媖是如何作為的?一起讀一讀這則感人至深的故事。

初相遇

作者:寧穎輝

緣起

彷彿活在人間的一場大夢裏,有時候我們只是貪戀而不願意醒來,而有的時候我們是自欺欺人地閉上眼睛讓時間和遺忘去主宰。直到有一天,當生命的破滅真相向你襲來,你才開始對這場遲早要醒來的夢、對生命的幽冥無常感到不安。

初遇黃庭禪是在父親重病期間,一位父親的學生來看望父親,順便把張講師的《撥雲見日》放置於父親病榻前的小書桌上。潦潦翻過,未印心中。

恍恍惚惚過了三年,還是父親的這位學生,看她自發帶孩子們學習《論語》,陪伴孩子每天背誦。後來,我的孩子上了兩期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妻子也參加了黃庭禪初階。

在行勝於知的實踐認知中,我開始遠距離觀察黃庭禪,去體會孩子參加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前後的反差,去體會張講師講述的什麼才能讓孩子一生幸福、什麼才是人生喜悅的根本。

2019年5月,在克服了工作與生活的種種困難後,我第一次參加了黃庭禪初階課程。關機,全身心體驗兩天的課程。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初階兩天,學習的過程比較短暫,精彩之處是張講師對《中庸》首章的明理。有人天資敏銳,有人苦覓無門。接受這些學問若只由腦不由心,恐怕這一輩子都進入不了法門。

初階這兩天的學習,我其實收穫甚微,而之後參加《傳習錄》PPT組的製作以及協助其他學員對《論語》經典導讀的分享,倒是收穫滿滿。

程門立雪、斷臂求法,那是下了苦心和志氣的。倘若心裏面不恭敬,即使再高明的學問,於你的心間都不過是鏡花水月。

《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個人學到某種學問,像初生的鳥兒學習飛翔一樣,日日精進,體會到那學問的快樂,真是件開心的事情啊。

一棒一條痕,每日裏堅持打坐和站樁,給自己吃苦的歷練,是在不自由中尋找自由的過程。天下學問,一以貫之,黃庭禪由心入手,強調日日修行洞見心頭氣機的變化,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內觀,話說說容易,要習得卻要有長期行知合一的過程,方能真正會意吧。

從初階學習結束,到現在已經有一個月了,在和其他同學一起站樁過程中,慢慢體會到了站樁的樂趣,感受到氣血升騰、全身身心舒暢的喜悅。變化雖然微小,卻逐步加強了信心。紙上得來終是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這個躬行的過程必是日日歷練,一棒一條痕,實實在在地苦練。

心中有花,你才能看到花

陽明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岩中花樹的這段經典語錄爛熟於心,年輕時卻只知道花在心中的印象。而黃庭禪就好比這山中的花。我未曾接觸黃庭禪時,它的存在便與我同歸於寂。相對無言,更無從相知。而我已知道世間有這麼一株花,若專程去中嶺山中見它時,這花的顏色會不會在我心中更加明白清晰起來呢?

人生如此的不可思議,期盼有緣,能夠揭示與本心本性完全相符的解脫之道。


 

因病被同學排斥該怎麼辦?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小樹苗問:張校長,你好!我是一名小樹苗,前段時間因感染病毒住院治療,現已治癒在家靜養,即將返校讀書。我很擔心同學們會說:「她得過傳染病,我們不要和她玩。」如果有這樣的言論,我該如何面對呢?期待張校長的解惑,謝謝您!

張講師答:您擔心流行病過後返回學校被別人排擠,那不如反過來吧,做人要有自知自明,不能只是要求別人體諒我們,自己也要體諒別人的擔心才好。

所以這次回學校你自己主動戴個口罩,然後每當有同學靠近你,你要對他說:「你先別靠近我,我雖然剛康復,但你們跟我玩,也有可能會被我傳染的,你們不用陪我玩沒關係的,過幾天我們再一起玩,我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好好休息,看你們玩我也很開心的。」

你體恤他們的擔心,主動跟他們保持距離,表示出你對大家的善意來。不要巴不得人家時時刻刻要圍繞在你旁邊,要把你當成多重要的人物,不需要如此。

你也不要因為他們離你遠了點就感覺失望,他們此刻應該遠離你,避免被傳染,這是很正確的健康的教育!此時你所要的是保持一種為人好的心意,你可以主動對他們說:「雖然醫生說我已經好了,但我還是擔心會把病菌傳染給你們,你們這幾天不要靠我太近,我看著你們開心我就開心了。」你試試這樣做,我相信他們對你會更加友善。


 

心中的暖陽

作者:吳麗

記得在小樹苗志工培訓課程上,被問了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來小樹苗當志工?」我當時的回答是:「想為培養國家棟樑之才出一份力,想解決自己在教育上的困惑」。

當我的發心是在辦好教育,為祖國培養棟樑之才時,我覺得心被打開了,一股浩然正氣油然而生。而對於個人來說,如何把握教育的「時」,如何將「隱惡揚善」和「寬猛並濟」相結合,也是我想從小樹苗課程中解決的困惑。

第一次當小樹苗小隊老師,內心既喜悅又忐忑。看到孩子們那純真而充滿信任的眼神,我的黃庭溫暖無比,覺得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充斥著全身,體會到了張講師講的「心甘情願是無上心法」的意義所在。我們隊中的小朋友從5歲半到12歲,當我用一雙發現的眼睛去看孩子們的時候,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收穫一:家長的情緒管理是教育的關鍵一環

以前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不自覺會出來評判、指責的心思,希望他按照我的想法去做,這時出現的狀況往往是孩子很反感,親子關係很緊張。在培訓課程中,當我扮演孩子,「父親」在指責我時,我的內心糾結一團,很想「反抗」。

輔導長的話點開了我心中的疑惑,「當你用充滿希望的眼神、帶著好奇心去看孩子出現的問題時,事情的處理的方式和結果肯定會不一樣」。

是啊,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作為家長有責任,把他們精心培育成為棟樑之才。當有這樣的發心去看待孩子出現的問題時,自然情緒會得到舒緩。

兩天小隊老師的經歷,讓我明白:面對孩子們身上出現的問題的時候,不附加評判的氣血,用包容的心去面對孩子,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天使」!

收穫二:怎樣權變?

我經常聽講師關於教育的音頻,對什麼時候該「隱惡揚善」、什麼時候該「寬猛並濟」有些疑惑。三天的課程告訴我,當懷著培育祖國棟樑之才的發心時,自然知道什麼時候對他最有利,在什麼樣的「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辦法。

比如,當小隊中最小的孩子麗娜想家的時候,我會寫一片小樹葉給她:麗娜雖然很想念媽媽,但當團隊需要她的時候,她能認真去完成任務,老師發現你有一顆大小先後的心。當調皮的聖傑行為越界影響他人的時候,輔導長和管教長會給予批評或者處罰,並告知他原因,當他認識到錯誤真心改過時,老師們也會適時地表揚、鼓勵他。

當我們出於培育孩子成才的發心,採用權變的辦法,抓住教育的時機時,自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穫三:向同修學習

為什麼每次的小樹苗課程都辦得很成功,因為有一群全心奉獻、不計得失的志工們。

第一次當小隊老師,我就非常幸運地和一位資深的黃庭禪學長搭檔。學長在當小隊老師的時候,一直處於「鬆鬆地加油」狀態中,這樣的狀態讓有些緊的我也慢慢放鬆下來,而且我發現,在輕鬆的狀態下,做起事來特別有條理,也很有靈感。

輔導長也給了我很多力量,雖然我沒有很多機會與輔導長近距離交流,但輔導長在處理許多突發情況和繁雜事務中,眼睛中顯現出的那股力量讓我覺得非常安心和有勇氣。我明白,如果沒有真正辦教育的發心,眼神中是不會有那股力量的。

另外,我還要感謝一位學姐的分享。當她和搭檔不合拍時,她沒有去責怪,而是真誠感謝同伴彌補和指出了她的不足。這是多大的心量啊,真是值得我好好學習。

每一位孩子身上都有那麼多閃光點,每一位志工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非常感謝小樹苗成長營給我的這段難忘經歷,收穫太多太多。三天小樹苗的課程,在我心中種下一顆暖暖的種子,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當心中有暖陽,教育才會如此簡單!


 

「悌」的故事——【鄒媖引過】

【原文】

宋有鄒媖,引過護嫂。四子登科,富貴壽考。

宋鄒媖,為繼母之女。前母兄娶荊氏,繼母虐之,媖輒掩護。後嫁士人,內外稱其賢。及歸寧,抱數月兒。嫂置諸牀,兒墮火,爛額死。母大怒,媖曰:「女自臥兒於嫂室,嫂不知也。」荊悲悔不食,媖不哭,且曰:「我夢兒當死也。」強嫂食而後食。後生五子,四登進士。年九十三而卒。

呂坤謂小姑如姑,嫂甚畏之。媖,異母也。乃繼母惡其嫂,飲食常不給,則私以己食繼之。母役嫂,則必與之俱;嫂有過,則輒引為己罪。視異母嫂能如是,其多壽多男多貴子,殆天所以報善人歟!

【白話故事】

宋朝有個以孝悌聞名於世的婦人,名叫鄒媖,她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哥哥。

鄒媖從小乖巧伶俐,待人接物溫和禮貌,通情達禮,她的母親將她視為掌上明珠,以她為豪,對她寵愛有加,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想辦法滿足她。雖然如此,鄒媖並沒有養成乖張的習氣,沒有高人一等的傲慢。

這一年,她的哥哥娶了一位姓荊的女子為妻,這位嫂子大鄒媖幾歲。嫂子為人敦厚誠懇,很好相處,鄒媖很喜歡這位嫂子,覺得自己也多了一位女伴。嫂子非常關心、愛護她,她倆常常一起一邊做家務一邊聊天,相處很和睦。

不過鄒媖的母親待荊氏很不好,不是嫌她穿著寒酸,就是說她做事不利索,怎麼看都覺得不順眼。無論荊氏怎麼努力幹活,鄒媖的母親都不滿意,常常雞蛋裏挑骨頭,而對親生女兒鄒媖,怎麼看都喜歡。

鄒媖看到母親這樣的態度,內心也很不滿和難受。她經常勸母親說:「母親,我看嫂子很孝敬您,可是您對她要求太嚴格了,您能對嫂子態度和緩一些就好了!而且,看到您這樣嚴厲地對待嫂子,讓我不由得擔心以後我出嫁後,婆婆也會這樣對待我。」聽了這話,她母親很不以為然地說:「我的女兒人品貴重,誰家娶了你,那是他們家積的福呢!怎麼會有人對你不好呢?可是你這個嫂子,手笨腳笨,什麼事都做不好,每次看到她我心裏就不舒服!」

鄒媖見母親一時難以轉變對嫂子的態度,就另外想了辦法:當看到母親因為一點小事要責罵嫂子時,她就主動上前袒護,說是自己沒做好;如果母親給嫂子安排了太重的活,她就去幫嫂子一起做,減輕嫂子的負擔。母親發現鄒媖和嫂子兩人關係很好,荊氏很照顧鄒媖,而鄒媖也常常替嫂子打掩護,於是母親也漸漸改變了態度。就這樣,在鄒媖的努力下,一家人相處得融洽了。

後來,鄒媖嫁給了一位讀書人,裏裏外外的人就都稱讚她賢德善良。兒子出生幾個月後,有一天,鄒媖抱著兒子回娘家。與長輩見面之後,鄒媖抱著兒子到嫂子的房間聊天。荊氏見到孩子非常歡喜,逗孩子玩。孩子睡著之後,荊氏怕鄒媖累著,就把孩子抱來放在床上,看孩子睡得正熟,覺得孩子應該沒那麼快醒,就讓鄒媖去陪母親說話,自己去給他們做飯。沒成想,房裏傳來孩子慘烈的哭聲,當她倆急忙衝回房間時,發現孩子跌落在地,被床邊爐子裏燒得正旺的炭火燙傷了額頭。鄒媖急得差點暈過去,嫂子趕緊叫來了醫生,但因傷勢嚴重,孩子還是夭折了。

鄒媖的母親氣得火冒三丈,要讓鄒媖的哥哥休掉荊氏,把荊氏趕出家門。荊氏內心非常自責後悔,妹妹好心來看望自己,竟在自己的家裏讓妹妹失去了孩子。她心裏比誰都難受,不斷地痛哭,願領受任何責罰。

鄒媖也非常痛心,哭得肝腸寸斷,好幾天吃不下飯。但是,當她聽說母親要趕走嫂子時,急忙來到母親面前為嫂子辯護:「母親,是我自己把兒子放在嫂嫂房裏的,嫂嫂安頓好孩子睡下,沒想到孩子一時間竟然醒了,跌落到床下。現在孩子已經走了,你要是再把嫂子趕走,這個家誰來照顧您和父親呀!況且嫂子自從嫁入咱們家,一直任勞任怨,不能因為她的無心之過,讓她受到這樣的待遇啊!我們家不能再少一個人啦!」她的母親聽了這番勸解,態度也緩和下來了。

鄒媖的嫂嫂荊氏,也是一連好幾天沒吃飯了。鄒媖理解嫂子的難受,她表面裝著不悲傷的樣子,勸嫂子說:「嫂子,您也別難過了。我這次回家前,曾做過一個夢,夢見孩子死了,一下把我嚇醒了。當時我覺得很害怕,就沒對人說起。誰知竟然真的發生了!也許是老天覺得我的孩子完成了他這一世的任務,讓他早早地離開了我們。我還年輕,以後還會再生的。你就祝福我吧!你不能再這樣不吃不喝了,咱們一起都先把身體養好才是根本!」。

見嫂子吃不下飯,她就繼續勸:「你要是不吃,我也不吃!」嫂子心疼她,就勉強開始吃飯了,鄒媖也吃了一些。就這樣姑嫂二人慢慢從悲痛中恢復過來。

後來,鄒媖接連生了五個兒子。而且鄒媖教子有方,五個兒子中,有四個中了進士,傳為當地的美談。鄒媖自己活到九十三歲才去世。

後世呂坤說:鄒媖與哥哥同父異母,看到母親苛待嫂子,不給足夠的飲食,就偷偷地把自己的分給嫂子;看到母親支使嫂子幹活,就肯定會過去一起分擔;嫂子有過失,鄒媖引為自己的過失。鄒媖能這樣對待異母哥哥的嫂子,所以她才會長壽多子,兒子大都有出息。這就是老天對善人的報答啊!

 

改編自蔡振坤先生編著的《德育課本》二集第1冊《悌》篇【鄒媖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