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既然有兩個小時遊離狀態,不知道要做什麼好,為什麼不去打坐、站樁呢?要不的話,就去好好休息,做做運動也好呀!

張講師答:

要修行,就是觀自在,不要那些人為造作,沒有把氣帶到哪裡的問題,而是觀察它的自然而已,這個路才走得遠。

《論語》裡面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君子不為也。」雖然是小道小法也會有一些感覺,但是要走得遠,恐怕會陷入泥淖裡面去,所以君子不這麼做的。

老子也說無為,不要想像自己比上帝還聰明,要去改造我們的含藏識,我們的如來藏裡面所自然呈現的東西。這個氣該緊就看它緊,該鬆就看它鬆,不作任何改變。

張講師答:

你頭腦裡面相信了沒有用,因為你徹底相信是從頭腦裡面發出來,第六意識,而你的痛苦是從內心,是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在腦袋裡面,上丹田,第七意識就是中丹田,在胸口裡面。

所以你相信跟痛苦是兩回事,要解決痛苦不是在頭腦思維相信而已,而是在痛苦發生的時候、恐懼發生的時候,那一股氣血湧上來的時候,對那個氣血能夠不分別取捨。

有這個功力,就能夠解脫你所有的煩惱痛苦,恐懼;在你的胸懷中沒有這個功力,沒有能夠任其自在的功力,任你思維怎麼想,眼睛怎麼看,耳朵怎麼聽,都跟離苦得樂毫無關係。

至於你說如何去克服想要證明自己的慾望,證明自己也沒什麼不好!證明自己如果胸中平靜,也沒有關係,如果胸中起了波浪,能夠對它不分別取捨也沒關係,那你要證明自己什麼呢?證明自己很行嗎!這個才叫做慾望。你想要高高在上嗎,這才叫做慾望。而那個慾望起的時候,必定胸中七情六慾是有變化的。

當有這個變化的時候,對那個變化的氣血不分別取捨,就能夠真正的安寧下來。至於有人說徹底滿足了,才有真正的放下,那是魔說,不是佛說。真正解脫的人,滿不滿足都放下。

張講師答:

如果你是這麼的認理為真,也不錯啊!但不能夠只是把怎麼認真的態度用在別人身上,首先你要能用在自己的身上,自己有一丁點錯誤,絕不放過,追根究底、非改不可,你才有一點點資格可以去規勸別人。要不的話,你有什麼資格呢?

張講師答:

我倒是鼓勵你在他的課程中勇敢舉手,發表一下你對古人的看法,或者你準備好一個素材,你明知道他會怎麼答的,然後你提出你的見解。

不過這之前你要有針對每一個題材,你要好好的準備。這樣也好,給你有一個機會好好的來練習、練習,歷練、歷練,為了讓學問得到導正,不是為了辯論,不是為了跟他爭得臉紅脖子粗,但是,為了民族的風骨能夠不惜一戰,那也是個英雄了。

張講師答:

古聖先賢所教導我們的倒不是真正的無慾,無慾只是個方便的名詞,誰能夠沒有慾望呢!比如說肚子餓了,就有很強盛的慾望想吃飯,這是很自然的;比如說很渴了,慾望就很渴望嘛,這是一定的。

聖人也允許我們有慾望,只是這個慾望要恰當,不是真正的無慾。無慾所指的是那個不恰當的,而你仍有慾望的那個部分要拿掉,恰當的還是要保留的,人,難免都有情緒,有七情六慾,只要他是保持在對我們的身心、有長養的範圍內,聖人都是允許的,只要它對我們的身心是有傷害的,對精氣神是有潰散的作用,那就是聖人所要規勸的。

比如說抽煙是個慾望,那這個有傷身,我們就應該要把它給放下來,但是如果說,我很喜歡山光景色,我們到野外踏青覺得心曠神怡,覺得很舒服,一有空我就很想這樣做,這個不叫做慾望了,這個就是我們良知良能的一種發現。

所以不是我們看到山光水色,一點也不懂得欣賞,看到一幅名畫也不懂得欣賞,聽一首很好聽的曲子我們也一點點都不動心,絲毫沒有一點點享受的意味。那這個就叫做無情,叫做枯木死灰,古人所提倡的可不是這個。

所以不要因為讀佛經讀多了,很多文字障礙,就誤解了古人的意思。適度的去發揮你的慾望,也適度的去節制你的慾望,這樣就能夠讓我們的人生,走在一個很光明、健康的道路上。

慾望不恰當的時候、過度的時候,怎麼樣能夠回到本源上來呢?說實在的,這功夫只有一招,就是古聖先賢所傳的心法,就是觀瞻你的心田氣血的浮動,把它當作毫無意義的能量去接受它,這就叫心法。

張講師答:

你好,這個對的。一個人的精神越好越充沛,他觀照的時候越容易接近實相,那氣血越偏離中和,它攀附貪嗔好惡,它的攀附就越深,觀照實相這個功夫就越不容易,所以這也是有相關性。

所以身心要維持在一個水準以上,才有辦法進入禪學,那麼身心如果偏離這個中和已經相當大的距離,實際上需要先借由中醫西醫調整到稍微距離中和,比較近一點,才有辦法進入這個更深的學問。

至於你說觀照的時候才剛要看這個氣血的浪頭就不見了,這個是對的,通常小的氣血都是這樣,那麼這也間接證明,觀照對於解脫煩惱罣礙是有幫助的,然而這個還不是真真的解脫,真真的解脫是你觀照它,它還在,但是你依然覺得輕鬆,依然覺得毫無掛礙,那麼這個智慧就從裡面就開始生出來了。

至於你講說你雖然克制但沒感覺輕鬆,基本上這句話前後是矛盾的,所謂克制就沒有輕鬆,你要觀的是自在,而不是克制,你只要看到能量來去自由,不需要克制,身心才會輕鬆下來的。

張講師答:

過去最深的這種傷害,一回想起來都會有那個情緒又上來,那就會讓一個人愈清靜不得清靜。那麼你說你用了寬兩秒很快讓你平靜,但是沒有真正放下。就完全是可以證明你完全不瞭解寬兩秒,你把黃庭禪的寬兩秒當作平撫轉移的工具,但是黃庭禪的精髓不在這兒。

只是你在做這個寬兩秒的時候呢,最重要的是跟氣血共處,你要記得這一點。只是你跟氣血共處的時候呢,它氣血大多數都會平靜下來。但是它的價值黃庭禪的價值在於氣血不能平靜下來的時候我們能夠跟它共處。

 如果這一點做得來,縱使以前不論多久以前再深的這種傷痛當下都可以得到安寧。我想這個你要更多時間去體驗去練習,千萬不要把這個黃庭禪這樣的學問啊當成作一個止痛劑在使用。

張講師答:

進步是慢慢來的哦,歡喜心一開始呢,要從值得歡喜的事情上面去培養那種感覺,那麼慢慢這個返觀覺照心量就會越來越寬,以後呢即使是碰到逆境也會逆來順受。

當你對什麼都逆來順受,只去做對的事,不埋怨,那個時候呢就會有歡喜心。這個不能急於一時,這是一個人生的大計,要慢慢的培養,有一天呢就能夠水到渠成。

張講師答:

您所說的三件事,看起來都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把能量看成手上麻麻的,麻麻的也是任其發生不是嗎?為什麼會忘了任其發生呢?不必問太多,重複的練習,習慣就會成自然呢。

我們所教的東西聖賢所教的東西,永遠都是一件事,沒有兩件事,沒有分成三件事,永遠都是一件事。練到熟練自然就水到渠成。

張講師答:

喜怒未發,他的細微度比已發更細微,所以不容易觀察。觀察未發要從已發開始,所有的觀察都是從已發開始,就是他的情緒比較具體,比較大一點的時候比較好進行,那麼真正的未發在進階的課程,我有很詳細的說明,有空的話可以來參加。

張講師答:

觀照黃庭的氣血呢,就是有什麼看什麼,我們只問他現在有什麼,然後我們就不分別地接受。我們不去問為什麼,我們也不想對它做任何改造。你只是正常地飲食、生活。

我們的身體呢,它就會漸漸、漸漸地會讓你的氣血歸正,讓他恢復于中和。那麼這個中間,需要有一個漫長的一個調適期,身體需要慢慢地調適。

雖然我們現在飲食也許比較正常了,我們作息也慢慢恢復正常了,但是以前糟蹋了這麼多的身體、吃了這麼多的毒素,產生了很多隱微的病灶,這些都要慢慢地消除。

只問有什麼、不問為什麼,你只是不論它是什麼樣氣血,我就去接受它,就僅僅只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