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59期:2020.10.11

一、主題文章:日常的孝,才是大考驗

對父母的孝,是亙古不變的人倫,更是幸福生活的根本。而在日常與父母相處的點滴中,能夠以孝心來養親心,可謂是一場真正的修行。

二、問答集錦:佈施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佈施,似乎是慈悲、善意和德行相關的行為。但心念若擺不正,反而有加重貪欲、自損功德的危險。怎樣佈施才能不掉坑裡呢?

三、小樹苗:接納與陪伴,讓孩子悄然改變

孩子第一次離開親人的陪伴,超級不安與敏感,怎麼辦?志工老師從接納與感受孩子入手,一步步接近和感受孩子的內心......這次孩子與志工老師「相互陪伴」的過程,讓雙方都收穫了內心的成長。

四、經典故事:未卜先知的孔子

齊景公拜訪孔子,寒暄當下,左右來報,周朝先王之廟遭了火災。因先王廟眾多,齊景公詢問是哪一座,孔子立即斷定是釐王之廟且分毫不差。孔子因何能未卜先知,背後的天理又給人什麼啟示呢?

日常的孝,才是大考驗

作者:螢火蟲

經典裡常常提到孝,而在黃庭禪的著陸功課中,也有好幾個都是和孝相關的練習,可見孝對於我們修行的重要性。

這些年下來,才越來越感覺到要真正把孝做好真的不易,這不僅僅是在日常的行為中落實,更是要在內心深處檢驗。

這些年練習下來,感覺在一些重大的事件面前相對還好練習,像之前媽媽生病的時候,吃的苦好像都不算什麼,一心只想著只要媽媽能好起來,身體辛苦一點都沒關係。

現在媽媽逐漸康復,回到日常的相處,點點滴滴才是真正考驗,那些好久不留意的小習性,看不慣的言行,都在時時刻刻跑出來,不時地刺激著黃庭。很多時候,自己都會忍不住提醒兩句,但是長輩不受用,就只能寡言。默默地感受著內心的湧動,直到嘮叨或責備停止。但是漸漸發現這樣做是不對的,當自己一直沉默不語,其實媽媽的氣沒有消,而且一直嘮叨也很耗氣。再仔細感覺,當自己寡言的時候,其實心裡是有點硬,有點冷的,原來我的焦點都放在了自己的那點不滿上面,覺得媽媽不對。發現了這一點,不禁汗顏。於是下定決心要好好練習。

當媽媽又開始嘮叨的時候,開始練習「寬兩秒」心法,往內觀照了一會兒,對媽媽就有了些心疼,心裡想著怎樣才能讓媽媽不再這樣,這時心慢慢地軟了,突然就想到提起媽媽最感興趣的話題,媽媽突然頓了一下,馬上就開心地和我聊了起來,不再抱怨了。

最近還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孝,還要和父母有親。雖然自己的孩子都上初中了,其實在爸媽的眼中我永遠是個孩子。於是平常偶爾也會對父母撒撒嬌,每次出差前和回來都給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和親親,媽媽就會笑得像個孩子一樣,那一笑也會讓自己的心融化了。

養親心,就是「冬則溫,夏則凊」,讓父母心頭始終暖暖地。這個道理花了好長時間,才有一點點體會,不過找對了方向,就可以一直練習了。


 

佈施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張講師好!請問為什麼修行要佈施?佈施的真正含義和目的是什麼?佈施時,在內心應有的態度是什麼?謝謝!

張講師答:佈施的主要目的,是要去除我們的貪欲,雖然剛開始佈施的時候,略有捨不得,但是在慢慢佈施的過程中,那個執著與貪欲,就慢慢放下來了,心量就越來越寬闊了,對人就越來越慈悲了,這個就是佈施這個法門所能為人們帶來的功效。

佈施時的心態,就是存著一顆希望對人有所幫助的心,希望有一天看到人人都能自立自強的心,這樣的佈施心態,才是真正的捨得,能捨心中一切的執著,才是無量的功德。因此佈施時不能存著要掙得多少功德的心念,不能貪求別人的感謝,不能因此自以為高尚、自以為德行非凡,不要以為佈施越多在道場就要位階越大……若是如此,便又反增貪欲,自損功德了!如果你很好名,那最好暗暗佈施;如果你貪功,那要常常告誡自己:你的佈施償還冤愆都不夠,還有什麼好沾沾自喜的!你的貪念遠比功德還多得多,有什麼資格去自負的!打從內心這樣告誡自己,時時提醒自己,那貪名貪功的執著,就會漸漸退去的。


 

接納與陪伴,讓孩子悄然改變

作者:羅娟

這一次小樹苗內心成長營,我有幸擔任廚房組志工,在這個過程中感悟了很多,學到了更多。

課程第一天傍晚,當我剛整理完廚房想下一步要做什麼,開始擔心第二天的餐桌禮儀課件還沒有熟悉的時候,有一位小朋友的哭喊聲音傳了過來。他的情緒很長時間都平復不下來,陪伴他的老師必須要去進行其他的工作了,這時一位志工大姐主動地去陪伴他,接手這個事。而我陪她走過去,看到這位小朋友好像確實挺激動的。這位志工看起來很有帶孩子的經驗,小朋友鬧得也很兇,估計一時沒有進展,我準備回去繼續整我的廚房工作並再檢查一下課件的PPT,可當下我內心突然一動:多待一會兒,萬一需要幫忙呢?於是,我決定留下來多待一會兒。志工大姐很能聊,態度也很好,對小朋友開始了一個漫長的勸說過程,其他志工也不時地上來勸幾句,我在旁邊也絞盡腦汁說了一些勸說的話,但是沒有用。越勸小朋友越急,跟他說先別急,他更是急得不行,甚至使勁用小拳頭捶打自己的腦門。

我心想這怎麼辦,根本就搞不定。突然內心浮現小樹苗志工培訓曾反覆經歷的一個環節,就是讓志工老師扮演鬧情緒的孩子,然後讓其他志工想辦法「搞定」他。可是每一次上來扮演孩子志工的感受,幾乎都是雷同的:當志工老師想要搞定我的時候,不管她的方法是什麼,她的話多柔和,都沒有用,但是一旦老師感受到我的感受,接受我的情緒狀態時,我馬上就自然會軟下來,會發生改變。我想應該把培訓學的東西用起來。於是我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嘗試去感覺這個孩子,當時說了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就是順著話題,帶著覺知說一些真心的話,跟孩子聊聊天。這位小朋友覺得很難受害怕,我就跟他說說這個感覺,也分享自己難受害怕的事情和那時的感覺。我還拉著他一起去外面散步,走來走去,這樣做時,我內心的煩躁沒有了,不再急著想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而小朋友也不再說一些激動的話,漸漸平靜下來。

後來輔導長聯絡了他的家人,家人勸說他不要離開營隊,待到第二天。這個小朋友接受了輔導長的建議,也許是每次輔導長跟他溝通的時候都是一種寬闊慈藹的態度,而不是盯著小朋友的問題和缺點(這一點也是給我比較大啟發和感悟的)。 但問題又來了,晚上輔導長要和小隊老師們開會研究營隊的事情,這段時間,誰來繼續陪著這個小朋友呢?結果這位小朋友選擇了我。也許是他感覺到我真的在感覺他、關心他,不再想要馬上改變他的狀態,也許是他和我一起散步聊天時體會到了輕鬆。可是這一晚上我該怎麼陪伴呢?難道我要繼續陪他走來走去,走一晚上嗎?那明天的餐桌禮儀PPT課件我什麼時間去準備預習呢?我內心著急的習性又要冒頭了,當下我提醒自己我要做的是跟孩子互相陪伴,而不是急著解決問題。

既然決定要互相陪伴,就不著急要說服他做什麼,瞭解到他平常晚上有他熟悉的阿姨陪伴,他恐懼的核心就是這次要在沒有阿姨陪伴的情況下獨自睡覺,而他不想在這裡睡覺。我沒有說服他晚上必須要睡覺,只是跟他商量那我們現在該幹些什麼呢?他也表達了他的想法跟我商量要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是要一起互相陪伴。我們一起去探望了小朋友和老師,又去拿了一包他想吃的小餅乾,後來回到我的房間,他跟我講了他的小秘密,我也跟他講了我的小秘密。我的秘密就是我明天上餐桌禮儀課,內心還有點緊張。所以我今晚想再熟悉一下課件,請他幫我提意見而且對內容保密。我對著他講了一遍我想要給孩子們講的內容,他聽得特別認真,還提建議說:「如果你講得太多會聽起來無聊的,而且你說的『分貝』這個詞,可能有些人聽不懂。」

做完這些,我感覺到他已經很累了,我其實也很累了,但是他拒絕坐在床上,只是蜷縮在牆角,靠在椅子或行李箱上,好像只要不靠近床,就能讓他安心一點,就不會睡著,也不用擔心睡不著,不睡著就不會做噩夢。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他,很想讓他放鬆下來。同時又感覺到他的敏感和容易受傷。

快夜裡10點了,跟我同房間的志工老師已經開會回來,說等會要熄燈了,希望這位小朋友能睡覺,這時我明顯感覺到他的焦急不安,但他也怕影響我,在房間裡走來走去,想要找一個地方蜷縮起來不打擾別人。我跟他說要熄燈了,但是我可以給他會留一個小夜燈,讓他可以靠在床邊上。同屋的志工老師和我對他的態度和交流有互補作用,有規矩,但也柔和。最後他終於靠在了床上,一躺下馬上就睡著了。睡著了,他就放鬆了。

早上5點,大家該起床了,剛去叫他,他一秒鐘都沒遲疑就起來了,沒有哭鬧,自己洗漱,自己收拾行李,一起到了教室。白天上課時,我偷偷看了他一下,發現他坐得安安靜靜地。課間他還跑到我跟前說:「我沒有把你的秘密說出去哦。」

這一次的陪伴,給我的最大收穫,就是要落實:接納孩子,陪伴孩子,感覺他們的狀態,給他們空間,小樹苗內心成長營的課程,自自然然會引導他們,五顆心自然會顯現出來。當五顆心閃現出來的時候就要及時鼓勵他,告訴他規矩和邊界在哪裡,但不急著讓他改變。 每個孩子都有很多閃光點,雖然也有問題,但是他們更會成長,會改變,只是需要空間和陪伴和引導。

對於我現在的生活也是一樣,對自己的情緒狀態要接納,不著急變好,給自己空間,做能做的,向善的事。

感恩這次做志工的機會,感恩同伴,感恩這些體驗,希望自己繼續這條路,繼續改正,繼續成長。


 

未卜先知的孔子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故事來源

孔子在齊,舍於外館,景公造焉。賓主之辭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適至,言先王廟災。」景公覆問:「災何王之廟也?」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廟。」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詩》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報其德,禍亦如之。夫釐王變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崇峻,輿馬奢侈,而弗可振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廟焉,以是占之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罰其廟也?」孔子曰:「蓋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則文武之嗣無乃殄乎?故當殃其廟以彰其過。」俄頃,左右報曰:「所災者釐王廟也。」景公驚起,再拜曰:「善哉!聖人之智,過人遠矣。」

 

——摘自《孔子家語.六本》

 

張講師講解:

 

孔子到齊國去了,住在賓館。齊景公來拜訪他(有的時候孔子拜訪齊景公,有的時候齊景公拜訪他),兩個人正寒暄,講一些禮貌話,左右服侍的人來稟告說:「周天子那邊派了使者來啦,說周朝先王的廟著了火災了啦。」齊景公就問左右的人:「先王的廟發生火災了?哪一個王的廟發生火災了?」因為先王的廟是兩排啊,一代一代的王都有一個廟,很大一排,現在還不知道是哪一個王廟著火了。孔子就先說話了,說:「肯定是釐王的廟。」各位,你要知道,這個又不是靠運氣,不是抽籤呀,那麼一大排,周朝那麼多的王,孔子在齊景公面前敢說是釐王廟,那釐王是誰呢?東周的第四代主——周僖王。(因為周朝分東周前四百年和西周後四百年。西周就是從文王、周公一直下來是四百年,東周就是從釐王之後遷都了。那為什麼叫釐王呢?因為司馬遷祖父的名字叫司馬僖,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為了尊敬他的祖父,把以後所有帶僖的這些諡號全部改為釐啦,所以才稱釐王,就是周僖王。)

齊景公問:「你怎麼知道是釐王廟失火呢?」

孔子就說:「偉大的上天哦,這個報應昭昭不爽的啦,他的報應是不會有偏差的啦。天對於那些好行善的人,再怎麼樣都會報給他相當的福報來報他的德,至於作惡的人呢,天會報他給禍,也是一樣的,這皇皇上天不會有偏差。」簡單地說這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大家對這話會很懷疑,說:「老師啊,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看那個惡人倒蠻長壽的哦,善人活不久的也很多,惡人富貴堂皇的也很多,善人窮光蛋的也很多啊,哪來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你有這個疑問的話,我勸你去看《東周列國志》,任何記載史實的書你都可以拿來看,當有人把三四百年的歷史寫成一本書,而你用一個禮拜把它看完的時候,你會跟我一樣有深切的感歎;真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你的身旁有最可恨的人卻活得還很好,那是因為你跟他相處也不過這兩三年或者二三十年,如果把他的歷史再演長一點,把他演到最後,來看看有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就會非常明瞭啦。

那我們現在再接著講,孔子為什麼肯定是這個釐王廟,他說:「這個釐王當了王之後,把文王、武王留下來的長治久安的治國制度,給毀壞了、改變了,把文王、武王的時候在皇宮裡面非常樸實的那些做工也都改掉了,把皇宮弄得色彩非常地華麗,做了很多很多的雕飾,把宮室弄得非常高大。以前文王、武王的宮室還是有一定的規則,周公不是自己作樂嗎?那個禮把規格都給定好了,然後到釐王的時候,把它全部都給推翻了,改變了。馬車都做得非常地高大,非常豪華,非常奢侈,陣仗非常大,無可救藥,所以天理所當然應該要降災在他的廟上面,所以我推測肯定是在釐王廟。那麼兩大排好長的王廟裡面,我認為是釐王廟。」

齊景公接下來問得也很有意思,齊景公問:「那好,你說釐王變了先王之制,罪有應得,那老天爺為什麼不在他在世的時候降他什麼病,降他什麼災,或是乾脆降個雷劈在他身上,這不是很好嗎?幹嘛等他死的時候罰他的廟呢?那個廟又不是活的嘛,對吧!」孔子說:「這個老天啊,要罰釐王,但是內心還要顧慮著文王、武王。」這是什麼意思啊?文王、武王是聖哲,何其高大的德行啊,聖人的子嗣應該要綿延到多少多少嘛,因為聖德越大綿延越長。那文王的德非常地高,所以周家綿延八百年嘛,到釐王的時候是東周的第四代而已啊,才差不多四百年左右,八百年還沒盡啊。如果當時下個雷把這個釐王給劈了,那文王、武王的這個善德啊,豈不是滅絕了嗎?所以釐王在世的時候沒有直接殃及其身,但是他這個過又應該要報應啊,就等他過世的時候,就懲罰他的廟,讓後世的人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啦。那你有可能又會有疑問說:那像我們這種死了又沒有廟的,那上帝要處罰什麼呢?我想是這樣的啦,即使傷了他的廟,恐怕不是真的處罰而是給後人看的吧?這給我們一個警惕啦,聖人都這樣子講了哦,那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啦。

過了不久,左右又來報說「那個燒掉的地方就是釐王廟。」景公一驚,再拜孔子說:「真是聖人的智慧非常人所及啊!」孔子類似像這樣未卜先知的事迹,如果你有興趣歸類整理一下的話,還真是不少啦。只不過在儒家的學說裡面不喜歡怪力、亂神,喜歡在人倫義理上面來推演。那你說孔子是不是用《易經》算的呢?如果是的話也不為過,因為孔子是《易經》大師嘛。孔子說他教「詩書易禮樂春秋」六藝,「易」是在裡面的嘛。孔子肯定是一位《易經》大師,絕對不為過的哦。

 

——整理自張慶祥講《孔子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