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050期:2012.03.11

一、主題文章:《柔韌的抓住主軸》

看似有理的行徑,若背後被情緒操控,就都是為滿足私欲而上演的戲碼罷了。抓住生活的主軸,抓住修行的主軸,才能真正胸懷寬廣的處世為人。

二、學員分享:晚兩秒…新視野

從地獄到天堂的路有多遠?從此岸到彼岸的時間要多長?如果告訴你,用短短兩秒鐘的時間,看清楚自己要去的方向,你一定不會吝嗇這兩秒鐘,你一定會給自己最好的選擇。

三、經典故事欣賞:玄策妙問智隍禪師(一)

定、空、無…的境界,常常讓人掉入不能有感受,不能有念頭的誤區中。也許您已經花了好長時間,用了好多功夫都在忙著掃除念頭和感受。若是理不明,可能要白白耗費幾十年光陰在錯誤的道路上。本篇故事中的智隍禪師正是走了一條這樣的彎路…

主題文章:柔韌的抓住主軸

作者:劉強

不知不覺間,學習黃庭禪已經過了兩個月了。在這兩個月間,我所體味到生命本身的活潑、自在以及內心的踏實感是這麼多年鮮有嘗試過的。真的感覺自己很幸運,能得遇黃庭禪這門禦繁于簡的古聖絕學,能得遇張講師。以及周圍的同修們總在自己遇到難題的時候,傾囊相授。就像一個在沙漠中徒步很久乾渴難耐的人,終於發現一眼清泉,喝到口裡才知原來水是這樣清涼甘甜。原來自己已經偏離生命的主軸很久了。。。。。。

以前常常覺得自己是個還算挺有耐心和毅力的人,對工作和家庭以及周遭事物的認知還算正確,只是自身的習氣難改罷了。為什麼難改呢?其實也看了挺多心靈改造的書籍,拜訪了挺多名師,卻仍然煩惱依舊呢?上了黃庭禪的一階課之後,才恍然大悟——一直以來我只是在外面下功夫,也放生,捐助等等,但因為這些大都是攀附在內心有所求的基礎之上,對於體驗內心的清真和自在卻毫無幫助。況且各種習性是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就像海裡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潛藏在海面下的卻無比巨大。也就是講師說的:胸中氣血湧動時所產生的力量是意識的4千倍。這也就是我們明明頭腦中知道有些事是錯的,卻控制不了自己而偏偏去做一樣。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以前和朋友同事在一起聚會時,明明知道喝醉酒是既傷身而且失態的,但偶爾還是抑制不住的喝醉,喝醉了第2天就後悔為什麼喝那麼多。接下來就是下決心發誓戒酒,雖然心裡也知道酒能亂性的道理。但往往在戒酒一段時間後,就有情況出現了:周圍同事朋友的勸說:"喝兩杯啦,少喝點沒什麼大不了的,別喝醉就行了嘛。"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最終結果是我被勸降,重蹈覆轍……

學了《知言》後,才發覺其實自己內心深處很怕被孤立,很怕自己被別人說不合群,怪怪的。原來是自己一直被胸口這種怕怕的壓抑的感覺所左右,當這股低低沉沉的氣血上來時,逃避打壓,最終用重新喝酒來向它們俯首稱臣就成了一直上演的戲碼。所以這種惡性循環一直在生活中上演著,我也一直處於痛苦和自責中(雖然頭腦想戒酒)。直到看講師的著作《找回失落的自己》中,針對"執著"這一詞彙精彩的解釋。講師說:"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有利於你自己以及眾生的養生,有利於你和眾生回歸本性清真的造化,那麼堅持去做應該稱為"有毅力"而不是"執著"。一語驚醒夢中人!!難怪我一直都不能夠堅定地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原因就在這裡,在錯誤的知見上。就像射箭,如果一開始就瞄偏了,即使射手再有力道再怎麼有決心要射好,其結果也是箭離弦以後距靶心越來越遠,因為一開始就偏離了主軸。

而聽講師的講座和經典後,發現主軸從來都很清楚。例如具體在做事時,要以長遠和大局的觀點來為人處世。主軸是"得其大者為大人,得其小者為小人";在和人相處時,就要秉持著一個"忠"作為主軸,放開胸懷坦然的接受對方。這個"忠"作為主軸時,就是在內心要有一種像《弟子規》裡說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的博愛的胸懷。而不是像我們以前錯誤地理解為"忠"和"博愛"就是假慈悲,就是連壞人要殺人放火也要寬容才是不分別對待的高境界。諸如此類種種的偏差都是因為以前錯誤地理解主軸所致。

我發現,其實我們每天情緒的起伏很多。即使有些情緒隱藏地很巧妙,很狡猾,很深,但如果你在那個當下細細地覺觀,就發現它就像瑞穗姐所說的有一朵朵浪花泛起。而以往我們就被這一丁點的氣血起伏所影響,要不就是急於解決外在的問題把它轉移或平撫,或者就用意識來打壓它,以期儘早擺脫這種怪怪的不舒服的感覺。想想我們也有夠可憐而又可笑,整天像頭大笨牛一樣被胸中這點氣血的起伏而牽著鼻子團團轉,一刻不得安寧。這時我開始理解講師在一階課程中煞費苦心地說"專注在內,是進步的階梯"的用意之所在!我們整天往外奔忙,以為這件事或那件事擺平了,以為我得到某種嚮往的生活境遇後就可以天下太平了。對內觀黃庭內氣血起伏的變化不感興趣,就像久而久之忘記了水是甘甜可口,而且是我們一日不可離開的一樣。

知道了修心修性的主軸後,就得對自己最愛犯的毛病狠狠開刀了。針對自己習性中最嚴重的那個,在它要浮現而即將發作的時候,敏銳地觀照黃庭內那一點氣血的起伏,我們有沒有對它也攀附了無限的貪嗔癡愛的知見?有沒有想要擺脫,打壓,轉移或者忍耐等等?當把這些攀附都放下的時候,只是靜靜地覺觀,我發覺,自己往往能夠做出客觀而冷靜的判斷了。身中的浩然正氣也開始慢慢長養。因此,禪不是只在打坐站樁中,禪在我們生命中的每個當下,就如六組所說"輪刀上陣,亦能見性"。願我們在生命的每個當下仔細歷練,仔細體味,本性如水般清涼的意味就會絲絲入喉,回味甘甜…


 

學員分享:晚兩秒…新視野

作者:斌恒

一年半前,我是一個極度情緒化的人。不管是與人進退的不如意,還是生活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每每都發洩給家人。總是對著家人亂吼甚至摔盆子。內心的"言"是:你們應該對我這些不順心的事情負責。

我活在矛盾中,一方面自己承受壓力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心裡卻總是想著如何去開創自己的一片事業出來。可以說那時,我是一個完完全全草莓族----不能承受生活的苦難並且好高騖遠。

不知道為什麼我如此幸運能遇到黃庭禪,自從課程回來之後,堅持素食與每日打坐、站樁。禪院開始推行,晚兩秒~~心自在的活動,我也開始一次一次的訓練自己晚兩秒,別人說我好像開始"懂事"了。其實,我只是每當有情緒的時候,留下兩秒鐘時間去觀照自己的內在,摸摸黃庭,觀照一下組成喜怒哀樂的那股能量。這時候我發現不再有"我是被逼無奈的感覺",自己開始有選擇的餘地了。

每次情緒發生的時候,留兩秒鐘給自己去觀照內心。把情緒當作能量看的時候,當下"煩惱既是菩提",當下就能"發而中節"。這不是一個理論題,而是實實在在的實踐題。通過每次的實踐,我在進步與成長。漸漸看清原來偏差的方向。有一天,我和父母一起吃飯,內心冒出:"我不需要再讓父母照顧了,是我要去照顧父母的時候了"。雖然只是內心的一個"言",對於我來說,卻是莫大的進步標誌。如果沒有黃庭禪,我還在原地踏步,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還會發洩給家人。那一刻,我內心深深地感恩,只是簡單的一個練習,舉凡有情緒來的時候,晚兩秒,讓新的視野有時間打開。我,真的開始成長了……


 

三、 經典故事欣賞:玄策妙問智隍禪師(一)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

智隍禪師最初是在黃梅五祖處參學,他非常的用功,自己也以為已經得到了最殊勝的正法。因為他有一個特殊的能力,就是他靜坐的時候可以控制他的念頭,到幾乎不發的程度,等到起身時,都不知過多久了。如果以現在的科學儀器去檢測他的腦波應該是幾乎不動的。所以他很有理由覺得自己已得正受了。

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此時,五祖已經不在了,而六祖也因為逃難混在獵人隊中,跟著四處流浪。這十幾年之間也沒有正師出現,而智隍又自以為已得正受,所以他就造了一個茅庵,每天在裏面靜坐,就這樣過了二十年,他心裡想,這樣下去可以準備當佛了。

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作甚麼。

六祖有個弟子,法號叫玄策,這個人的智慧很高,辯才無礙。他雲遊四海到各處去渡化有緣,走到了河朔這個地方,聽說這裏有個高僧,他就到智隍靜坐的茅庵,拜訪這位智隍禪師,測測他到底見地如何,看有沒有機會渡化他。

他問智隍說:「你天天坐在這裏,不事生產,也不去度化,你在做什麼?」

隍曰:入定。

智隍說:"我在這裏入定"。

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

玄策說:你說入定,那我想請問你,你所謂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已經入定了呢?還是連自己也完全不知道有沒有入定?

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還沒等到智隍的回答,玄策又接著說:如果你所謂的「入定」,是什麼都沒了,念頭也沒了、感覺也沒了叫入定,那麼一切沒有知覺的草木瓦石,豈不都比我們還要入定,對不對呀?因為它們一點點念頭都沒有嘛,如果用現代的儀器測它保證不會有任何一絲絲的波動的,那是不是表示我們人的定還比不上草木瓦石呢?反過來說,如果說你所謂的「入定」是還有知見、還有想法、還有感覺,那麼一切有情眾生,所有含識之流,此刻也應該算得上是正在入定才對。請問你是屬於哪一個呢?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智隍也是個聰明的人,他回答說:我正在入定的時候,沒有去區分到底是有感覺,或是沒有感覺,反正我就入定了。(意思是這樣的人最高竿)

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玄策就說了,你沒有「有、無」的心,那就是不會從「有」進入「無」,也不會從「無」進入「有」,那麼這叫「常定」了,就是不論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了,還哪來的出定、入定這些名詞呢?若是你說在這兒靜坐到沒有念頭時叫「入定」,而起身有了一般的念頭時就叫「出定」,然後待會又說要入定。那麼你就不是無時無刻的定了。佛的定呀,是一定永定,無時無刻的定,佛在靜坐的時候是定,在發慈悲的時候也是定,佛在跟你講話的時候是定,佛在發智慧念頭的時候也是定,佛在罵他學生的時候一樣是定啊,佛所謂的入定是一定永定,定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這定義顯然跟你所謂的定是有很大不同的,像你這樣出出入入的,哪是聖賢仙佛所謂「不出不入」的大定呢?

隍無對。

智隍也是個講理的人,聽玄策這麼一講,心裡想:對啊!我在這裏入定,待會就出定,如果說入定的我是很有程度的,那出定後的我就肯定是沒程度的了嘛!那麼我在有程度與沒程度之間出出入入,那哪算有什麼程度和定力呢?我在這兒修了二十年,自以為已經得到正受了,而玄策竟能以如此簡單話,就抓到我內心的矛盾,讓我無言以對呀!

(附註:玄策這段話是要告訴我們,定,或者空,或者無,其實不是侷限在沒有念頭當下,不是侷限在沒有感受當下,不是侷限有腦波沒有一點點動盪的情況下,不是這個。它指的是此心無染著、無罣礙的當下,是沒有對待取捨的罣礙而已,而感受、想法可以是非常清明的,對人類可以有很多作為和貢獻的。不然像智隍這種入定,還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