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你好。對呀,寬兩秒的四個步驟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這樣的工作啊。那麼時時勤拂拭只是在追求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它呢有一個毛病,就是喜靜而厭動,就是情緒不能動,情緒一動,它就要時時勤拂拭。

簡單地說,這不能叫做誠意,這完全誤解了誠意,誤解了格物致知的意思,這叫做頑空、斷滅,這是不一樣的。

那麼你說,現在的教育界也是停留在誠意,就連喜怒哀樂未發那個心體一股氣也沒有人能體會得到,那更何況什麼發而中節謂之和。現在的教育界都一樣是停留在外在的事理,怎麼樣處理得很妥當,還有心情怎麼保持得很平和,那這個跟聖賢的心法就無關啊。

聖賢的心法在哪呢?為什麼講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所要修的不是中而是和,也就是說從心情的平靜轉為開始動盪,這個轉的過程裏面,也就是這個轉這個動的當下,開始格物致知,這才有益於誠意正心。

簡單地說,教育界裏面對這一塊是一片的空白,不只是教育界,就連宋明理學家,除了王陽明以外,幾乎空白。程顥呢,稍有體驗,但並不完整。

張講師答:

可以這麼說純粹的友情、愛情、親情都一定是為人好的。但是你裏面到底有什麼欲望在作祟你必須觀察才知道,你比如說愛情吧,你愛一個人你當然是為他好,後來呢你可能跟他在一起了,你可能跟他結婚了。

但過一陣你們的激情不在了,可是你又看到另外一個女孩或男孩你卻有了激情,然後呢你又把這個捨棄說我要去追求真愛,那我想你是為自己好還是為別人好,這是你需要去區別,你必須捫心自問的地方。

聖人教我們致良知就是將心比心,不是只有我喜歡,不是只有滿足欲望,不是只有達到我的目的而是真正的為人好,長遠的為人好,負責任地將心比心的。而不是短暫的聲聞過情。

張講師答:

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發生不見得是好惡的知見,因為人呢,有一個含藏識、有一個潛意識,它在你會好惡的時候它就送一個氣血上來給你,而你所感受到的就是有這個氣血的心情,那你說有沒有好惡是怎麼個判斷法呢?有沒有貪嗔是怎麼個判斷法呢?就是你對於正在顯現在你胸中的這個氣血的能量有沒有對它用力?有沒有造作?有沒有壓抑?

那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對它沒有用上力量,那就是放鬆嘛!這個部分不透過仔細地觀察實在是不容易瞭解。那譬如說一個氣血存在、一個情緒存在會讓你覺得難受,那這個覺得難受的時候就是你正在對它用力,如果是你對它毫無用力,不會難受的。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判斷,那你說,啊,那什麼叫做難受呢?其實也不只難受,因為貪嗔都算是。那個過度的喜愛也是會用力呀,譬如說恐懼,你很緊張,你正在用力,各位想想看對不對,你在緊張的時候是不是全身都在用力?氣血可以動,不要對它用力,這個是練習題,這個不是理解題。有機會的話,參加禪修班的初階吧。

張講師答:

你好!我記得我講解這個解冤咒的誦念是有個影片放在網路上的,或者你可以找得到。大體上是這樣:這個解冤咒呢你可以誦念,有時間就可以念,念完就要迴向給冤愆,主要是解冤的嘛,迴向給累世的冤愆,祈求消除冤仇等等這樣就可以啦。

張講師答:

為人好的心就是「仁」。如果你一直為人好,一味地為人好,一直好,好到最後反而害了人,這個時候你就必須加以節制,節制你那個爛好人自認為的好,節制你那個軟弱的態度,有時候必須剛硬才能夠成事。

這種氣魄就叫做「義」,那種仁慈就叫做「仁」。仁義在胸中是一種良知,是一種感覺,不是一個思維。

張講師答:

是誰告訴你說思維是虛擬的呢?如果可以這麼說,那眼睛也是虛擬的,耳朵也是虛擬的,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符合我良知的用途,就把它拿來用,六個賊也可以是六個朋友。

六根如果違背你的良知,不要去用它,如果符合你的良知,你就去用它;你的思維是讓我們來辨別事理,符合良知的,將心比心的我們就可以拿來用;自私自利的那種思維,不要也罷,你根本就可以不理它。對不對呀!

至於能不能看到黃庭的氣血,打個比喻吧,一個鏡子上面如果都是塵垢,自然是照不出東西呀,感覺好像沒有東西,但是當你越擦越乾淨的時候,一粒粉塵掉在鏡子上都看得到。不能感覺到細微的心的波動,沒有關係的。

但是大的情緒來的時候,你要能夠先知道,我想這些都是禪修班所談的範圍,多參加幾次初階禪修班,就會慢慢越來越明瞭,這些事情沒辦法用語言說明就能夠有所得。

張講師答:

這一般的人就是神識飄盪、精氣不固,所以夜裏多夢,聖人幾乎無夢,因為他精氣神鞏固,神魂不飄盪。但是大根器的人,有時候仙佛要提點他,那麼也會藉著夢境提點一下,讓他有開悟的契機,不可混為一談。

但是人生在世光明磊落的做事,就算夢到了,亂夢一堆,火氣大也會夢,不要當一回事。就算好像裏面有一點什麼意境,但是符合光明磊落的,我們就挑起來,我們去執行它,不符合光明磊落的,我們也可以不甩它,還是要以我們的良知為主了。

張講師答:

您好!「念」這個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這意思就是當下,當下發出的;這個念還有念念不忘的意思,上面那個「今」,人有二心,你仔細看「念」這個字,人有二心,就是有貪嗔,有好惡。所以當下有了一個貪嗔好惡的心念,然後念念不忘,對你有執著的力量,就叫做念了。

「思」這個字,心田,這個「田」,當然你可以指上丹田,這是頭腦、思維;你可以指中丹田,指我們的黃庭、寸衷,「思」就是有疑問不得其解,不斷地縈繞,抽絲剝繭叫做思。

念就是念念不忘,對你有誘惑力、有癮頭的,不論它是貪還是嗔。「意」就不去講它有沒有癮頭,它是不是有困惑,反正發出一個念頭就叫做意。不過實際上在使用的時候大家沒有太執著的去區分,但古人創造這個字的時候,意義上是有一點差別。

「思」這個字可以一半指心情上的,可以一半指頭腦上的。那你說頭腦作用是什麼呢?作用就是思維、考慮、邏輯,作用是邏輯,不是情感。內心是情感,情感會帶動邏輯,有的時候是有了情感之後帶動思維,有的時候是思維帶動情感。

這就好像,有的時候我們耳朵先聽到東西,所以眼睛去看;有的時候是眼睛看到東西,然後耳朵聽聽看。這眼耳鼻舌身意功能都不一樣,而黃庭、內心是屬於末那識,全身的感受是屬於阿賴耶識,每一個根主宰的都不一樣,但是可以同時發生,可以彼此影響,可以誰先誰後,都可以,但是不要混為一談。

張講師答:

這個以前的文王、武王,古代的聖賢他們在治國平天下的時候碰到了困難,他們所想到的辦法,並不是什麼火供不火供的,而是反身修德,反身修德個三五年,蠻夷之邦自動來降的,這種例子在古代聖王治世的時候很多。

若是像孔子、王陽明這樣的正人君子,他們碰到逆境的時候,像孟子碰到逆境的時候,他總是在想:我是不是做錯什麼,我是哪裡對不起他呢?每個正人君子都是往自身上來修持,而不是一味的媚神、祈福。

古聖先賢香拿起來不是為自己祈福,只是表達他對歷代聖賢的敬意,表達他想要效法他們光明磊落的、做人處事的風範,沒有為自己乞求一點什麼好福利,這是古聖先賢值得我們效法的地方。

人生小小的逆境總會有的,不要有一點點的事,一點點的不順心就疑神疑鬼,古人要我們敬鬼神而遠之,現在的人動不動,一點小事就要開始媚神,整天跟鬼神攪和在一塊,這在古人來說是不對的事情。

張講師答:

起心動念沒有在事件上真正造孽,跟人家結冤,並沒有,但是一個充滿陰私的起心動念不斷地重複,它就會形成非常強大的慣性,其實所說的造的業,不過就是扭曲了你的內心運作的方式,把我們光明的良知,一層一層覆蓋上烏雲,越蓋越深重。

所謂的造下的業,也就是對自己內心所造成的蒙蔽罷了,不過退而言之的話,內心蒙蔽越大,未來真正造下外面的這些業障,跟人家結仇,造下因果的幾率就大為提升,所以無論如何,修行要從內心修起,誠意正心,才是修身的根本。

至於下輩子還能不能做人?實際上一個人雖然有很多歹念,但是付出行動的人倒是比較少,比如說你很恨個人,你恨不得他立即死去,但實際上我們是下不了這個手的,他還沒那麼壞。

所以能夠有人身,貴為人身是天地間最難得的事情,要好好把握,能夠在年輕的時候身體力行,好好地去修持,去把心性磨練得光明磊落,是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事情。

張講師答:

你好,要回答你這個問題,他也不需要讀很多的書,他也不需要年紀很大。小學程度就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們私欲滿腔的時候我們反而被蒙蔽了。你說什麼樣是好人、什麼樣是賢良的人,其實很簡單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做任何事將心比心。待人凡是一定要公平,光明磊落。不要有自私自利而損害他人的想法。這個人即使沒有讀書,到哪人們都會認為他是明理懂事的人。

張講師答:

你好,你只要上到黃庭禪的官方的網站裏面呢,就會有很多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