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79期:2021.05.01

一、主題文章:我是多麼幸運啊

當生活只剩下苦悶和抱怨時,不禁讓人想著:活著,是為什麼呢?往外尋遍解脫方法,不得其門而入。偶爾得到的一本書,卻讓她一腳踏入聖賢心性路上來!

二、問答集錦:問卦能避開人生的不順利嗎?

常用易經卜卦問吉凶,這樣真能避開人生的種種不順,而改變命運嗎?人們想要預知未來,趨吉避凶,這樣的想法有錯嗎?

三、厚生集:善本,讓我成長

人本有善,善本存心。小小的善本,讓人從刻意為之,到不知不覺間,本性中的善在生活中自然流露,與同道之人一起,往見善思齊的方向前行中,生命充滿溫暖與力量。

四、經典故事:真正的孝子,從其正命不從其逆命

父親的臨終遺言,孝子該不該聽?這兩位古代孝子都因不遵父親遺言,而備受肯定。什麼才是儒家文化因時制宜、適時權變的精神?這則故事值得一讀。

我是多麼幸運啊

作者:媚怡

晴朗的午後,冬天的驕陽非常溫暖,就像黃庭禪一樣直達本源,感覺通體舒暢,說不出的快活。

回憶起五年前的我,還未接觸黃庭禪,生活上有許多的苦悶,想要離苦得樂卻不得也,每日瞎忙,一刻也不得喘息,忙小孩,忙老公,忙父母,做得多抱怨也多,漸漸地出現反社會性的人格,看什麼都不順眼,也沒有什麼溫度,只是機械式地活著,連呼吸都覺得難,那時常在想人為什麼要活著?

 

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什麼呢?

 

所以就想要去找尋答案,看書、看電視也摸索不出什麼,都沒有解決我的疑惑,也有去聽經、靜坐,想要有所感應,看能不能有所靈通,這樣也許就能知道一切的因果,然後就能夠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困境,現在看來真是癡人做夢啊!

一次機緣下接觸了一本書,叫做《失落的內心》,看完後無限地感動,才知道我走錯路了,原來安定的力量就在內心,是這麼簡單。所以我就想,先在家練習看看,也許可以找到了啊。可是事情不像憨人想的那樣,經過一年的摸索,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好難啊!

因此我報名了初階課程,在課程中知道了黃庭的位置,也得到如何練習的法寶,那就是「寬兩秒」,每天練習寬兩秒,更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藏汙納垢的習氣,原來我是一個心口不一的人,是一個有無數貪、嗔、癡毛病的人。在台南同學聚會時,學習組長的引導下,我一次次地受到衝擊,原來要走向康莊大道是多麼不容易!大家是那麼認真,沒有怪力亂神,沒有任何花言巧語,只有一步一腳印,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在生活中落實張講師所講的經典,往內觀照內在的感覺,任它自來自去,不管任何時候,就只有這一招,無論多少年,練的還是這一招。但越練越安定,越練越清楚,越練越寬容,這門學問不是一蹴可及,是要紮紮實實地去練習,去人欲存天理,是一輩子的功夫。

 

去人欲、存天理,下手處在那裡? 格物!!

 

想知如何格物,談談容易卻不知道如何去做,所幸張講師開了格物班,才知下手處。記得第一次上山,我只知去上課,然後在農作中體驗,但是還是沒有什麼體會,沒有察覺到什麼心情……直到第三次上課,講師說:有些人來上課說沒有什麼心情,所以還是無法知道怎麼去格物……

我心裡在想:那不是在講我嗎?

張講師接著說:「仔細觀察的話,平時生活當中,沒事時也常常有心情的,怎麼會沒心情呢?」

那一刻豁然明暸,對啊!沒錯,平時心情倒不少,怎麼沒有呢?是我沒有仔細地覺察,就算沒心情,它也是心情啊!當下去農作時,就調整了一下方向,開始多去注意感覺,覺知到了除草時、腳酸時,心中都有緊,原來不是沒有發生,是我沒往內細看,我只是習慣性地去看那大的氣血浮動,不曾再往內去仔細覺察,往內覺察的工夫還很粗糙。經過講師一提點,果然一語點醒夢中人,讓我又有了用功的方向,這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沒有終止的時候,只有不斷地前進!

我是多麼幸運啊

竟然可以接觸到這門學問,心中充滿無限地感激,在這些年當中,我改變了很多,以前常常會批評別人,很多事情都不合我意,尤其跟孩子的意見常不一樣,每次都是吵吵鬧鬧,脾氣大得很,但在這幾年的練習當中,我變得比較柔和,比較會去接納,任何事情會用一種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家庭多了和氣,真的沒有什麼事是過不去的,心是很廣大,能量是無窮盡,這時的我明白順著這條路一直一直走下去必能到達彼岸。

感謝張講師、學長以及黃庭書院的各位學員。因為有你們不厭其煩的教導、分享,我才能有所成長,無限感恩!

期盼大家都一起加油!一起進步!


 

問卦能避開人生的不順利嗎?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同學問:

張講師您好,我是個性謹慎的人,遇到大點的事,就喜歡找個易經大師問問卦。卦象說能做我就做,說有風險我就不做,這樣經年下來倒也平平順順的。但這樣是否屬於走快捷方式,有些不好的事提前知道了,真的能避開嗎?

張講師答:

你說有些不好的事提前知道了能不能避得開,我坦白告訴你,就連那個易經大師他都避不開。

年輕的時候,我花了好多錢去學這些術數之類啊,卜卦星象地理之類的。其中一個算命大師在臺灣很出名,我們見面第二個禮拜呢,他就找我私下到他辦公室見面,我以為什麼事呢,結果他說要跟我借點錢,我當時很詫異啊,因為他很出名,怎麼會缺錢呢!而且他是教什麼的呢?他是用易經教人家怎麼改運的。

我很詫異,就問他:「你怎麼不用易經為自己改改運呢?」他忽然愣住了,最後他說:「實在是改不了呀!」這事讓我印象深刻,我想是這樣,小的運也許是可以改,但是如果一個人為非作歹,積惡似海,他怎麼也改不了啊!自己造的業要自己擔的,你的個性謹慎,大一點的事情用易經占個卦,預知個吉凶,這個我不反對,因為聖人做易經本來是「以前民用」的,是讓百姓提前知道未來的是非禍福。這就好像我們將要走一條路或過一條河,不曉得前面危不危險,剛好前面有個人走過來了,就問他前面路況如何?他說前面如何如何,我們就安心一點,最起碼有個對策,這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的。

但是如果連小小的事也不斷地追問吉凶,我就覺得未免也太迷信了,也太小家子氣了,況且人生就是因為有一些事未知,所以才有意思嘛!你看那小孩子很好奇,之所以好奇就是因為很多未知,等他什麼都知道了,什麼事都見怪不怪了,那就像個老頭一樣,沒有一點好奇心了,人生乏味得很。

人生每一天都像要面臨到很多新鮮事物一般,像個小孩子要去野外踏青去郊遊一樣,就是因為未知,才充滿好奇,人生才有意思。如果小小的事也要問卦,那就很迷信,很封建,讓人覺得很不開明,很僵化,一點變化的趣味都沒有,我想人生不必要把自己過成這樣斤斤計較!況且幫你占卦解卦的老師本身能不能改自己的運,那還是個大問題呢!


 

善本,讓我成長

作者:邵瑛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上天給予我們人類最美的品德,善,讓生命充滿溫暖的陽光。那我有沒有去做善事呢,有沒有行使這個美德呢?

1.  開始記錄,尋找做善事的機會

最初,我是在參加黃庭禪初階研修課程後,開始我的善本記錄的。日誌本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哪一天,我做了多少件好事,一筆筆記得好清爽。可是再翻幾頁,就是一片空白了。很明顯,我沒有堅持下去。

直到2019年加入網路上的同學聚會,每週前學都會把善本的記錄當成一項必須的功課,千叮萬囑要我們記錄善本。想想自己如果不記錄善本,那就表示著當天的功課沒能完成,我又拿起筆,這次準備了一個小小的手掌大的本子,可以放在出行的包裡。

於是就開始了很奇怪的現象,每每要下班的時候,我總是在想,今天的善事有沒有完成,否則我拿什麼記錄善本。想一想,哪裡可以做。給同事送個禮物?在馬路上撿一下垃圾?

這個時候的我,只是把善本當成功課在記錄,像小學生一樣覺得沒完成就忐忑不安。所以在拼命地尋找做好事的機會,只要做了一件好事,今天善本就可以記錄了,心裡頓時輕鬆無比。

2.  惰性再度出現,習慣去做好事

可是記了大概幾個月後,我心中的惰性又升起來了,每天記錄,太麻煩了,不記了。但是這個時候,我發現我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只要看到身邊有需要幫忙的事情,我都會主動去做。

例如:

有人問路,我一定很仔細很耐心地指路;

同事產生爭執,我會主動去和他們溝通;

買了很多水果,送路邊辛苦賣菜的人一份等等。

這個時候,我雖然不記善本了,但是我在不停地做善事好事,看到什麼就做什麼。我想,這是我之前記善本的條件反射吧,那時候,是為了記善本找好事做,而養成現在一見到有事就主動去幫忙的心態。

3.  抱團學習的力量,持續記錄善本

有一天同學聚會,我在發言回顧自己本周的功課時,想到自己很久沒記錄善本了,我就特意繞了過去。聽到同學們對善本的記錄,想想這幾週我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記錄善本,也沒有參加大家的學習聚會,我慚愧不已,決心重新開始記錄。

而這一次,我吸取教訓,以前我是做多少就寫多少,有時候本子不在身邊,光每天回憶就要挖空心思想好一會兒。這次我就決定,不管我做了多少善事好事,我每次只寫一件,寫我認為做得最有效果的那一件。

這個方法還真是挺適合,寫的時候花不了多少時候,光記那件最重要的事,很簡單。到了現在,我的小本上已經記錄了300多件善了,有時是幫助人開電梯,有時是讓別人先行,有時是給看病的老人引導,有時是災情時捐款捐物......這說明我300多天一直在行善,我好開心。

時間一點點過去,我發現我變了。

以前的我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常常一點小事就朝身邊的人發脾氣。當我加入黃庭禪這個大家庭後,當我每天認真地做功課,特別是我每天記錄善本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言行,進而看到自己的不足。我開始漸漸地柔軟下來,改變自己的態度,真誠謙遜地對待家人、同事、朋友,而相處和諧的人際關係,又給予我輕鬆快樂的情緒,讓我每一天充滿希望和力量,這真是人生最大的收獲。

人本有善,善本存心,見善思齊,世界才會更溫暖,生命才能前行得更遠。我的一生,都會記錄善本,都會追隨著黃庭禪,感恩!


 

真正的孝子,從其正命不從其逆命

作者:張慶祥 講師講解

經典原文:

陳乾昔寢疾,屬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已曰:「如我死,則必大為我棺,使吾二婢子夾我。」陳乾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弗果殺。

 

——《禮記·檀弓下》

 

張講師講解:

陳乾昔生重病,囑咐他的哥哥弟弟,然後命令他的兒子尊已說:「如果我死了,你們一定要把我的棺木做得很大,因為我要讓我喜歡的兩位婢妾躺在我的身邊陪葬。」因為他快死了,他的兄弟就答應他了。

不久陳乾昔死了,他的兒子卻沒有按遺囑照做。他的兒子說:「殉葬這個事情,叫活人陪著死人去死,毫無道理,這不合理。」古聖先賢都不允許。何況又要把婢妾與主人放入同一個棺。同棺,妻可以,妾不行。最後他兒子沒有依照原先答應父親的那樣將兩位漂亮的妾殺死陪葬。

那這個兒子不是失信了嗎?父親活的時候要求他的兄弟和兒子照做,他的兄弟和兒子都沒人敢反抗,因為一反抗,陳乾昔就急了,一下就斷氣了,這樣一來就像被他們害死的一樣。所以那時他父親說什麼都答應他,讓他寬心。

父親真正死後,他的兒子就講話了,說:「我那時答應父親,是權宜之計,實際上殉葬是不合理的。況且讓妾與父親同棺,左邊一個右邊還一個,彷彿父親非常好淫一般。」所以,他沒有殺掉兩個妾陪葬。

我們也許會說這個兒子不符合信用?曾子在《論語》裡曾經說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要死的時候說的都是好話,都是對的話。但這個話只說對一半,因為一個人患病,病得有深有淺。他病得淺的時候神還正,講的話還對,他會把肺腑良言告訴你。可是當人病得很深的時候,頭昏氣散,非常昏亂。那時所說的是顛倒的話,不可以把那個話給聽進去。

《春秋》裡還有一個故事:有個人叫魏顆,他的父親剛生病時,想到自己快要死了,可那時他父親神智很清楚,就交代兒子:「我的這個妾,我一輩子最疼愛她,可她年紀還輕,等我死後,你們兩兄弟要再找個人把她給嫁了,這樣我才會安心。」那時他神志還很清楚,很愛他的妾,就這麼說。

可等到他病得神昏氣散、快死的時候,他就胡言亂語,他就叫他兒子來並且又命令他說,他死後到地下很孤單,一定要把他最愛的妾殺了陪葬。魏顆就答應他父親了。可等父親死後,弟弟就說來吧,既然答應了父親,就殺了這漂亮的妾給父親陪葬,哥哥說不行不行。弟弟就問:「你不是已經答應父親了嗎?」哥哥說:「當時答應是父親,是因為父親已經神魂顛倒了,說的話已經顛倒,不能當真。父親神志清楚的時候說要找個人把這個妾給嫁了,我們要從其正命不要從其逆命啊!」

這才是儒家的精神。「學而時習之」,時不同,作為就不同。講信用是針對平常的時說的,但在父親病危時,在他神志不清時講的昏話一概不能聽,因為這些話顛倒了,逆於常理。可以答應他,但千萬不要去做。平常父親精神很好、思緒清楚的時候,講話對的時候,要不要聽,當然要聽。所以時不同,作為就不同。這就是理啊!像這個例子,尊已不殺妾陪葬,這叫權變得宜,這叫理。如果要守逆命的信,而去殺生害命,那可就真糟糕了,就是在造孽了。

 

——整理自張慶祥講《禮記》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