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越過習性的「坎」
習禮是教育的千秋大業,卻也能在日常每個內心卡卡或情緒紛亂的當下練習,發揮神奇的威力。日用倫常間,逆著習性,勤於內觀修習,進步慢慢顯現。
二、問答集錦:我這樣做,是在「義襲」嗎?
修行之人應該內外一致嗎?如果內心還沒有到達最好的境界,只是先把外面的事情做好再說,這樣算言行不一的「義襲」嗎?什麼才是真正的「集義」?逆向操作、歷事煉心等名詞,在日常的人事應對中,該如何解析呢?
三、禪院軼事:耕讀、耕地、也耕心
新店山上有塊猶如仙境的世外桃源,這裏是打造健康青農的標竿農場,更是有機農場,不但耕地、耕讀、也耕心~創造樂活三耕,在這裡,人人都是擁有活力的快樂農夫,跟著公民記者,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內心有機農場~
四、經典故事:孔子洞察君心的智慧
孔子為見用於諸侯而周遊列國。見到衛侯,孔子的伐亂建議,雖受肯定,但未被執行。再次見時,雁偶然飛過,衛侯面現不悅。孔子見此果斷離開了衛國。放棄這見用的好機會,孔子是如何洞察君心的呢?
越過習性的「坎」
作者:趙娟
學習張慶祥講師視頻《習禮的意義》對我觸動很大,才明白「習」是圓滿本心本性的過程,「禮」是圓滿本性的依歸、依據。
難怪張講師說習禮是千秋大業。依著良知去習練氣的純淨,熟練才成自然,才能改變我們的常規模式:對內在的攀附和評判。
我們都學習過《賣油翁》,最經典的一句話「我亦無他,唯手熟爾」,目前我們所熟悉的是不斷在氣血湧動的當下給它攀附和評判,各種喜歡不喜歡(貪嗔癡慢疑)、討厭看不慣,自命清高、自鳴得意,都是以往習氣下習慣的產物。
張講師講通過不斷的習禮,彼此才能邁過心頭的坎。在與人應對中有坎的當下,就是充斥情緒的當下,就是無法返觀覺照的當下。我的體會是,習禮時,通過過程中運用「寬兩秒」不斷練習對氣血的不攀附,不斷練習看到氣機實相的過程。通過習禮,看清自己有坎,看到自己給別人坎的當下的氣血形態,通過內觀、寬兩秒練習,外在以五顆心為成人成己的行為準則,才會有練習的進步。原來習禮的過程,就是圓滿本性的過程,就是實實在在的化經典為動詞的過程,怪不得力量如此之大。
新年伊始時,張講師給到大家新年寄語,讀後,對在日用倫常間修習有了更深的體會,感覺「寬兩秒」真的是好用,單單第一步的覺知心情來了的「覺」字就大有練頭。以前常常是在有情緒的時候才會返觀,返觀到澎湃的氣血也總是停留在讓它不在的狀態,如今知道了隨時隨地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多麼的重要。
比如早晨去公司打開電腦,我會習慣地打開所有要用到的表格、微信以及QQ,會一股腦打開,不等一個表格全部打開,就去點開另一個,導致電腦滑鼠顯示不停地轉圈,心裡就想電腦太慢,是不是存儲太多,是不是需要增加記憶體……會發現心一下下地躁起來。這時候練習「寬兩秒」發現:原來在打開第一個表格的時候內在就有一個卡,就有一個急,隱微的氣血不去覺,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碎碎念。不觀照不知道,氣機竟如此七上八下,怨不得總是惶惶不可終日。
等電梯時,三部電梯明明看到,按下一部的按鈕就會最快地到達我所在的樓層,還是會把三部電梯齊齊地都按一遍,然後又會一遍遍地看,到了沒有?現在用上「寬兩秒」感覺氣機動盪的當下內在的急,不能安於與氣血和平相處,做出來的舉動無用且不說,還會更加動盪氣血,已經在助長還不自知。
有一天一位來訪的人用過的衛生間很髒,我心裡卡卡的、堵堵的,但是因為有專門清理衛生間的人員,我就放過了。但是氣血不放過我,回家路上內在都是卡卡的,我想是不是我太執著、有潔癖。但當我做了幾次寬兩秒之後,想到張講師習禮的意義講的,就是那個氣血的坎之所以沒有過去,是因為外在行儀沒有成人成己。第二天一早到了單位,第一件事情就是到衛生間把馬桶刷洗乾淨。這對於我來說真的是逆著習性操作,但卻沒有了往日對這項工作的厭煩和不是我的份內工作的分別,氣機順暢。我想這才是完整的做了「寬兩秒」的意義,因為寬兩秒是對氣機的不攀附,繼而行為上有成人成己,才會寬心自在。
慢慢練習,天天進步。
感恩《習禮的意義》,把我拉回練習的主軸,在日常生活中積聚的是陽氣還是陰氣?有得選。
我這樣做,是在「義襲」嗎?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
當我遇事時,有時明知道內心還是用力、無法放開,但眼前有重要或屬本分的事要做,此時我就想說先把外面的事情做好,先不管內在的情緒。但旁邊的同學跟我說,我這樣是在做義襲的事。我的疑問是,內在搞不定無法集義時,就先把外在的事情做好,這樣不對嗎,是義襲嗎?「義襲」「逆向操作」「歷事煉心」,有什麼不一樣嗎?
張講師答:
在遇不順心的事時,內在還不能自在,但是仍然知道要把外在該做的事先做好,這不僅是集義的一種,也是莫大的勇氣。因為「義」者宜也,不被環境或教條所枷鎖,懂得適時權變去完成對人有益的事,謂之「義」。且內心雖未得自在,內功雖不能全得,但懂得先做對人有益的事,把外功先累積起來,他日福至心靈之時,智慧自然開通。所以這是集義的第一步。連這第一步都不肯踏出,而整日空談心性自在的人,只怕就算心性成熟,也不肯犧牲自己的享受,去為眾生做一點點有益的事,到最後充其量就是一個空口說白話的「道混子」罷了。
孟子講的「義襲」,指的是外面裝得道貌岸然,內心卻一肚子壞水,或者是只知在外面學個樣子,而渾然不知道要從裡面的根本著手。
「逆向操作」是知道裡面的心法根本,只是一時還行持不來,但是他仍然心一意地去做對別人、對自己有益的事,這種人殊為可佩,因為他無畏內心的憤怒、憂慮、恐懼,咬緊牙關也要努力地去做對人有益的事,努力往有益的方向前進,所以我說這是一種大勇。
「歷事煉心」是說知道自己的操持還未完全穩定,所以需要藉由各種順境、逆境來練習檢驗心性的穩定度,並在其中確實練習成長。
至於那種認為心性持守不來,外面的好事就乾脆別做,而且還要勸別人跟他一樣什麼別做,整天觀照空空的心性的人,叫做「敗道混子」。
耕讀、耕地、也耕心
孔子洞察君心的智慧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原文】
衛侯聞孔子之來,喜而於郊迎之。問伐蒲,對曰:「可哉!」公曰:「吾大夫以為蒲者,衛之所以恃晉楚也,伐之,無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吾之所伐者,不過四五人矣。」公曰:「善!」卒不果伐。他日,靈公又與夫子語,見飛鴈過而仰視之,色不悅。孔子乃逝。
【張講師講解】
孔子來到衛國,衛侯聽到孔子來了很高興,從皇宮走出來,到郊外去迎接他。衛侯見到孔子就問他說:「公叔氏在蒲叛變了,可不可以伐他啊?」其實蒲就是衛國的一個縣。孔子說:「可以伐。」為什麼?叛臣當然要伐啊,叛不是背叛於我,而是背叛於天下眾生,背叛於公義,那應該伐。衛侯說:「我的大夫呢,大家認為這個蒲邑是衛國以後要用它來抵抗晉楚的強權的,它靠著晉楚的這個地方,如果我們伐它的話,就得罪這個蒲人啊,我想大概不可以吧。」孔子說:「其實不是這樣,大半裡面的那些壯丁,都有效忠衛國、奮死一戰的志向,他們其實不想跟著公叔氏叛亂。其實打進去就知道,所有的人都響應我們。我們真正要伐、要對付的只那四五個人而已啊,並不是打整個蒲邑的百姓。」衛侯說:「好。」但是最後,衛侯還是聽群臣的,他並沒有伐,也就是說,這第一次,他其實並沒有採納孔子的意見。於公義上應該要伐的,但卻沒有伐,他沒有那個魄力。
過了幾天呢,靈公與夫子兩個見面談話。看到那個雁鳥從他前面飛過去,他抬頭去看呢,然後表情不高興,孔子馬上就離開了。
那為什麼孔子在這兩件事情後要離開?一個是衛侯問他伐不伐。孔子到每一國去,就是看,看看有沒有可行道的跡象,有沒有這個徵兆,什麼徵兆?那個徵兆就是國家的國君願意跟孔子談,談完之後要看發現孔子的才學,而後要願意用他。所謂願意用他就是願意聽孔子的話,有這個徵兆的時候,孔子就覺得他會留下來。但是如果說短時間之內就發現這個人根本不會聽你的,也沒這個魄力,那孔子就會早早就離開。
這就是一個早早離開的例子,孔子不願意多留。第一次建議衛侯該伐,但他沒魄力,明明於禮上都應該伐,可他沒這個魄力。第二次,看個雁鳥飛過,衛侯色現出不悅。在跟一個你敬重的人談話的時候,小小的事情,雁鳥飛過,你有什麼好不悅的,對不對?如果連這樣的事情都會不悅,喜怒無常的話,這是很難扶得起的阿斗,扶不起啊!然後,對一個敬重的人,我們不會現出這種神色,再大的事情都會忍下來,對不對?那這麼小的事都顯現出不悅的神色,可見對這個人的輕視。所以,孔子看到這個徵兆,衛侯是不可能用他的,孔子就早早離去,一點都不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