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當一個人的注意力著重在外,他所做所為就會經營外在的這些形象、名譽、利益。利益其實也是在外,利益拿到之後也是為了經營外在的所有的一切。這一切都是為了要滿足自己,使自己得到幸福感或安全感。

但是當人的注意力開始往內的時候,他就發現他的幸福感、安全感原來是在裏面。他的注意力在裏面,他就會省略掉在外面的注意力。所以這個自自然然他就會發現他以前所做的很多事情是不必做的,浪費時間。

你那些不必做的這些華麗的外表就會卸載下來,那些嘩眾取寵的也就會省略下來。只做一些對自己身心性命質樸、自然、有益的事情。

張講師答:

你好!深度的內觀對於解決煩惱痛苦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但是這個內在的自我觀照也是有訣竅的,就是觀察你這個煩悶的核心,鬱悶的核心就在黃庭,就是兩乳的正中,檀中穴。那麼一個拳頭或一個巴掌大這麼大的範圍裏面。

人之所以鬱悶,就是這裏面的一團氣,糾結在那兒,或是沉悶的,或是躁動的,或是起伏的,就會有各種情緒。我們黃庭禪課程的設計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類的煩惱不是因為外在的事情層出不窮。

實際上,你也講了,層出不窮你也無能為力,你也無可奈何,你只能煩惱。實際上你什麼也沒辦,因為你根本無可奈何。那就好吧,那就不要辦,那請你也不要煩惱,然後你就說我煩惱不了!實際上外在的事你根本就沒幫上忙。

你對它一點都沒改變,既然如此,承認這個事實,那何必煩惱,那也沒有什麼好煩惱的,可是你偏偏煩惱!所以只要你胸中的氣血一動,你是沒有片刻安寧的。

簡單的說,你就是怕胸中的氣血一直在變化,一直在糾結,一直在擾動!那麼整個禪學的訓練就是訓練這個為核心,就是你不怕它擾動,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張講師答:

我認為如果你真心在團體裏都為人好,那你並沒有什麼再去調整的地方,所要調整的就是說不要老是期盼:你對人好,就要在這個團體裏面如魚得水。這叫做貪,貪念。

我們真心付出不求回報,那我就說你是個正人君子。你付出想要如魚得水,那我就說外面看起來像君子,裏面呢像個小人。

張講師答:

古人結婚就是為了傳承他的宗脈,這個祖宗留下來的血脈不能讓他斷了,讓他一代一代傳承,人類生命的傳承是一件神聖的事,如果每個人都不生小孩,每個人都為自己,那人類就沒有辦法繼續往下傳承了,古人養兒防老是其中一點點小小的想法。

而家裏如果有了小孩,家裏的氣氛會變得很熱絡,家人會變得很開心,因為小孩子就是個開心果,然後小孩在慢慢長大的過程給我們很多的教育,因為你會從小孩身上學到好多好多,學到孩子的天真無邪,然後看到孩子的成長會想到自己成長的過程,有很多的雷同之處。

還有為人父母以後,見你就承擔著教育小孩的責任,所以你被迫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然後你才會體會到為人父母對小孩無怨無悔的付出,你才會去回想到說你的父母是用這樣的愛心在對著你。

然後當我們慢慢變老的時候,你會看到你小孩的長大,看到一個時代的傳承,然後在衰老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的看到小孩的茁壯,在社會上能夠自立自強。

最後我們在離開世間的時候,看到我們培養的小孩各方面都能夠自立,我們對得起我們的祖宗,對得起我們的社會,我們毫無怨恨,毫無悔怨。我想生了小孩之後是對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進一步的提升。

張講師答:

你很習慣地懷著敵意的態度,挑剔的態度去找出你可以看不順眼的人,實際上這社會上這種人還不少。所以很自然的你會經常碰到跟你同類型的人,也會把你挑出來作為一個很不順眼的人。

那這又是何苦呢?你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其中有一部分責任來自於你自己。既然你是這樣苛刻著別人,別人也在這樣苛刻著你。你在懷疑著別人,別人也在懷疑著你。

你對別人有三分的善良,人家就會有三分的回饋。你對別人有七分的善良,人家就會有七分的回饋。縱使我們沒有得到回饋,我們一心為人好,內心的溫暖是可以自己可以感覺到的,第一個受益的自然還是你啊。

有的時候要有三分的傻氣,才能培養出寬闊的肚量。不必太苛刻,這樣第一個受傷的就是自己。

張講師答:

看到別人有不對,首先我們先用講的,因為你是他的長輩呀!是他的平輩或晚輩,那只能夠提意見建議,先禮後兵。剛開始的時候,態度要很和婉,然後這個事情看大小,如果很小的事你和婉地講過,他沒有接受就算了。

如果這個事情很大、很重要,他沒有接受,我們就正直以對,不要嬉嬉笑笑,也不必要過度謙卑,就以直報怨侃侃而談,告訴他這個理應該是怎麼樣。如果現在不改,以後將會怎麼樣,把這些情況跟他講。

如果他是你的晚輩,這樣還不聽,那就可以稍微嚴厲一點。我想如果沒有什麼大事,我們也不必太過怒氣地去待人。也沒有必要去建議一個事情,還要來樹立敵人,對不對?

但是在家庭裏面,有一些輩分上的區別,有的時候你必須要愛護小孩,有的時候你必須去愛護、去管理小孩,份位不同的時候呢,我們就可以看情況來辦事。不是說什麼事都要去怒斥別人,一丁點事情你要把它看成錯誤很大,常常去指責別人,我想這也不是好現象。

張講師答:

我常常覺得,事情有的時候看起來多,實際上去辦,就花不了多少時間,可是事情還沒有辦的時候,那個心頭亂糟糟這個才是重點。

所以與其說事情多了起來,跟無頭蒼蠅一樣,那我們就來講說心情亂糟糟,該怎麼辦吧,我想這個答案不就是觀照嗎?觀照自己的內心,接受那一團正在湧動的氣血,勇敢迎向你的事情,一樣一樣按部就班把它辦好。不就是這樣嗎?

張講師答:

反正是拘謹的人啊都是注重外在,注重別人對你的看法,所以你就會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外面,那越是這樣就越拘謹,因為你失去了裏面的自在,那這個情況要怎麼樣改善呢,就是專注在你的內在,你就注意你的內在輕不輕鬆,一個人如果輕鬆,即使他不講話,他也可以顯現得出輕鬆。

你專注在內在,感覺自己是不是有一種為人好的心,也不必講什麼特別奇異的題材,特別有學問的題材,這些都是矯揉造作,都是好名的一種虛偽假像,就自己輕不輕鬆,也希望別人輕鬆,即使沒話,也不用找話。

即使你靜靜的,就觀察自己輕不輕鬆,也可以,多聊些日常生活瑣事,食衣住行上面的事情,就這麼簡單,不一定要表現得自己多有才華,一定要找到一個石破天驚的題材,才肯去跟人家聊天,我覺得這個隱藏著好名、虛偽的一種成份在裏面,就顯得矯揉造作,就怕這樣做也被人看不起,那樣做也被人看不起。

結果搞了半天什麼都不敢做,就變得拘拘謹謹的,那你越是這樣拘謹,別人就越被你感染,所以我常常在講,就是觀察自己輕不輕鬆,自不自然,踏不踏實,有沒有懷著為人好的心,當你這樣在觀察自己,注意力往內,你就不太需要去修飾外面了。

你現在注意力都在觀察別人,對你什麼觀感,有沒有對你有好印象,你希望保留一個最好的印象給人,卻弄巧成拙,從小到大就這樣,沒改進,不如現在徹底改變一下吧。

把注意力抓到裏面來,踏實一點,誠懇一點,誠實一點,不要再做一些虛偽的,假裝的,那我想一段時間你就會體會到了,你就可以自己可以輕鬆下來。

張講師答:

我覺得年輕人呢好好去闖蕩闖蕩吧,為什麼呢,因為對天下國家沒有什麼胸懷大志的人,不去闖蕩闖蕩事業那去闖蕩什麼呢?總比打電動好。人生繞了一圈之後或者會有所體會,才會開始回頭要開始來修身,世界這麼大,年輕人總想去看看。

就算我自己小孩也是一樣,那你就趕快去看,你想闖蕩那就趕快去闖,這是為什麼呢?當你熱情洋溢的時候,你擋都擋不住的。然後等到他這邊碰到困難那邊碰到困難,這邊看到現實那邊看到現實,這邊實現了不過爾爾,那邊實現了也不過爾爾,然後最後他才發現內心是空虛的,或者是發現身體搞砸了。

那個時候才會想到要養生要養心要養性,如果能夠這樣,早點繞一圈早點把世界看個透,然後最後有所覺悟,那我覺得也是一件好事情啊。所以我並不會阻礙說年輕人好好的去追求他的目標他的理想,有精力嘛那就趕快去吧。

張講師答:

當然人有缺點,能夠給他諫言是最好,但朋友之間要微婉,不能夠非常剛烈。剛烈是做人師表才可以有這種態度,朋友之間就是微婉的勸諫,而且一般來講,朋友之間都是一些小過了。

這個人如果他很卑劣,他也很剛烈,你越剛烈他越不聽你的,所以要看人來用方法。有些人是罵兩句他會聽也會怕你,有些人是你越罵他,他越抗你,所以還要因材施教了。

要諫言的時候最好不要挑人多的時候,要看情況了。大部分要諫言的時候,礙於人的自尊心,我們要在私下,以比較寬和的、誘導的方式點化是較容易接受的。

張講師答:

按照天理良知來辦事,事情呢,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要老是提你內心的感覺,你內心的感覺再怎麼准,辦事情也得依照你的良知來辦,辦事情也要依照公理來辦。

所以就談良知,就談公理,不要一直談你內心的感覺。這樣才能避免尚玄好奇,也避免疑神疑鬼,更避免你的為人行事無所托依。在世上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將心比心,就依這個原則而已

張講師答:

一個人在世界上生活,我們盡可能地去為別人設想,只要是對他人有益的、長遠有益的,我們做得到的,我們盡可能地去為別人好。

但是呢,這個為別人好千萬不可以有求任何回報的心思。我們要感謝別人對我們好,但是別人實際上沒有理由對我們好。別人對我們好我們要感恩,別人沒有對我們好是應該的。但是對於自己則不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我們可以為別人好我們沒有為別人好,我們應該檢討。我們可以引導一個人更健康更長久更長遠的好處,我們卻沒有這麼做,那我們應該檢討。我們如果對別人太好而害了他,這個也應該要檢討。

一個人不需要我們幫助我們熱情地幫助,這也要檢討。他需要幫助,我卻沒幫助,這個也不對,我們要檢討。你常常檢討你自己吧,不要老是檢討別人對你好不好,那這個埋怨從哪裡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