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0399期:2021.11.21

一、主題文章:修行日記

我們從出生就登上了一列向懸崖疾馳的命運列車,怎樣才可以跳脫?經典中字字珠璣,都在指引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只要落實到你的身中,就具足了長養身心性命的動力。行動起來吧,90後都開始養生了,時間緊迫……

二、問答集錦:如何才能貫通經典?

經典聽了很多,好像懂了,卻常聽常忘,融會在日常生活裡面似乎更遙不可及。想要學懂和貫通浩瀚的經典,怎樣擺正心態和方法呢? 

三、厚生集:善本,帶我走向光明大道

四年半,記錄了1800多條「善本」。每天在生活與職場落實善的行腳,溫暖和喜悅充滿內心。漸漸地,自己變得會主動找事情做,想辦法解決問題,去補位,不再糾結計較,更智慧地陪伴孩子……修為與成長難以盡述。你也想體驗善本記錄的神奇嗎?一起來嘗試吧。

四、經典故事:不尚賢

楊朱守著自己的高風亮節,為人師表,極受尊重,卻被老子斥為不可教,且被指出「尚賢」的弊端。從原本眾人一見就遠避,到一眾敢與他爭位而坐的轉變,實踐了老子哪點指教,我們如何借鏡呢?

修行日記

作者:士心

看過一個有趣的比喻:「人生就像一場電子遊戲,這次遊戲裡你可能當乞丐可能當富翁,這是遊戲規則決定的;前幾世遊戲中,積攢的善業和惡業,決定了你今生遊戲的劇情框架;每一個玩家,都帶著使命而來;站在造物主的視角上,能引起注意的必然只有一種玩家,就是掙脫了遊戲規則的人……」

怎樣可以掙脫遊戲規則?

聖人說,靠修行。

修行不外心、性、命。何其有幸,能遇到明師。

用張講師的說法:「我們就像坐在一輛快速賓士的列車上,終點站是一個斷崖。我們還在車上賣盒飯、吃飯,還在想多賺幾個錢,對吧?沒錯,賺錢也很重要,可是更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這個車子在賓士了,它有速度,距離終點站有公里數,算一下就知道大概還有多久到。當然,這段時間人也要吃也要喝,日子要繼續過。可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哪一樁?是車子將要墜崖的這一樁。為什麼不想一個辦法,努力跳脫這個列車?」

都說第一批九零後開始養生了,越來越多的人或多或少有了緊迫感。「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做一些使你的精氣神比今天更好的事。」

本性為大

前段時間剛結束大小先後的功課回報。作為群裡最後一個結束回報的,回報期間,不知道內心經歷了多少次想放棄、或忘記、停滯不前……簡直就是一場磨人的拉鋸戰。深知習性之強大,如狗改不了吃屎。最後能堅持下來,我自己也感到意外,就這麼停停走走,如此勉強而行之,到最後內心依然油然生出一種甘願來。看來人要建立一個新慣性,也不難嘛。

到最後一次回報時,竟還有點依依不捨。之前的練習還沒「入境」——定下心神去觀照,或者說,安在當下。更像是一種著急解脫的感覺,一有心情,馬上把手搭在黃庭,也不好奇,沒想著把氣血什麼模樣看個清楚(估計也是看不清楚),也不願意看背後是不是有「快趕它走」的真相(肯定有),就著急著「讓能量自由」。就像助教說的,像投籃一樣,結果就一直把球抱在手裡,或者在原地拍了拍,沒有真的一次次去投呀,怎麼企求進步呢?

大小先後的練習,讓我發現,原來世上真的沒有什麼選擇困難症。人之所以會糾結,都是因為沒有「存天理,去人欲」,因此無法大刀闊斧、廓然大公。王陽明說:「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當逼著自己掃描內心各個角落,不打掃不知道,一打掃嚇一跳。

良知其實是清楚明白的,只是以前不願去看:原來很多「看似輕鬆」的背後,有多少悄悄地打壓、靜靜地抵抗、暗暗地用力……當這些人為造作變得「習以為常」,比如靜坐時,不知不覺就有力量悄悄攀上胸膛,什麼時候緊起來的都沒發現;還有跑步或站樁時,就是胸口那一點動盪,讓自己一次次想停下來......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吃不了苦了!

大小先後,本性為大。完全接納,交給本性,而不想著怎麼調整、改造,本性自然會有最好的安排和出路。真的,「心上無過不去的事,事上無過不去的心」。

數月練習下來,發現內心越寬闊、越清明一點了。當然還有很多練習失敗的時候,通常都是滑手機或看電腦時,良知最容易蒙蔽(電子產品也害人啊)。當然也有陽明先生說的:「只是志不真切」。

不用力

關於立志,最大的收穫來自「格物九講」。

剛開始看「格物九講」,懷著激動的心,花了三四天先囫圇吞棗看完了一遍。看完瞬間心情如圖:

等回過神來,再細細品味,真是千金難買心頭好啊!這九百塊,簡直是超值並可以無限迴圈參加的復訓。

格物在克己,克己在不用力」,恕我詞窮,但當這一個個看起來平常、小學生也認得的字,落到你的身中,落在你的心內,有了具足的意義,有了練習的方向,有了長養身心性命的動力……相信我,你會法喜充滿。

原來那些接二連三來的煩惱,就像一個個喜歡撩不倒翁的小孩,無論怎樣給它怎樣拳打腳踢,只要沒有人再給它「用力」,不倒翁又會一次次巍巍然立起;腳下的路,坑坑窪窪也不怕,跌倒了可以即起,讓自己「立」起來;當情緒如洪水猛獸來了,只要分清「氣血動是天理,有用力才是人欲」......

南宋時一首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現在曉得了,什麼是不用力,換句話說,若無餘力掛心頭,才是人間好時節啊!

人間遊戲,修行趁早。每個人都被褐懷玉,破皮襖裡就藏著一顆夜明珠——在未開悟前,圓滿的本性不曾丟失,只是你未曾看它一眼。看來人生每件事不是徒勞無功的,每一分一秒都可以不被浪費——復返陽氣可以很有效率!只管存好心,看準方向,往前奔跑吧!


 

如何才能貫通經典?

作者:張慶祥講師

同學問:張講師您好!我們聽了很多的經典,包括《傳習錄》、《論語》、《六祖壇經》等等,聽的時候都很喜歡,也覺得好像懂了,但為什麼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總是好像忘記了?

張講師:這心性的學問,一開始感覺總是支離破碎的,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我以前讀《論語》的時候總是很納悶,《論語》有千百條,到底要怎麼樣把它融會貫通呢?那就背吧!可是背著這條,忘了那條。我相信是很多人都曾感受過這種困難,也覺得非常的納悶。

但是當你有一天把你的心、性、命觀察透徹,並且將精、氣、神慢慢的長養,再回過頭拿起這些書來,你就會發現,這千百條原來都在講同一件事情。所以其實你也不一定要逐字逐句的去背誦它,你只是有空就拿來讀讀,拿來想想,你不必急著什麼時候才能把它貫穿,你需要一些時間打打基礎,熟悉一些專有名詞。

最終你會發現,其實你只要在日常生活裡面,將自己的心、性、命徹底的觀察,當這三個字在身中的真相觀察清楚之後,所有經典裡的不解之密,將召然若揭的,一一呈在您的眼前。且更進一步將原本的支離破碎,融為一體。屆時您將觸類旁通,左右逢源,三教經典信手拈來,有如出自一人之手。

道的可貴是能充滿生機,能長養不息。德的可貴是能保持這生機,能讓精氣神長養不息。而掌控這生機的關鍵,就藏在你的「存心」裡。那存著什麼樣的心,最能充滿一身的生機,最能長養一身的精氣神呢?這密秘只在一個「仁」字裡。

仁這個字不是只有愛,仁這個字要表達最主要的內涵是「生機」!當一個的內心人充滿仁慈,充滿寬恕的時候,其心情必定是愉悅的,和平的,其周身氣機必然是太和的,流暢的,長養不息的。

就像這樣,經典講的是一種感覺,一個生生不息的感覺,一個長養不息的性命。經典要讀得好,就要懂得把那些不易明瞭的字句,在日常生活中,往自己身心裡面去比對、去感覺。

好比「仁」這個字的重點是「生機」,所以看到這個字時,不能只想到要怎麼去愛人,怎麼去慈悲。而是要去檢驗當一個人內心懷著仁心,是什麼感覺?懷著這寬闊的胸懷,浩然之氣是否更加的長養?精氣神是否日益充沛?這才是「生機」的所在,也才是「仁「這個字的正確注解。

這仁字,佛家叫性。你看性這個字,從心從生。這說明,存心對了,這周身造化自然就能長養不息。可以說這「仁」字,就是千經萬典的一把萬能匙。但生機兩字一下子不好體會,造化兩字更是深奧莫測,為了讓上智下愚都能有所進益,於是聖人退而求其次,說了一個「忠恕」之道。

忠者盡己,就是把自己本分做好,把自己的生機顧好之意。恕者推己,就是將心比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人也許不懂什麼是與生具來的生機?什麼是浩然正氣?但凡事都能將心比心的人,久了心必然寬闊,必性必然仁慈。這時他雖不懂什麼生機?什麼造化?但那生機已稍稍然長養於一身了!這就是聖人的善巧方便,聖人的有教無類!

以上只是隨手舉例,各位若能運用這種技巧來讀經典,將經典的字句,全都化為身中的生機,身中的感覺,慢慢你就會發現,這些經典的字裡行間,信手拈來都是互相貫穿的,都是圍繞在自身性命的生機在打轉的。漸漸你會發現經典變得麼熟悉,那麼切身,那麼真實,那麼實用!至此,經典不必強背,字字句句自然就入心了,自然就融會貫通,左右逢源了!

所以,如何才能貫通經典,當然,首先是要先大略的讀,主要經典都讀個二十五遍,這樣經典的名詞就大略有印象了,以後才有貫通的機會。

再來就是把經典的字句在自身中實踐,在自身中觀照,在自身中比對。這時你會發現,還好前面有讀個大概,還好有下苦功讀二十五遍。你開始發現,聽我所講解的經典時,那些《論語》、《孟子》、《心經》、《金剛經》裡面的章句,我一提起你就知道在講什麼了,甚至你會聯想到另一部經典是如何用不同的文字,述說同樣道理的。

所以你必须先讀過,一開始不是很懂沒關係,總要先讀過,如果你沒有讀過,不論要進入哪一部經典,都非常困難,你不知道它究竟在說什麼,你會覺得很生疏。因此,把黃庭書院交付給你的三教經典讀本,全都熟讀二十五遍,這是進入經典非常重要的一步。

他日再加上你的實踐、體驗、觀照,這古聖先賢的學問,就幾乎要被你貫穿了。到那時經典也不需要刻意背誦,但當你需要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某經某句可以加以佐證,這樣就可以了。


 

善本,帶我走向光明大道

作者:潘洪華

我清楚地記得,2017年5月我們開始學習張慶祥講師的《幸福內心禪》252~259集,講的是善本。我恭恭敬敬地在一個本子寫下「善本」兩個字,日期是2017年5月20日。從那一天到現在,四年半過去了,我幾乎天天都在記錄,總共有1800多條了。

有人說,經常記著記著就忘記了。可是我卻記得越記越起勁兒。為什麼呢?就像張講師說的,我從中穫得了很多收益,所以就有了動力,不會覺得累或麻煩,內心反而充滿了篤定和喜悅。

當時聽了「善本」的講解,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資質庸下、福報不多,既不白富美,天資又不聰穎的人。張講師說:「修行是需要資本的,沒有足夠的資糧,就走不遠。」很幸運的是,我接觸到了黃庭禪,真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路跟著張講師的要求做,儘管對那些性理心法理解不深,讀了幾年經典,也還是那麼懵懂,可是我願意相信,經過不斷地薰習、積累,我會有進步。確實,回頭看看,自己跟沒學之前相比,一直在不斷成長著、收穫著。而且無論是記善本,還是習讀經典,總是有一群人拉著我往前走。

記錄善本有講究

剛開始,我就只在本子上記日期和做了什麼事情。後來呢,為了督促自己,我就在記錄的前面加一個數位,就是善本的累計的條數,看著這個數字,就感覺滿滿的自豪和一種沉澱感,好像又往自己的糧倉裡增加了一些米粒。如果你有時候記不下去,可以採用這種方法試試看哦!這也是一種小小的自我激勵吧!不過現在我已經不需要這種激勵了,不再寫數位了。最近要用手機錄入善本打卡內容,我也開始用手機寫日記,就每天把打卡的內容複製到「百日善本」的小程式裡面,暫時不用本子來記錄了。

如果有特別有感受的事情,我還會標記一個「★」號,作為以後流覽的重點回顧對象,也可以在大家相互交流的時候,拿出來作為分享的資料。時不時翻看一下自己做過的事情,感覺很踏實和溫暖。

分享善本,開啟新視野

剛開始我們一起學習「善本」時,每週大家都會分享自己的善本。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可以讓自己拓寬做善事的維度、寬度,因為自己的思維總會有盲點,聽了別人做的善行,以後有機會就會照著做。比如有人分享在車站,看到有垃圾掉在垃圾桶旁邊,想不理走過去,可是心裡卡卡的,於是又回來把垃圾放進了垃圾桶。我之前就沒想到這一點,把這件事講給女兒聽,有一天她回來告訴我說,她把路邊扔在植物上的一些飲料盒撿起來放進了垃圾桶,一路撿了好幾個!這就是相互學習的效果。

每天回顧自己做的事情,大部分時間都感覺很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過也可以找出一兩件自己心存善意、已經潛移默化地去做的善行,就把它記錄下來。比如說:校對了文章、順便給同事帶了一些資料等等。如果當天有一些特別的事情,平常做的就不記了。

讓愛傳承

這麼好的事情怎麼能忘記親朋好友呢?閒聊天時,我會把我和朋友們的善本故事分享給家裡人。我的先生和女兒也會分享他們做的善事,比如幫了同事或同學之類,我們還會一起去放生。我們家各自做得最多的就是扶單車。說起扶單車,大家肯定都很有感受。共用單車那麼多,經常可以看到停得歪東倒西的,甚至還有擋在路中央的。剛開始扶單車時還會有點介意,怕別人看著我們會不會覺得我們好傻呀?別人不扶我們扶,能扶得了這麼多嗎?特別是有時候碰到倒了一大片的那種情況,究竟扶還是不扶呢?我們一般採取的方式就是如果有時間就全部扶,如果沒時間趕著做事,就不扶了。如果只有一輛或少量的,我們要不通力合作,你扶頭,我扶座;要不就搶著扶或者輪流扶。扶完三人相視而笑,愛意在心間傳遞著......

有一次,我扶單車時,一位男同事見了,趕緊上來幫忙。他說:「看到你在扶單車,我不幫忙都覺得過意不去啦!」你瞧,人就是相互感染的嘛!

有時會覺得是不是有人故意惡搞把單車推倒?可是把單車扶正之後,那種喜悅舒服的感覺,非常滋養心靈。別人把東西搞破壞,給了我們一個行功立德的機會,我們為什麼要錯過呢?當然,這樣的破壞最好少發生。

行義也是行善

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時機不同,行為要會變動。我們行善不能傻乎乎的一味去做爛好人,該嚴肅的時候,要拿出「義氣」來,反而能長養自己或他人。比如說我們對孩子肯定是很愛護的,可是有時候就需要對他們嚴格地推一把或進行引導和矯正。

有一天女兒又叫我幫她請假,她說不想去上鋼琴課,因為那位鋼琴老師太凶太嚴格,經常把她罵哭。我說:「請假要提前,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臨時請假,你這樣做對老師來說不僅是不尊重,也給老師造成不便,這樣不好。如果對老師有什麼意見,那麼就要學會跟老師溝通。」她想讓我去給老師發資訊,可是她已經16歲了,我說這回要她自己溝通、自己請假。以後出門在外,我哪裡還能幫她做這些?她很生氣地說:「你什麼都不幫我!」,然後「砰」的一聲,就把門關上了。她知道我不會去幫她發資訊,於是就硬著頭皮跟老師說因為感覺老師的態度太急躁,讓她對學琴產生了非常大的厭惡、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她想暫時停一下課。老師非常誠懇地跟她交流,而且還說很抱歉,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影響了學生對學習鋼琴的興趣。後來她們倆反而成了無話不談的良師益友。

通過這件事情,我覺得當時把女兒推了一把,讓她學會主動去溝通,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吧。在家裡,爸爸比較寵她,我就得要給她一些界限,這才能真為她好。

心胸越來越寬闊

記錄善本,讓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寬和,眼中越來越有可做的善事。記得我十幾歲時,媽媽經常生氣,說我亂放東西,不會主動整理家裡。2017年我上山參加課程並行禪一天,回來又參加了幾次初階的志工,突然發現我會找事情做了,會去補位、想辦法解決一些小問題,不再去糾結或者計較了。比如說看見沒水了就會去燒;看見地髒了就會去拖;垃圾滿了會去清理;哪個地方缺一個掛鉤就自己買來掛好;工具沒歸位,就放回原位等等。工作崗位上,發現有事情需要補位時,我也願意用休息時間去做。我做事變得有擔當,也靈活了,同時發現自己的做事能力有了提升。

從「惡處」著手

善本有一個特異功能:就是當你在做善的時候,同時會發現自己的惡或者私心等等顯露無疑。

比如有一天我在工作上需要一些尼龍繩來綁資料,但是公司的購買流程非常複雜,我不想為這個小東西去申請,就去五金店準備自己買一卷。可是當要付錢的時候,心中又有一點卡卡的感覺,好像有點捨不得:真要為公司的事情自己掏錢嗎?這時,我看到了自己那個計較金錢和小氣的習性。多好的機會呀!我對自己內心一笑,就買下了。

張講師說不是說嘛,他沒有讓我們去記惡本,因為有可能一天下來,那個惡比自己做的善還要多,會嚴重地打擊我們的積極性,哈哈!

現在我的心裡承受能力稍大了一些,每天也會記下值得自己反省的事情,我的日記格式是這樣的:

年 月 日 周幾 天氣 溫度

【善】

【感恩】

【開心】

【反省】

【功課】

這樣的記錄,讓我覺得每一天都有一點點小小的收穫和進步,每一天都非常充實,每一天都在積累資糧。我不去想自己多久能夠覺悟或者怎樣,至少我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有意義的。我非常非常地感恩,張講師提倡的所有功課,都讓我受益匪淺!

善本,我會繼續地記錄下去。讓我們一起加入記錄善本的群體,這個能量將會指引我們走向光明的大道。


 

不尚賢

作者:張慶祥講師  講解

經典引述:

不尚賢,使民不爭。

——《道德經.安民》

 

故事來源:

楊朱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楊朱不答。至舍,進涫漱巾櫛,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間,是以不敢。今夫子間矣,請問其過。」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楊朱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其往也,舍迎將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

——《列子·黃帝》

 

張講師講解:

楊朱到南方「沛」的這個地方,正好老子到秦,二個人剛好在郊外相遇碰面了。老子看了楊朱之後,揚起頭對著天發出感歎說:「我本來以為你是可教之才,你的名聲這麼大,我看根本就是沒有辦法教導,你已經中毒太深太深了,沒有辦法教。」

楊朱當時沒有馬上答,回到了館舍,整理整理,開始梳洗,梳梳頭,擦擦臉,但不敢進去,將鞋子脫在外面,跪著膝行而前進。見到了老子說:「那一天大家都在忙,我不方便問您什麼,今天我看您稍有空,所以特地來拜見您,請問那天為什麼會說我不可教啊?」

老子說:「我看你的作為啊,下巴往上仰,一副瞧不起人、不可一世的樣子。每個人看到你,就會離你遠遠的,誰還跟你在一起啊?連你的本性也不跟你在一起,誰還跟你在一起啊。

真正的清白,總是令人誤會很多的,內心越乾淨,越不去反駁解釋。真正德性充沛的人,表現出來是非常謙遜的」。楊朱皺著眉頭,馬上正色,不敢再放蕩:「我知道您在說什麼了。」

因為他檢視一下他的行儀,到哪裡都是一付高不可攀的樣子,一付修行人的樣子,一付我是無比的尊貴而你們根本就不懂的樣子,一付為人師的樣子。

楊朱去見老子之前,跟回來後,很明顯有不同。去之前,那個旅店老闆還要到他家裡去請他,先生、老婆都要幫他鋪席,給他毛巾請他漱洗。所有旅店同住的人看到他,每個人都避得遠遠的,哪配跟他有什麼交談。那個煮飯的,連飯在他面前也不敢煮,避得遠遠的。這是楊朱去見老子之前。

他回來後,他聽完老子訓他一頓,知過了,那就開始觀察他的心,收斂他的行容,所有住在同樣旅店的人,都開始跟他搶著坐位子。可他去之前,大家見到他像看見鬼一樣的,避得遠遠的。為什麼楊朱回來後大家敢跟他搶位置啊?因為內心的那個清高、傲慢拿下來了,就是這個問題,這就是尚賢。

誰在尚賢?楊朱不尚賢,旁邊的人怎麼會尚賢呢?楊朱自己一尚賢:我是這麼樣的清高,你們誰配來跟我坐在我旁邊呢?你怎麼這麼放肆坐在我這裡啊。雖然他沒有這樣說,但是他所有的顏色是告訴人家是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在《道德經》裡面,要把你認為是很好的……尚賢不是很好嗎?守著我的清靜,守著我的高風亮節,不是很妙嗎?不是大家都在提倡嗎?為什麼針對「尚賢」從《道德經》第二章就開始破、開始罵了。

第三章的經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中的「不尚賢」的這個賢字,外在是指賢人、有能力的人,或者是高亮的賢明,也是賢。對內來說,是指所有的淨相的知見稱為「賢」。總而言之,就是你認為很好的那種感覺,你認為很好的名望,你認為很受人尊重,你認為第一名的,或是高級人類的,那一種的心思,都是這個賢所包含的內容。

現在人不論做什麼事,穿什麼衣服,總是想要如何抓住眾人的目光,抓住鎂光燈的焦點等等,這個便是在這個經文裡面所謂「尚賢」這個心意所表現出來的。但在這個太過於貪愛或崇尚追逐的過程中,難免伴隨著得意或失落。

這個當下,其內在的氣血跟著漂浮不止,而煩惱也就跟著發生。所以尚賢兩個字,只是首揭心中的淨相之害的一端,「尚賢」不是說外面的賢人,其實是講內心裡面那個淨足的心。其原意並非叫人拋棄有才幹的人不去用他才叫做不尚賢;不是說去用那些毫無能力的無能之徒,才叫做不尚賢。

——摘自張慶祥講《道德經》第1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