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394期:2021.10.01

一、主題文章:給自己一個「轉型」機會

推己及人,回到內心的感受上,逆著習性去做正確的事,改變就悄悄地發生了……

二、問答集錦:孩子書讀不好,家長怎麼幫?

孩子高考在即,書讀得不好,狀態不免讓家長擔心。怎麼才能有效地幫到孩子?

三、厚生集:空談誤了誰?

鄭重其事開始記錄善本,卻發現這事沒那麼簡單,有些善事的外表下,竟然藏著別樣的心思。不氣餒,不空談,把善做出來!

四、經典故事:藏汙納垢的雅量

鮑叔牙是管仲最好的朋友,管仲臨終前,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繼任宰相,管仲卻不同意。這是為什麼?

給自己一次轉型機會

作者:宜謙

我,一個大大咧咧的女生。

從來,不怎麼擔心未來,也很少用心關懷他人。

但最近,開始了人生轉型路……

這個轉型來源於一次爭吵:

一日晚,我和先生之間發生了一點小摩擦,而後一起吃了一頓無聲的晚餐(氣氛很死沉,我的心裡壓壓的),我很快吃完,然後氣沖沖地去刷牙,雖然外面表現出很自然享受的樣子,其實內心已經很動蕩,感覺火山隨時要爆發……先生也迅速吃完,開始收拾碗筷。

過了一小會,他衝到我旁邊,氣沖沖說了一句感覺他很委屈的話,就是這句話,讓我心裡一下子軟下來。刷完牙,我就主動去請他坐沙發上,跟他說我的不對處,然後也逗他開心,後來我們就和好了(心中沒有嫌隙的那種)。

這樣的劇場,在家裡發生過很多次,不過每次基本上都是先生扮演我這次的角色,來逗我開心,主動解決問題,然後化干戈和好。

這一次,我轉過來做了一次嘗試,也就是這次嘗試,讓我們後續的相處,輕鬆很多。

回憶起來,那一次黃庭(內心)的感覺,還依然清晰可見(溫暖、柔軟),我想那可能就是良知的顯現吧。

轉型的過程是痛苦的,必須逆著自己一貫的習性,在每一次傲嬌上來時,回到心上來感受,要逆著這個感受去做不願意但是正確的事情,需要一股志氣強拉過來,而後慢慢形成一種慣性,從量變產生質變,最後良知重現,然後再鞏固鞏固,就基本算是考核過關。

回憶一下家庭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是對另一半的指責、嫌棄,這種不遺餘力、不留面子的行為,是導致家庭不和諧的直接原因。

二是對父母的不耐煩、嫌棄,看到父母很多習慣不好,因為親近,所以會很直接、很經常地指責,造成父子之間的關係不好。這個「根」沒有呵護好,人是幸福不起來的。

三是對孩子的指責、嫌棄,看到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不斷嘮叨,以至於與孩子之間隔閡越來越大。

總而言之,問題就是指責周圍的人,要求他們符合自己的心意。

所有問題都是相通的,想指責的時候,內心已經有個高傲的心升起,覺得自己才是對的。當對方有一點跟自己想的不一致,就會不依不饒,影響心情、影響身體、影響家庭氛圍。

人生轉型就在一瞬間。當我想指責先生的時候,覺察到又在用自己的標準評價他了。耐心等等看,其實他做出來的結果也不錯。當我想指責父母的壞習慣時,想想也都是些小問題,暫時改不了,那就多關懷他們,讓他們內心往善,惡自然少了些。漸漸發現,心自然開了,看他人自然順眼了,自己心裡也舒坦。

心裡舒坦了,自然想著要去關懷他人,不那麼看重自己的得失。比如先生在聽經典,本來很想跟他繼續聊天的我,乖乖跑到臥室練琴,讓他可以好好聽經典;看到老爸在廁所抽菸,心裡一個不舒服又起來,習慣的語言快要出來,但想到老爸近期工作的不容易,更多去照顧關心他,幫他把洗澡水溫度調好,然後撒嬌地表達不想讓他在室內抽菸的想法。

當把他人的感受放第一位的時候,人生漸漸更加開闊起來。一貫大大咧咧的我開始學會小心謹慎,格外珍惜這份對他人感受的感知能力,讓我有機會去盡好為人子、為人妻的分位。

這些都是近段時間跟著大家一起練習成人成己的結果。黃庭禪,真的是一門切身的學問,我已體會到修身、齊家的好處。願更多有緣人能夠加入學習。


 

孩子書讀不好,家長怎麼幫?

作者:張慶祥講師

學生問:講師您好,我家孩子明年參加高考,平時考試考不好時自卑又消極,但又不從自身找原因。作為家長,不知怎樣做才能真正幫到孩子,讓她有些擔當,能勇敢面對不順。感恩講師解惑!

張講師答:我鼓勵做家長的應該多聽聽王陽明的《傳習錄》。《傳習錄》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修正自己的心,為了讓我們的良知更開闊、更磊落、更光明地來接納人、來善待人,至於學業是其次的。有了良知的人,做什麼都會盡力,做什麼都可以有聲有色。

現在的年輕人學歷都很高,但讀了很多書,個性卻沒比較好,心也沒有更端正、更善良,做人處事也沒有更光明磊落,生活也沒有比較幸福快樂。各位想想,我們花了那麼多的錢,讓小孩受最好的教育,但這種現象不是比比皆是嗎?

假設你的小孩書讀不好,也許他並不適合這樣死讀書,那不妨試試讓他早點進入社會去歷練,去學一技之長,靠自己的努力去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重要是秉著我們的良知去處世,用自己的努力去生活,這樣就是一個抬頭挺胸、頂天立地的人了。何必一定要拿多高的文憑才肯甘休呢?這些自立的觀念,在小孩成長過程中,就要常常和他們溝通。

家長在小孩面前,要多去稱讚那些能自立自強的人,讓小孩知道,這些人是最值得敬重的,而不是有意無意去貶低這些在基層努力的人。小孩有了尊重各行各業的正確觀念,將來要進入社會,也就不會有太多心理的矛盾。

在日常交談中,家長要做正確的示範,不要和別人比多富裕,不要和那些虛榮的表像去攀比。家長要打從心裡去敬重那些學習一技之長的基層人士,小孩將來也就會以進入各行各業為榮,他進入社會也就多了很多的選擇,而不會感到心理的矛盾和不適。

另外,家長只要多讀些聖賢的書,尤其是《論語》或《孟子》,那就有很多好的素材能夠和小孩分享,多了很多親子的時間。如果可能的話,引導小孩一起來讀聖賢書,小孩胸懷開闊,行事就會光明樂觀,那對自己的生活就會樂於擔當了。


 

空談誤了誰?

作者:袁傳杰

空談誤了誰?

這句話,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中,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但是,彷彿感覺一直跟自己沒什麼關係。心裡好像一直有個朦朦朧朧的聲音——反正我不會空談,就算空談肯定也不會誤了自己!

真正讓它走進我內心的,是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講師講解的一個視頻——《善本,管理自己好絕招》。在視頻裡面,講師提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而對於修行的人,空談是誤了誰啊?就是你自己!不空談,你就把它給做出來。」

第一次聽到講師這句話,心頭一驚,後背發涼,明顯有些心虛的感覺。就好像本來自我感覺良好,被講師這麼輕輕一點,簡單一問,那個內心想要得瑟、晃蕩的氣機,一下子就凝結住了!

回想自己,2011年偶然聽聞講師的經典學說,就此開始一個人靜悄悄地聽《幸福內心禪》等諸多音視頻,時不時就是一副「法喜」充滿的樣子,對周遭的人事物充滿了不屑,時常一個人閉門造車,自以為是,結果也因此吃了不少苦頭。

掉進穀底的時候,講師給我們送來了一根粗壯的「繩子」:管理自我,最簡單、有效、立即的辦法,就是「善本」。於是,我買了一個本子,帶著想要有所實幹的心願,慎重其事地開始每天記錄善本。

在記錄的過程中,我慢慢感受到,人的習性果真是頑固善變而隱微的。一兩年的時間裡,我的善本記錄得斷斷續續,在記錄的過程中,時常又不知如何下筆——我這件事,到底算不算善?要不要記錄?傻傻分不清……

比如,某次志工活動中,我積極參與其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初心是為大家服務,這本身可以算是一件善,但是,當我察覺到事情做完的時候,心頭竟然隱藏著一份「得」,有沾沾自喜的氣血在晃蕩著,這不禁讓我為之一驚!這哪裡是善?分明是惡呀,所以就沒法子記了。

當我看到這份習性湧現的時候,一開始是驚訝,慢慢地開始轉為非常謹慎,偶爾還會有一份淡淡的期待——要是有人在此時給我當下棒喝,該有多好呀!

或許就是這份隱隱的期待,推動我又陸續參加了一些志工活動。接觸的圈子越來越多,我越是會感受到自己視野的短淺、心胸的狹窄。因為這些活動裡,時不時地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為人謙和、柔軟且富有權變,「歷事煉心」的主軸很是清晰。

看到榜樣的力量,自己整個人更加精神了,很感恩黃庭書院設置了那麼多很便利的活動,即使足不出戶,我們也能藉著一些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來時習老祖宗「執兩用中」的精深心法。很多現代人覺得古板的學問,在這裡彷彿得到了充足的陽光和雨露,盡情綻放著,而我們這些凡夫身上的各種束縛和隱微習性,在這裡也彷彿遇到了「照妖鏡」一般,無處遁形。

想到講師在視頻中提到的一句話:「行善的時間積滿了,就自然不會為惡了。」時間不會撒謊,它終究會證明——這一生,你是空談誤了自己,還是在實幹中,做了那麼一丁點對人對己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祝福所有的有緣人,都能在實幹中明心見性,在實幹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宿。


 

藏汙納垢的雅量

作者:張慶祥講師 講解

經典原文:

渾兮其若濁。

 

——摘自《道德經》不盈章第十五

 

故事來源:

管仲病,桓公曰:「吾欲任鮑叔牙,何如?」仲對曰:「鮑叔牙,君子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人善惡過於分明。夫好善可也,惡惡已甚,人誰堪之?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

 

——摘自《東周列國志》

 

張講師講解:

他不聰明自用、不察察為明、不露鋒芒,不致小人於死地,混沌如濁水似的,諱莫無知、和光同塵,這就是他的保身之道。他從來不跟小人太過度地過不去,睜隻眼閉隻眼,看得過就看過了,不要給他太難堪,叫「渾兮其若濁」。 我們看《東周列國志》這段。

管仲老了,快死了。他是齊桓公所信任的大宰相,所以管仲死後,將託付何人來管理國政呢?齊桓公很擔心,問管仲說:「我想任鮑叔牙做宰相,他是你最好的兄弟,你看怎麼樣?」

管仲說:「叔牙他是個君子,但是不能當官。他善惡過於分明。好善是可以的,好善總不會有壞事,但是,嫉惡如仇也會釀禍。那些小人都是惡呀,這些小人一點點的錯誤都被他被捉出來臭駡一頓,那誰能夠受得了?受不了啊!」 「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管仲就留下這個話,告訴齊桓公說:這個人太清了,他看人的惡,一個惡一生就不忘,把它記住了,這是他的短處。

每個人身上都有背一把刀,對不對?動不動就要砍人的頭,那是不是很危險?是危險的。

後來管仲死了,然後叔牙還是代理國政一段時間。桓公重新晉用豎刁、雍巫、開方三個小人,叔牙憤郁病發而死。叔牙怎麼死的?過善而死啊!過善而嫉惡,過善的對待,墮入這一端,一定那一端就會被強化。

過善但不要嫉惡,小人不可以不斷地排擠,你排擠君子是可以的,排擠君子他就會退,他勢不敵你,他就退,揮揮衣袖倒也沒事,你也不會死的。如果你排擠小人呢?他不是揮揮衣袖,他是要跟你拼江山拼到底,然後會不會受傷?會受傷的。

結果還好他是憤鬱病發而死,不然他一定會被殺死,這死得還稍微好看一點。

這就是前面講的「渾兮其若濁」,不是叫你真的很骯髒,而是叫你要有藏汙納垢的雅量。

 

——摘自張慶祥講《道德經》第3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