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500問

張講師答:

您好!這個多說道理,聽的太多也是沒有用的。多讀聖賢的經典吧,聖賢經典裏面充滿著正氣,時時會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發,把中國古代的經典,您可以消化吸收的儘量多讀一些,每天多少朗讀一些,比如說論語、孟子、中庸啊、道德經啊、太上感應篇啊,多少讀一點多少讀一點。

耳濡目染就感染到那個正人君子的那種心思。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是你也不用想的太多,就是下一件事情,我們面對的下一個人,辦的下一件事情,我們永遠懷著利人利己的心去做,將心比心去成就一件事情,那麼人生不就是一件事再加上一件事情嘛!碰到這個人又碰到下個人,不都是這樣子嗎。

把眼前的那一件事,把它儘量給它做圓滿,儘量去成就自己成就別人,累積起來就是一個不得了的人生啊!

張講師答:

你好!這個六祖的際遇恐怕跟您不盡然相同。怎麼說呢,六祖當時要去五祖黃梅那邊求道,他的媽媽啊可是深明大義的人,說我的兒子有這種的根器,我怎麼能夠不幫他成功呢哦。那六祖呢也安頓了一點錢,請了左右鄰居來好好地照顧他的媽媽,所以他的媽媽的安危呀、奉養,這部分呢都是不成問題的。

因為有一個善心人士呢出了錢,把她給安頓好了。所以說一個就是自己有這個慧根,有這種決心,一個就是他的母親呢深明大義,因緣又好,旁邊又有人幫助,所以他這樣離開怎麼能夠說不孝呢?他媽媽也要成全他,也希望他這樣,這哪裡有不孝的嫌疑呢,又不是不養他媽媽,把他媽媽給丟了,對不對?

況且他一個人修成佛之後啊,他的母親變成聖母啊,對不對?父親變聖父,母親變聖母,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孝順的呢?所以孝順有大有小,有長有短,眼前的孝順也是孝順,當然也是重要哈,如果我們沒有人奉養父母,那自己跑去修行,那真是不孝了哈。

但是他已經安頓好了。我覺得六祖呢,已經做了人世上最好的安排,我們沒有必要指責他的不孝,實際上他很孝順。

那你說你想要學,學他這樣,上有老下有小,你想要學他這樣,那我是不贊成的。為什麼呀?因為修行在人倫中就是最好的修行。要樹立自己的品格呢,就在人倫應對進退間呢,就是最好的機會。

要改脾氣去毛病呢,在與人應對進退之間就是最好的機會。所以躲到深山裏你不要以為比較好修行,你不要以為這樣進步才大。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我還是奉勸你呢好好地照顧你的老小,安穩地上班,怎麼樣在生活中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有閑有餘力就來修性立命,我想這個是比較好的辦法。

張講師答:

所謂有沒有分別取捨,是你有沒有去改造這個氣血。在一個人大公無私的時候,他內在的氣必定是開闊昂揚的,這個不是我們去改造它,是你存那樣的心,它自自然然就會是這樣的一個現象。

當你有很多的小情緒,容易低沉、容易酸楚,單純看著氣血,就是看著氣血,不期盼它變什麼昂不昂揚,只是看著氣血,它會變自己會變,不是用你的人意去造作,那這就叫做分別取捨。那怎麼樣能夠徹底的改變,然後對你有幫助?我想你需要的是多運動。

張講師答:

你好,這個原因是這樣呀,致使我們身中的氣呀,如果陽氣越重的時候,我們觀照的時候越容易實相,那也就越容易從情緒中走出來。

如果作息不正常,飲食不當,然後讓身中的氣因此比較盛,陰氣強盛的情況下,觀照的時候還是一樣,比較容易卡上負面的情緒,所以那個時候要從情緒中的煩惱裏走出來就會比較困難。

所以修行這個事情,就不止是說把心修一修就可以了,這個身的部分也要能夠跟上。如果身沒有潔淨到一定程度,那麼這個心要解脫也會形成困難的。

張講師答:

對的,大略是如您所說的這樣。討厭的不是這個歌,而是這個歌一播之後,內在有一個變化、有一個感受,那個感受令你覺得非常的不適、非常的不快。

但是,人也不是說訓練到對任何感受都無分別取捨,不是這樣。如果這樣,就同草木無情了,一個聖人聞到一個很臭的屁,我想他還是會躲開。為什麼?你說:啊!你怎麼還分別取捨呢?這個是傷身的,得躲開。

聖人研究這個不分別取捨,是要用在應該要不分別取捨,而我卻分別取捨了,那我這個時候就要把這個心法用上,但是該分別取捨的時候,那就要分別取捨。比如說你站在一個危崖旁邊,難道不分別取捨的給跳下去嗎?那可是不行的。對不對!

所以,像這個情況,只是聽到一個歌,聽到這個歌內涵也還好、曲調也還好,就是你不喜歡,或者是你到了一個環境,你是不得不聽這個歌的,你沒得選,大庭廣眾他就是這樣播,那你一個人就是氣也沒用,這個時候就是要把這個心法給拿出來,對你內在的那一股氣不分別取捨,這只是一個讓你從煩惱掛礙中走出來的心法。

張講師答:

我想每個人都有些小缺點,你的物件應對的人也有些小缺點,你呢也有一些小缺點,所以彼此不要太過於激烈的為難,只是端個架子,你卻那麼的不屑,他之所以要端架子,也是因為被習氣捆綁,你之所以不屑,也是被習氣所捆綁,這個叫做五十步笑百步,你並沒比他高尚到哪去,對不對?那像這樣的時候,我們沒有資格跟人家說教了,也沒有資格去不屑別人了。

那你說我沒有資格,可我偏偏不屑呀,對,這個時候,黃庭禪觀照內心那一點浮動的氣血的心法,就應該適時的把它拿出來用,這也不是你說敬不敬夠用的問題, 有些人是不值得我們尊敬的,沒有錯的。

那不值得我們尊敬,我們怎麼樣敬他,我們做什麼事會讓他更好,那些事就是來敬他的,那你說我敬不起來,那我們就做一些對的事,讓他更好,讓局面會更好,從善,從友善開始做,那你說我心裏不甘願呀,對,那這個時候就要回到黃庭禪的課程,觀照你內在的氣血,怎麼樣從氣血的捆綁中走出來,對他不分別取捨,這個功夫就要拿出來用了。

張講師答:

你好。學禪學,重要的是觀照內心的自在。也不在於那些知識,也不是在於數息。而是放任我們胸口的一團氣的實相的自在,如此而已哦。這些方法就都在黃庭禪的課程裏面。這個不是從書上從知識上可以去滿足你的。

因為這是一個實做的課程。不如直接進入課程裏,對你的幫助會比較大一點。之所以這麼講,就像雕刻吧,你說怎麼雕刻呢?這個直接跟著老師的手,在他面前,他雕一下給你看,你雕一下,這樣就能夠明白。

說選什麼木頭比較好,要把這個木頭寫明白,什麼特質,什麼顏色,軟硬度,又太難了。直接跟著老師看兩次,你就知道了,啊,這些木頭嘛,對不對。所以學禪學也是一樣的。直接實做的題目,不是聆聽的題目。直接進課程會比較快的。

張講師答:

您好!信願行也要放在對的方向,以及對的方法上,如果沒有對的方向,沒有對的方法,你越相信對你的阻礙就越深,古人對學問的篤信是怎麼個篤信法呢?《中庸》裏面有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博學之,各種考證,書籍呢,各種學問都看,去歸類,去比對,去檢討,審問慎思明辨,爾後才能篤行,篤行踏踏實實地落實學問,比如說黃庭禪現在教你怎麼樣去反觀自己的內心,看到情緒,你要好好地踏實地去實行啊。

然後看到情緒之後呢,就看到組成情緒的氣血,這個也要踏踏實實去實行啊,要對氣血不分別取捨,這個更要踏踏實實去實行,如果你這些都不去把步驟做穩的,做踏實的,而只是你很踏踏實實地相信,或踏踏實實地觀照,踏踏實實地看著情緒,這些對你幫助都不大的。

張講師答:

你好!生理上如果有什麼疾病,有懷疑的話,那應該請教中醫西醫進行調理比較正確。但是有些文明病看醫生又找不到根源看也看不好,這種情況就應該改變飲食的、生活作息、多運動。

你說你做了很多功課,但是運動我覺得是必要的,比如說慢跑,每天如果能夠慢跑或者快走半個小時,對於促進生理氣血循環是很有幫助的,久而久之,對於提升身體免疫力,排泄掉身中的毒素,甚至把文明病無形中就可以除掉,這種情況大有人在,我想提供給你參考,多運動吧,去流流汗。

張講師答:

您好!所謂“和平共處”啊,這個事情要用語言來形容就比較困難哪。多參加幾次黃庭禪的初階課對你會有幫助的。

那麼,如果常常面臨讓自己憤怒,讓自己心酸的人,是很難練習的。你就應該從平常的小小情緒開始觀照練習起,在那個罩門上,在你最無法接受的情緒上去練習,往往會讓你潰不成軍。

事情就是跟上樓梯一樣,跟上臺階一樣,一階一階的上,不要一次跨太大的步伐,跨不上去,就是吃太多你也吞不下去。先瞭解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從簡單的情緒開始做觀照,做練習。

張講師答:

您好!這個何止是可以覺知一隻手掌的聲音,一根手指都可以的。那我們就以白隱禪師來說吧,可以覺知(那個所謂“聽見”就是覺知),可以覺知一隻手掌裏面的感覺,就是他所說的可以聽到一隻手掌裏面的聲音。

譬如說,你現在把一隻手掌伸出來,覺知你手掌裏面的什麼感覺,不外乎就是細細麻麻的。如果這樣還感覺不出來,那可以把兩只手掌拍一拍,拍一拍後,開始覺知一隻手掌,放鬆鬆的,你覺知裏面有什麼,什麼東西呢?細細麻麻的,像電流一樣,“嗡⋯”,這個就是所謂的能聽到“一隻手掌的聲音”;這個就是所謂的把注意力拉到內在;這個就是所謂的開始覺知自己,開始感覺自己。

“覺知”什麼意思呢?就是感覺,感覺裏面的那些感受,用你的語言慢慢去學習,去形容,這個細細麻麻的感覺是什麼呢?是好還是壞呢?無好壞之分,就是所謂的“無”意義,所謂的“無”分別取捨。但是不是沒有感覺。

那你說,這不是挺容易的嗎?對,是挺容易的;但是當覺知你的內心,黃庭一竅的時候,事情忽然變得很複雜,為什麼?因為當你的胸口有所發生的時候,一般就是有所情緒,就是有好惡分別,有取捨,就是有壓抑,有助長。

那麼要學習怎麼樣對著情緒在噴發的時候,把你的壓抑、助長拿下來,把你對情緒的好壞、善惡的知見拿下來。這就是一個修行的人跟在師傅身邊二、三十年依然不開悟的關鍵所在。黃庭禪的初階、進階的課程歡迎你多參加。

張講師答:

日不違仁,從事理上來說,就是一整天裏無愧於我的職守,一天拿人家一天的薪水,我們就應該做好一天的事情,而所謂做好一天的事情,就是在合理的範圍內,而不是拚到你的精力枯竭為止,並不需要這樣做,因為把精力拚到枯竭,顯然一天就不止那些錢。

好,我們拿人一天,假設是200塊錢,那麼這個代表我呢,是在輕鬆、嚴謹、盡責的態度內,不偷懶、不取巧,我可以完成的工作量,依量而做,這種事理上,我們盡心力做該做的事,無虧於我的職守。

從待人上,就是懷著對人寬和的心,為人好的心,友善的心,對人小小的錯誤,我們給予原諒,對於大大的錯誤,我們正直以對,該怎麼說就怎麼說,這是對他好,所以這個也就屬於仁。

對於我們的心性來說,那就要牽扯到觀照內觀的功夫,內觀自己,對於內在黃庭內在氣血的浮動產生了什麼情緒,清楚明白,到底你有沒有跟內在的氣血無分別的共處,無分別取捨的,不分善惡的,任氣血自在的,鬆弛任運的。

是不是每當有個小小的芥蒂,小小的情緒在心中蠢蠢欲動的時候,都有這個能耐,做到這一點呢,裏裏外外都符合仁,叫做一日不違仁,甚至到晚上睡覺做夢的時候,還在觀照自己,還在與氣血共處,那麼我就說,這一天就算成功了。