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007期:2011.01.01

一、主題文章:《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焦慮是現代人的通病,在生活諸多的不如意中,人們比較少去自我反省,更多是將責任歸咎於外部,將自己未實現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

二、誤會集拾遺:《有沒有上帝》

到底有沒有上帝?就像是問到底老天有沒有眼睛一樣。搞清楚了好選擇戴哪副面具來生活和修行。遺憾的是,我們誤會了...

三、特別收錄:《傳統節氣與養生》

本篇收錄了剛剛過去的冬至的來歷,以及養生、養氣之間的關係。能把握好天地的時機,肯好好用功,身體陽氣就會強盛起來。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范思蘭(長沙)

女兒上小學了,在她的帶領下,我回到了久違的校園生活。跟她一樣,對於上學,我有著新奇感,有些期待,還有一些緊張。因為早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有人不斷在耳邊提醒我,好好享受這難得的沒有學習壓力的生活吧,一旦等到她上小學,哼哼……。後面的話不言而喻,就是上學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大人要跟著緊張起來才行的。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廣告詞,深深的印進了我們這些在動盪和機遇共存的環境中長大,非常缺乏安全感的父母的心事中。這些人現在正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正好是為乳燕銜泥的時候,那一份的壓力、焦慮與責任,紮紮實實的透過哺育幼兒的心血,傳遞到下一代的孩子們身上。

前幾天,女兒的學校舉辦校運動會,邀請家長們都參加,我為能重新體驗學生時代的熱烈與激情興奮不已。早早的來到寬敞的校園田徑場,看著那整齊的陣勢,聽到運動員進行曲不斷的奏響,拉我回到兒時的記憶中,內心跟著激昂澎湃。

女兒參賽的項目是短跑100米,跑前她說:“我今天可不想跑個第六名呀。”(總共六人參賽)

我提前跑去終點等她,“砰”的一聲槍響後,一群小孩兒飛奔過來,我看到女兒,挺著圓乎乎的小肚子,正在拼命、拼命……往前跑,眼看著近了、更近了,賽道上其他人已經看不見了,我眼中只有這個穿著紅毛衣的小姑娘在拼命奔跑的身影……終於到了!結果是——在她所不希望的第六名位置跑到了終點。

女兒沒等登記成績,就跑到我這裡來,一頭扎在我懷裡,不說話。我摸著她砰砰亂跳的小胸口,說:“怎麼了,跑得很好呀,你自己覺得呢?”女兒說:“我覺得好苦呀,我像個農民一樣。”她的回答讓我既驚奇又好笑,忙問她為什麼?她不回答。我又問:“那你覺得哪裡苦呢?”她大聲的喊了聲:“心裡苦呀。”然後就被其他小朋友拉著,跑到一邊去玩泥巴去了。一會兒就傳來嘰嘰喳喳的說笑聲。好像剛才那心裡的苦早就煙消雲散了,心情一片大好。

我感嘆孩子的天性那麼率真,一事歸一事,不開心的事情過去,進入另外一件事就馬上能快樂起來。也許在他們心中,世界就是如此的單純吧。這多麼令人羨慕呀。看著這個不想跑到第六名,又偏偏跑了個第六名,難過幾秒鐘,就能夠開開心心去玩泥巴的小女孩,真希望她能永遠保有她快樂的天性,無論她今後成為怎樣的人,還是能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快樂起來的能力。

《論語》中孔子不是說嗎,要:貧而樂,富而好禮。 現在的人,不要說貧窮的時候樂不起來,就是衣食無憂的人,能很快樂的又有幾個呢?在街上走一走下來,就知道,人們的臉上,以木訥、陰沉、煩躁、眉頭緊縮為居多,快樂,在這高速運轉的環境中,早變成稀有資源了。

張講師說過:快樂是一種心情,而不是外在的錢或者表現。無論你在什麼境遇下,是否還擁有快樂的那個“本錢”?跟你的慣性,你的心靈,你的思考模式,你對你胸中氣血的判斷模式相關。就像今天六歲的孩子,跑步得了最後一名,當時會覺得難過,但轉瞬就能重新快樂起來,是因為她還沒有將那個氣血判斷為自己不行、自己比別人差等等,因此,氣血通過了,她也就重新快樂了。

可是,大一點的孩子就不一定了,輸了可能會哭半天,回去還悶悶不樂的。而大人們,更是將要得第一的慾望表露無疑,一旦沒拿到,嘴上不說什麼,可能心裡氣餒好久,一個學期過去了,還在想,下回運動會一定要扳回來。這就是因為,他們都將比賽輸了的這個事件,定義了個“自己比別人差”的意義在裡面。當一個人只能用外在的成績來評判自己好壞的時候,一定會掉到不斷外求各種成功,不斷壓迫自己去競爭,去贏的境遇中,從而失去對內在心性品質的關注,也就失去了與生命本源相鏈接的紐帶。

《論語》中,子夏說:賢賢易色……
張講師的解析是:喜好一個人內在的賢德、他的心性,就應該忘掉他外在的容貌、表情,或者功業作為,忘掉一切外在的比較、對待,重要的是內在的心性品質。

可是我們日常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在追求外在的功業作為,完全忘掉內在的心性品質的教育方式。

田徑場上,另一場比賽接踵而至,我聽到一個老師對班上參賽的孩子說:“你一定要拿第一名,你一定要超過*班的***,你有這個實力的,你一定可以為班級爭光。”在旁邊聽到這些話,我的心都揪起來了,不知道這個孩子在跑步的時候,還能不能單純的去享受運動的快樂,她身上背著沉重的“要為班級爭光”的包袱,一旦沒跑到第一,她心中的壓力、內疚、難過,肯定不是說一句:“心裡好苦。”就能重新笑得出來的。

快樂變成了有條件才能發生的事情,贏了才等於快樂。這麼小的孩子,內在本有的清真與快樂,就在事事都要競爭,都要贏的環境中,開始漸漸耗損。

回家的路上,我告訴女兒,我不要求她得第一。無論什麼事情,努力了,認真了,就是最美的。她今天的第六名,我看到她是付出全力在跑的,我覺得她很棒,而且她跑步的樣子好帥的。她看到其他同學得到了好成績,能為別人喝彩,這就是最好的品質。我為她能夠有這樣優秀的品質而驕傲。

不知道女兒聽懂多少,反正她樂顛顛的答應著。最後還糾正我:“媽媽,老師說驕傲是不對的。”把我噎了半天,答應她:“呃……媽媽知道了,為你自豪。”

我們常常在放學路上有類似這樣的對話:

“丫丫,你在班上當什麼班幹部了沒有呀?”
“有呢,媽媽,我當負責擦黑板的人。”丫丫很快樂的回答我。
“嗯,太好了,寶貝真能幹。”
“是的,老師也說我黑板擦得好。有時候我還能去擦玻璃呢。”她高興得在車上一跳一跳的
我問她:“那你想不想當班長那樣的班幹部呢?”
她想都沒想的說:“我才不想呢,每節課都要幫老師發本子,有時候發得慢了,還要被批評。”
過了一會,又用嫩聲嫩氣的聲音,慢吞吞的補上一句:“壓力太大了~”

哈哈,我多幸福呀,報紙上說,現在好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當上班幹部,費盡心機去討好老師,送禮要排隊,看來我可以擺脫這樣的命運。因為我和孩子都不會將當上班幹部跟她的未來,跟她的快樂掛鉤起來呀。

在大家都為孩子報讀各種補習班的時候,學校也讓孩子去課外選修,有美術、書法、鋼琴、舞蹈、梅花拳等等,回來跟女兒商量了一下,原以為她會選擇美術,因為她很喜歡畫畫,結果她想了想,要求報“話劇團”。我問她為什麼不選美術?她說:“平時都有美術課,自習的時候,下課的時候都可以自由的畫畫,再選美術就太沒意思了。”我一聽,有道理呀,興趣是關鍵,又不要她成名成家的。所以當別的孩子在選修課時間去刻苦練習技術的時候,我家的女兒,回來又蹦又跳的跟我說:“話劇團太好玩了,我們跳到桌子上,老師都不會批評的。 ”

以前也會想,這樣是不是太給孩子自由了,會不會只顧玩而不學習,但幾個月的下來,發現她無論是對知識的理解力還是掌握情況都非常的好,最關鍵她覺得上學是件開心的事情,每天好有期待的去到學校。還會告訴我,最喜歡的就是考試,因為可以不被打擾的自己做卷子。做完就可以自由的去玩了。

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是我歷來遵循的教育寶典,現在再加上《論語》的指導,講師說:你對未來用不著期待太多,不如看看現在做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很自在?能吸收到很多東西?那個時候你才會覺得人生真的很充實。

一個人,如果太努力經營外在,不斷去活給別人看,那就會痛苦得不得了。而實際上我們現在人世間的痛苦好像都是因為這一項。如果你相信自己還不錯,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的時候,你真的可以很自在!這個別人怎麼看你,就是賢賢易色所說的“色”,不論對人對己,忘掉外在容貌跟浮華,把那些假象能夠蛻得下來,每個人都可以證入內在的清淨本真。

在我的理解中,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別早早的用外在的要求來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別用大人的標準來肆無忌憚的打斷孩子的興趣;別說為了孩子將來好,而犧牲他現在的快樂,換取將來還不見得能夠達成的目標;在做決定之前,想想這是孩子要的還是大人要的?想想你是想要他(她)拼死拼活,學到滿身的本領,時時處在競爭的壓力中,過著富裕、出人頭地卻不幸福的人生?還是讓他(她)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輕鬆應對,都能快樂生活的能力?別讓你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背上重重的包袱,而輸掉了內在清淨的本真,失去內在快樂的能力。

一個不願意當班長,卻每天認真擦黑板的孩子,一個拼命奔跑,但只得了第六名的孩子,一個把考試當成最好玩的課,把踩到桌上都沒老師批評就很快樂的孩子;難過的時候會大聲喊“心裡好苦”,接下來卻玩泥巴玩得不亦樂乎的孩子;看到別人站在高高的領獎台上,自己快樂的在下面幫忙給老師遞獎品,忙得滿頭大汗的孩子……在以名次、成績來衡量孩子的人眼中,可能不值一提。但在我心中,她內在的本質卻是那麼的可貴,多麼值得我去學習啊。

每一刻,女兒都很充實快樂。她不用擔心別人怎麼看她,事實上她知道,無論她是否比別人棒,家人都非常欣賞她,愛她。因此她也非常相信自己是很不錯的。教育她的過程,就像每天擦拭一面鏡子,鏡子越乾淨,就越是照出自己內心浮現的種種問題,我常常覺得,孩子一定是上天派來的老師。幫助我時時擦拭著自己的思想,幫助我返回內在那最可貴的純真、清淨與快樂的心靈。感謝孩子!


 

誤會集拾遺:《有沒有上帝? 》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問:每個宗教都說有上帝、有造物主,佛家為什麼說沒有上帝,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呢?

答:實際上佛陀在經典中幷沒有說過“有上帝”這樣的話,但也確實不曾親口說過“沒有上帝”這樣的話。既然佛陀都沒有對此發表明確的看法,而選用模糊策略處理這個議題,那麼信徒們也應該遵循這個模式,兩個答案都持保留態度也就可以了。

這就好像孔子及耶穌都沒有詳細的描述地獄中慘不忍賭的景象一般,這兩位聖人選擇用模糊策略的方式處理這個議題,但這只是因為他們想把教育的主軸放在別的方向,而非表示孔子及耶穌否認地獄的存在。因此任何一個孔子或耶穌的信徒,若是斬釘截鐵的說出”沒有地獄”這樣的話,實際上已經扭曲了聖人的意思了,還不如保留”兩者都有可能”的空間,來得客觀些。而面對有沒有上帝的議題,也應該秉持這個態度較為妥當。坦白說,一個佛家徒若是斬釘截鐵的說“沒有上帝”這樣的話,實際上在經典中沒有依據,而且極可能曲解了如來佛的本意了。

至於佛家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支持“沒有上帝”的說法?那是因為楞伽經裡有段話,被信徒給誤解所造成的。這段楞伽經裡的原文是:「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這句話被某著名的大德翻譯成:「大慧啊!宇宙中的一切萬物,離了人們所作的因緣之後,根本就不會再發生的。因為宇宙間本來沒有一個造物者的存在,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離了因緣之後,世上的一切萬有根本生不出來的。」

這位大德如此翻譯,把「無作者故」翻成沒有造物主,來證明佛陀認為世上沒有上帝。然而佛陀說這段話的「作者」其實是指創造煩惱的人,因為經典是為了對治人們的“煩惱”而說的,不是為了對治每天在宇宙間所產生出來的萬事萬物而說的。佛法的目的,並不是希望消滅世上所有的事物與因緣,而是希望人們在面對所有的境遇與因緣時,內心別再生出煩惱來而已。這位學者把主軸抓錯了,因而將這段經文作了一連串的誤解。

其實這段話裡面的「一切法」的主角,指的是心中的煩惱,也就是一切好惡分別的知見,而不是身外的一切事物,因為靜觀萬物皆自然的嘛,失去清靜的是人的心而已,與萬物無關的;而「所作因緣」是指人心所妄攀附上來的好惡知見,這才是煩惱的因緣。而「作者」指的是創造煩惱的好惡知見,是那顆凡心,而不是指上帝。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煩惱只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而不來自充塞在宇宙的事事物物,也無涉於遠在天邊的上帝。

有了這個主軸之後,這段話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大慧啊!心中一切的煩惱知見,若離開了自己所攀附的好惡知見這個因緣,就生不出來了。假設能夠放下好惡的知見,一切煩惱罣礙便不再產生了。」

我認為這樣才是直指人心的解釋方式,才是眾生當下可以受惠的方式,也才不致偏離主軸想要用這段經句證明沒有上帝的存在,甚至想要消滅宇宙可以生出這麼多美好事物的因緣。

但宇宙間到底有沒有上帝呢?很可惜,這個議題無法用科學證明,雖然唯物論者只崇拜科學,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自然的無量真理,永遠有科學的網所打不盡的東西。就算是科學泰斗愛因斯坦,晚年時也還因為感嘆宇宙的精密與偉大,而信主了呢!

今日大部份的宗教都認為有上帝的存在,而有一部份人士認為沒有上帝,他們只承認有個「因果」的力量在操控著宇宙的一切。那麼試問這因果的定律是誰創的呢?如果有的話,就稱那個創造因果定律的人為上帝也無妨吧。要不然,既然大家認為因果定律是世上最高的主宰,那就直接稱「因果定律」為上帝也無不可的!總之,大家都公認世上有個最高的定律存在,稱它為上帝也好、因緣、因果也好,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嘛!

因此認為有、沒有上帝這兩種理念都是可以幷存的,認為有上帝的人請尊重認為“沒有上帝”者的看法,只要他能解除自身的煩惱、能利益他人,我想真正的上帝也不會計較的;而認為沒有上帝的人,也請尊重認為“有上帝”者的看法,只要這能使他的心情更為安寧,有何不可呢!不如我們學個佛陀的“不分別取捨”,雙重承認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特別收錄:《傳統節氣與養生》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冬至點)時開始為“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農曆)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 ”正因為“冬至陽生春又來”,所以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為一個古老而重要的節日。

張講師寄語:冬至一陽生,從此丹田陽氣慢慢長起來,順著這個勢好好打坐,採天地正氣,能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