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黃庭禪電子報0079期:2013.01.01

一、主題文章:《仁義可循跡》

實相看得清,大小辨得明,氣養的足…修行至此就夠了嗎?飛得高固然是好,但若不能著陸,始終不踏實。放下好高的心,甘願接受功課,甘願規範行儀。讓聖賢傳下來最精粹的文化能夠著陸,讓仁義在日常生活中,有跡可循。

二、 問答集錦:克己復禮行仁義

仁義是為了使生活更加順暢。而且仁義本已在每個人的身中具足了,克制自己的欲望,正正當當的在每個當下存著為他人好的那顆心,才是我們應當遵循的生活方向。

三、 禪院佚事:練習練習再練習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在頭腦和心靈之間,在知道和做到之間……這一咫尺~~遠過天涯!這篇故事的主角,用三年的親身體驗,引出張講師的“七字真言”。用好這七個字,天涯近在咫尺。

仁義可循跡

作者:淑華

前些時日上中嶺山聽課, 張講師用當世簡易明瞭的語言,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的將古聖先賢性理心法, 理出了漸次”著陸”的15項功課,講師開宗明義提出: 許多人修行如飛翔於藍天,不能落地,飛得高固然是好,但是感覺不踏實,因為不能著陸…所以,設計的著陸課程,就是為了規範我們,把最精粹的文化在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言行中落實和顯現!

回家後, 仔細翻閱筆記, 這第一個層次的第一項功課是”微笑”, 心想:面帶微笑這並不難啊! 於是我在兒子放假返家時, 找了機會告訴他: 要常面帶微笑! 他卻面帶酷色回說: 那你要先示範啊!

回頭在電梯裡我望著鏡中的自己,發覺怎麼表情這般僵化、整個人看來挺嚴肅的!試著稍稍嘴角上揚(微笑啊),可是臉上線條怎麼這般不自然^^~

原來自己平日所示範的微笑,還是不自覺的繃緊神經,難怪兒子會要求我先做示範! 看來,還真小看了這第一項功課,這下子連基本站”馬步”(微笑)都得重頭開始學呢!

於是乎我開始練習: 吸氣(覺察呼吸) --呼氣(微笑)-- 先這般一遍又一遍與自己呼吸同步練習, 當微笑成為一種習慣,才能由內而外散發一種善意與笑意,成為喜悅生活的一部分!!

接續, 我開始好奇的想從講師所講的條列,那些看似非常簡單的功課,如:敬重父母、養親心、孝父母…。看看能否於生活中來驗證一番!

兒子從小成長受教於國外,長期我行我素獨立自主,且美式作風常與他父親玩鬧慣了! 年中他終於返回臺灣服兵役,這期間我們一家三口始有完整相處機會, 我迫不及待逐步試著將講師的教導落實~在家中訂出主從分際,如飯桌主位須固定留給父親,須待父親上桌才開動,重要決定先與父母協商….., 這位親人眼中的阿兜啊!~ 雖然仍與大家維持他一貫輕鬆的相處模式,但是當吃飯時刻他會等到父親坐定才開動,返家一定會將工作及生活種種與我們分享,離家也會交待說明下次返家時間,尤其我生病就醫他總是耐心相伴…..。昨日與先生聊到兒子近期的轉變,好像沒有感受到他有任何抗拒或抱怨, 平實中兒子已經不自覺浸潤其中,適應並接受這些”規範”。

而這些規範的源頭,當然是來自家庭環境中的耳濡目染,我在每日與父母的關懷、問安、承擔…從自己的生活倫常學習的功課裡,讓兒子看到了並逐漸熟悉~~這應該就是他要求的所謂”示範”吧。

原來講師所說的”禮” 是可以化約成如此簡易、可行的方法,是這般生活化的!我開始回憶小學時所背誦的”朱子治家格言” 、“弟子規”等,當時只是覺得被迫讀了不合時宜、無用的古文,怎料在年過半百,參與禪院的修行功課,這些文句是這般貼切的映照在每日生活中!! 原來古人早就把天地間之大道, 用來落實人間!

聽講師國學講座中提及 孟子言: 人皆可以為堯舜, ; 夫道若大路然, 豈難知哉? 人病不求耳! 這段話從學生時期就耳熟能詳, 一直到這陣子因參與晚兩秒~成人成己的學習, 因為從最根本最切身切入(慧劍斬習氣) ,因為實際去做了(著陸)…… 對於聖賢開始有孺慕之心, 也相信仁義之道---是一條可以循跡而走的修行大路 !


 

克己復禮行仁義

作者:張慶祥 講師

學生問:

請教講師,古禮好像有很多規矩和現在的社會格格不入,有些甚至感覺到呆板。那麼“克己復禮“對我們的真正意義是在哪裡?仁義”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只有顏回暫且 “三月不違仁”,我們平時生活中怎麼樣做比較合適呢?

張講師答:

“克己復禮”是說克制自己的私欲,而禮節的「禮」就是步履的履,就是可以正正當當的去行持、去走的一條大道,也就是「仁義」。復禮不是復興古代禮儀,那你這樣解就把它解死了。

《論語》裡面不是這樣講嗎?“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義就在我們身上,按理說很容易做到,只是人的習性太多太多了,因此有了阻礙。

什麼是仁義?存著為人好的心叫做仁,那有仁就好了何必又要講義呢?好比有一個人正在對另一個人使用暴力,這狀態逆了仁的常態,離仁越來越遠,用勸的也勸不聽,這時我不用些霹靂手段已經挽回不了仁的時候,那我就得用些硬手段了。但是在運用不得已的手段時,內心分分秒秒還是一直存著為他們好的心,而事情的結果也真的能夠使他比現在更好,那個霹靂剛硬的作為就叫做義。因此,義也是為了仁,剛柔並濟,就是仁義。

所以,仁與義正是為了生活,它就像是生活的方向盤,又像是人心的煞車及油門,仁義應當是行持在生活每一分每一秒裡的,有了它必然讓你的生活更順暢的,又豈會反而和生活格格不入呢?

但話說回來,在這麼漫長使用仁義的時間裡,要心心念念都沒有違背仁義,那可真是不簡單的智慧和定力呢!不然的話請你仔細檢驗自己一天看看,你就會發現太多的時間,內心的不淨心思是違反仁義的,或是打著仁義的旗號去違反仁義的。所以孔夫子才會特別褒揚顏回,能夠持續三月不違仁,那真是不簡單的啊!

持續的為人好,用各種辦法去權變圓融,去為你身旁的人,為你的公司,為你的國家,讓他們都更好,這就在行仁義了。


 

練習、練習、再練習 《七字真言》

編輯:小慧

故事是從三年前開始的~

情境中的男主角~~文榆,從醫學院畢業時,連拿了六個獎,同時具有中、西醫執照的一位年輕醫生。

曾經~醫院主任對著其他住院醫師的面說「你們全部加起來,都沒有他一個人厲害!」如此優秀的醫生,在三年前…生活感覺什麼都有了,應該是幸福的…但覺得人生似乎少了些什麼,心靈總有點空虛。於是,他找到了黃庭禪,也上了中嶺山來禪修,課程結束,帶著許多的感動和張講師的CD,法喜充滿的下山了~

但人生的劇變~父親的中風,生活節奏改變了~

極為孝順的他,不忍看護對父親只當病人般照料而己,所以每天下了班從高雄趕回臺北,親自幫父親做複健、針灸、抱上抱下、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

第一年…他心甘情願!

第二年…他一樣是幫父親按摩、拍背、洗腳…每天都忙到12點,但他的心開始變質了。除了要擔心母親的身體是否能承受照顧父親的壓力;而老婆這邊也開始抱怨他沒照顧好妻小。顧了父母,老婆抱怨;陪了妻小,媽媽失落。搞得他身心俱疲…直到最後,只好辭去了工作!

第三年的某一天…想起金剛經,卻怎麼找也找不到,立刻決定衝上中嶺山再去買一套。當天,下著大雨,對於三年沒上山的他,迷路了…雖經幾番波折,但心靈的渴望,最終還是找到了。

到了禪院,運氣很好,在門口巧遇張講師,抓緊機會,請益講師:「這三年來,因為總總……,令我過得很痛苦,每天都氣血奔騰,要怎樣才能解脫?」講師明快的回答:「練習」

心想「就這樣嗎?」「就這麼簡單嗎?」他疑惑著呆愣了一會,再想…講師應該沒聽清楚所要表達的,於是原話又請益了一次,講師依舊還是二個字:「練習」

這次,文榆更是一頭霧水,「我的”痛苦”跟講師的”練習”有什麼關係啊?」。他想下次遇講師不知何時,非得把握機會,於是更詳盡的述說一次~,最後講師以著輕鬆的口吻,多送了他一個字:「”再”練習!」

「練習、練習、再練習」,文榆帶著這句簡潔有力卻難以理解的「七個字」下山了。對於生活的磨難,雖對講師送的這七個字不解,但一直放在心上。

直到辦完父親後事的某個當下,才驚覺到自己真的”練習不夠”。

原來自己一直都在往外的怪罪所有的問題…

知要盡孝、要顧妻小,也都有在做;但卻從”內心–心甘情願”的關照,到只是”往外–去擺平生活中一一的困境”。

體悟至此,感恩~於是再度報名初階禪,回中嶺山來複訓。

他終於找到了答案,雖然三年前的初階中,品嘗到了「煩惱即是菩提」的真境,但課後只停留在那份當下感恩的感動,後續自己並沒有繼續練習……

「練習、練習、再練習」

已融入現今的生活中…

 

  • 每看到排成一列的健保卡,想到等侯看診的病人,心急了…提醒自己”練習”
  • 在紛亂中,把心神收束於內在的脈向,寬和聆聽患者的苦痛,要”練習”
  • 照顧媽媽,貼心關懷;陪伴妻小,傾聽心聲,需要“再練習”

 

黃庭禪是內心禪,課程中能讓大家輕鬆的體悟到根本究竟的解脫真味,

但若只光想仰賴著”感恩”、”感動”二詞,就想一步登天,進入古聖先賢的不二心法,那是不可能的事啦。

唯有在生活中確實的將張講師所頒佈的”著陸”功課,運用”晚兩秒”,安份的”成人成己”,實踐七字真言~「練習、練習、再練習」~才是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