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文章:《與黃庭禪零距離之後(上)》
幾十年的心理干擾與糾結,連鋼鐵般的意志也會被扭斷。這篇文章也許會讓很多人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總以為自己塵封的傷痛是那麼深重,因此解脫的路也一定會很長很難,卻不曾想過,大道至簡!驀然回首,解脫就在找到煩惱根源處…本篇將連載三期,精彩不容錯過,敬請期待。
二、經典欣賞:孔子家語五刑解(二)
有義之人,不會犯上,不會作亂,因此"義"的存在是社會安定的必要條件,聖賢教導人的方式從來不呆板不壓制,而是利用各種禮儀來規範和教導人心。看不透其中的智慧,而妄論古代封建迂腐,恰恰是現代人的短視與愚癡。
三、誤會集拾遺:義與養氣(二)
"義"顯現在外可令人們恪守分位,社會安定。持於內則可長養生命的剛健浩然。內外兼修,即可成就內聖外王之道!
與黃庭禪零距離之後(上)
作者:李琴
一直想寫分享,一直沒有動筆。沒有一件事情是這樣的願望與停滯膠著著:每天,靜坐的時候、站樁的時候、看著作的時候、聽經典CD的時候、寫個人成功日記的時候…(黃庭禪在我的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都會想寫分享;可是,完全沒有動過筆。離課程回來都1月有餘了,既沒有行動,也沒有放棄,這跟往常似乎很不同。
今天我停下來,往內去觀,我想一方面是因為,關於黃庭禪我要說的有太多,總覺得要有一大段完整的時間才夠用,不捨得輕易動筆;另一方面或許是潛意識在指引我等待更多的見證,呵。
真的會很長…
就從我的"考卷"說起吧,正因為它,才能有我清朗和明白的今天,才能有與黃庭禪的美好相遇。
我的"考卷"要追溯到20年前,臨初中畢業,那年我14歲。現在我把它稱為"考卷",以前我對它的稱呼是"心魔";現在我對它充滿了感恩的心情,以前我每分每秒在跟它做鬥爭,痛恨它為什麼找上我,黯嘆世上再無第二人能有我痛苦。
後來知道那叫"強迫症"。初三臨中考前幾日,成績永遠是全校第一名的我,在一次與同學們的聊天中,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咦,為什麼對學習這件事,我想學就能學進去呢?要是我不讓自己學進去,怎麼辦?",念頭出現的那一剎那,我就慌了。之後的歲月裡,我再無安寧,陷入了深不可測、暗無天日的泥潭。一邊必須得學習,還很要強;一邊不讓自己學,不讓大腦思考接受知識,每分每秒都在與這個念頭做鬥爭,我在苦苦趕它走,我痛恨自己為什麼會這麼不要好,為什麼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很多年以後,等我漸漸長大,我才知道,正是我的對抗餵養了我的"心魔",正是因為我的執著讓它日益茁壯,我的意志愈堅強它的火力愈頑強,我找到任何一種對付它的辦法,一旦它意識到自己受到了威脅,只要輕輕一念,輕易就把我重新打入地獄,總之只要它高興,它就可以把我認為對的一切全部推翻掉,它要做的只是產生一個反著我的意願的念頭而已。就是如此輕易,就一舉把我打入無盡的深淵,我以為我會永遠無法解脫。可是我終不甘心。後來我終於找到一位曾經患過強迫症的老師在網絡上的輔導課程,他的著作中有一句話是這樣描述強迫症的:"連鋼鐵般的意志也會被扭斷",聽到這句話我渾身顫抖、淚如雨下,十年茫茫黑夜的心情,被人一語道破。是啊,"強迫之痛,唯受者知"…
當然,我現在知道,它其實很簡單,根本就不是什麼可怕的洪水猛獸,它不過是一個念頭而已,它不是我…接納它,包容它就行了,它只不過是天空中飄過的一朵雲,任它自來自去就好,我不去非想著趕它走,它也不會願意總是停留在我這裡。說起來,其實是我待它不好,非要把它當成敵人,才演變成了永無休止的戰爭…
可是,中間的這個過程卻真的走了很長很長…
從2001年找到那個老師,拾到了一句錦囊:"全心全意、完完全全地接納"----由於經過了之前10年的抗爭,我心下很明白這是真正的解脫之道。可是又走過近10年後的今天,我才真正敢說:我真的不再怕它了,它真的已不能再捆綁我了,不管它用什麼偽裝的方式。我是我自己真正的主人。
最近幾年,一路行來,走走停停,倒退又前進,總的愈來愈光明,最後還是剩下兩張大的"考卷",始終無法過關,始終被發考。直到今年----2011年,這個對我而言很特別的年份,因為德芬、因為內在空間,我閱讀了很多很多很棒的靈性成長書籍,並因為網友的錄音,開始從僅僅的觀念上的認知轉變到了實修。清楚地看見,自己內在的力量日益顯現,內心越來越踏實、安寧。
但是,那兩張考卷始終未能真正通關,也未找到答題密鑰,直到遇到黃庭禪,才是真正的終點。雖然現在還不能說已經能夠完全過關,但我知道真的已經不遠了。跟黃庭禪相識相認才兩三個月(離正式去上課才1月),我答卷的水平已經發生了本質的巨變。
這個還是要從頭說起…
———— 未完待續————
經典故事欣賞:孔子家語五刑解(二)
殺上者生於不義,
一個會犯上的人,甚至把他的長官殺了,這種人是出於不義。
義所以別貴賤,明尊卑也,
義有什麼作用呢?義可以別貴賤明尊卑,前面講仁,仁有什麼作用呢?仁最大作用是仁自然會孝,你不用去教孝,你只要把仁教好那個孝是自己會出來的。那麼這個義是什麼呢?在經典裡面的解釋:義者宜也,宜是適宜的宜,什麼是宜?貴賤尊卑各守他的本分,而且會相互扶持,這個叫做義。等到尊卑無別長幼無序的時候,下就會犯上!下不犯上,是因為有一個義,我甘願讓你為上,我也甘願為下,雖然分位不同,但是我們共同做這一件事,我們將要相扶持。
舉個簡單的例子:君臣有義,為什麼君臣有義啊?君是上位者,臣是下位者,就像演戲一樣,總有人要演上位者,總有人要演下位者呀,雖然演的角色不一樣,可我們是倆個人在共同成就一件事情,君沒有臣成就不了事,臣沒有君也成就不了事呀!我們倆個共同為眾生相互扶持做一件事,尊者就站好自己尊者的位置,卑者站好自己卑者的位置,分外無求,這種叫做義。
所以沒有義的時候就是分辨不出貴賤尊卑,就是看不出我該守的分位是什麼,若是這樣的人,利益相干的時候他就會犯上,他會殺上面的人,古代臣弒君的不知道有多少,是因為仁義不別就會產生出這個結果。所以義很可貴,義怎麼去定義它?義本來是相助,但是這個相助,也不貴在於倆個平等的相助,貴在於我們有尊卑我們有長幼,而我們能各安其位,還能夠相助,那這種我們就稱為有義,為什麼君臣稱有義,為什麼夫妻不去稱有義呀,為什麼父子不稱有義呀,因為義特別用在不是親屬關係的,他們還能夠彼此相助,我們就另外取一個名字叫做義!所以義的尊貴就在於別貴賤明尊卑。他們都能夠各守各的本分而相互扶持,所以古人有義氣的人,我寧可在你下面,幫你挑百斤挑千斤,讓你能夠好做事,我沒有關係的,那個人我們就會說很有義氣。
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
如果這個貴賤分別得出來,什麼叫做尊卑分別得出來?就是所做的事情會不同,高貴的人有高貴的人做的事,卑賤的人有卑賤的人做的事,長者有長者做的事,年輕人有年輕人幹的活,做老師有老師做的事,做學生的呢?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你說這不公平,有酒食我們倆個吃一樣多嘛,一起吃嘛,那個就是分別不出尊卑秩序,最後的結果呢,就是會犯上!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特別會有一個衝突,就是現在民主的社會,強調的是大家一律平等,是沒有所謂的貴賤、尊卑。雖然人性是平等的,當然每一個人是平等的。但問題是演戲演不同角色的時候呢?你就必須去演好你的角色,這齣戲你演乞丐你就要像乞丐的樣子,你演孫悟空就得像孫悟空,他演唐三藏就是要像唐三藏啊,對不對?每一個人都平等,但是因為角色不同,今天要治理一個國家,要使社會更好,要不要角色扮演啊?總要有人演巿長,總要有人演部長,總要有人去演消防隊員,總要有人去演工人…是平等的沒有錯,可是因為角色不同,安於各有的角色,誰要聽誰的,是有一定的規章的,這個規章其實就是貴賤!其實就是所謂的尊卑。人性是相平等的沒有錯,但是有排出貴賤跟尊卑的角色不同,別出角色不同就等於別出我們所應守的本分不同,我們所應做的事情不同,所以才能夠去談相互的合作相助為益嘛!雖然現在民主社會,大家都平等,可是你到辦公室的時候不可能叫董事長倒一杯水給你喝啊! 倒水的有倒水的人,掃地的有掃地的人,董事長是做什麼的?決策用的。這個是角色不同,你不能叫董事長去做工友的事情,那是完全分不出貴賤跟尊卑,你的社會會一蹋糊塗,所以雖然我們現在是講平等,可是當你到公司的時候有尊卑有貴賤,你無可否認的,你到國家的時候有尊卑有貴賤,你甚至進到一個家庭的時候也會有尊卑有貴賤,我們看到老一輩看到叔叔看到爺爺你不行禮嚒?你叫他跟你行禮才叫平等嚒?那叫做無法無天哪!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人看到這些字眼,先別批評古代的封建制度,坦白講古代的封建制度你對它瞭解很少,先別批評,古聖王不是你想的那一種封建制度,如果是那樣就不會稱為聖王哦!所以我一直要強調的是,貴賤在社會上自古即今永遠都存在,雖然你嘴巴不承認,但是確實存在!你無法否認它的,那這個辦法古人早就定好了,叫做義!有了義貴賤就有別,尊卑就有序,百姓自自然然會尊上而敬長,尊上而敬長不是很好嗎?我要告訴你是有貴賤的是有尊卑的,你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朝聘之禮者,所以明義也,
義既然是存在的必須的,有了這個義尊卑才明,才能夠各安本位,那用什麼方法讓大家能夠很簡單的把這些義理給學好了呢?這個方法叫做朝聘之禮。
朝聘之禮就是在朝廷上如果有賓客來,送往迎來的這種禮,在朝廷上君跟臣之間,他們每天見面的時候要行的禮,要佈達政令行的禮,要去向上面請益的時候也要行禮,向上面爭諫有爭諫的禮,這些就是朝聘之禮。
相同的是在朋友之間也一樣,朋友之間有往來,有所謂的爭諫,有所謂的交接應對,還有你在公司也是一樣,舉凡有尊卑分位的,有貴賤分位的人相處相交際的時候都會用到這些禮,這個禮就把尊的人該做什麼,節度在那裡?卑的人該做什麼,節度在那裡?在行禮的時候表明了,所以參加過這個朝聘之禮的人一場過後,他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要非常尊敬什麼人,什麼樣位置的人應該要尊敬他,而他換了位置之後他應該要尊敬誰,這個就被表明了,所以貴賤有別尊卑就有序了!
義必明則民不犯,
如果明瞭義理,明瞭我們是互相幫助的,各付出各的才質,各守各的本位,沒有誰大沒有誰小,我們要互相幫助,是演的角色不同,我必須尊敬他的,那百姓下位就不會犯上了!各守各的本位了。
故雖有殺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所以雖然三皇五帝他設了這個殺上之獄,臣弒君者應該判什麼重刑,都有設好了,可是卻沒有去犯這種條規的臣。沒有百姓會犯這種事情,所以設了也等於沒有用。剛剛我在講義的這一條,花了不少時間,因為現在的社會所欠缺的正是這一條,令真正有見解有見識的人錐心之痛呀!就是這一條,每一個人必須要正視這件事情,社會上有尊卑貴賤的。
(五刑解摘錄到此,有興趣繼續學習下文的同學可到孔子家語收聽)
誤會集拾遺:義與養氣(二)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學生問:那什麼是義呢?義與仁有什麼不一樣呢?義與持志有什麼關係呢?
張講師答:所有的氣節裡面"義氣"是最能增長浩然之氣的。而何謂義呢?這個字真是不容易定義呀!義與仁常並稱,其實義就是仁,仁就是義。那麼為什麼要分成仁義兩個字呢?仁是愛人的心,簡單的說就是時時存著為人設想、為人謀福的心。這種存心的特質就是心胸的氣會有很寬鬆、溫暖的感受,這種氣是最益於養生的了。而義就是可以達成「仁」的一切作為,所以義也就是仁。只是從外面所付出的那些合宜的行為來說,叫做義,而從內心來說叫做「仁」。
既然有仁心的人,內心是為人著想,那麼所做出來的事必定是幫助人的、成就人的,所以耐心的助人、成就人,就是義。既然是想要一心助人,自然就會捨棄自己的享受、錢財、時間、甚至捨棄自己的榮辱去幫助人。因此,能捨己為人的也叫義。義既然是為了成就助人的「仁」德,那麼,舉凡不正當的事、損人損己的事、利益少數人卻傷害多數人的事、或短期間看來有益但長時間卻會造成傷害的事,這些事縱使打著"助人"的旗號,君子是仍舊認為是有害的,因此不幹這些似是而非的事,也叫義。
雖然你不幹這些膚淺有害的事,但別人卻一直往這個害人害己的方向前進,這時挺身而出去委言相勸、去大聲疾呼,去撥亂反正,也叫義。
推而言之,雖然你好說歹說,用盡各種柔和的辦法不停的去勸,卻仍阻止不了傷害的發生,而此時如果你繼續走溫和路線,事情必然造成很大局面的傷害的話,古人便會捲起袖子,以武力威嚇的手段阻止危害漫延。這種情況是用在,各種柔性辦法都試過了,但非得用武力解決不可的時候才用之。好比警察拼著命動用武力去抓壞人,或是為國家的存亡不惜犧牲生命上前線去打仗的情況,都是不得不捨棄和平而直接動武才能完成仁義的特殊例子。
因此,為了替天下眾生謀仁,有時用溫和的手段,有時不得不採用以暴制暴的手段,只要終究是達成為助眾生謀福、助眾生為善、成就眾生性命的目標,都算是義。
所以,古人對義有這樣的解釋:「義者,仁之用,仁者,義之體。」又說:「義者,變而反於正,逆而同於順,此古聖人所教之道也。」義正是為了仁,為了成就別人,而其手段有時得捨棄自己的所有、有時得溫和耐性、有時得權變,有時不得已而使用一些一反常態、威嚴、甚至武力的辦法,只要目標是維護眾生長遠的正當益處,而能使傷害化小,這些或文或武的方法,都是古聖人所允許的。
聖人之所以提倡義,是因為每一位捨己助人的義士,內心都會有非常開闊、剛正、浩然的氣時時在長養著。在所有的志節裡面,就這個「義」長養正氣是最浩然而迅速的了。因此時時懷著仁,行著義,以著義氣包著你的心,這個人立起來的志才有可能走得長遠。否則立一個志就像風中殘燭一般,才立起志來,馬上又被一陣風吹滅掉了。
反過來說,若是你是非不明,滿腔熱血去幫助別人,但卻所幫助的人少而傷害的人多,或是所幫助的短暫而傷害的卻更長遠,或是打著助人的旗號實際上是為自己謀福,這種情況,既使你拋頭顱灑熱血去作為,有見識的聖賢君子仍會稱它為「不義」,因為義是為了仁,既然傷了長遠的仁,何義之有!就好像黑道間為了維護自己地盤的利益,天天和兄弟一起去拋頭顱灑熱血,對社會而言,仍是條害蟲,於心有愧,豈能養得出一身的浩然正氣。連這樣拋頭顱灑熱血都還不能養出浩然正氣了,更何況是那些整天自私自利、貪圖享樂、斤斤計較的小人作為呢!當你能為眾生忍飢受辱,氣就浩然;當你受不了一點指責誤會,斤斤計較,貪圖享受利益,氣就不浩然。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勸諸位要投入志工訓練的原因。
要記得義是為了成就仁,為了救仁的不足,所以古聖先賢雖然溫和,但必要時也很兇悍威嚴的,不是一輩子只會軟趴趴的。但那不是為了逞兇鬥狠,也不是修養不到家,而是為了救亡圖存。握準這個「仁」的主軸,時時存著光明磊落、為人設想的心,那浩然正氣就漸漸充沛全身,也就足以包護著你那脆弱的心志而直達西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