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禪系」青年日記
上臺講話、運動出汗、學習經典,這些她以前不敢或不想做的事,現在得心應手,樂在其中。沒有了以往的造作,她的內心從容而篤定。這一切緣於……
二、問答集錦:遇事往好的地方想,是自我欺騙嗎?
在一個禪師的眼中,什麼叫做「遇事往好的方向想」?短短幾句話,令人胸臆開闊。
三、厚生集:日積月累的善
當善本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她的內心越發柔軟,溫暖了他人,也溫暖了自己。
四、經典故事:觀過知仁——不可輕忽的小過錯
秦西巴因為違抗了孟孫的命令被趕走,後來,又被孟孫請回,做他兒子的老師。這是怎麼回事?
「禪系」青年日記
作者:小佚
「等一下,我要舉手上臺。」我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看著心裡騰地一股熱浪起來——真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
以前讀書時,每到課堂提問,準備舉手起來回答前都這樣:胸膛裡像一面小鼓,咚咚咚地敲個不停;爾後兩頰開始一點微熱,肩膀一點緊縮,頭忍不住想低下來,像鴕鳥一樣埋進沙裡,假裝沒看見~哈哈!然後就想放棄了。
但這次我不,我要舉手。
當我走到臺前,感覺自己拿著話筒的手,有一點抖。站著時候,腳也有一點抖,真有趣,都這麼大個人了,又不是沒上過臺,怎麼還會抖?
好吧!張講師(注: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先生)常說:「要與感受同在。」那就讓它來,讓它抖,看看會怎麼樣。
我看著臺下一個個人頭,透露著各式目光。本來準備好了開場白,腦子忽然有點空白。要說什麼呢?沒關係,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吧。
我沒什麼感人的故事,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90後。大學畢業,初入職場,工作穩定,家庭小康,尚未結婚,沒什麼跌宕起伏的經歷,沒什麼憂苦身心的煩惱。可能有人覺得我像「佛系青年」,所以這一個大好週末,不出去跟朋友吃喝玩樂,竟跑來這裡參加「內心分享會」。
其實,我也享受五光十色的生活,但今天更多了一個衝動,想來這裡和諸位分享——因為這個學問,讓我在平淡無奇、按部就班的生活中,見到了人生的最真章;因為這個學問,讓我心甘情願改變了牛脾氣,從追求縹緲的感受到腳踏實地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也因此而大不同。雖然,看起來還是一樣平常。但當「心法」走進生活,越平常,越顯出這門學問的可貴。
我第一次走進黃庭禪初階課堂時,並沒有抱多少期待。感覺身邊似乎更多的是身陷中年危機的朋友,來這裡痛定思痛、修養身心。我覺得,這課實在很適合我的爸媽……於是課程一結束,馬上推薦給家人,希望他們好好改改脾氣,這樣家庭怨氣少了,和睦多了,我的日子想必也更好過了,哈哈!
直到第一次參加小樹苗內心成長營,參加志工培訓,我才發現:哦!原來心法要這樣用!不要總想著改變別人或要求別人改變,而是必須自己來練習……孩子們就像一面面明鏡,讓我看到深深埋藏的習性、一層又一層的面具;而孩子們一聲聲甜甜的「老師、老師」,喊得我的良心竟有點痛:自己配得起為人師表嗎??為什麼總是會說,但做不到?為什麼邏輯都明白,但心裡不答應?從心動到行動、從頭腦到內心的距離,我從來沒想過,竟有這樣遠。而一切都是因為這裡——胸膛一股氣血的牽牽絆絆。
後來,開始偶爾參加生活禪,和同修一起聽讀、分享經典學習,一起站樁打坐……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一天天改變。這種變化如此自然、平常,以至於自己也沒發現、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就這樣一點一滴,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就像張講師在講《道德經》「希言自然」時說的:「真正讓你前進的,是最平常的變化……」
於是,從來不愛跑步的我,每次體育考試提前一周緊張、每次跑完感覺虛脫的人,竟然開始愛上了出汗的感覺。我才開始相信人家說運動會上癮是真的,因為運動之後,氣血實在太酣暢淋漓!心情如此開闊!加上平日偶爾站樁,睡前靜坐,一天天下來,睡眠品質大幅提升。從前要麼多夢,要麼輾轉反側的,現在剛沾枕頭沒一會就睡著。精氣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天天變好,眼睛越來越亮,即使素面朝天也有了光彩……
於是,從前那個愛堆砌辭藻、並以此為能事的文青,現在提筆,感覺怎麼也寫不出個花來,只好說起了平白直敘、接地氣的話。
回頭再來看以前那些繞在雲裡霧裡的漂亮文章,感覺自己都難為情,矯揉造作啊!沒有了虛幻的文采,沒有了多餘的冗言,我才發現原來平實的話語、真實的文字,最坦蕩、最舒服。
而從前不屑聽的那些「之乎者也」老八股,以為繁文縟節,現在卻看起來這樣活潑潑地。遇到明師,就像搭上一座可以穿越時空的橋樑:原來,古人和我們如此親近;原來,聖賢懷著這樣濟世的良苦用心;原來,古老的道理,放到今天,良心依然是不變的準則;原來,五教經典,有一個共同的皈依處;實在讓人慨歎中華文化之博厚高明,讓人慚愧五千年後的自己怎麼還在過著坐井觀天、為一點小道自私自利的日子……
從前很多不屑、不想或不敢體驗的事物,如今竟然可以去理解、去欣賞、甚至願意去嘗試看看,體驗果真是「心如調色盤」,用經典的說法是「心能轉境」。而當那些難過、氣憤、委屈的熟悉的負面情緒襲來時,怎樣讓自己保持堅強?張講師說的:「輕鬆最堅強」。面對胸口湧動的、或堵堵的氣血——肩關節鬆開,胸膛敞開,看著那個湧動、或那個緊、或那個堵,一次次練習和平共處,甚至歡迎它的發生。張講師說:「當氣血一出現,不論它多小,反正就是一個明明白白的考驗在那裡。要一個一個迎向它,追隨它……迎向它,就是看著它起來;追隨它,就是走在它的後面。其他什麼都別做,不引導,不改造,就在氣血後面靜靜看著,跟隨著,就已是在練習了。「就這樣鬆鬆地來,偶爾胸膛又會緊起,那就再放鬆;又緊,再放鬆。如此反復,從潛意識、從氣血上去洗滌,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可以不再抗拒那個緊、或那個酸上來,不再害怕那些大的氣血的湧動。這樣練習走進生活,我才相信,真的「沒有心上過不去的事,沒有事上過不去的心」;我才明白,身中有一股真氣,分分秒秒在運行,沒有一刻時間會被浪費,唯一能打亂它的,只有你的心,唯一的敵人就是那一份抵抗而已。
當我開始淺嘗,心法為我帶來各種身心上的好處時,與此同時,身旁也開始出現了各種擔心、質疑的聲音:這麼年輕就修行,是不是不合時宜?靜坐能這麼久,會不會走火入魔?這麼年輕吃純素,會不會營養不良?逆著時尚潮流,
推廣經典、禪學,是不是像被什麼洗腦?……呵呵。說實話,過去我也有過猶豫,因為害怕別人評頭論足。然而,當真理明明白白在你身中顯現時,是不容分說的。漸漸地,開始學會不在意小人怎麼想,只在乎君子怎麼看。但求無愧於心,甘願取大舍小,做個坦坦蕩蕩、光明磊落的人呐!
你說我很特別嗎?沒有。還是說我有病,才這般迫切來學習?像其他年輕人,吃喝玩樂睡大覺一樣可以過得很開心呀?確實,不是所有人都必要來學,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需要。每個人都有自由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前提是有這種讓自己獲得自由的能力,和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承擔起自己種下的一切「果」。
有人問:你為什麼這麼篤定?這條路走下去會成功?
原來我也認過很多道路,也曾迷惘。後來聽到講師說:「人為什麼會迷惘?累了就會迷惘,煩了也會迷惘。原來你認定的道路,情緒來了,統統是迷惘。」哈哈!為什麼我這麼篤定?因為我很幸運,在黃庭禪找到了這個法寶——可以勇敢面對現實、煩惱而不罣礙;可以盡享七情、而不被大小情緒牽著鼻子走的能力;可以心常葆如赤子、同時又胸懷更高遠的理想……當一個「禪系」青年!
最後,分享一段在初階課堂裡看到牆上貼的一篇講師文章《是框架,還是懶散》:「黃庭禪希望給你一種真正的自在,這是一種在各種境遇與各種感受下都自在的學問,而不是在尋找一種你認為的自在。黃庭禪希望把你塑造成一個有「彈性」的人,而不是永遠在習性框架下的樣子。那是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彈性、進得去出得來的彈性、可以軟可以硬的彈性、可以溫和可以嚴厲的彈性、可以鎮定可以活潑的彈性、可以富貴可以貧賤的彈性、可以登高可以屈卑的彈性、可以出世可以入世的彈性、可以安逸可以吃苦的彈性、可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彈性……」
以上,分享給有心人,與各位共勉,希望能走上如此一條朗朗大道,過一個如此有彈性的人生。
遇事往好的地方想,是自我欺騙嗎?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講師您好,當遭遇困難時,都說要往好的方面想。可是我總擔心,只往好的方面想,會延誤可能存在問題的解決,說不定更嚴重,所以我總是放不開。請問講師,遇事只往好的方面想,一定只有好處,不會有壞處嗎?
張講師答:
所謂往好的方面想,指的並不是自我欺騙,把一個明明惡劣的情況視而不見,我想應該不是這個意思。什麼叫做往好的方向呢?就是哪怕最壞的情況會發生,我也準備要坦然接受,並做好一切可能的準備。我們本著磊落無私的心,做事儘量顧及別人的得失,按照大小先後的秩序,把事情給處理公平,盡所能地讓事情走向損失最少的方向。然而,有時你明明知道,這事情不論你怎麼努力,也很難避免損失,那麼凡事只求問心無愧,最壞的情況也要能夠坦然地去面對,這就是往好的方面去想的意思吧。
日積月累的善
作者:邱明慧
最早知道善本,是閱讀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開始記錄善本是在接觸黃庭禪並參加網路生活禪以後。在同修的指引和鼓勵下,每天打卡分享善本。時間一晃已半年有餘。這期間有過疑惑,但有更多收穫。
剛開始記善本時,才記幾天,很快就發現生活的單調與重複,無新事可記了,每當到晚上打卡時半天落不下筆,內心常為此糾結、不知所措。
後來,同修分享了講師關於記善本的解惑內容,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此不再為記善本的事項發愁了。有善事記善事,無善事記善念,無善念記立志,有重複的善事也可以記。慢慢地,善本自然地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通過記善本,培育自己善的種子,把善轉化為行為的自覺。看到有人倒車倒不到位,在一旁主動幫忙指揮;看到有人抱著孩子推門,差點要被反彈的門打著,趕緊伸手拉住門;看到同事為自己成為大齡單身青年發愁,主動向朋友打聽幫忙介紹牽線……這些都是內心自發的行為,沒有任何的做作或目的,心純如水。
通過這些小事,發現自己的內心更加柔軟了,能關心和體諒他人,真正做到心中有他人。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記錄善本,關注自己當下的存心,體會和感受黃庭氣血的變化,感受黃庭的溫度,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發現自己在做善事時內心常有一股熱浪上湧,常會自我感覺良好,有點飄飄然,發現了自己頑固的虛榮心。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練習,更能與氣血和平共處,覺知力也有了顯著提升。
觀過知仁——不可輕忽的小過錯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經典引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論語·里仁篇》
故事來源:何謂有罪而益信?孟孫獵而得鹿,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鹿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鹿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此謂有罪而益信者也。
——《淮南子·人間訓》
張講師講解: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過錯,各有不同的習性的類型,然而觀察一個人的過錯的類型,就可以知道他仁或是不仁。從過錯裡面,可以認識一個人。做對的事情本來是應該的嘛,對不對?從對的事情上面看,看得還不一定真,從錯的事情上面看,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人們常會做出一些過錯的事情,某一些過錯會讓人更容易看出一個小人的心機跟巧詐,但是有某一些過錯更容易讓人看到一個仁人君子仁厚的存心。我們看《淮南子》這一段:
「何謂有罪而益信?」什麼叫做一個人有罪反而讓人更相信?孟孫出去打獵,得到了一隻鹿,叫秦西巴抓回去把牠煮來吃。在回去的路上,小鹿的母親就一直跟在秦西巴後面啼叫,想要回牠的兒子。秦西巴看著實在是非常不忍心,就把這個小鹿放了,讓牠跟牠媽媽一起走了。
孟孫回去就問:「小鹿煮好了嗎?」秦巴西說:「我抓著這隻小鹿回來的路上,牠的母親跟在後面一直叫,我實在是不忍心,就把牠給放了。」孟孫很生氣呀,我叫你煮來吃,你竟然給我放了!就把秦西巴給趕走了。
過了一年,孟孫請秦西巴做他兒子的老師。身邊的人說:「這個人曾經得罪過你,你叫他辦的事,他竟然違抗你的旨意,你現在還請他來教你的兒子,為什麼?」 孟孫說:「你看看這個人,一隻小鹿的生命都會不忍心,那對於人會不會不忍心哪?那就會更加不忍心,可見這個人宅心仁厚啊!」
像這樣的小故事就叫做「有罪而益信」,淮南子的「有罪而益信」正是孔子所說的「觀過,斯知仁矣」,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觀過,斯知仁矣」,看一個人,不是老看他做對的事,那個小小的過錯才是重點。孔子教導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心性,就從他的小過小錯你慢慢去看,你就會明瞭。辦事情真不真誠、符不符合次序、有沒有為大局著想、有沒有盡忠職守、願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欲望而成全別人……你從這些小小的地方去看,慢慢就會看得出來,往後如果國或家有大難的時候,誰是值得依託的。也因為這樣,我們對於一些常犯的小過錯,實在是不可以掉以輕心。
——摘自張慶祥講解《論語》第43集「如何從小過小錯看品格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