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你問的一大堆問題,就是你的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沒有分清楚,第七意識在胸中是個感覺,第六意識在腦中是個想法、是一個邏輯。

當然這樣講你會分不清,就講眼睛跟耳朵吧,還是耳朵跟舌頭吧,它是不一樣的啊!耳朵是聽聲音的,用舌頭去舔五線譜是聽不到聲音的;眼睛是看顏色的,你把耳朵貼在顏色上也聽不到顏色呀,它是不一樣的。

那又好惡感覺的都在內心,有邏輯想法的都在頭腦,這兩個一定要分清楚。那你說起心動念你怎麼知道?你有良知啊,良知是本具的,你一定會知道。

比如說:你現在想事情,你知道嗎?你知道,你怎麼不知道!那你內心有個不快的感覺你知道嗎?除了你以外沒有人會知道的。所以這個起心動念有兩層的意思,一個就是頭腦的想法,一個是內心的好惡,那一個是感覺,一個是思維,這是有所差別的。

張講師答:

這個夫子討厭鄉愿這種人,這種人看起來是好人,自己覺得是好人,實際上就是個隨波逐流的人。那你說夫子討厭的時候中不中節?那你說一般的人討厭的時候為什麼不中節?因為一般的人討厭,對那個討厭的感覺是用力的,你說夫子討厭的時候不用力嗎?對的,不用力。

那你說不用力,為什麼還會討厭呢?這個是屬於氣機本質裡,是阿賴耶識,是自自然然有這個氣機的表現。那表現上來,但是,赤子跟聖人對這個氣血是不用力的。所以,氣血走自己的道路也叫做中節。那你說夫子會以什麼態度來對待這種人呢?那就是教育他了,透過各種方式,影射、教育,讓他有更進步的空間。

張講師答:

在修行領域所說的心,指的都是貪嗔癡愛這一類,那這一類就是情緒,情緒是內心的範圍,是感受的範圍,這叫第七意識,叫末那識。

那第六意識叫意識,眼耳鼻舌身意的意,它只是一個思維,那麼它不代表情緒,我們可以很多思維,但是沒有情緒,那內心平常的時候可以很平靜,情緒一來的時候,我們就叫做貪嗔癡愛,叫做煩惱,叫做掛礙,修行所指的對人類有煩惱有掛礙的,是內心,是第七意識。

本來一個人內心沒有罣礙的時候,這個處理事情,思維一個事情都是有條不紊的,那人如果七情不起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煩惱,是很平靜的,祥和的,幸福的,那人之所以得不到祥和和幸福,是因為內心的七情不斷的波動,所以真正有事的是內心,除了內心以外的,就算是地球的遠方發生什麼事,對你而言也是無事的。

張講師答:

你好,現在不只是心理學了,很多老師專家、科學界、佛學、道家的人,對於什麼是心的定義,可以說是一塌糊塗,混亂不堪,有的人把意念當做心,大部分的人是這樣的,意念跟內心的情感分不開,使人痛苦的是他的情感,不是只是一個思維了。

情感的部分才是古聖先賢修行的時候所謂的內心,頭顱裡的想法叫做思維,一個是第六意識,一個是第七意識,內心是屬於第七識,在佛經裡叫做末那識,它是專屬情緒的,情感的,脾氣的,執著的,待人誠懇了,對人尊敬了,有憤怒了,有喜悅了,這是屬於第七識。

這個內心在胸膛裡面,我們常常講肺腑之言了,發自內心了然後我胸懷磊落了,我們就會不由自主手就會指向我們的胸膛,內心指的是我們情緒的衝動,我們的執著,我們情緒的煩惱等等。

內心的領域跟心理學主張的左腦右腦是完全是兩回事,我們以為有正向的思維就會有好的情緒,那也是對的,你思維越正向,情緒會越穩定,越正向,那表示這也有個先後,這個先後就表示兩個東西,可能內心的情感會被思維影響,但是,他同樣也會被看的東西影響,聽的東西影響,也會被吃的東西影響,不是這樣嗎?哪裡只是被思維所影響呢、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會影響內心,內心獨立出來叫做第七意識,第七意識裡面有一個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叫做良知,第六意識裡面思維的東西,你要怎麼計算要學習了,花草樹木你要學習了,你要認識很多人世間的邏輯呀,為人處世的道理呀,這個都要學習的呀,要學習的屬於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是不用學習的。

比如說,小孩子知痛,知癢呀,這個不用學習的,他知道冷呀,他難過他會哭呀,他也有七情的明顯的表現啦,這些都不必學習的,叫做良知,良能。

那你說心和良知有什麼不一樣喔,心指的是內心,它是一個概略性的名詞,它是包含著你的善念,惡念,你的喜悅你的憤怒、好壞都包含在內,良知特別指的是那份未受污染前的那份真知,如果表現在人世間我們可以說是好的,是善的,是寬和的,是光明磊落的,是公正的,是這部分我們就把他化為良知,陰私的,我慢的,這些我們就把它劃分為人欲,大體上是這麼分的.

張講師答:

你好,貪就是貪心、貪念,我想這個比較容易瞭解,我們往往很喜歡一個東西,非要到不可,對人也好,對物也好,都有一種貪念,那是一種情緒的感覺,而不是一個想法,嗔,嗔厭,厭惡的意思,討厭,生氣,憤怒都叫做嗔,這也是一種情緒。

癡就是不思改變,癡心妄想,對一個事情不願改變,人家跟你講不對,你死不要承認錯誤,我不願意改變,要改變要對不起,要承認錯誤好像面子拉不下來,這就是癡,癡心妄想。

我們的癡情死不改,死不改還有一種堅持,這種堅持明知錯了,死鴨子還是要嘴硬一下,那還是一種心情把他妨礙住了。

疑,懷疑,我懷疑他會害我,這明明很公平的事情,我都要揣測對方的心機,他會不會使詐了,我會不會受傷了,整天總這種防備的心態下就是疑了。

慢就是驕傲,看著人,鄙視人,自己高高在上,唯我獨尊,那對別人就會產生忽略,輕慢,一種不屑的心情,就叫做慢,這幾個字都是心情,它不是想法而已.

張講師答:

你好,這個古人常掛在嘴上的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基本上大家都相信有這個因果定律存在的,既然宇宙間都有一個因果定律存在,那麼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做什麼事得什麼回報,這也就不說自明。

那麼這樣一來就產生兩種人,一種人是我怎麼樣種一些好的因,然後就會得到一些好的果,積一些福德就得到一些福報,那麼這是一種人,這是很善良的人,很好的人。

另外一種的人,他也許志向要高大一點,他在想,種惡因得惡果,種善因得善果,這是因果定律,還沒有跳脫因果迴圈輪回,那我怎麼樣能跳脫這個因果迴圈輪回呢,於是乎就有修道的人產生了,就我要經過什麼樣的修煉,然後跳脫這種氣數,與天地並壽,就會產生這兩種人。

張講師答:

您說,黃庭禪的學員裏有沒有“鄉愿”呢?那當然是很多的啦。那您說,這個黃庭禪教人做聖賢君子,怎麼都是“鄉愿”呢?不只是黃庭禪很多啦,整個社會都是啊。

那你說:“社會是社會,黃庭禪是黃庭禪,怎麼黃庭禪也很多呢?”因為黃庭禪的人,是從社會來的呀。“他來你這裏應該改變啦,為什麼還是個鄉愿呢?”這個意思。

就好像你問一個醫院,好大好大的醫院,最有名的醫院,你問他說,“你們這醫院裏還有沒有病人啦?”這醫院的院長會回答你呀:“當然都是病人了。”“就奇怪了,你們不是治病的嗎?為什麼還都是病人呢?”“因為他沒有病是不會來的啊。

”各位啊,人哪,沒有煩惱痛苦,他是不會來黃庭禪的,沒有追求更高的理想的這種志向目標,他也不會來黃庭禪,沒有感覺自己不足不會來黃庭禪。所以你問我說有沒有鄉愿,那何止鄉愿哪,高傲的、貢高我慢的、自卑的、哀傷的,那不是一堆嗎?嫉妒的,什麼毛病的人都有,不必太苛求這個黃庭禪。

但我們可以提供一個讓他可以身心性命得到全方位健康的一帖藥方,只要每一個人把握住這個方向,肯去服這個藥,每一個人可以在身心性命上得到好處。

再來您問我說這個學習性理心法的人,他講的話有沒有切合在主軸上,你如何分別,答案是這樣:必須在自己的身內,談到身外的,那些都是門外漢。但是談到身內的也很多,黃庭禪的人都知道要談身內,到底他有沒有切合心法。

答案是這樣:你無法分辨。他合不合心法,你無法分辨,一直到你不斷地提升之後,才有辦法分辨。然後你會說:“那我聽他們的話,那我豈不是被誤導?”那是有可能,但是,在我的門下,他們所依據的是我的理論,縱偏差也不至於太遠,這第一點;第二點呢,如果你還有疑問,那麼我所講的這些著述、音頻、視頻,我所寫的文章,已經夠你參考。

再來,禪修班幾乎都是我已經完成的這些投影片,助教是按著我的話按部就班講的,所以縱有偏差,您的體會再有偏差,不至於太遠。

在最後呢,我們身中有一個大導師,就是我們的本性。我教你的、跟聖賢教你的都是觀察你的本性,你往身中好好覺察,你就會發現真正的答案,你再也不必去擔心別人的答案正不正確,因為真正的答案已經具足在你的身體的本性裏面,在那一股氣機起伏的實相裏面。

所以你的靠山是很雄厚的,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有五千年的聖賢,我們有五千年的著作,還有你有一個千秋萬載不曾熄滅過的本性作為你的靠山,就怕你不懂得去認識他,您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張講師答:

次序很簡單啊,每天這個做寬兩秒,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心情一有浮動就做觀照跟練習,那麼空閒的時間呢有靜坐站樁,再有時間的話把初五的經典呢熟悉地讀個25遍、30遍,這是目前你可以做的。

張講師答:

您問的問題都已經在寬兩秒四步驟裡面了。覺知心情來了,本身也是知言;用手去觸摸內心,去感覺裡面到底是怎麼了,也是在知言;懷著成人成己的心也是在知言;只要你覺知的“心存的夠久,慢慢就會越來越明朗,這個事情沒有辦法操之過急“

張講師答:

人生漫長的歲月裡面,恐怕不只只有你啦,很多人都會有一些特殊的經歷。但是這個不足為憑。我記得過去有一個學生跟我說,老師我去參加幾天幾天的斷食,當我斷食到第幾天的時候,這個眼睛多敏銳,嗅覺多敏銳,聽覺多敏銳,簡直像天使一般,我說那很恭喜你。

那麼請問你,你回來的時候繼續吃飯,繼續喝水,正常飲食,然後這些感覺多久消失了?他說一兩天就不見了,那我說你為什麼不繼續斷食,他說那不行,會沒命的。那人就是這樣,你喜歡創造一點你以前所未曾經歷的特殊感受,那又如何?你不知道天天在身上感覺到的才是至寶,你跟著水混在一塊,合而為一起流動,又如何?讓自己獨立出來沒什麼壞處。

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是說我們的惻隱之心不忍看到萬物受傷,把它看作我的手足,叫做天人合一。你的天人合一跟水流和在一塊,如果這也算是一個程度的話,那水流比你的程度不是高多了嘛?你說你跟周圍合一,這樣也算個程度的話,那周圍不就早就成佛了嘛。

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秒鐘都離不開的,才能夠好好去正視它,它才是你的道。那感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那不是你的道,到底什麼東西,一秒鐘你都離不開的,那個才是你的道。可見得它像是非常平常,你想離都離不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所以千萬不要走入歧途。

張講師答:

我沒有什麼運氣的方法,就是一切放任其自然。那麼人體的這個意念只要清靜,它的任督二脈的氣的流行呢是前降後升的,古人強調,不要有任何的人為造作,要無為而無不為啊,就是你無為,你不要有那個造作,氣會走自己該走的路,那個才是它的路,而不是你指定的路。人類的愚昧想要去主導氣血的運行,這個是如何的自不量力呢。

張講師答:

對的。您寫的這些比較正向的一些人的品格,大多數都是心胸越開闊的人越會出現,也就是良知越完整的人,它比較容易出現。那麼你說靠著這些良好的品格去成事嗎?成事倒不一定。

有人不好的品質他也成了事,對不對?重點是我們修行在個人啊,你滿腔的陰私,懷著各種利益的目的,還是有很多人可以成事了。

不過成事在外,內在心性卻每況愈下,那我們讓我們心性立命的功夫往上走。很多人,古聖先賢也沒成什麼事,但是卻修成一個聖人,比如說顏回,就是這樣。所以要以內在的為本,當然外在的事工也能成就當然就是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