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17期:2019.08.11

一、主題文章:從「聞過則哀」到「聞過則謝」的練習

自認為心量寬闊,如果有人指出問題一定會努力改過的人,卻在練習功課的帶領下,看到自己原來只是個「聞過則哀」的小人。一次次沖刷著心頭沉鬱的底色,低下頭終於讓光芒照進內心來。

二、問答集錦:有沒有讓學校、家長、孩子三方共贏的教育辦法?

填鴨式壓迫式的教育,孩子叛逆,家長痛苦,學校無奈。有沒有讓三方都能共贏的辦法呢?世界那麼大,觀念變一變就發現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之多。

三、禪院軼事:雨天行禪你會來嗎?

同伴勇往直前地行動著,默默支持著另一個人的內心;想逃離的習性,原來並不會更好,在風雨中如何生出信心?答案是:去做對的事,就是了。

四、經典故事:忠臣的試金石——辦事的次序

一片好心出錢出力解決老百姓的疾苦,但如果不知道辦事的次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奸佞小 人行徑。聖人看長遠的大智慧,藉由小故事,留在經典中。

從「聞過則哀」到「聞過則謝」的練習

作者:李芮

這次的著陸功課是聞過則謝。這期間有很多這方面的考驗和練習。

我原來以為自己很大度,對別人指出的過錯一定會聽,有用處的地方會改正,但是發現並不是。

在黃庭禪初階課程上,助教指出我的問題,說我愛表現,我第一反應並不接受,而是替自己委屈。頓時想到了很多自己付出的努力,越想越覺得委屈,越接受不了。還想其實別人並不瞭解自己,你哪有我瞭解自己?但回到家中,沉下心來,難道別人真的是看不出自己的問題嗎?

我平時做什麼事情都處在很急的狀況中,一直有個愛表現的隱隱的言深藏於行為之後,讓我踏實不下心來做事。其實平日在練習寬兩秒時也感知到這個言,但可能對於此項,我習性已深,就漸漸成為了自己的底色。這次助教提出來,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竟變得沉著了,看到習性就有改變的可能。對於這個習性的觀照,讓我開始試著做自己,而不去在意別人眼光了。

但這次沒有做到聞過則謝,而是聞過則哀,聞過則怒。

後來,一次有幸作為志工學習小組組長,一段時間後,在這個崗位上,非常明顯可以暴露我的缺點。一次有同學提出意見,態度十分直率,說我的分享不接地氣,還推薦說另一個人的分享很好。我一時並接受不了,覺得難道不給組長面子嗎?為什麼我一個小小過錯這樣追究?不給人發言的權利?為什麼說的時候不考慮下我的感受,言辭溫柔一些?

那時也沒有想到聞過則謝,第一次收到這個建議,當時做了多次寬兩秒,頭腦上以大體有益為重,作出了回應,但我知道自己心中一直有個卡,後來同修志工不斷強調建議。我心中有個隱隱地感覺,其實她對整個團隊和自己是很有幫助的,逆耳的必是忠言,但道理說服不了內心的卡。

再後來,當這樣的情感上來幾次後,我就練習寬兩秒,覺知自己的心情,用手觸摸內心,回到情緒發生的第一現場,感到內心的緊度3,溫度3,巴掌大小,一股一股的力量比較大地湧上來,看到了這股能量,然後我就繼續說話動作。雖然做了練習,卻不是那麼輕鬆,感覺此事還沒有過去。

後來,和父親聊天聊到此事,這時這個卡在心中的緊度為2,溫度為2,拳頭大小,一股一股地湧動,我試著去接納它。這段時間受了太多的質疑和比較大的反駁和對立,有點需要別人溫柔地理解一下,父親說:她對你是個非常大的幫助,你要聽進去。

父親的話很溫暖而有力,當這樣聞過之後卡卡的情緒不斷上來時,我依然做寬兩秒,試著與內在的發生和平共處,把它當作能量,靜靜地看著它,對著那寄託在浪頭上的委屈,想要辯解的癮頭敞開,再敞開,我感到安寧和輕鬆,這時頭腦可以發揮力量了。到了第四步,我需要作出行為,我在群中真實地表達那位組員確實幫助了團體和大家,自己應由衷地向她學習。此時我感到我真的能放下這件事了,而且聞過則謝的練習踏實地落地了。當轉變為行為時,能更不被情緒帶走而做出為人好的事情,放下個人得失榮辱。

從這個練習上我得到啟發,寬兩秒練習需要到第四步踏實著陸,心中才能更篤定,德性在言語、行為和想法上才能慢慢建立。

目前,當別人再給我建議時,當心中的不屑、對別人的批判出來時,練習寬兩秒,然後用語言和行為肯定別人的建議,我發現心胸開闊了一些,坦蕩了一些,不屑少了一些,更能返回事情的真實,更加關注自己而不是別人的的錯誤了。謝謝給我指出錯誤的益友,他們真正在德性上能給人以幫助。


 

有沒有讓學校、家長、孩子三方共贏的教育辦法?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老師好,現在各種教育培訓機構,校內校外家長都在重視,可為何各種教育煩惱有增無減呢?家長、老師和學生壓力好像都很大!家長辛苦、老師無奈、學生叛逆……有沒有一個三方共贏的方法呢?求解惑!

張講師答:三方共贏的辦法是有的,可是必需先轉變觀念。首先我們要承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天賦都是不同的,那些喜歡讀書的學生,他自己會主動去讀書,這種學生其實是不必家長老師怎麼逼他的。另一些學生的特性是稍微給點壓力他也能夠讀,這種學生就適合給予一點點壓力,來促成他進步。還有一些學生的特性是你費盡力氣鞭策他、控制他,他都不想讀,他不想用讀書的方式求取進步,並且還不斷和你對抗,這時我們就應該要知道,這樣的學生並不適合讀死書,並不適埋首在書本裏,他應該適合更活躍、更貼近生活技能的方式。他應該適合直接去體會生活,直接在社會上謀求一項技能,或是直接進入職場。您不要小看這種人,這種人以後的在社會上,往往比那些死讀書的要有出息。您常可以看到有些企業钜子,很多都是沒有讀幾頁書本的,像那郭台銘哪有讀多大學位嗎?沒有呀!所以想要三方都贏,只有家長的觀念開始改變,老師觀念改變了,才有解放的機會。

我們對自己的小孩是什麼特性的人要有所瞭解,只要他能會讀書、想讀書,我們當然就得好好栽培他。若是他不讀書、讀不好,我們就得用另外一種方式栽培他,也許就在適當的時機,讓他離開學校,或是讓他進入社會。我想這才是一個三方共贏的好辦法。

不要老是覺得有文憑的人就一定比較高尚、比較有出息,實際上證明並不一定是這樣。這種觀念要適時的和小孩子溝通,在我小孩還很小時候,我用這種觀念和他溝通。我告訴小孩說,你能夠讀書我一定會盡力栽培你,你若不讀書,或是讀不好,這並不表示你比較笨,只是表示你的特質不適合這種方式去貢獻社會而已,但你可以用別的方式去挑起你對家庭社會的責任,你可以用別的方式去創造你的成就,也許你更適合直接進入社會,在社會上磨練,或者學一項有用的技能,或者培養另一個興趣。

我也常教育我的小孩,找工作能找到符合興趣的那是最好,但這種工作真的很少。因為工作往往是一種付出,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勞累,工作是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工作不是單獨可以用興趣來衡量的。比如說造橋鋪路那些辛苦的工人,這談什麼興趣,誰喜歡這麼髒這麼苦,但是社會國家需要這條路,需要這座橋,當然就需要有人付出,有人犧牲,他們是國家興盛的基礎,他們以一技之長貢獻國家,當然更值得我們的敬重,對不對?做任何工作都是一樣,只要是盡自己的力量去對社會國家,對人群有貢獻的,不論它是付出勞力還是付出心力,都是非常高尚的,都是值得尊敬的。付出自己勞力的人都是最高尚的,那些好吃懶做,啃老做寄生蟲的人才是最可恥的。像這些觀念,我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常常和他們作溝通。觀念要從小就要教育好,等到扭曲了之後就不好改正了。

現在的小孩為什麼這麼難調教,這常是因為觀念的錯誤。比如老師跟學生說:「你的分數提只要能高一分,就能幹掉一大片的人,就能把幾十萬上百萬的人踩在腳下。」我真是不敢相信,學校在考試競爭壓力下,竟然會有這種口號!你知道嗎?這種口號無形中其實是在培養學生自私自利的心態,各位完全沒有想到過最後會是這個結果。你想過嗎?小孩在他讀書的過程中,身旁有很多好同學、好朋友。這種口號讓他側著眼掃瞄一下身邊的好同學、好朋友,我要往上爬必需要先幹掉十萬人、百萬人,那我就得先設法幹掉他我周圍的這些人,所以這小孩在跟同學一面交往的過程,會一面用盡心機,怎麼阻止別人前進,怎麼暗中讓自己前進不讓人知道,所以他就暗中偷偷讀書,明的又約別的同學出去玩,考試成績就能比別人好。你看這種口號就像在培養一個小人,培養一個表裏不一的人。怎麼會有這種口號呢?這種口號跟「再苦不能苦孩子。」一樣的無知且可惡。

我們要讓我們的小孩子瞭解,只要你願意付出,只要你願意吃苦,只要你肯負責任,都可以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讀書可以成功,但是不一定比直接付出勞力的人更成功。家長要開始改變觀念,老師學生也要改變觀念,讓人盡其才,讓不同天賦的人在不同岡位上貢獻自己的心力,這就是三方共贏的辦法。


 

雨天行禪你會來嗎?

作者:朱海雅

似乎每次去黃庭書院行禪都會遇到雨天,每每都會讓我想起《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那首深情的歌曲。雨中行禪雖然沒有歌中所唱的那麼浪漫,卻另有一種灑脫,穿上雨衣雨褲,蹬上雨靴,戴上斗笠,不用顧及衣裳、鞋子是否打濕沾泥,更不用被束縛在雨傘下,穿梭在細細密密的雨絲中割草、運肥、種苗,內心照樣如晴天勞作般自如。

哈哈,請不要誇獎我,要是你來也一定會!因為如果有所罣礙,忍受著熬時間,你肯定連半小時都熬不過。

山上的雨水又急又涼,那天的工作是在北院把小木屋周圍的草除去,為整修小木屋做準備。剛到現場,我那昂揚的鬥志就被削去了一半。小木屋沿坡放置,四周雜草叢生,差不多沒過了小木屋,其中還有幾間被比碗口還大的枯樹壓著,這該從哪裡下手啊。心中的氣血也像這雜草一樣毛毛紮紮的,「割草不選個晴天嗎」「明天就不下雨」各種言升起。正巧沒帶手套,便留下另一位同學,獨自下山去取了。這暫時的逃避其實並沒讓我感到輕鬆,內心反而卡卡的,對自己的不想面對很不滿意。

那就做對的事吧。於是加快腳步,不敢再浪費時間。

回到北院,只見一間小木屋的清理已完成,露出可愛的小模樣,卻不見同伴身影,叫了一聲,順著應聲看去,雜草搖曳之處小身影若隱若現。同伴雖然應著我,手中的活卻沒有停下。我被她的幹勁感染了,一股浩然正氣從胸口蔓延開來,感覺自己的精氣神瞬間充沛了,身體像是充了電似的很有勁。我也揮起了鐮刀。當我心甘情願面對雜草,它們再雜亂也就不成為難事了,很快我們就清理得只剩下被枯樹壓著的兩間了。

這麼大的枯樹,還枝丫交錯著。「應該請男士來搬」,「誰誰誰應該會來吧」,我準備歇手了。同伴此時拉了拉樹幹,又來回打量了一會兒,很篤定地說,「我們把這肢解了,應該可以搬掉」。說罷揮起砍刀毫不留情地砍了起來。你一定很難想像吧,同伴身材瘦小,跟我差了快20公分,這小宇宙卻有這麼大的能量。我的心又卡卡的,有點羞愧。

突然感覺這個模式很熟悉:當自己碰到困難時,先是害怕、逃避,頭腦判斷不應該,再回來面對,困難還是在,面對一會兒又逃避,此時會有於事無補的各種抱怨各種藉口,見到別人做的好,不是嫉妒就是羞愧。

我決定停下來,扎扎實實做一次練習,看清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牽制著我。於是我閉上眼睛,覺知到害怕、羞愧的情緒,用手觸摸黃庭,感覺到胸口氣很緊,還往下沉著,範圍如拳頭,我還察覺到自己臉部肌肉也是緊的,簇成一團。我試著鬆了肩膀,打開胸膛,能量還在,但一下子輕鬆很多,原來自己一直是壓抑著它的啊,而這種壓抑不但沒有讓害怕、羞愧的情緒消失,反而影響到自己的言行舉止了。我突然明白,牽制我的,就是它。正是練習好時機哈,用講師教的辦法,敞開胸膛,迎向它,鬆鬆地感覺著它,歡迎它的發生。沒過多久,感覺能量還在,但自已已經愉快起來了,臉部肌肉也舒展開來。很想做成人成已的事。

哈哈,那就來吧,來做對的事吧。我也揮刀去砍另外一處礙事的樹。

當我們把最後的樹枝、雜草都清理乾淨,這才發現雨衣裏外都濕透了,臉上水的成分比較複雜,頭髮任性地粘在臉上,捋幾下都不離開。此時,我的心卻是開闊的,輕鬆愉悅的,全然沒有勞作的倦容。

這次行禪,我看到自己面對困難的習性是如此強大,光說服自己去做對的事是不夠的,還要瞭解自己的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能真正看清和瞭解自己。這不就是行禪的意義所在麼?其實不管是雨天還是晴天行禪,目的就是為了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好讓自己的練習有一個方向。雨水還在斗笠上敲打著,像是演奏著美妙的音樂,它是在詮釋雨天行禪的樂趣呢。


 

忠臣的試金石——辦事的次序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經典引述:篤之以仁義,以固其心,道之以禮樂,以和其氣。宣君德,以弘其大化,明國法,以至於無刑。視君之人,如觀乎子,則人愛之,如愛其親,蓋守宰之忠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忠經·守宰章》

故事來源:子路為蒲宰,為水備,與其民修溝瀆。以民之勞煩苦也,人與之一簞食、一壺漿。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子路忿不悅,往見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夫子使賜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於君,發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則可,不則汝之見罪必矣。」

——摘自《孔子家語•致思》

張講師講解:

子路到名為蒲的縣邑做太宰(地方長官),為防水患,召集了很多民工來做防範水患的工程,與大家一起修水溝排水。他覺得百姓來到這裏做勞役辛苦,所以子路給每個做工的人都分給他一竹簍食物和一壺湯水。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趕快派人告訴子路,不要這樣做。子路聽了非常生氣,跑去拜見孔子說:「因為暴雨快要來了,我怕當地發生水災,所以徵調民役來修水溝,以防水患。可是百姓大多窮困,餓著肚皮。所以我用自己的錢,給他們備了吃的喝的,讓他們還可帶回去一些。我在做好事,您卻派人來讓我停下不可以做,這不等於夫子不讓我去行仁義嗎?夫子您平常教我仁義,現在卻告訴我不能做,我不幹!」面對子路的直言抗議,孔子很有氣量,但孔子作為君子不怕與君子發生這種爭辯的場面。孔子說:「我來告訴你其中的道理。平素我教你行仁義,這次卻為什麼叫你不能這樣做呢?你若認為來做工的百姓因家窮會挨餓,你為什麼不去稟告給你的國君,請求把國庫倉廩裏面的米糧發放出來,用國君的名義去賑災救濟呢?你為什麼要用你私人的財富去周濟他們呢?當百姓知道子路用私人倉庫裏的私人財物周濟他,百姓會感恩你;可是如果你不說這是來自你私人倉庫的,而是告訴百姓這是國君饋送給大家的,也就是雖然是從你私人倉庫拿出來的,卻告訴是國君饋贈給大家的,這樣百姓將感恩國君。作一個君子,應對名利無所求。國君享受著國家百姓的俸祿,如果國庫裏有米糧,國君得到稟告,以其英明應該放米糧給百姓,這樣不是很好嗎?可是你子路卻並不先稟告國君,國君就可能不會知道地方上還有餓著肚皮的人。子路你是太宰,國君派你來不就是讓你代為他的眼睛和耳朵嗎?國君並不是不發放啊,是你不先稟明國君。」

子路這樣作為他自己心裏是怎麼想的並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君子遠遠地看會看出什麼來,還有這個事情長期發展下去會有什麼效果,百姓嘴裏稱讚的會是誰?會是子路。所以孔子的做法和建議是名正言順的。

孔子讓子路趕快停下不要再這樣做,不然的話必然見罪於君子。這個事情若被記錄在歷史上,會被君子視為「居心叵測」,這就是「見罪必矣」小人拿到子路的米糧,肯定是高興得跳腳,但是君子有君子的看法,他們看重的是建立國家行政架構的根本目是什麼,看重的是國家行政的整體架構和信譽有沒有因此被動搖或摧毀。這是必須去鞏固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為什麼要讀儒家的經典?儒家經典寫的是入世法,出世法只講清高仁慈,不講次序。出世法往往不知道婦人之仁的一念下去會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在子路這個案例中,雖然他是一個君子,他動用私人財產周濟百姓,即使百姓再怎麼稱讚他,他也不會有背叛之心,但是大家也許會認為那這樣不就無所謂了嗎?可是若有一天,當太宰的人不是子路而是一個心懷異心的人,他就會說以前子路也曾這樣做,因而他也效仿這樣做,可是他內心裏想的卻是把上面幹掉。所以必須從一開始就要把之後有可能造成莫大危害的所有跡象都销匿在前,這就是聖人所做的事情。

忠臣辦事有次序,使功勞歸於其主人。為什麼要歸給主人?當時派你來的不就是主人嗎?功就是要歸給這個主軸架構上的君。若有罪過時,下面要想辦法攬在自己身上,而把上面的君保護好。一位國君的旁邊,一定要有幾個可以把罪過攬下來的人,若罪過不攬下來而影響到上面去,整個架構就毀掉了。君子辨忠,就是看他辦事情的次序,如果次序不對就是奸臣。子路肯定是一個內心很正直的人,可是他如果照這個方式繼續辦下去而沒有發現的話,也不配成為一個君子。因為君子就是高瞻遠矚、值得大家效法的人,他做出來的事情即便在內心來說是問心無愧的,可是還要從長遠的影響上來考察是否有不良的影響。

所以子路周濟窮人這件事情可以先稟告君主,看君主怎麼選擇。也許國庫有糧就發放出來了,於是這個功勞美名自然歸給君,同時也圓滿了做忠臣的德行,圓滿了百姓一心向著國君的願望,等於君、臣和百姓三個都圓滿了。也有可能子路稟告了君,君有糧卻不發放,那這時子路就要把罪過攬下來自己承擔,讓百姓的指責歸給他自己,這樣做才是一個忠臣良將應有的處事的辦法;還有一個可能是,子路稟告了國君國庫卻沒有糧,這時子路可以說我家有糧,然後三更半夜把糧運到國君的倉庫裏,第二天再以國君之名發放米糧。但若有異心人,第二天他就會出去散佈:「其實你們知道這些糧那裡來的嗎……」本來個人享受這些俸祿財富,要有八成歸功於國家的安定,貢獻出來回饋給國家有什麼不可以?但是現在的人在乎的是「其實都是我」,竟幹沽名釣譽的事,然後裝得一臉無辜,這樣是不行的。

這就是為什麼要學《忠經》的原因。

——摘自張慶祥講《忠經》第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