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意外的收穫》
常常很多人上完黃庭禪的課程後,會發現回到生活中之後,除了不再容易被情緒控制,可以解脫煩惱之外,還有很多意外的收穫,例如也可以不再被某些癮頭控制而成功的戒菸戒酒等。這些都是在論證,一切的感受都只是一股能量,看清楚能量的實相,解脫即在當下。
二、經典欣賞:陳蔡絕糧(四)
上回講到孔子在絕糧七日時,還有心思關心徒弟們的學問是否鞏固,考問了兩個徒弟子貢和顏回,問他們在如此危難時刻怎樣看待聖人的學問?問過之後高下自分,也讓我們學到了生動的一課。接下來這篇是子路問孔子的問題:君子亦有憂乎?
三、誤會集拾遺:認理為真(二)
繼續上集所說,這次張講師已經為我們講清楚了什麼是"真",找到"真"之後必然有個依循的順序去返回大道,這就是"理"。就如同萬事萬物想要成功必然都要依序前進一樣,但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在眾多的方法中,迷失了前進的順序呢?我們跟著張講師一起來尋根溯源…
意外的收穫
作者:夢藹
三十二年的菸齡竟然能說不抽就不抽了, 這真的是學習黃庭禪意外的收穫.
六月份時老婆買了一本書《找回失落的自已》張慶祥講師著,。介紹給當時正在極度低潮的我, 隨手翻了翻,咦~蠻不一樣的見解嘛,於是一下子就念完了, 覺得似乎是究竟法門, 老婆說他們有禪修班,邀我一起參加, 對一個完全沒參加過任何類似課程的我,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三天三千元(新台幣)太便宜了. 不妨一試, 還特別在上課前一個週末開車上了中嶺山一趟, 馬上被山上的風景與靈氣吸引住了,有夠美的環境, 值得一試。可是在上山前二天老婆說三天禪修要禁語禁煙禁酒, 我真的猶豫了一下,"我真的可以忍三天不抽煙嗎?" 女兒給我加油打氣,不好意思退了,硬著頭皮, "上吧"!三天中當然有犯癮的時候, 但為了尊重自已和禪院, 還是放棄了想要躲回車上解癮的念頭, 一直撐到了下山。到了新店時馬上抽起第一支煙,well,快活似神仙, 三天沒抽, 這一支差點爽到昏倒。把車上剩下的煙抽完已是隔天中午了。當時想著要再開一包?還是就乾脆不開了?我竟然選擇了後者, 還不敢告訴老婆, 因為戒菸經驗太多, 不想又多了一項笑點。直到二天後才敢公諸於世, "本人己於二天前開始不抽煙了"!自然,得到全家的支持與鼓勵。宣佈不抽煙簡單, 癮頭來了才是考驗的開始…
過去豐富的戒菸經驗全都敗在癮頭一波接著一波,防線似乎永遠不夠厚,所以只剩經驗而無成果。這次一開始似乎有點不同,癮頭來了…好像一陣風來了, 觀著黃庭,肩膀放鬆胸膛打開…看著那陣風來了又走了。壓力似乎沒那麼大, 究其原因, 應是沒有用防線抵抗, 而是學習與他共處, 風來了就看著它不抵抗,黃庭緊了一下就鬆了。就這樣二個月過去了…似乎從此會放棄三十二年的惡習,真是意外的大收穫!
過去二十多年的職場經驗, 非常完整的訓練了情緒管理, 加上等等管理的訓練與經驗, 邏輯,轉移…等技巧, 絕大部分時間, 情緒管理的方法都不曾困擾我,問題處理的方法也一樣。直到發現所有的訓練大都教我們眼睛往外看, 觀察、分析、 歸納、整理、計劃與執行… 似乎很少教我們眼睛往內觀。所以,當我遇見了這輩子第一次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卻發現不知如何自處…幸運的,或許是老天的安排,接觸了黃庭禪,開始學習往內覺觀. 其實直到現在, 我都不確定黃庭的波動。但我確信它的存在!所以我與老婆選擇了最有效又直接的方法來學習黃庭禪,就是每週日都上中嶺山做志工。講師提到練習黃庭禪最好的方法就是吃苦。根據我的經驗, 心理上的情緒波動, 我大部分都能處理, 至於特別大的波動機會不多。初入門的我們, 想要多練習黃庭禪的心法就只能經由身體承受的壓力來訓練,尤其當身體碰上了壓力時, 我們沒法轉移和逃避, 只有抵抗、忍耐或利用黃庭禪的心法心甘情願去接受面對它。
說來簡單.第一次上山搬泥土, 不到一小時就垮台了,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就像得到了解脫,中飯吃完立刻下山, 回家後,一覺睡到隔天才罷休。下週我們照樣上山, 這次久一點, 三點才放棄…到了第三次就差不多可以撐到底了。
正好有打石頭的機會, 才再次證明我是極品"飼料雞", 體力不夠,不止滿身是傷連榔頭都被我打斷了。但是收穫很大,非言語可以形容。
經過二次上山打石頭的經驗, 雙手又痛又麻, 但內心已可保持平靜, 縱使汗水讓衣服上的泥土變成泥漿,太陽在頭頂上曝曬也不若過去那樣惱人。搬石頭打石頭時的氣血也不若過去那樣喘那麼累了。有進步吧~~
講師中餐時提到, 黃庭襌是一門實修的學問, 懂多少讀多少並不代表能做多少。只有實際修持體驗, 才能領悟體會其中一點點的味道。譬如講師說搬石頭或搬土上山時只有動的那隻腿用力,而不動的那條腿和其它地方關節完全放鬆, 喘氣時要想像上半身喘的熱氣由腳底散去…這些方法必須實際去搬土搬石頭才能感受到。像小惠娟教我打石頭時, 讓黃庭只專注在一根釘上, 一時只想打好這一釘, 打完這一釘順著氣血再打下一釘, 不要急著把石頭打裂,如此就可按步就班打裂石頭…在過去我一定說這是天方夜譚,哪有要打裂石頭卻不想打裂石頭?你信嗎?我信!專注在當下就能領會其中深意。
作苦工真的是練黃庭的快捷方式. 上山當志工真是講師用心為我們特別設計的課程, 只有在中嶺山上才有機會領略體會。
二個月下來, 可以不抽煙了. 體重少了6%, 身體強壯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 我偶爾可以體會"在任何感受下皆自在, 而非尋找一種自在的感受", 這正是我上中嶺山的初衷, 謝謝老婆, 謝謝大家。
經典故事欣賞:陳蔡絕糧(四)
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子路問孔子說:君子也會有憂愁嗎?
子曰:「無也,孔子說沒有,如果是整天憂愁就不叫君子了
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則樂其意,一個君子他在實踐他的學問的時候,就算說我求學問是為了要救民,可是那個救世的志業還沒成功,說要實踐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根本也還沒成功,其未得之,還沒成功啊,則樂其意,我們就因為我們有這個理想,而感到高興。那個"意",就是那個理想。我有這個好善的念頭,行善的念頭,為眾生奔波的念頭,我就應該感到高興,而不是等它成功,所以很多人批評孔夫子說"什麼提倡世界大同,到現在根本沒大同,那個孔騙子…"那是小人的說法,任你說吧,但孔夫子的說法是:我們可以有一個非常高的理想,你盡量去實施的過程中,這個念頭就應該高興,你要為此感到驕傲,也不是要等到這個事情成功,他不憂心他一定成功,但是中間過程我因為大家都有這個善念而感到高興。
既得之,又樂其治,如果有一天真的成功了一件很好的善事,很好的壯舉,我們就因為很多人得到受益而感到高興。治,就是很多人受益了,我們感到非常高興。 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 所以一個君子整天都在為眾生設想,他整天都高興,整天都在奔波也很高興,我整天在中嶺山疊石頭,我也很高興啊。很多人說講師啊你千萬別疊了,問題是我疊起來很高興啊。所以一個君子有終身之樂,終身都樂做什麼都樂,我們有一個理想我們就樂,等我把這個地整平了,可以在上面做什麼,以後學員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什麼,可以怎麼方便,我們就快樂啊,還不一定做得成功,對不對?所以無一日之憂啊,君子坦蕩蕩,他的心胸永遠寬闊,是非常快樂的。還有一個人到中嶺山看我說,講師你幹嘛弄得全身髒兮兮,這裡又沒有7-11也沒有全家便利商店,你到底要幹什麼?我們的樂他看不懂。
小人則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你看小人,生活很苦,怎麼很苦法呢?他有一個理想還沒有得到,他患弗得之,他想要有一棟房子,還沒得到,萬一買不起怎麼辦,我想升經理,萬一升不上去怎麼辦,我得先排擠誰再排擠誰,苦不苦啊?很苦啊!既得之,又恐失之,有一天得到了哦,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就無所不為了,要用盡各種辦法來鞏固現況。所以他每天都在恐懼之中。
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一輩子每一天都在憂慮某些事,沒有一天真正是快樂的,所以論語裡面不是有這句話嗎,君子坦蕩蕩,君子整天是快樂的。小人長戚戚,小人整天綿綿長長的都在擔憂。我想請各位回想一下,捫心自問一下,你為什麼那麼多憂愁啊,你怎麼會那麼多怨言呢?怎麼世上有那麼多人對不起你呢,各位你是君子還是小人?那是地道的小人!趕快改,前面我們講過了,針對目標鑽木取火,兩個禮拜就會有進步。明天放開心胸,我們為眾生設想去做事情,沒有犧牲奉獻別談修道啦,真正為別人做點事情,有那個意念有那個理想的時候,就應該感到高興。我們什麼時候學得這樣整日哀哀戚戚,整日是埋怨,整日都是人家對不起你?
曾子弊衣而耕於魯,曾子穿著破破舊舊的衣服在魯國在耕種著,自耕自食,
魯君聞之而致邑焉,魯君聽到有這樣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賢明的人,還要在那邊耕田,既然是一個賢明的人,我就應該來養賢能的人,讓人家知道我喜歡賢人。所以魯君就要給他一個邑(邑就相當於我們現在一個縣)的食祿、稅收都給他…
曾子固辭不受。 曾子堅決絕不接受,為什麼不接受?要是你相信我有才幹,我有學問,那你就乾脆叫我做一個邑宰,讓我管理這個縣,讓我替你治民,讓我有功於你的時候,我拿你這個俸祿,那於心無愧。你現在不叫我去做事,你認為我有才幹,然後你把我當小老婆一樣養起來,我是堂堂聖賢不是你小老婆啊!曾子固辭不受,他知道無功不受祿,心性光明磊落,這個不簡單,為什麼?各位你一定這樣讀過就算了,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忽然要送你一部百萬名車,還是忽然送你一棟豪宅,有一個很簡單的理由而已,你高不高興?你會不會固辭不受?這個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了,下次無功不受祿,不該你的固辭不受,乾脆一點,要修行學聖賢就這樣。
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辭也?」有人跟他說,這又不是你去求他的,又不是你去求魯君,是魯君自己要送你的,為什麼你要辭呢?乾脆拿下來,沒有人會說話,又不是搶來的偷來的。
曾子曰:「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我聽說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你聽過這個話吧,我受他的施捨,無功而受祿,改天他做錯了什麼我也不敢講他了,我也不敢罵他了,因為他有恩於我。
與人者常驕人,沒有事竟然給了人一大筆的財,那等於是救助他,施捨他,那這個人會有驕態,自以為做了善事,自以為做了很大的事情。
縱君有賜,不我驕也,吾豈能勿畏乎? 縱使是魯君賜給我,而他也不驕縱,他不會看不起我,那我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我哪能夠不怕他嗎?永遠都矮他一截。因為我無功受祿。所以他就固辭不受,就因為這原因就沒有受。其實魯君也可以送但是不要這樣的送法,給他一個名正言順,這一個邑給你管理,這裡的子民好好教育好,所收的賦稅全部在你這個縣裡面自己用,那肯定曾子就會大大方方接受下來,對待賢人就要用對的辦法。
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孔子聽到曾子說的這段話,拒絕了這個魯邑,他說:曾參啊他講這段話啊,可以圓滿他這一身的氣節了,他懂得把握了原則,不苟且偷生,不無功受祿,這個人心性夠光明磊落。佛家所謂的空,不就是這個境界嗎,各位常把佛家很多空講得太玄,把它用在生活上不就是這個境界嗎?曾子看那個財是不是空?看那個名利也是空。你看那個孔子在兵荒馬亂的時候,生死交關的時候啊,他看那個生死是不是個空?如果不空的話,還可以那邊弦歌不停嗎?那不是大菩薩的境界,那是什麼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誤會集拾遺:認理為真(二)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到底什麼才是修行中不變的主軸與真理呢?古聖只云「認理為真」!只有找到永恆不變的真理,才叫「真」!然而眾生又會問:「每個派別都說他的才是真理,並為此而辯論不已,我又怎麼知道哪一條才是真理呢!」
其判別的簡單原則是:若只是些短暫的、週邊的、外來的、方法的、神跡顯化的…而非直指你的永恆本質的實體,一概盡非真!而你的永恆本質的實體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世上一切萬物的根本,是來自於「道」,而道的實體是什麼呢?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陽就是「氣」(能量),也就是說,道的永恆實體就是由「氣」所組成的。
而萬物是由道所生化,那麼萬物真正的生命本質,也必然是由一股「氣」所組成的。既然萬物都是氣、都是能量,那麼人、鬼、仙佛也必然是由氣所組成的。既然你的一切都是由氣所組成的,那麼你的「心」、性、命」當然也是由氣所組成的!說得明白一點:不論說修心也好、修性也好、修命也好,凡不在返回自身那股氣(能量)的本質上去努力的,根本就還未瞭解道!
永恆的「道」就是氣,那什麼是「理」呢?理者「自然之序」!也就是氣裡的自然造化之序。符合大自然廣大利益的我們才覺得有理,舉凡不自然的、片面的、毫無次序的,我們就覺得沒有什麼「理」可言!萬事萬物都有個能讓大家口服心服的次序存在,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煮個飯要不要有個次序呢?不論你是哪個國家民族的人,或哪個宗教信仰的人,想煮一鍋好飯,大略都得先洗米、把米和水一起放到鍋裡、加熱,按照這個知道程序,就能煮出一鍋香噴噴的飯來。這個知道程序是煮飯的理(次序),而違反這個次序的人,大家會笑他不講理。我想不論哪個民族或哪個信仰的人,對這個理都會有共識才對。不信你瞧瞧全天下那些煮飯的人,不都是依循差不多的知道程序在辦事嗎?
試想,如果連使米變成飯這麼簡單的事,都存在著一個真理的話,那麼萬事萬物想要由現況改變到另一個現況,不都也存在著一條條不變的真理嗎?就像要種一棵樹,也要掌握一個理才種得好,而那些種不好的人,就是有個理沒明白或沒搞好,不是嗎?蓋個樓也有個理才蓋得好吧,我們不可能對著人說:「我認為要先蓋二樓,然後再來蓋一樓!」總之,想要造就一件事,都有個必需依循的理在。
既然凡事都有個理在,那麼在必要的時候,就必需有所堅持,因此我們不可為了讓人人滿意,於是就說「各人所見不同,只要目標一樣就好,先蓋二樓或先蓋一樓都一樣好,各種見解都是對的、都是平等的!」這話聽起來像是心胸很寬闊,但在某些該堅持的時候卻說這種話,其實就是另一種誤人誤己的邪說謬論了。
如果你現在也意識到,世上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有一個最適宜的次序、最有效益的理存在的話,那麼請問「修行」這麼重要的人生大事,想要從「人」變成「佛」的這件大事,竟比不上煮個飯、種棵樹這樣的小事,起碼還有個全天下人都認同的理可言!難道「修行」這件大事竟會淪落到沒有一個定理、沒有一個不變的主軸和次序存在嗎?
而事實上,這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早已淪落到無數宗派間各說各話、甚至鬧到互不相容,彼此敵視,甚至使得眾生無所適從的窘境!這真不知是這些主事者的功還是過!這件事在古聖先賢的眼中,也該有個不變的真理存在吧!為什麼我們面對這麼重大的事,竟會讓「各人所見不同」,或「大家的目標反正都是一樣的,什麼法門都一樣好,怎麼修都可以!」這樣嘩眾取寵的論調,去混淆古聖先賢所提倡唯一不變的真理與修行主軸呢!
這正顯示持這種論調的人,根本沒有抓到修道的「主軸」是什麼?也還不瞭解修道那個「不變的次序」、「不變的真理」到底為何物,因此也就不知道要堅持什麼了!而今這種謬論充斥整個世界,就算有真知者在世,又徒奈何!修行的領域中,唯一不變的主軸是什麼呢?且待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