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40期:2020.04.01

一、主題文章:兩秒的距離

母親的離去、生活的重壓、孩子的不幸,讓她心力交瘁,曾有輕生的念頭。如何走出困境,成為她執著的追求。老天不負有心人,終於讓她找到了心靈的最後一塊拼圖。

二、問答集錦:青春期,父母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孩子最不愛聽父母的說教,即使你認為是委婉的語氣,對抗還是會在。不如換種方式,學習古人的父子有親,發自內心地關心他,或許有不一樣的改變哦。

三、厚生集:心生暖陽

在一個點上持續,滴水也能穿石。存為他人好的心,日積月累,內心越來越光明、越溫暖。

四、經典故事:困不改節

顏回三月不違仁,不會因窮困而改節,孔門其他弟子一直不太信服。在陳蔡之厄中,子貢用命換回來一點糧食,結果看到顏回背著大家偷吃,於是他去向孔子告狀。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

兩秒的距離

作者:蘇秀玲

自2018年自由日那天,我母親移民蓮邦後,我像失了魂的魁儡,要清空家裡所有的雜物,把老房屋返還林務局公家,但清得空傢俱雜物,卻無法把累積六十年的記憶一起封箱。

「娘家」於我而言,變得如此遙不可及,一時間,猶若失根浮萍,心靈深處破了一塊大洞,生命的寒冬再度降臨,瑟縮在陰雨綿綿中,我是如此孤獨、無助。

思念與悲傷像鬼打牆般,讓我找不到出處,體重與心情不斷下滑,我想唯有靠書籍來自拔,於是除了參加某講堂的讀書會聽課之外,就剩下翻舊書或日記來撫慰不安的心。

有次在失眠的暗夜,讀到唐永嘉大師證道歌的「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終不睹。」淚如泉湧的我,感受胸膛中有股心酸的氣,直衝腦門,讓我頭痛欲裂,難道這就是傷心到極致的崩潰?那種五臟六腑快炸掉的感覺讓我快發狂,此時若非三更,我一定會大吼大叫。痛後我靜心思忖,我不能繼續沉淪在情緒的死海裡,我必須找一個屬於我心靈的娘家,找一個能安我靈魂的娘家。

不惑那年開始,我卻開始大惑不已,「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是我拿來療癒我千瘡百孔的座右銘。從么兒出生即患重症,必需無時無刻細心照顧外;讓我更氣餒的是,小孩的爹,不但選擇逃避幫忙照顧的義務,還背叛婚姻。面對家庭的經濟,照顧小孩的責任,雙重壓力煎熬,我心力交瘁,讓我曾經想帶著孩子一起離開這世界。然而小孩的病痛需要我陪伴,我外表堅強,但心靈的累,一步步逼得我走入憂鬱的深谷,最後選擇離婚斷尾求生。

精神就在艱難環境中夾縫生存,好不容易盼到大兒子服完兵役回來,心中慶幸有子可幫,但求職不順,此時正好有同鄉友人邀我創業,於是我把快還清房貸的房子,再借貸一筆來幫兒創業,未料一切投入就定位時,碰到 SARS疫情攪局,加上朋友倒債跑路,這一擊把我打入更深的幽暗深淵,只能靠著鎮定劑安眠藥勉強支持,行屍走肉、度日如年的為自己錯誤抉擇咬牙負責。

為求生存,為解心靈的桎梏,在不甘願、想報復的心態下,我離家了,(雖離家但仍肩負照顧么兒的責任)只因不願每天還得面對已離異的前夫,在眼皮下擺爛,我想重新起步,再尋一個溫暖的家。不料,我以為的勇敢、翻身的機會,仍只是從爛坑爬出,又跳入另一個泥坑的噩夢,生活依然水深火熱。

這期間,除了靠藥物穩定空洞的靈魂外,唯一的自救法,就是想靠新時代思想正能量的書,來補給已傷痕累累的剩餘生命,凡標榜能量引導的書都看,如《當下的力量》、《奇跡課程》、《生命之書》等等不勝枚舉,也看了張德芬的找到自己系列,我漸漸知道臣服的真義,懂得往內找問題來解決,同時也把束之高閣的《金剛經》再請出,《心經》,《六祖壇經》也手不釋卷,對於萬法惟心,我仍然如隔靴搔癢般,抓不到要領,安頓不了這顆悸動的心。

該如何安頓這不安的心?達摩禪祖是如何安頓二祖的心?「禪」是甚麼?十多年前曾聽同事說起「黃庭禪」,這下我終於做對了一個正確的舉動,那就是重新搜尋黃庭禪。

【一切的發生都是恩典】,果然真實不虛,上了黃庭書院的半天體驗後,張講師說「凡有發生,必有位置」的提醒,讓我終於瞭解那胸膛快炸的感受,就來自黃庭一竅。

初探黃庭「寬兩秒」的奧妙,我的老天啊!就這兩秒,教會我真正地靜下來,看見原來動盪不安的心,是氣血的賓士,是自己日經月累的浪頭堆砌。

找到這困擾我多年的源頭處後,我開始清理,不斷地練習感受當下。案頭擺的書,全換成張講師的安心系列,感謝講師的影音,能隨時解疑惑。這0秒到2秒的距離,我足足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摸索啊!

上書院後,從體驗、上完初階課程後,我刪除了手機裡的神來也;經典、影音,取代了我的安眠藥。

12月末,再上進階訓練,很高興,我也找到心靈的最後那塊拼圖了。但2秒到20秒之間,我又卡住了,這近半年時間,我仍搞不懂講師在引導靜坐中,一直強調,【鐘聲響起的20秒,打開胸膛,不要忍耐.....】。我每次都卡在這句不要忍耐的謎團中?我不覺得我忍耐什麼呀,這2秒到20秒中間的18秒,到底藏著甚麼秘密?

在還未領悟時,我知道感受是門體驗課,除了靠自己的練習外,急也沒用。直到有一天,生活禪邀我去靜坐共修,本來還有些抗拒,靜坐自己也可以在家坐,何苦又舟車勞頓?

順著學長們的盛情,這一坐兩個鐘頭,酸麻痛癢通通跑出來,跟著講師的更仔細引導,對這句「打開胸膛20秒,不要忍耐」,我細心體會,講師說:「不論面對任何感受,不要忍耐,要勇敢地放開,讓那無意義的氣血自由地存在,不要害怕,不要忍耐,也不需要調整。」啊!原來我不得其門而入,是因靜坐時間太短,火侯還未至酸到要忍耐的程度就已熄火,故而體會不到「完全不要忍耐的20秒」滋味。金剛經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也是如此說嗎?當下的寧靜,讓我豁然開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我就是名符其實的「困而學之」這種人,因困惑,因不安,所以我才會尋覓得如此辛苦。

此刻,我找到了心靈真正的娘家所在,也正走在回娘家的路上。講師所說的「所謂發生,即是恩典。」成了我新的座右銘,心的方向。我也將朝更多的20秒累進,正如講師解說「希言自然」中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一樣,見到雨後的彩虹。


 

青春期,父母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學生問:

講師好!我現在孩子十五歲,我常常一句話還沒說好,他就大發脾氣了。我總是不帶憤怒情緒地告訴他說,他這樣沒禮貌是不對的,可是毫無效果。請教講師我還有更好的辦法去應對嗎?

張講師答:

小孩如果對你已經很有成見,對你某些挑剔的話感到非常憤怒的話,他就時時刻刻嚴陣以待,感覺有個脾氣想要爆發,

即使你是非常溫柔婉約地跟他說「你應該去洗碗」,或者說「我沒有生氣」、「你不要生氣」;或者他晚了點回家,你很和氣地說:「你為什麼這麼晚回來?你不是說要早點回來嗎?」

你知道,某些家長說話的口氣,雖然他看起來很緩和,但對小孩子來說,每一句都是非常挑釁的話。這個小孩子已經晚回來了,已經對你嚴陣以待了,這時你又說:「你不是說要早點回來嗎?」雖然你講的很和緩,那又怎樣?對他來說,這就是對他十足的挑釁!

你為什麼不問他:「你在外面吃了什麼,你餓不餓?」你口氣輕鬆一點,就像沒事一樣說:「你餓不餓?要不要吃點什麼東西?」你的表情要有一點血色,有一點笑容。在那種情況下,關心一下他就可以了。他正在防備著你挑釁他,或要罵他,這時你就千萬別說一些看似溫柔卻毫無營養的話。

放下那小事不說,先關心一下他,關心他在學校和同學相處的情況,聽他聊一聊同學之間有趣的事,有時關心一下他的興趣,關心下他的缺點,即使他的缺點,有時你也可以和他聊聊,欣賞一下。畢竟誰沒年輕過呢?誰沒缺點呢?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一直淪於說教,讓小孩整天精神緊繃,讓他隨時都在準備要反抗你,因為他覺得你每句話都充滿挑釁。

所以,要先從你自身改起,這些小孩不是被父母寵壞的,就是被父母逼壞的。你一直不停地逼,不停地指責,用你那很冷酷的方式,或用嚴厲的方式,或用溫和的方式,但在他的認為,反正你都是在挑釁他。不如先站在他同一個立場吧,先聊聊生活,聊聊興趣,聊聊他的困難,不要一直指正,不要一直說:「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夠不夠煩呀?我若是你的小孩,我也是夠煩的了!

先瞭解一下他的立場,關心一下他的喜好,如果父子不能夠有「親」,不能夠讓他覺得你是真正發自內心裡挺他的,是發自內心喜歡他的,那麼不論你表面多面溫柔,他永遠不會對你講出內心話的。

先學習古人的「父子有親」吧!


 

心生暖陽

作者:曹紅

陽明先生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聽聞先生此言,一直心有戚戚,如何讓「此心光明」,那想必是我這樣的尋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吧。

張講師提倡記錄善本,讓我們記錄生活中所行的點滴善事。一開始有所疑惑,但是記錄一段時間善本之後,發現自己的所思所行有了一些水滴石穿般的變化。

以下記錄了半日裡「善的行腳。」

凌晨,心臟的跳動又加劇了,和前幾天凌晨一樣,心悸感一陣陣襲來,內心有畏懼的情緒。想喚醒家人,想著他白天要上班,於是在黑暗中,自己默默感受潮水一樣襲來的心悸。

五點多,鬧鐘響,本該是準備打坐的時間,披衣坐起,身體疲憊無力,心臟的跳動一輪一輪絞著心底發慌。

煮一些麥片粥喝下,照例給先生泡了一些泡飯,晨光已然曦微。去和先生說了一下身體的狀況,告知他決定自己去醫院,也讓他安心,自己一個人可以。

六點半到醫院門口,三月料峭的風裡,有幾位白衣護士在門口,檢查體溫。疫情還未完全消散,依然像這早春的風一樣帶著嚴冬的冷寒。望著這些白衣護士,想起戰鬥於全國各地抗疫第一線的醫者們,心裡升起敬意和心疼。本來有些黯然的內心,此刻像山谷中照進了一縷光。

急診醫生告知心電圖檢查要在八點之後,所以去戶外走一走。清晨跑步的人們三三兩兩,遠山近湖,天清地明。我慢慢走著,臉上帶著微笑,雖然戴著口罩,也向來往的人們心存一份善意,內心也因此有了一份柔軟的光芒。

醫院回來,雖然身體虛虛的,但女兒因為疫情在家上網課,所以還是決定去超市買菜,回家給她燒些好吃的。

收銀員穿著簡單的一次性雨披作為防護服,看著她們忙碌於自己的崗位上,付款後鄭重而輕柔地說一聲「謝謝啦」,彼此眼神相對時,隔著口罩,還是能感受到對方眼神中滑過的一絲暖意。

超市出來,路面上有一隻釘子,靜靜躺著,但是扎眼。用腳輕輕把它踢到人行道僻靜處的草地上,安心地離開。

回家洗手作湯羹,女兒下課,熱菜熱飯端上桌,在明亮的春日暖陽裡邊吃邊聊,也告訴孩子自己今天上午的發生,自己現在身體的狀態,需要休息,請她晚上準備晚飯,並感謝她在這樣的時刻為媽媽分憂。女兒應允了,眼神亮亮的。

半天短短的時間,因為身體的問題,內心是有罣礙的,但是觀照著內心的感受,去做自己的事時,內心有一份篤定和安然,也給予身邊的人一些小小的愉悅和安心。

以前自己在這樣的身體狀態下會怎麼樣來面對呢?對家人訴苦,抱怨,遷怒?這樣細微處的變化,很大一部份源自於講師宣導的善本記錄,講師稱之為「善的行腳」,心中善的念頭,外在善意的一言一行,像生命中篤實的腳印,都是心向光明漸行漸近的印跡。

雖然習氣和毛病還有很多,就像那個古老的故事裡,一位修行者每日裡生善念做好事,就往竹筒裡扔一顆白豆,反之則扔一顆黑豆。慢慢地,白豆漸多,黑豆漸少。現在的我,一天下來會檢視一下自己的存心,貪嗔的習性還是會時時浮出水面,但是為人好的善念漸漸也多起來。

善本,善的行腳,每一個善念善行,如同芥草之籽一般,在心裡散發出一點點微光,這微細的光芒積沙成塔,它成為照亮生命海洋的一抹暖陽。


 

困不改節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故事原文:

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摘自《孔子家語》

 

張講師講解:

孔子被困於陳國與蔡國之間,跟隨的人已經七天沒有吃東西了。

子貢的家境算是孔子這麼多徒弟裡面最好的。他隨身帶著行囊,偷偷地溜出去。因為外面的人其實不是要殺他們,只是要把他們看管起來而已。所以他想個辦法溜了出去,用他身上帶的貨財拿去換東西吃。

子貢走了很久很久,才碰到一個旁邊村裡面的人,他說:「我拿錢跟你換幾斤米怎麼樣?」好不容易才換回來了一石米。

顏回、仲由拿到米煮了起來,這時,屋簷上有黑黑的灰飄到了飯裡面,只拿灰又拿不起來,所以顏回就用手抓出一撮已經快熟的米,扔掉又可惜,放回去又污染了整鍋的米,乾脆就把這髒髒的米放進自己嘴巴吃掉了。

子貢從三合院窗戶外面正好看到:「呀,還沒煮熟就偷吃?好你個顏回,孔夫子最疼你,竟敢如此偷吃。」

子貢就進去問孔子說:「仁人廉士,在困窮的時候、肚子餓的時候會改節嗎?」

孔子說:「如果窮困就改節,那就不配稱為仁人廉士啦!」

子貢又問孔子:「你最疼的顏回,你認為他會不會窮困就改節?」

孔子答:「不會,他一定是仁義的。」

子貢就把顏回怎麼偷吃米的事情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我相信顏回不是一兩天而已,雖然你是這樣說,但是我內心還是不懷疑,或者有什麼關係吧。你稍待,我來問問他。」

孔子把顏回召進來說:「我昨晚夢見我的祖先來看我,今日就有米可以吃,我想應該是祖先保佑,去把你煮好的飯拿進來,我先要祭祀一下祖先再吃。」

顏回說:「剛剛有黑灰飛到飯裡面,一直給它煮呢,又不乾淨,大家看了一定不高興,想要把它丟掉,這樣舀起來一勺把它丟掉太可惜了,我就把夾著黑灰的那一撮飯吃了,因為人已經吃過,不能祭祀了。」

孔子沒有跟顏回說子貢在告他偷吃,孔子比較高明,沒有破壞他們師兄弟的情誼。

孔子跟顏回說:「哦,是這樣。我也餓了,那我們就開始吃飯吧。」孔子很高興,胃口大開。

孔子把顏回召進來的時候,子貢、還有另兩三個學生都在場,孔子就回頭跟子貢他們說:「我相信顏回,不是等到今天才相信,我相信他一定有緣故的。」

孔子說三月不違仁的只有誰?只有顏回。

從今而後,這些其他的徒弟開始真正地信服顏回了。

 

---摘自張慶祥講《論語》第12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