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46期:2020.06.01

一、主題文章:與呼吸一樣重要的,是什麼?

自學黃庭禪四年,漫長而充實,然而面對習性,好似原地打轉。直至進入初階課程,才明白這學問是道紮紮實實的體驗題和練習題。看似簡單的寬兩秒,背後大有深意……

二、問答集錦:想成為顏回?先做好這一件事

人都有向上的心,想向聖賢看齊,如顏回般「三月不違仁」,該從哪裡做起?明師為我們指明清晰的道路。

三、小樹苗:孩子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

一起來看,在小樹苗內心成長營中,如何把美好的教育無聲地植入孩子們的心中。孩子們溫暖的呈現,也深深滋養著志工老師。

四、經典故事:從仇人變君臣,為何説管仲是仁人?

管仲曾親手射殺齊桓公,後來反被齊桓公尊為仲父,授以國政。這是怎樣的一段故事呢?

與呼吸一樣重要的,是什麼?

作者:曾立軍

自2015年通過喜馬拉雅FM接觸黃庭禪以來,已四年有餘,這是一段漫長而充實的歷程。

每天上下班路上、開車時、睡覺前,甚至洗澡的時候,都是張慶祥講師的聲音在陪伴著我,這讓我對黃庭禪的瞭解日益深入,進而讓我對古聖先賢的智慧充滿了嚮往。

在幸福內心禪節目裡,我聽過張講師對黃庭禪初階的介紹,我覺得這樣聽著自學就很好,由此開始嘗試站樁和寬兩秒,但總感覺有些迷惑,覺得習性過於頑固,時進時退的。幾年下來,感覺自己好像在原地打轉。

基於各種緣由,直到2019年7月,我終於參加了黃庭禪初階課程。

課程裡,講師精心設計了很多體驗環節,幫助我們找到內心。我發現,之前的理論學習一直在武裝頭腦,而心法是內心感受的領域,找對方向才有進步的可能。還有,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很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時候不容易精進,當大家一起的時候,精進會成為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站樁,一個人的時候,最初要站半個小時似乎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一群人站樁,第一次就站半個小時的人非常多。

初階之前,雖然我也知道要用寬兩秒,但每次到了關鍵時刻,我發現總是用不上,比如我生氣的時候,壓根就忘記了寬兩秒的存在,直到自己被氣血帶著跑了一串長長的路之後,才恍惚地想起來:哦,剛剛怎麼忘記寬兩秒了?這就是因為寬兩秒練習做得不夠。

再好的學問,如果平日不勤加練習,等要派上用場的時候,卻發現用不上,那就等於白學。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不養,關鍵時候怎麼用得上呢?平常不好好練習寬兩秒,到關鍵時候被氣血帶著跑的時候,會把之前所有養起來的氣也全部潰散掉。

這也就是我幾年雖然一直在聽講師的課程,雖然懂了很多理論,但一直在原地打轉的原因。

初階結束後,我參加了黃庭書院安排的寬兩秒著陸功課,有了實際的練習目標。通過每天的回報、小隊輔的陪伴,和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抱團精進,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與煩惱罣礙共舞,練習與內在的氣血和平共處,成人成己的處事方式也讓我越來越寬闊。

寬兩秒要求每天做夠20次,一開始我覺得,每天哪有那麼多情緒起伏呢?不過,既然功課安排了就做吧。在完成功課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這20次只是給我們設定的目標,實際上,內心的狀態是「必有事焉」,每時每刻去覺察、去返觀,都是極為重要的。

寬兩秒不是一道功課,它與呼吸同等重要,在一呼一吸之間,觀照自己內心氣機的起伏,放下對氣機的分別綑綁,還之以實相,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心德,這才是這道功課的目的,也是引領我們走向幸福人生的至簡大道。

一切才剛剛起步,加油!


 

想成為顏回?先做好這一件事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

講師您好!我想修成顏回那樣的復聖,立志從「一日不違仁」開始練習,可否請您教我一個具體而微的方法呢?感恩講師!

張講師答:

很好,無法做到顏回的三月不違仁,那麼不妨可以試試從一日不違仁做起,循序漸進,每個人都可以向聖賢看齊。

那麼怎麼做才叫一日不違仁呢?從事理上來說,譬如你在上班,那麼就在這一整天裡,無愧於自己的職守,這是在職守上的一日不違仁。你拿人家一天的薪水,就應該做好一天的事情。但是所謂做好一天的事情,指的是在合理的能力範圍內,不偷懶、不取巧,盡責任地去努力,這就是在事理上的一日不違仁了,而不是要從早到晚拼到你精力枯竭為止,才叫一日不違仁,並不需要這麼極端。況且用錯誤的方法去工作,以致讓每個人拼到精疲力竭,這怎能叫做「仁」呢?

若從待人處事上來說,一整天總是懷著對人寬和的心,懷著為人好的心,懷著友善的心去待人,對他人小小的錯誤,能夠給予原諒。而對於比較大的錯誤,能夠正辭以對,使他日後知所警惕改過,而不是一昧的善柔逢迎,於事無補。能剛能柔,能使大家更好,這樣才叫人事上的一日不違仁。

若從自己的心性來說,能夠在一整天的生活裡面,時時內觀自己內心七情六欲的浮動,對於黃庭一竅內氣血所帶動的好惡情緒,清楚明白。對於自己到底對內心的氣血,有沒有對它分別取捨?有沒有和它和平共處?有沒有讓它鬆弛任運?是不是每當內心有個小小發生的當下,都能維護本性的清真?如果可以的話,這叫心性上的一日不違仁。

諸如此類,在一日裡面,為人君止於敬,為人臣止於忠,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與國人交止於信,在一整天裡面,裡裡外外都符合自己的本分,都可以長養任何人的精氣神。甚至到晚上睡覺做夢的時候,還在觀照自己,還在與內心的氣血共處,這叫一日不違仁。累積日日的不違仁,不聖也賢矣!


 

孩子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

作者:華江

小樹苗內心成長營的第一天早晨,小隊老師完成課前聚焦後,我揣著期待走進教室。「老師好!」一個小身影冷不丁地撲了過來,一雙手臂緊緊地摟著我,頭埋進我的懷裡。原來是一年未見的牧洲!孩子的熱情刹那間融化了我,摸著孩子的頭,眼中的他長高了,長大了,笑容更燦爛了。再看看教室裡的孩子們,有安靜看書的,有跑來跑去玩耍的,我不禁開始期盼這兩天的課程了。

第一天,「過河」遊戲環節,我們小組人數最多,困難最大。第一輪我們小隊最後一名,第二輪結束時,聽到活動長宣佈「第四小隊第一名」時,真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反轉!太不可思議了!剛才的一幕幕又浮現在眼前:過河的「船板」因距離太遠搆不著,羽浤一個箭步跳了上去,危急關頭解了圍;到了「對岸」,大姊姊思粼快速的把「船」送了回來;過程中,我和孩子們在「小船」上緊緊相擁,不讓任何一個「落入水中」;快到岸時,聽到子嘉在喊:「小心,不要著急!」每個小朋友的一言一行都傳遞著團隊的溫暖,我感到自己已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小隊如家庭般凝聚在一起,無形的團隊力量讓我們最終取得了勝利。

下午,造房子闖關活動開始了。看著圖紙,再看看擺在地上的材料,幾根繩子幾根木棍,我有些不知所措,而孩子們正你一言我一語地商量著,「應該這樣,再這樣……」幾個大點的孩子開動著腦子,出謀劃策,小點的孩子眨巴著眼,靜靜聽著望著。

開始動手,孩子們按照之前的商量,立馬有序地忙開了。小的幫著大的扶木棍、拿繩子、遞繩子,大姐姐思粼力氣稍大,她主動說:「我來綁繩子。」邊綁邊耐心地教著身邊的小夥伴,看到有鬆的地方再加牢,幾個小夥伴也邊學邊試,幫著綁起繩子,速度明顯快了起來……一間小屋終於搭好了,最後看著小隊的八位孩子們從小到大、挨個相擁著全都「住」了進去,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再看看他們被繩勒紅的小手,忍不住為他們的默契、友愛喝彩。

「大小先後,團結合作」,三部曲的主軸就這樣自自然然、不知不覺中注入了孩子們的心中。

下課了,孩子們歡呼雀躍地玩去了,只見一個背影正低著頭用小手使勁地抹著因走動而翹起錯位的地墊。仔細一瞧,原來是子嘉。是什麼能讓一個孩子放下玩耍,默默細心地做著這樣的事情?若不是「心中有他人」、「大小先後」,怎會讓孩子放棄玩耍,想到去鋪平墊子,以防他人絆倒?此時此刻,孩子認為這就是最重要的事,定格著眼前的畫面,孩子的行為給我上了一堂最生動的課,心中一股股暖流再次升起。

中午餐桌禮儀結束後,子嘉低聲地問我:「老師,為什麼我原來的小隊老師現在是志工老師了?」小隊老師也是志工老師啊,只是分工不同、崗位不同啦,就像你們小朋友一樣,這次做小Q,下次可能做口令長,再下次可能……」「嗯,我理解了。」當聽到這幾個字時,我覺得孩子真的理解了。過多的道理顯得蒼白,當孩子身臨其境時的感受,才是最真實、最有力量的。

兩天的課程很快結束了,受益最多的還是自己,深深地被一個個孩子以及小隊的氛圍乃至整個小樹苗課程的團隊滋養著,相信「大小先後、團結合作」的精神也會隨著孩子們傳播到一個個學校、一個個家庭,滋養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從仇人變君臣,為何説管仲是仁人?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經典引述】

子路問於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

 

——《孔子家語》

 

【故事來源】

公拜牙為上宰,使預國政。叔牙辭曰:「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乃君之賜,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管夷吾乎?臣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與百姓,弗若也;制禮義而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桴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知勇焉,弗若也。」公曰:「昔者管仲射我一箭,正中帶鉤,吾將報仇,今若得之,吾當斬首,何可更用?」叔牙對曰:「臣聞明主立賢無方,不念舊惡,管仲有經濟之略,明公當置怨而用之,方能富國強兵。」 桓公從牙之言,差使往魯。

 

——節選自《春秋列國志傳》

 

【張講師講解】

子路問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品格、為人怎麼樣?」管仲名叫夷吾。孔子說:「這是個仁人啊。」仁人就是一個能夠利己利人的人,能夠養人,能夠養己,能夠養天下的眾生。為什麼子路會問有關管仲的事情呢?我們來看這則故事,瞭解管仲和齊桓公的典故。

西元前686年,齊襄公是齊國的君王,他為君荒淫無道,他的大臣公孫無知乘機就叛亂,把齊襄公給殺了,之後自立為齊王,齊國發生了內亂。

齊襄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糾,糾的母親是魯國人;小兒子叫小白,小白的母親是莒國人。當齊國發生內亂,大兒子就逃到魯國,小兒子就逃到了莒國。

管仲跟鮑叔牙是很好的朋友。管仲對鮑叔牙說:「我們兩個人胸懷大志,想要為天下做點事情。齊襄公這麼荒淫無道,不久之後恐怕就有難,恐怕會死了。齊襄公死後,繼承王位的不是這個大兒子糾,就是二兒子小白,我們兩個現在分別去給糾跟小白做老師,到時候不管他們兩個誰做國君,我們兩個就互相推薦,我們兩個就可以到朝堂裡面去為天下眾生服務,去實現我們兩個為政的理想。

齊襄公被殺之前,大兒子公子糾怕被牽連,早就逃到了魯國,由管仲跟召忽兩個人輔佐他。二兒子小白則逃到莒國,是由鮑叔牙輔佐他。

等到公孫無知被不服他的群臣殺了之後,齊國的大臣就派人到魯國,想要迎接公子糾回去做國君。可是鮑叔牙這邊也想要護著小白趕回齊國去做國君。反正兩個人無論誰做國君,對於管仲和鮑叔牙來施展他們的抱負都是有幫助的。

當時魯國的國君是魯莊公,他想護送糾回去當國君,這樣以後對於魯國比較有利。他擔心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城距離齊國比較近,可能先回到齊國,所以就派管仲率領了一支軍隊,到半路上去攔截小白。管仲率領軍隊,在半路上遇見小白,想要把他射死。管仲的箭術是很準的,他就向小白射了一箭。沒想到這一箭只射中了小白帶子上面的一個鐵鉤子。小白沒有死,可是他怕管仲再射他一箭,所以他就裝死,倒在了車上。等管仲撤走後,小白就跟鮑叔牙快馬加鞭趕回齊國,當了國君,他就是齊桓公。

管仲以為小白被射死了,就派人把這個消息送到魯國,他們慢慢地護送公子糾,準備回去穩穩當當的當齊國的國君。走了六天才到齊國,這時小白早已回到齊國的都城做了國君。

魯莊公聽到小白做了國君,很生氣,親自帶兵攻打齊國,結果魯國被齊軍打敗了。在齊國的壓力之下,魯君殺了公子糾,輔佐糾的老師召忽不甘受辱,用頭撞殿柱自殺了。糾的另一位老師就是管仲,管仲沒有自殺,他甘願被囚車給關起來。齊國要求魯國用囚車把管仲囚禁之後送到齊國。這其實是鮑叔牙設的計,讓魯國把管仲押解回齊國,是想讓管仲到齊國去做宰相。

齊桓公為君之後,他本來是要鮑叔牙當宰相,鮑叔牙說:「您對我這麼好,讓我有口飯吃,這實在是君上的恩澤。但是,如果你要把國家交給我來治理,這實在不是我能力所能達到的,我想只有一個人能夠不讓您失望,這個人就是管仲管夷吾。我比不上管仲的有五個地方:對百姓施以恩澤,我實在是做得比他差;治理國家還要把握住簡單的原則、好的原則,我比不上他;讓百姓都感受到忠信,死心塌地效忠,我比不上他;制定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法度,讓四方的人都可以學習,我比不上他;當個大將軍,能文能武,還能夠帶兵打仗,這點我更是比不上他。」

齊桓公說:「之前我回齊國當王的時候,在路上碰到管仲,他射了我一箭,還好我命不該絕,射在帶鉤上面。這一箭之仇我還要報,如果我現在碰到他,我要把他給斬首,我哪裡肯去用他呢?」

鮑叔牙說:「英明的君主選用賢才,不一定挑跟我很好的、對我有恩的、對我效忠的,就算是跟我對立的,他果真是非常賢明的話,我應當也要用他的才幹。管仲有經天緯地之才,您應當放下往日恩怨,不計前嫌去用他,這樣才能富國強兵啊!」

後來齊桓公就聽了鮑叔牙的話,想辦法把管仲給接到齊國。中間的故事非常精彩,各位可以看《東周列國志》。

等到齊桓公把管仲接到宮裡面以後,他們兩人談了三天三夜,齊桓公很高興,管仲是這麼樣的一個治國的奇才,所以就把大小國政都交給管仲去處理,尊稱他為仲父,凡是齊桓公要請教管仲,都要親自到管仲住的地方去請益,不敢召管仲過來。可見的齊桓公尊重賢人的態度是非常嚴謹的,他幾乎把國政全部都交給管仲了。

 

—整理自張慶祥講《孔子家語》第3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