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站樁體會「觀自在」
站樁中苦受來襲,如何在難耐中超越感受,在身中落實「觀自在」的真意呢?
二、問答集錦:追求更好的生活,算立志還是私欲?
雖能感知心中的氣血,但仍常受情緒綑綁而煩惱。追求心平氣和更好的生活,這算立志還是私欲呢?
三、小樹苗:更重要的陪伴,來自一顆寬容的心
小樹苗內心成長營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孩子們在裡面會經受怎樣的洗禮?藉這位志工老師的分享,我們來感受一二。
四、經典故事:這一刻,讀書與賭博「同罪」
臧與穀牧羊時都把羊丟了。臧牧羊時在讀書,而穀在賭博,似乎臧更應被原諒。莊子卻一針見血告訴我們,兩人都該挨板子。這是為什麼?
站樁體會「觀自在」
作者:何渝
早起站樁,後半段胸口悶悶的,有很明顯的壓力感。內心開始冒出聲音:「時間是不是快結束了?要不要看看時間?真難受,快快結束吧!」感覺一下此刻的內心,充滿了抵抗,對胸中這份緊緊地、沉沉地感受很不喜歡,想起張講師(注:指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先生)在課堂中所說的「觀不在」。
我不就是在「觀不在」嗎?希望不好的感受消失,轉換成喜歡的感受。這與《心經》中所說的「觀自在」背道而馳,不僅不能當下獲得安寧,反而愈不寧靜、愈不自在。
試著回來做觀照練習,仔細覺察此刻身中的感受。腿酸酸地,試著放它去,心甘情願地讓它在,毫不抵抗;胸口悶悶地、緊緊地,把肩膀放鬆,胸膛敞開,心甘情願地讓這份感受存在,毫不抵抗。從心裡到嘴角,含一個微笑,歡迎身中的每一份感受。
當專注在接納身中感受,不抵抗時,感受對我的衝擊似乎也變小了。靜靜地感受著身中的能量,竟發現是如此地長養。不抵抗身中的感受,像旅遊觀光一樣地欣賞它,不做改造,我也可以當下體會到自在的真意。
透過這一次站樁,似乎對「觀自在」又有了新的認識。古人真是言簡意賅,僅三個字就說明了解脫的心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體會。
感恩先聖留下寶貴經典,又蒙張講師以心印心、深入淺出地加以講解,大有益於後學!
追求更好的生活,算立志還是私欲?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感覺到心中的氣了,自己卻也時常受制於氣,氣血一湧動,情緒就上來,要怎麼才能做到心平氣和日為三餐,夜為一宿?追求更好,算是立志還是算私欲呢?
張講師答:人們的習慣模式就是這樣,胸中的氣血一動,情緒就上來。情緒一上來,就欲清靜不得清靜,就煩惱不已,這就是一般人的煩惱模式。你要注意的是,你的情緒一上來,就是胸中氣血一動的霎那,你就不得安寧了。然而這看似無解的煩惱生死鏈,其實也只是源自於一個誤會。這個誤會之所以定形,只因為你很怕胸中的氣血產生動盪,因為害怕,所以一直逃,一直壓,一直抗拒,但偏偏又不可能永遠把它消除,所以你就一直煩惱。
你的心是活的,那就像大海時常會有波浪一樣,你想要讓它一波不起,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你想要讓空中的風不吹,是不可能的;你想要讓天上的雲不飄,不可能的。那要怎麼辦呢?這答案簡單到超乎你的想像,就是承認它,就是不再抵抗它,就是跟它和平共處就是了,就這麼簡單,但可能你一輩子都沒有試過,於是你覺得不可能!然而,它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你所謂如何做到心平氣和為三餐?老實說,沒有永遠心平氣和的事兒,若有的話,那只是偶爾的事,那只是短暫的事。就像天氣晴朗是偶爾的,因為也會有狂風驟雨時。然而太上並不以此為苦,太虛從來不怕這件事,太虛不怕天氣有任何改變,不怕就沒事。所以你的胸中只要能夠放開,任氣血自在,把氣的變化當作流暢的能量看,不去區分它的好壞,不去決定什麼形態的氣血感受應該存在,什麼不應該存在,一切任由天真,這個事情就徹底解決了。
但是這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事情,因為這是一個練習題,是需要去練習的,如果有機會您能參加黃庭禪初階的課程,就可以稍有體會。
你希望明天更好,你希望讓你心中的自在重新站立起來,這並不損害別人,也不超越本分,這樣的願望,這樣的期盼,這樣發奮圖強去實現,這就算立志,這不叫私欲。如果你立一個志,只是為自己好,但是卻損及別人,就叫做私欲。
更重要的陪伴,來自一顆寬容的心
作者:崔小麗
儘管工作繁忙,我還是決定去參加小樹苗內心成長營的志工工作。一是想向自己喜歡舒服的習性挑戰,二是想為小樹苗盡上一份心力。
沒想到,練習的機會馬上就來了。去的路上,感覺全身酸疼,加上又拿錯了眼鏡,整個人暈乎乎的。第一天培訓下來,被選為小隊老師,一方面慶幸有陪伴孩子們的機會,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的身體,不知是否可以輕鬆地陪伴孩子們。
晚上好好睡了一覺,身體的情況沒有太多的好轉。好吧,接納身體的緊、頭的暈,在不舒服的當下也能輕鬆起來,這才是真功夫!我對我的搭檔老師說:「這次,我要練習把焦點放在孩子們身上。」
週六早上見到孩子們,很開心地和他們一起聊天、遊戲,發現自己的一點點變化,可以卸掉身上的盔甲,和孩子們一起同頻歡呼了。
還記得二年前做小隊老師時,我內心很尷尬,如何在短短兩天時間裡融入孩子們?這對我來說是巨大挑戰,過程中總是逼自己,有很多的不情願。其實就是一句「求其放心而已」,心安定了,一切就都定了。
僅僅一個上午,我和孩子們就熟悉了,小隊裡有三個乖乖的小女孩和四個活力四射的男孩。但在推舉口令長時,孩子們一個個都搖頭,我心裡卡了一下。這時,小健很有義氣地站起來承擔,黃庭的氣機即刻活躍起來!
之後,我輕鬆地和隊裡十一歲的大哥哥商量,下一次由他來做口令長,他拒絕了,但不是特別堅決,我就笑著對他說:「下一堂課就是你了。」果然,他有了準備,在下一堂課結束時,他很淡定地做了口令長。
第一天,孩子們在課堂和闖關中的表現都非常好。第二天幾個男孩子熟悉了,開始有些狀況,上課互相影響。做事情沒有第一天踏實了。可貴的是,老師一提醒,孩子們就會改正。
對氣血挑菜吃是我的習性模式,比如看到某個孩子上課坐不住,我會有情緒上來,心裡很緊;可是,在上課預備鈴響時,看他一個人認真地收拾玩具,又覺得黃庭特別暖。提醒自己,無論孩子們表現怎樣,自己內心都要穩穩的,這樣才可以不受情緒干擾,才可以去引導孩子,把關注點真正放在孩子身上。
小萌是一個很乖的小女孩,可是第二天上課時,因為坐不住,老是翹腳,幾次提醒都不改,被輔導長點名到後面罰站。我的心當時咯噔一下,氣血緊緊地。
我回頭看看她,還好。於是我走到她旁邊,陪她一起站,心裡一下子開闊了。這個時候聽從指揮是首要的,輔導長只是單純地讓孩子為她的行為承擔該有的結果,幫助孩子立起來,而我能做的配合就是服從和陪伴。
後來聽孩子媽媽說,小萌很喜歡小樹苗,就是覺得有點嚴。這正是小樹苗內心成長營「禮樂合一,執兩用中」的體現啊!從這次的小樹苗中我真實地體驗到了,從幾個我看著長大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核心。
第一天下午闖關,小隊的孩子除了小健,其他孩子都不參與,我的身體也異常疲憊,幾乎要睡著了。後來看到氛圍不對,就進到隊裡和孩子們一起參與,鼓勵大哥哥小捷搶答,一直不舉手的他連續搶答三次,為小隊闖關成功起了關鍵性作用。
晚上老師們碰頭時,輔導長提醒說,小隊老師的狀態非常重要,要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去,為他們加油。那一刻我突然醒悟到,作為小隊老師,就是心要和孩子融合在一起,引領孩子們積極回應、參與。
第二天闖關時,有一個任務是做湯圓,沒有一個會和麵的,孩子們亂成一團。我有點抓狂,而此時的闖關規則是老師不參與。
幾個男孩子決定先倒水,粉老往外跑,提醒他們旁邊有大碗可以用。三四雙手全部在攪,別組都開始搓湯圓了,他們的麵都沒和好。看著孩子們可愛的樣子,突然心頭一鬆,就這樣吧!讓孩子們去體驗,好好感受吧!
孩子們好不容易和好一糰麵,開始切。女孩子配合得好,馬上揉。幾個男孩子有了經驗,越做越好,剩二分鐘時還和了彩色的麵。
時間到!要收拾了,男孩子還在繼續搓湯圓,女孩子趕緊擦桌子,整理環境,最後大家一起整理好所有的物品,整齊站好。
最後,就因為老師的不參與、團隊的合作,哇塞!這樣的一群小菜鳥竟得了第一名!我覺得好有趣。
接下來的闖關中,孩子們對團隊越來越看重,在場上互相幫忙。回答問題也積極,認識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課程快結束了,輔導長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要改正的一個缺點,每個孩子都很真誠地說了自己的問題。小萌讓我很是不可思議,她說不和妹妹吵架了。小小的孩子能看到自己的毛病並想去改正,這是很多成人做不到的。為孩子們鼓掌,更為小樹苗課程帶給孩子這樣的成長感到欽佩!
短短三天,我學到了很多,看到自己的態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有時候內心會有言,看到了去覺察,讓綑綁黃庭的力量寬鬆下來。課程結束了,身體的不舒服和疲憊還在,但內心是寬鬆愉悅的,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機會做志工,歷事煉心!
這一刻,讀書與賭博「同罪」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經典原文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事來源
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張講師講解
《南華經》駢拇章裡有這樣一個很好的比喻,我很喜歡這一篇,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好像被打了一巴掌一樣。
一個叫做臧,一個叫做穀,兩個人是小孩子,牧羊的人。兩個人去牧羊,結果兩個人都把羊給丟了。
於是,主人問這個叫臧的人:「你到底做什麼事去了?為什麼把我的羊給丟了?」臧回答說:「抱歉,我的主人,那時我正認真地在學習卜筮跟讀書。」好事還是壞事?好事嘛,認真!
於是主人又問穀:「你那時候做什麼事去了?為什麼把我的羊搞丟了?」他去幹嗎去了?看風景跟賭博。好事壞事?壞事!
我們認為的好壞是不同,可是他們的目的在哪裡?他們的職守在哪裡?好比牧羊,一個幹好事,一個幹壞事,結果,最主要的職守竟然給我丟了!
莊子很無情地、一針見血地批判我們的盲點,我們實在要很感謝他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總是會以外在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的,而去忽略了內在真正的一個缺失。我們總以為我們這樣做,就可以對得起老天爺,而老天爺所期盼的,其實是各教聖人來就只說的一個本性。最主要的骨幹我們忽略了,我們總是惟妙惟肖地學著外在的樣子,叫做「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
我們在貌上修、恭敬上修、禮節上修,我們是「美之為美」,我們是「善之為善」,我們不曉得本性到底為何物?我做了什麼事情改造了它的路線?我到底觸碰了它隱藏在裡面無數按鈕的哪一個?我們沒有靜下心來去研究這些問題。可見凡對待之念,不論善惡,對待都不能有。所以當我們說對待都不能有的時候,你一定瞭解,你內心不會有衝突。
當你說,惡要拿掉,你一定會拍手鼓掌說,對對,就是要這樣;當我們說善也要拿掉的時候呢?你的衝突馬上會產生,你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禪師說法是這樣?天下人都是勸人為善,為什麼你獨獨說是錯的?
外在的事固無可議之處,這善是對的。可是內在對氣血上攀附一個善跟貪在上面的時候,是好事還是壞事?是壞事。所以為什麼他說「為善,斯惡已」。他是講內還是外啊?是講裡面。
所以凡對待之念,不論善惡垢淨,對本性的造化皆有深遠的傷害,所以《金剛經》才說,應該以「離一切相」為它的基礎的教育的主軸。善惡既然為對待,所以於心頭一氣上攀附善的念跟攀附厭惡的念,貪善跟厭惡,這兩個念皆當遠離。
雖觀其他的本無善惡之本貌,乃得自在跟逍遙。善惡,不要跟氣血相攀附。善的事該做那就去做,內在產生的東西,只觀其清真如水一般奔流的本貌,不要裡面的起伏越大,貪善的欲念就越大,表現的欲望就越強,固執僵化的這些行為就越深。
這是聖賢所期許的要我們去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