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039期:2011.11.21

一、主題文章:《經典啟開了我的生命》

沒有浮華的文字,只是平實簡單的闡述對經典的領悟,讓已經深入到國學經典這個領域的人深感共鳴。今天的這份淡定從容,緣起於帶給我們幸運的黃庭禪,也更是自己長期堅持的結果,那是一段艱苦而喜悅的心路歷程。

二、經典欣賞:陳蔡絕糧(五)

上期講到君子無憂,因為君子坦蕩盪,雖壯志未成也能樂其意。在順境下說這些固然容易,可當時提問的前提是孔夫子他們被官兵圍困,斷糧七天的情況下,亦能無憂,這種境界才是凡夫所望塵莫及的吧。本期為本篇故事的結局,將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

三、誤會集拾遺:認理為真(三)

到底怎樣才是究竟的真理,以及我們該遵循怎樣的方式才能夠返本還源,認理為真呢?本期謎底終於要揭開了!讓我們依循張講師的指引,將本篇文字在自己身中化為動詞…

經典啟開了我的生命

作者:雁紅

身為中國人,很慚愧除了曾經喜歡誦讀唐詩宋詞,以及中學接觸蔡志忠漫畫後很嚮往裡面老子、莊子、禪的逍遙自在意境外,長到30多歲從來沒有認真讀過中華老祖宗的任何經典。工作以後,生活越來越忙碌,煩惱也越來越多。我不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卻因為覺得四書五經太言簡意深、難以理解而一度只讀西方的心理學和心靈成長的書籍,只能從那些被譯成中文的文字裡尋找解脫之道…直到我遇見了黃庭禪!

還是在初學黃庭禪的課堂上,第一次聽到講師解說《大學》的"知止、定、靜、安、慮、得"以及《中庸》的"道也者,須臾不可離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很是驚訝和感動,原來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發現並傳承下這麼本真的智慧,原來大道並非遙不可及、聖人學說與我們的平凡生活是可以息息相關的。

加入自我探索成長計劃後,更是在禪院的指導和關懷下有計劃地持續聽講師為我們闡述的眾多經典。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六祖壇經》和《論語》。

六祖是出生在大約1500年前的一個普通的炎黃子孫,從一個目不識丁的砍柴人到了悟心性、驗得正法並傳教四方的禪宗大師。壇經裡面六祖用非常淺顯直白的語言向眾生闡述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以及如何直了心性、見性成佛,各種日常修行的問答及有趣的禪宗公案,更是為世人指明有關心性、有關成佛最根本最直接的努力方向。特別是六祖求道、開悟、被追殺、藏匿於獵人隊伍中踏實修行、再回到大眾中開壇講經的傳奇經歷給我很大啟發,他每時每刻無不活在當下、與當下的一切發生中自在解脫、識得本心、了悟本性,激勵著我也要好好把握當下,以當下一切發生為契機和磨練,練習返璞歸真。

認真聽了兩遍《六祖壇經》,並結合黃庭禪坐的內觀,我開始淺嚐讓氣血自由、讓身心自在的味道。無論學問高低身份貴賤,我們都有圓滿自足的本性在體內生生不息,只因在無盡的貪嗔癡愛中迷失了自己、在不斷向外貪求追逐的錯誤方向下扭曲了造化,我們才那麼苦、那麼焦慮恐懼。現在看到了回到內心、放下貪嗔、讓本性自在造化的道路,我可以坦然前行了。

《論語》是群弟子、記善言,主要記錄了孔夫子及弟子們言行的書。自己剛聽完一遍,第一次比較深入地了解了曾經被痛批為"封建禮教"的儒家思想,真正認識了這位擁有天地般寬廣智慧與胸懷的偉大聖人。我非常敬佩這位不為世人理解、一生顛沛流離、頻遭譏諷甚至迫害的夫子,他仁愛天下,無論境遇如何都坦然處之、堅持努力追尋能發揮力量有助實現太平盛世的機會;他睿智包容,對弟子、對民眾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從來不離不棄;他大義捨己,率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勞苦奔波只為蒼生得救、大道流傳。論語裡面很多有關為人處世、進退應對的點點滴滴,也給了忙碌工作生活中浮躁的我及時的警醒,提醒自己從日常言行去認真實踐夫子教誨,回到人生的主軸努力學習做一個浩然君子。

講師講經時,常常提醒我們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當時的境遇下去理解去思考,也常常提醒我們經典要化為動詞,做做看。於是,我在聽經典時有了更好的立足點去傾聽甚至共鳴。夫子問孔鯉"讀詩否?"我感受到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之甜還有因為立志服務眾生沒有私人時間多教導自己孩子的一絲酸澀;顏回如此智慧卻甘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而不失其樂,我深深敬佩二千多年前的這位年輕人如此淡定從容,以及他對師長夫子如此理解與愛戴;還有那些優秀的弟子們,各有所長堪稱聖賢,更可愛地毫不掩飾自己的過失或者短處,就這樣坦誠地記錄下來以給後人以警示。這些都常常提醒著我以更寬廣長遠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人生與境遇,去踏實生活耐心品味,去追尋怎樣放下罣礙、回到本性,怎樣成人成己哪怕是更多一點點的生生不息。

學習經典之路才剛剛開始,自己的理解感受也非常粗淺。但是毫無疑問,中華老祖宗智慧結晶的各教經典已經​​為我曾經渾渾噩噩、懵懵懂懂的生活啟開一扇窗,真理的光芒已經照進來,我開始一點一點清楚地看清自己,偶爾瞥見清明可愛的本性,也更多看到貪嗔罣礙、自以為是、虛偽造作的塵埃。我堅信清淨的菩提自性就在身中,也會努力追隨經典的引導接納並掃去這些塵埃。


 

經典故事欣賞:陳蔡絕糧(五)

孔子厄於陳蔡,前面是陳蔡絕糧,這一篇叫在厄。

從者七日不食。 餓了七天

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子貢他家比較富裕,他時常有一些金銀瑪瑙之類,佩戴的玉之類,比較值錢的東西,他就私下一個人溜出去。

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告糴"就是說用他的東西去換一些米糧進來,叫告糴於野人,"野人"就是在鄉間一般農村的人。得米一石焉,換得一石的米,"石"是一個量具的詞,各位你這樣讀過也不會有深刻的感覺,想想看哦,你的朋友被圍困七天,外面的人拿刀拿槍的,你有機會已經脫圍而出了,如果是你,你還回不回來?竟然還得再偷偷突圍才進來,出去要突圍出去,進來要突圍才進來,你看子貢是何許人也?那是英雄豪傑才幹得了的,不是嗎?我們讀書常這樣,一念就過了,完全不真實,你要進入那個歷史,跟他們當朋友,模擬那個現況,你就知道,哦,有錢在最困頓的時候也沒有中飽私囊,也沒有藏起來,全部奉獻給大家,要冒生命危險突圍出去,好吧,我突圍出去!要進來還得再冒生命危險,好吧,我突圍再進來!

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壤屋"就是土房子,顏回跟仲由拿到了一石的米。子貢已經夠辛苦了,他在旁邊休息,我們兩個就來煮飯吧。

有埃墨墮飯中,埃墨,黑色的灰塵叫做埃墨。在煮的過程中快熟了,黑色的灰掉在飯裡面。

顏回取而食之,顏回就把那個黑色的拿起來,想丟掉,裡面有米粒,丟掉又可惜,大家已經餓七天了,餓七天看到一粒米把它丟掉是暴殄天物了嘛,把它放著又很髒,拿起來乾脆就放在自己嘴巴,吃掉了。

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 子貢用生命的危險去換回米回來,煮飯我沒有第一個吃,你竟然先吃,他很不高興,他竟然先偷吃,孔夫子都還沒吃,我也還沒吃,一個是師父也沒吃,一個是物主也沒吃,你竟然在那邊偷吃,很生氣哦。

入問孔子曰:孔子是最喜歡顏回的,大家是忌妒顏回的,子貢就進去,這次我要好好的給顏回難堪,問孔子:

「仁人廉士,窮改節乎?」仁人廉士在最困窮的時候會改節嗎?會放棄他的道德不要嗎?

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義哉?」如果改節就不配稱為仁義啦

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貢問孔子說,顏回在最困頓的時候也不改節嗎?

子曰:「然。」孔子說當然,顏回以他的德行,我相信最困頓也不改節。

子貢以所飯告孔子。 把柄被子貢抓到,子貢就把剛剛那個事情:我九死一生把米拿進來,他只是做個飯,偷抓一把先塞嘴巴,你說他不改節,我看他是改節,孔夫子你看錯人了。

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我認識顏回那麼久,這個人非常敦厚,沒有問題的。

雖汝有云,弗以疑也,雖然你剛剛這樣說,我覺得我不應該懷疑他,因為我認識他太久了。

其或者必有故乎。 或者別有原因吧。

汝止,吾將問之。 好你別說了,等一下我會巧妙巧妙的問他看看。

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叫顏回進來,孔夫子說,過去就是疇昔,昨晚的意思,昨晚我夢見了我的先人,我的祖先在夢中出現,是不是對我們有所啟發或保佑我們,因為我們正在陳蔡絕糧,被圍困起來了,然後這個時候做了祖先的夢,你去煮飯趕快煮好,把飯端進來,我要用這個飯來祭拜我的祖先,

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顏回說:剛剛不巧我在煮飯的時候,有那個黑的灰掉到飯裡面,要放著它一直煮,就不乾淨,想要拿起來,​​又拿到米粒,丟掉又可惜,雖然還沒煮得很熟,我就把它丟嘴巴裡,咬一咬吞下去,這樣不能再祭拜了。各位你看哦,古人祭拜很嚴謹的,煮出來的東西一定是拜完才可以吃,買回來的水果你記得哦,買回來三斤,然後我們就吃,吃到剩下一斤,那一斤拿去拜行不行?這樣祭祖先不行的,心態不對。買回來三斤先拿一斤來放在旁邊準備祭拜,其它兩斤我們就可以吃,這樣懂意思嗎?所以這個米也是一樣,雖然我們還沒吃,可是剛剛我有這個動作,我已經吃了一粒了,不可祭也。

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孔子說,哦是這樣啊,那我們已經餓了七天了,我真的也很餓了,趕快端過來,我們一起吃吧。孔子很高興啦,果然我沒有錯怪顏回<​​p>

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顏回出去了,孔子就告訴這兩三個人,我相信顏回不是今天這個事情而已啦,太多事情我相信他的氣節在最困窮的時候決不改變。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二三子就是子路,子貢這些學生,由於這件事情更加佩服顏回,以後也不再忌妒他了,好了饒了你了,你真的是有德行,確實是比我們好,我誤會你了,我不是君子我是小人,然後以後師兄弟就相處很好了。

這個顏回也不簡單,子貢子路他們都不簡單,為什麼不簡單?他們都會犯錯,但是只要說得有理,他們馬上會改回來,讀孔子家語你有沒有發現這個特質?這就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哲人,尤其在第二十篇在厄這一篇,你更可以確定,翻翻過去的史書,這十哲都是在在厄的時候,跟在孔夫子身旁的人,孔夫子身旁不少都跑了,但在最困窮的時候,兩軍對峙的時候,被要挾的時候,十哲圍繞在他身旁,雖然有一些脾氣毛病上的問題,但是經過解說之後,都非常悅服,這是之所以成為聖賢的原因,希望我們修行都掌握主軸,有始有終,不因為窮困而變節,不是一個人修行成不成功要看他賺多少錢,或是一個人修行成不成功看他有多少人馬,還是他的房子蓋多大,道袍穿得多像樣…是以這個來衡量嗎?希望我們都能夠棄假覓真,認理為真,這樣每一個人修為的會有好的結果。


 

誤會集拾遺:認理為真(三)

作者:張慶祥 講師

那麼這個究竟、無可辯駁的真理是什麼呢?那就是「道」!道是什麼呢?道是「氣」(充塞在萬物中的能量)!氣是什麼呢?氣是「陰陽」!這陰陽裡自然的造化次序與規則叫做「理」,這理在天就叫「天理」、在地就叫「地理」、在物叫「物理」、在數叫「數理」、主宰人們周身造化就叫「性理」,主宰一生的氣運興衰就叫「命理」,存在心中的情感變化時,就叫「心理」…

總之,天下無窮的道理,不外是陰陽二氣的自然特性在交織變化的現象而已。而人生所謂的「修道」,修的不是在天的道,或是在地的道,也不是在物的道,而是修自身中那份陰陽的自然造化之道,讓身中的陰陽,展開自然的造化之序,而產生足以帶我們回到性命本源的奇妙過程而言!

只有在自身中展開這個本自具足的造化特性,才是你的真道、真理、真性、真命、真心、真法身的所在!什麼是「真」?只有自然的、本自具有的、眾生共同的本質才叫「真」!反之,凡一切暫時存在的、人為想像的、意念造作的、身外的、別人加持的、奇異的、體立於眾生本質之外的…都叫假的,都不真實。

「認理為真」,便是認這個性命本質的真,認這股生命能量的真,認這個身內的真,而不是遠赴它鄉去尋找上師摸摸頭,或是求個奇異現象以為真。想要認得這個人性之所同的「真」,就要懂得先將所有與眾不同的矜持放下,放下追求特別的際遇、特別的感動、特別的能力、特別的法門、特別的法術、特別的神蹟…因為那些不同,與眾生的本質毫無關係。生命本質是分分秒秒具足身中的,生命本質是眾生皆同的,因此凡有不同就非真!

既然如此,真理就在你身上,停止往外的步伐,閉上眼開始返觀自己的性命本質吧!覺知組成你真正的生命的,原來是一股「氣」(能量)所組成的;覺知你的心意波動、七情起伏,也是由一股氣所組織出來的;覺知你的本性,原來就藏在那股氣裡面;覺知在萬緣俱下時,這股氣自有奇妙的造化規則,自有天然無為的造化次序在進行著,是這氣的造化次序滋養、洗滌著你的生命,造就著你的心性。

這個奇妙的氣息造化,雖然在人們的七情六慾發動時,會使它產生動盪及偏差,但在萬緣俱下時,那造化次序卻是人人相同的。因此唯有在內心泰然自在、不與身中氣機有任何抗衡造作的情況下,才是正了你生命本質造化的當下,才是照見你自在本性的當下,才是你照見你純真本心的當下!而這一刻也才是你踏上修行第一步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